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出钢机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31 06:24: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出钢机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出钢机升降装置中的出料杆的高度为人工同步控制,由于同步轴安装在出钢辊道下面,长期高温烘烤及水淋,导致托轮磨损厉害,从而导致有些托轮所支撑的出料杆的高度不够,在出钢过程中钢坯尾部碰到出钢辊道轴承座造成钢坯拉歪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出钢机升降装置,其旨在改善现有的升降装置无法自动控制实现达到预设高度的问题。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
5.直线动力机构,直线动力机构用于输出沿第一方向的力。
6.支撑臂,支撑臂的一端与直线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7.同步轴,同步轴的一端与支撑臂远离直线动力机构的一端连接。
8.托件,托件与同步轴远离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直线动力机构用于带动支撑臂相对于同步轴摆动,以使托件能够摆动。
9.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并将其转化为检测信号。以及
10.控制器,直线动力机构、检测装置均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控制器用于接收检测信号;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检测装置检测到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未达到预设距离时,控制器控制直线动力机构带动支撑臂相对于同步轴摆动,以使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
11.本技术通过检测装置和控制器的配合实现自动控制托件的端部在指定的高度上。若在升降过程中,托件出现磨损等原因使得托件的端部未达到预设高度时,检测装置即检测到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未达到预设距离,随后控制器控制直线动力机构带动支撑臂相对于同步轴摆动,以使托件能够摆动,托件摆动使得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实现自动控制升降装置升降到预设高度的目的。
12.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控制器控制直线动力机构带动支撑臂相对于同步轴摆动,以使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后,控制器控制动力机构停止输出动力。
13.当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后,控制器控制动力机构停止输出动力,实现升降装置精准达到预设高度。
14.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直线动力机构还包括与上述输出端连接的连接件;连接件沿第一方向延伸,连接件与支撑臂远离同步轴的一端转动连接。
15.当直线动力机构输出沿第一方向的力后,连接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与连接件连接的支撑臂受到与支撑臂自身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的力而相对于连接件转动,进一步使得支撑臂相对于同步轴摆动以使托件能够摆动,实现升降装置的升降到预设高度。
16.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直线动力机构为直线电机或者液压缸,电机或者液压缸与控制器通信连接。
17.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同步轴的第一基座,第一基座与同步轴转动连接。
18.第一基座支撑同步轴使得升降装置更加稳定。第一基座与同步轴转动连接,当直线动力机构输出沿第一方向的力后,支撑臂相对于同步轴摆动带动同步轴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以使与同步轴连接的托件能够摆动,实现升降装置升降到预设高度。
19.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升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支撑臂,至少两个支撑臂平行设置,每个支撑臂均与一个同步轴连接,每个同步轴均与一个托件连接。
20.降装置中包括至少两个支撑臂,至少两个支撑臂平行设置使得每个托件的端部均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在升降装置运送货物时,每个托件的端部可以同时稳定支撑同一件货物,以提高升降装置的稳定性。
21.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托件上设置有滚轮;滚轮与托件转动连接,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滚轮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并将其转化为检测信号。
22.托件上设置有滚轮可以实现升降装置在升降过程中也可以沿滚轮转动的方向传送物体。
23.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器包括通信连接的接收模块、判断模块、计算模块以及指令模块。
24.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检测信号。
25.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检测信号中的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是否达到预设距离;当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模块将判断结果传递至计算模块。
26.计算模块根据判断结果进行计算,计算直线动力机构需要输出的动力大小,并将计算结果传递至指令模块。
27.指令模块将计算结果传递至直线动力机构。
28.控制器中的接收模块、判断模块、计算模块以及指令模块相互配合,实现准确控制升降装置升降到预设高度。
29.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出钢机升降装置,出钢机升降装置包括:
30.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升降装置。
31.出钢机升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升降装置,可以实现稳定支撑钢坯。在钢坯传送过程中,若出钢机升降装置中的其中一个升降装置的托件磨损后使得托件的端部未达到预设高度时,升降装置的检测装置可以瞬时检测出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未达到预设距离并将检测信号发出,控制器接收检测信号并立即控制直线动力机构输出沿第一方向的力带动支撑臂相对于同步轴摆动,以使托件能够摆动,托件摆动使得托件的端部距同步轴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实现了自动控制出钢机升降装置中的每个托件的端部一直维持在同一预设高度,实现稳定支撑钢坯,从而避免有些托件的高度不够而导致在出钢过程中钢坯尾部碰到出钢辊道轴承座造成钢坯拉歪现象。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7.实施例1
48.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a-a方向的剖示图。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100,作为示例性地,升降装置100可以用于搬送物件以及运送货物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在对升降装置100的用途进行限定。
49.升降装置100包括直线动力机构110、支撑臂120、同步轴130、托件140、检测装置150、控制器160、第一基座170以及第二基座180。直线动力机构110用于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支撑臂120的一端与直线动力机构110的一端连接,支撑臂120的另一端与同步轴130的一端连接。支撑臂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101之间具有夹角。托件140与同步轴130远离支撑臂120的一端连接。直线动力机构110用于带动支撑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并带动同步轴130转动,以使与同步轴130连接的托件140能够与同步轴130一并摆动。在本实施例中,托件140与同步轴130远离支撑臂120的一端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托件140与同步轴130也可以一体设置。
