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医用微导丝的制作方法

2022-03-30 10:42: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微导丝。


背景技术:

2.医用导丝作为常规手术中比较常用的器械产品,由于涉及到体内操作,临床中对于导丝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此外在实操中,导丝的扭矩传送以及头部走向的可控性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3.现有的产品中,为了便于观察体内导丝的走向,一般是利用显影图层或者显影环的方案去进行图像显影,但是这两种方案无疑会增加导丝远端的径向宽度,对于操作的难度会有一定的增加。而如果尝试降低径向宽度,会导致导丝远端过于柔软,支撑力不够而且方向控制力会降低。此外,目前市场现有产品有导丝芯轴头端在使用过程中有穿破外层套管头端的现象,这是由于在不断的俩会操控导丝移动过程中,导丝与外层套管之间会产生微小的相对位移,在不断的反复移动过程中穿破外层套管头端从而导致导丝芯轴头端扎破血管。
4.公开号为cn11327461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医用微导丝,其采用了tpu层包裹芯丝外部柔性段的方案,但是针对芯丝与外层如何实现防滑并没有有效手段,只能够利用包覆自身所带来的压紧力。
5.因此,如何实现导丝远端在径向宽度降低之后仍然保持良好甚至优秀的支撑力、扭矩传递能力以及保障芯丝与护套之间的防滑是本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微导丝,对轴心导丝重新设计,利用螺旋麻花状的形态特点与外部套管配合,实现在保障导丝远端支撑力以及扭矩传递能力下,降低整个导丝的轴向尺寸。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用微导丝,可包括:
8.轴心导丝,外表面采用螺旋形状;
9.外层套管,包覆于所述轴心导丝的外侧壁;所述外层套管内壁热缩后形成有凹凸面,轴心导丝外壁的螺旋形状与外层套管内壁的凹凸面配合,产生阻止轴心导丝与外层套管之间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10.输送管,其远端包覆在轴心导丝的近端;所述输送管的近端设有推送部;所述推送部对输送管施加作用力以控制导丝的移动。
1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轴心导丝由至少一股芯丝旋拧而成,形成螺旋麻花芯丝。
1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麻花芯丝的螺距在0.05mm至1mm之间。
1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螺旋麻花芯丝扭力传递延后夹角小于:5
°
/0.2n
·
cm。
1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芯丝原始状态为条状,其截面为圆形或长方形或多边形或椭圆形;芯丝在轴向上为渐变形,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粗;
15.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选用单股芯丝时,芯丝原始状态为扁平条状,丝材截面为长方形或多边形或椭圆形;芯丝两端反向旋拧形成螺旋麻花状,其头端倒圆角。
1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单股螺旋麻花芯丝的轴向刚性强度小于未形成螺旋麻花芯丝的轴向刚性强度的80%。
1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选用多股芯丝时,芯丝原始状态为条状,丝材截面为圆形或长方形或多边形或椭圆形;芯丝并列累叠成束状后,束状芯丝两端反向旋拧形成螺旋麻花状。
18.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多股螺旋麻花芯丝的轴向刚性强度小于多股未形成螺旋麻花芯丝的轴向刚性强度之和的85%。
19.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的远端与轴心导丝的近端一体磨削成型,输送管包裹轴心导丝的部分形成外部设有锥度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伸入至外层套管近端内。
20.进一步地,所述外层套管的远端闭合,将轴心导丝包裹在自身内部空腔中。
21.进一步地,轴心导丝的远端形成弯曲部。
2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芯丝采用记忆定型铂金丝。
2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芯丝采用镍钛合金。
2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芯丝采用不锈钢弹簧。
25.进一步地,所述外层套管外径大于输送管的外径,连接处形成台阶状;所述输送管外部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近端与台阶状的连接处相抵。
2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与输送管之间采用焊接一体固定。
2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与输送管之间采用铆压一体固定。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创新式采用螺旋形状的轴心导丝,可以缩减导丝端部的直径,同时保障操作性以及扭矩传导效果,螺旋状设计使得本发明的导丝与血管内壁接触的部分足够柔软,完全可以符合现有对导丝端部柔软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丝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导丝的轴对称面的截面图;
33.图4是不含外层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不含外层套管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图4中区域i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三股芯丝拧后的成型结构示意图;
