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31 07:46: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检测是为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的检查。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或行驶里程的增加),其零件逐渐磨损、腐蚀、变形、老化,以及润滑油变质等,致使配合副间隙变大,引起运动松旷、振动、发响和漏气、漏水、漏油等,造成汽车技术性能下降。汽车维护作业(或称汽车保养作业)的核心是“维护”汽车技术状况的完好。
3.有些汽车零部件也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例如水箱,传统的水箱气密性检测装置在进行气密性检测之后不能对水箱表面的检测之后残留的水进行烘干处理,导致气密性检测之后还需要取出进行烘干处理,比较麻烦,降低工作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水箱气密性检测装置在进行气密性检测之后不能对水箱表面的检测之后残留的水进行烘干处理,导致气密性检测之后还需要取出进行烘干处理,比较麻烦,降低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包括检测装置主体、检测箱、固定架和放置台,所述检测装置主体上端固定连接了安装管,安装管内部固定连接了风机,风机下端在安装管内部固定连接了加热管,所述检测装置主体内部上端固定连接了与安装管内部连通的集风板,集风板两侧均固定连接了与集风板内部连通并与检测装置主体内部侧表面固定连接的输风管,输风管表面开设了出风管,所述集风板下端固定连接了控制伸缩杆,控制伸缩杆输出端固定连接了旋转电机,旋转电机输出端通过固定连接的转杆与固定架上端表面固定连接。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7.进一步,所述固定架两侧表面均设置了贯穿固定架并与贯穿部位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一,所述固定架上端两侧均设置了贯穿固定架并与贯穿部位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二。
8.进一步,所述固定架下端表面与放置台上端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螺栓一和两个所述固定螺栓二一端表面均固定连接了固定橡胶块。
9.进一步,所述检测箱与检测装置主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检测箱与检测装置主体内部连通。
10.进一步,所述检测装置主体左侧表面固定连接了输气泵,输气泵输出端固定连接了贯穿检测装置主体并与贯穿部位滑动连接的输气管。
11.进一步,所述检测装置主体外表面设置了通过铰接扣与检测装置主体铰接连接的
防溅门,防溅门表面固定连接了把手,把手右侧在防溅门表面设置了内部观察窗。
12.进一步,所述检测装置主体右侧表面固定连接了总控制器,所述检测箱右侧表面固定连接了带有阀门的排水管。
13.进一步,所述检测箱下端表面固定连接了具有锁紧功能的万向轮,所述检测箱内部设置了检测水。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5.1、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栓一和固定螺栓二之间的共同作用,可以把放置台表面放置的需要进行检测气密性的水箱进行很好的固定作用,防止发生移动,然后通过设置的输气泵与输气管之间的配合,可以通过把输气管通过密封圈紧密的插在在水箱的进水口,便于进行气密性检测;
16.2、通过设置的风机与加热管之间的配合,可以通过加热管使空气进行加热,然后通过风机进行吹动,吹到设置的集风板内部,然后通过输风管进行流动,然后通过输风管表面开设的出风管进行排出,对气密性检测之后的水箱表面的水进行烘干处理,然后通过设置的旋转电机可以使固定架带动水箱进行旋转,增加烘干效率。
17.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提供的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后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中检测装置主体和检测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提供的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中固定架与放置台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4.1、检测装置主体;2、安装管;3、检测箱;4、输气泵;5、输气管;6、风机;7、加热管;8、集风板;9、输风管;10、控制伸缩杆;11、旋转电机;12、固定架;13、放置台;14、固定螺栓一;15、固定螺栓二。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
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2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主体1、检测箱3、固定架12和放置台13,所述检测装置主体1上端固定连接了安装管2,安装管2内部固定连接了风机6,风机6下端在安装管2内部固定连接了加热管7,所述检测装置主体1内部上端固定连接了与安装管2内部连通的集风板8,集风板8两侧均固定连接了与集风板8内部连通并与检测装置主体1内部侧表面固定连接的输风管9,输风管9表面开设了出风管,所述集风板8下端固定连接了控制伸缩杆10,控制伸缩杆10输出端固定连接了旋转电机11,旋转电机11输出端通过固定连接的转杆与固定架12上端表面固定连接。
29.优选的,所述固定架12两侧表面均设置了贯穿固定架12并与贯穿部位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一14,所述固定架12上端两侧均设置了贯穿固定架12并与贯穿部位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二15,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栓一14和固定螺栓二15,可以对水箱进行很好的固定作用。
30.优选的,所述固定架12下端表面与放置台13上端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螺栓一14和两个所述固定螺栓二15一端表面均固定连接了固定橡胶块,固定橡胶块可以使固定效果更好。
31.优选的,所述检测箱3与检测装置主体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检测箱3与检测装置主体1内部连通。
32.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主体1左侧表面固定连接了输气泵4,输气泵4输出端固定连接了贯穿检测装置主体1并与贯穿部位滑动连接的输气管5,输气管5可以进行输气,便于进行气密性检测。
33.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主体1外表面设置了通过铰接扣与检测装置主体1铰接连接的防溅门,防溅门表面固定连接了把手,把手右侧在防溅门表面设置了内部观察窗,内部观察窗可以观察内部水箱的烘干情况。
34.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主体1右侧表面固定连接了总控制器,所述检测箱3右侧表面固定连接了带有阀门的排水管,排水管便于排出检测箱3内部的检测水。
35.优选的,所述检测箱3下端表面固定连接了具有锁紧功能的万向轮,所述检测箱3内部设置了检测水,检测水可以进行气密性检测。
3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为: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使用时,通过打开防溅门,然后把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的水箱放置在放置台13表面,通过固定螺栓一14和固定螺栓二15
进行固定,然后把输气管5通过密封圈与水箱的加水口进行紧密插接连接,然后通过控制控制伸缩杆10带动固定架12进行下移,从而带动水箱进行下移,直到移动到检测箱3内部,然后通过输气泵4对水箱内部进行输气,通过观察检测水是否有气泡,来检测气密性,检测之后,通过控制控制伸缩杆10上移,带动固定架12和水箱进行上升,然后通过关上防溅门,启动旋转电机11,旋转电机11带动固定架12和水箱进行旋转,然后加热管7使空气进行加热,通过风机6吹到集风板8内部,在输进输风管9内部,通过出风管排出,对水箱表面进行烘干处理,通过设置的旋转电机11,使烘干效率更好。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