50.直线动力机构110、检测装置150均与控制器160通信连接。检测装置150用于检测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并将其转化为检测信号。控制器160用于接收检测信号并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第一基座170与同步轴130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70用于支撑同步轴130。第二基座180与直线动力机构110连接,第二基座180用于支撑直线动力机构11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装置100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基座170和第二基座180,可以直接将同步轴130和直线动力机构110相对于地面或者操作台固定即可。
51.请再次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100包括平行设置的2个支撑臂120、与2个支撑臂120相匹配的2个同步轴130以及2个托件140。两个支撑臂120通过同一个转轴与直线动力机构11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2个支撑臂120平行设置,且2个支撑臂120朝同一侧延伸;使与2个同步轴130连接的托件140的端部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在升降装置100运送货物时,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2个托件140的端部可以同时稳定支撑同一件货物,以提高升降装置10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升降装置100包括的支撑臂120的数量可以为1个、3个以及更多个;相应地,升降装置100包括的同步轴130和托件140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3个以及更多个;另外,根据需求,也可以将多个同步轴130自由端的托件140设置于不同的水平高度。
52.直线动力机构110包括输出端111和与输出端111连接的连接件112,连接件112沿第一方向101方向延伸,连接件112与支撑臂120远离同步轴130的一端转动连接,当直线动
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后,连接件112沿第一方向101运动,使得与连接件112连接的支撑臂120受到与支撑臂120自身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的力而相对于连接件112转动,进一步使得支撑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以使托件140能够摆动,实现升降装置100的升降到预设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直线动力机构110也可以不设置连接件112,即直线动力机构110的输出端111直接与支撑臂120远离同步轴130的一端转动连接。
53.在本实施例中,直线动力机构110为液压缸。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直线动力机构110可以是直线电机等其他动力机构。
5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120的形状大致为长条杆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支撑臂120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近似长条形构件的形状。
55.支撑臂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101之间具有夹角,支撑臂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101不平行,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第一方向101的动力后,支撑臂120在直线动力机构110的作用下发生摆动。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101的夹角接近直角,例如为75
°‑
120
°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求,支撑臂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101的夹角可以为10-60
°
等,且支撑臂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101之间的角度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本技术并不限定其使用过程中的角度。
56.支撑臂120的一端与直线动力机构1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120与连接件112通过转轴连接,当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后,直线动力机构110的输出端111带动连接支撑臂120和连接件112的转轴转动,使得支撑臂120相对于直线动力机构110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支撑臂120与连接件112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只要当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后,支撑臂120可以相对于直线动力机构110摆动即可。
57.支撑臂120远离直线动力机构110的一端与同步轴13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120与同步轴130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当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后,支撑臂120相对于直线动力机构110摆动,带动与支撑臂120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同步轴130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支撑臂120与同步轴130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只要当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后,支撑臂120带动同步轴130转动即可。
58.托件140与同步轴130远离支撑臂120的一端连接,托件140主要作用在于提供支撑点。在本技术中,托件140的形状大致为圆形。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托件140的形状也可以为半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其他形状。
59.在本技术中,托件140与同步轴130远离支撑臂120的一端固定连接,当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后,支撑臂120摆动带动同步轴130转动后,转动的同步轴130带动与其连接的托件140一并摆动,实现托件140的升降。
6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托件140上设置有滚轮141。滚轮141可以在升降装置100升降过程中转动,降低滚轮141与其余部件的摩擦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托件140上也可以不设置滚轮141。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70支撑同步轴130使得升降装置100更加稳定。第一基座170通过转轴与同步轴130转动连接,当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后,支撑
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带动同步轴130相对于第一基座170转动,以使与同步轴130连接的托件140能够摆动,实现升降装置100升降到预设高度。
6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座180与直线动力机构110固定连接。第二基座180支撑直线动力机构110,使得升降装置100更加稳定。