37.图8是图7中ii区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8.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39.1-轴心导丝,2-外层套管,3-输送管,4-套管,a-弯曲部,b-台阶面,c-过渡段,a-远端,b-近端,d-螺距,5-芯丝。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得本技术的申请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3.在本技术中的远近是以操作人员作为基准,近端为靠近操作人员的方向,远端为远离操作人员的方向。
44.如图1-7所示的一种医用微导丝,可包括轴心导丝1、外层套管2和输送管3。在本实施例中轴心导丝1的外表面采用螺旋形状。外层套管2采用tpu材料或tpe材料或pebax材料或ptfe材料或fep材料等,外层套管2在热缩后表面会出现一些凹凸面,这个凹凸面是加工过程中几乎无法避免要产生的,这些凹凸面如果配合现有的导丝,会减小外层套管2与导丝之间的接触面,进而降低了推送阻力,反而导致外层套管2与导丝之间相对滑动可能性增加,对于临床医学的使用产生负面影响。
45.在本技术中采用螺旋形状的轴心导丝1可以提高与外层套管2内部凹凸面的接触面,同时在轴心导丝1被推动时或者拉回时,侧面的螺旋区域与凹凸面的侧面接触,形成反向作用力,产生阻止轴心导丝1与外层套管2之间相对滑动的作用力,进而提高推送阻力,实现内部防滑作用。
46.本技术中,轴心导丝1由至少一股芯丝5旋拧而成,形成螺旋麻花芯丝5,螺旋麻花芯丝5扭力传递延后夹角小于:5
°
/0.2n
·
cm。螺旋麻花芯丝5的螺距d在0.05mm至1mm之间。
47.芯丝5原始状态为条状,其截面为圆形或长方形或多边形或椭圆形。芯丝5在轴向上为渐变形,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粗。轴心导丝1不管是多少股芯丝5旋拧而成,其形成的螺旋麻花芯丝5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粗,这样在硬度上,轴心导丝1的远端最软,并逐步向近端方向变硬。这样的轴心导丝1首先在与外层套管2的接触上来说,接触面从远端向近端逐步增大,所产生的阻力增大,实现内部防滑作用;其次,轴心导丝1远端的部分硬度低,在血管内会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
48.实施例一:
49.如图4所示,轴心导丝1由一股芯丝5旋拧而成,该芯丝5的原始状态为扁平条状,丝材截面为长方形或多边形或椭圆形,芯丝5两端反向旋拧形成螺旋麻花状。芯丝5材料采用记忆定型铂金丝或镍钛合金或不锈钢弹簧,能够满足在旋拧之后保持定型。
50.在本实施例中,单股螺旋麻花芯丝5的轴向刚性强度小于未形成螺旋麻花芯丝5的轴向刚性强度的80%。
51.实施例二:
52.如图7-8所示,轴心导丝1由三股芯丝5旋拧而成,形成螺旋麻花芯丝。芯丝5原始状态均为条状,丝材截面为圆形或长方形或多边形或椭圆形。选用多股芯丝5时,芯丝5并列累叠成束状后,束状芯丝5两端反向旋拧形成螺旋麻花状。芯丝5材料采用记忆定型铂金丝或镍钛合金或不锈钢弹簧,能够满足在旋拧之后保持定型。
53.在本实施例中,多股螺旋麻花芯丝5的轴向刚性强度小于多股未形成螺旋麻花芯丝5的轴向刚性强度之和的85%。
54.本技术中轴心导丝1的材料直接选择可显影材料,这样直接取消了显影环或者显影套环或者显影涂层的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个导丝的直径宽度。
55.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轴心导丝1的长度为20mm至300mm,外轮廓直径为0.10mm至0.5mm之间。
56.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轴心导丝1的材料为射线下可见的铂镍合金,铂镍合金为pt含量90%以上。
57.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轴心导丝1的材料为射线下可见的不锈钢。
58.输送管3与轴心导丝1的连接方式中,图3-5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方案:
59.实施例三:如图3-4所示。
60.输送管3采用普通的直筒型套管与轴心导丝1的近端一体成型,轴心导丝1的近端直接伸入至输送管3内,输送管3由于采用了直筒型,在外层套管2近端处于输送管3的远端相抵,形成了台阶面b。
61.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台阶面b处的受力情况,长期使用下对台阶面b易产生应力,造成台阶面b断裂,以套管4套于输送管3的形式使得套管4的外径和外层套管2的外径近乎相同,从而避免在台阶面b有弯折或者断裂。
62.实施例四:如图5中所示。
63.输送管3包裹轴心导丝1的部分形成外部设有锥度的过渡段c,过渡段c伸入至外层套管2近端内,采用本方案中的带有锥度的过渡段c可以增加输送管3与外层套管2的接触面积,同时根据力学原理,可以提高输送管3与外层套管2之间的作用力防止发生滑动。
64.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轴心导丝1的过渡段c的磨削锥度为0.03
°
至0.5
°
之间。轴心导丝1与输送杆的连接牢固度不低于10n。
65.在本技术中,外层套管2的远端a闭合,将轴心导丝1包裹在自身内部空腔中,外层套管2的外表面涂布有亲水涂层,轴心导丝1的远端a与外层套管2一同形成弯曲部a。
66.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管3的远端a包覆在轴心导丝1的近端,且输送管3与轴心导丝1之间保持固定连接。输送管3的近端b设有推送部,推送部对输送管3施加作用力以控制导丝的移动,推送部采用现有技术的推送结构,这里不进行赘述。
67.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套管4与输送管3之间采用焊接或铆压一体固定。
68.考虑到市场现有产品有轴心导丝头端在使用过程中有穿破外层套管2头端的现象,导致轴心导丝头端扎破血管。本发明中由于轴心导丝1的表面有螺旋形状,形成凹槽和凸起等间距的分布形式,外层套管2在热缩中包覆轴心导丝1上凹槽和凸起,再由于外层套
管2在热缩过程中内壁表面在工艺上无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凹凸面,轴心导丝1上凹槽和凸起与凹凸面的配合可以完全限制外层套管2与轴心导丝1的滑动,轴心导丝1头端在使用过程中绝对不肯能穿破外层套管2头端,进而轴心导丝1头端绝对不会扎破人体血管。而且本方案中轴心导丝1的螺旋状设计使得本发明的导丝与血管内壁接触的部分足够柔软,完全可以符合现有对导丝端部柔软性的要求。
69.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如数量、形状、位置等),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