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的制作方法

2022-03-31 10:03: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


背景技术:

2.钢闸门是给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中常用的拦水、止水设备,由门框、闸板、密封圈及可调式锲型压块等部件组成。钢闸门久用磨损后,其密封面可通过锲型压块的调整来保证正常工作。钢制闸门以优质钢板为基材,采用橡胶止水、防腐方式为表面进行喷沙除锈及热喷锌,钢闸门具有结构合理坚固、耐磨耐蚀性强、性能可靠;安装、调整、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
3.现有的钢闸门密封面均为竖直平面,密封效果不佳,且长时间使用后密封能力逐渐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所述钢闸门设置于闸口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板、门框以及闸板,所述门板设置于闸板一侧两端并与闸板密封贴合,所述门框设置于闸板两侧并与闸口固定连接,所述门板包括两侧的侧门板与连接两侧门板的水平门板,所述闸板两侧可沿门框上下移动,所述门板与闸板之间的密封面均为斜面,所述闸板包括密封板、导向钢板以及安装板,所述导向钢板固定设置于密封板两侧,所述导向钢板一侧与门框两侧相对滑动,所述导向钢板另一侧与侧门板均为斜面设置,所述密封板为整体斜向设置,所述密封板一侧与门板实现密封,另一侧设置有加强梁格,所述安装板整体为l型,所述安装板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密封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与密封板、导向钢板与密封板之间设置有双向密封组件,所述双向密封组件分别与侧门板、水平门板软密封连接。
7.优选的,还包括一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设置于闸板底部的基础内,所述闸板底部通过设置底部密封组件与固定底板密封。
8.优选的,所述加强梁格包括上固定梁板、下固定梁板与设置于上固定梁板和下固定梁板之间的加强梁板,所述上固定梁板与安装板之间固定焊接有吊耳,所述吊耳通过钢丝绳与卷扬机连接。
9.优选的,所述双向密封组件包括双p型密封橡胶与第一固定夹板,所述双p型密封橡胶为两侧直角方向连接的橡胶,所述第一固定夹板为l型,所述双p型密封橡胶内侧通过固定夹板与第二固定螺栓固定。
10.优选的,所述底部密封组件固定设置于密封板上,所述底部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橡胶垫与第二固定夹板,所述密封橡胶垫通过第二固定夹板与第三固定螺栓固定设置于密封板上。
11.优选的,所述加强梁格整体为梯形,所述加强梁板长度大于上固定梁板与下固定
梁板。
12.优选的,所述固定底板通过混凝土埋设于底部的基础内部。
13.优选的,所述门框与闸口连接处通过混凝土加强固定。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侧门板、水平门板与闸板为斜面密封设置,再通过双p型密封橡胶对闸板上端与两侧进行密封,闸板底部通过底部密封组件与固定底板密封,从而通过重力作用以及正向水压实现了闸板四边的整体水密封,密封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图1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图中c-c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钢闸门设置于闸口处,包括门板1、门框2以及闸板3,门板1设置于闸板3一侧两端并与闸板3密封贴合,门框2设置于闸板3两侧并与闸口固定连接,门框2与闸口连接处通过混凝土加强固定,门板1包括两侧的侧门板11与连接两侧门板的水平门板12,闸板3两侧可沿门框2上下移动。
21.门板1与闸板3之间的密封面均为斜面,闸板3包括密封板31、导向钢板32以及安装板33,导向钢板32固定设置于密封板31两侧,导向钢板32一侧与门框2两侧相对滑动,导向钢板32另一侧与侧门板11均为斜面设置,密封板31为整体斜向设置,密封板31一侧与门板1实现密封,另一侧设置有加强梁格7,加强梁格7包括上固定梁板71、下固定梁板72与设置于上固定梁板71和下固定梁板72之间的加强梁板73,上固定梁板71与安装板33之间固定焊接有吊耳35,吊耳35通过钢丝绳与卷扬机连接,加强梁格7整体为梯形,加强梁板73长度大于上固定梁板71与下固定梁板72。
22.安装板33整体为l型,安装板33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螺栓34与密封板31固定连接,安装板33与密封板31、导向钢板32与密封板31之间设置有双向密封组件4,双向密封组件4分别与侧门板11、水平门板12软密封连接,双向密封组件4包括双p型密封橡胶41与第一固定夹板42,双p型密封橡胶41为两侧直角方向连接的橡胶,第一固定夹板42为l型,双p型密封橡胶41内侧通过固定夹板42与第二固定螺栓43固定。