63.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150设置于同步轴130上,检测装置150为光电检测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检测装置150也可以安装于升降装置100上的任意位置;检测装置150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检测装置,只要检测装置150能够检测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并将其转化为检测信号即可。
64.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60安装于支撑臂120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160也可以安装于升降装置100上的其他位置,或者控制器160也可以不安装于升降装置100上,只要控制器160能够接收检测信号并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即可。
65.控制器160用于接收检测信号。控制器160包括通信连接的接收模块、判断模块、计算模块以及指令模块。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检测信号。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检测信号中的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是否达到预设距离;当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模块将判断结果传递至计算模块。计算模块根据判断结果进行计算,计算直线动力机构110需要输出的动力大小,并将计算结果传递至指令模块。指令模块将计算结果传递至直线动力机构110。
66.当检测装置150检测到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未达到预设距离时,控制器160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带动支撑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以使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当控制器160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带动支撑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以使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后,控制器160控制动力机构停止工作,实现自动控制升降装置100精准升降到预设高度。
67.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60与直线动机机构110和检测装置150通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160与直线动机机构110和检测装置15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电路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68.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60可以为单片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160也可以不限于单片机。
69.本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装置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70.支撑臂120的一端与直线动力机构110的输出端111连接,支撑臂120的另一端与同步轴130的一端连接。支撑臂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101之间具有夹角。托件140与同步轴130远离支撑臂120的一端连接。检测装置150和控制器160的配合实现自动控制托件140的端部在指定的高度上。若在升降过程中,假设托件140由于磨损等原因使得托件140的端部未达到预设高度时,检测装置150立即检测到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未达到预设距离,随后控制器160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带动支撑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以使托件140能够摆动,托件140摆动使得托件140的端部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实现自动控制升降装置100升降到预设高度。
71.实施例2
72.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钢机升降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
中的a-a方向剖示图。请参与图3与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钢机升降装置200,作为示例性地,出钢机升降装置200可以用于中厚板加热炉设备。
73.本实施例提供的出钢机升降装置20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升降装置100、多个出料杆210;出料杆210的数量与升降装置100中托件140的数量相同。请参阅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对升降装置10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进行阐述。
74.出钢机升降装置200中每个出料杆210均与一个托件140抵接,托件140用于支撑出料杆210,每个出料杆210用于共同支撑及传送一块钢坯。定义钢坯的传送方向为第二方向201。
75.请再次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出钢机升降装置200包括4个并排设置的升降装置100,4个升降装置100同时用于支撑一块钢坯,可以实现稳定支撑钢坯。在钢坯传送过程中,若出钢机升降装置200中的其中一个升降装置100的托件140或出料杆210磨损后使得出料杆210无法抵接钢坯,而其余3个升降装置100均正常支撑钢坯。出现托件140磨损的升降装置100通过各个组件的配合立即使出料杆210与钢坯抵接,实现稳定支撑钢坯,从而避免有些托件140的高度不够而导致在出钢过程中钢坯尾部碰到出钢辊道轴承座造成钢坯拉歪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出钢机升降装置200包括的升降装置100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以及更多个。
76.检测装置150用于检测出料杆210用于与钢坯抵接的部位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并将其转化为检测信号。
77.控制器160用于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使每个出料杆210均能抵接钢坯。当检测装置150检测到出料杆210用于与钢坯抵接的部位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未达到预设距离时,控制器160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带动支撑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以使出料杆210用于与钢坯抵接的部位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其中,预设距离为钢坯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
78.本实施例提供的出钢机升降装置200具有升降装置100的优点。在钢坯传送过程中,若出钢机升降装置200中的其中一个升降装置100的托件140或者出料杆210由于磨损等原因使得出料杆210的顶端未达到预设高度时,升降装置100的检测装置150可以瞬时检测到出料杆210用于与钢坯抵接的部位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并将检测信号发出,控制器160接收检测信号并立即控制直线动力机构110输出沿第一方向101的力带动支撑臂120相对于同步轴130摆动,以使托件140能够摆动,托件140摆动使得托件140抵接的出料杆210用于与钢坯抵接的部位距同步轴130轴线的距离端达到预设距离,自动控制出钢机升降装置200中的每个出料杆210的顶端一直维持在预设高度,每个出料杆210均能与钢坯抵接,实现出钢机升降装置200稳定支撑钢坯并沿第二方向201传送钢坯,从而避免有些出料杆210的高度不够而导致在出钢过程中钢坯尾部碰到出钢辊道轴承座造成钢坯拉歪现象。
7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