23.还包括一固定底板5,固定底板4设置于闸板3底部的基础内,固定底板5通过混凝土埋设于底部的基础内部,闸板3底部通过设置底部密封组件6与固定底板5密封,底部密封组件6固定设置于密封板31上,底部密封组件6包括密封橡胶垫61与第二固定夹板62,密封橡胶垫61通过第二固定夹板62与第三固定螺栓63固定设置于密封板31上,密封橡胶垫61底部通过重力作用下与固定底板5密封,从而对闸板3底部进行密封。
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闸板3上端设置有吊耳35,通过卷扬机将闸板3吊起,当
需要对闸口进行密封时,卷扬机慢慢将闸板3放下,闸板3两侧通过门框2限位,在下放过程中与水平门板12最先接触的双p型密封橡胶41实现上端的密封,由于闸板3继续下放,密封板31与门板1之间接触面为斜面,两者之间的双p型密封橡胶41继续被挤压,从而实现了密封板31与门板1之间的紧密密封,闸板3下放至最底下时,密封板31底部的密封橡胶垫61通过重力作用下与固定底板5密封,从而对闸板3底部进行密封,密封板31的加强梁格7一侧由于受到正向水压的受力,使得闸板3对门板1的密封性更好。
2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所述钢闸门设置于闸口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板、门框以及闸板,所述门板设置于闸板一侧两端并与闸板密封贴合,所述门框设置于闸板两侧并与闸口固定连接,所述门板包括两侧的侧门板与连接两侧门板的水平门板,所述闸板两侧可沿门框上下移动,所述门板与闸板之间的密封面均为斜面,所述闸板包括密封板、导向钢板以及安装板,所述导向钢板固定设置于密封板两侧,所述导向钢板一侧与门框两侧相对滑动,所述导向钢板另一侧与侧门板均为斜面设置,所述密封板为整体斜向设置,所述密封板一侧与门板实现密封,另一侧设置有加强梁格,所述安装板整体为l型,所述安装板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密封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与密封板、导向钢板与密封板之间设置有双向密封组件,所述双向密封组件分别与侧门板、水平门板软密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设置于闸板底部的基础内,所述闸板底部通过设置底部密封组件与固定底板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格包括上固定梁板、下固定梁板与设置于上固定梁板和下固定梁板之间的加强梁板,所述上固定梁板与安装板之间固定焊接有吊耳,所述吊耳通过钢丝绳与卷扬机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密封组件包括双p型密封橡胶与第一固定夹板,所述双p型密封橡胶为两侧直角方向连接的橡胶,所述第一固定夹板为l型,所述双p型密封橡胶内侧通过固定夹板与第二固定螺栓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密封组件固定设置于密封板上,所述底部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橡胶垫与第二固定夹板,所述密封橡胶垫通过第二固定夹板与第三固定螺栓固定设置于密封板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格整体为梯形,所述加强梁板长度大于上固定梁板与下固定梁板。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板通过混凝土埋设于底部的基础内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与闸口连接处通过混凝土加强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双斜面密封钢闸门,钢闸门设置于闸口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板、门框以及闸板,门板设置于闸板一侧两端并与闸板密封贴合,门框设置于闸板两侧并与闸口固定连接,门板包括两侧的侧门板与连接两侧门板的水平门板,闸板两侧可沿门框上下移动,门板与闸板之间的密封面均为斜面,闸板包括密封板、导向钢板以及安装板,安装板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密封板固定连接,安装板与密封板、导向钢板与密封板之间设置有双向密封组件。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斜面密封与双P型密封橡胶对闸板上端与两侧进行密封,闸板底部通过底部密封组件与固定底板密封,从而通过重力作用以及正向水压实现了闸板四边的整体水密封,密封效果更好。密封效果更好。密封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李向阳 徐小冬 单佳楠 曹栋亮 严娟 徐晓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通华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6
技术公布日:2022/3/2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