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铁路驮背运输车以及公铁联运运输方法与流程

2022-03-26 14:10: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以及公铁联运运输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货主对货物送达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铁路不断致力 于提高货物送达速度,努力形成货物送达的速度优势,并逐步形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代表的“门 到门”运输。
3.但铁路集装箱运输始终在“门到站、站到门”运输之间徘徊游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 的“门到门”运输。这种状况使铁路货运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物流时代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物 流链条,无法形成全程物流服务,严重制约了铁路运输优势的发挥,导致铁路运输在现代物 流业发展中明显滞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技术政策明确提出将开行多种形式的 货物列车,开展联运延伸服务,推进集中化运输和“门到门”运输。
4.目前,我国实现“门到门”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集装箱的公铁联合运输,运输过程为:首 先由公路汽车将集装箱由集散地运往铁路集装箱集结站场,然后铁路运输到集装箱分发站场, 最后由公路汽车运输到收货场,其中公路运输集装箱一般使用公路集装箱半挂车运输,铁路 运输集装箱一般使用集装箱平车或敞车运输。现有的集装箱的公铁联合运输需要相关的起重 设备配合完成公铁车辆之间集装箱的转接。
5.近年开发的公铁两用车由公路集装箱半挂车、一位牵枕装配、二位牵枕装配、风手制动 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和转向架组成,半挂车两端分别与一位牵枕装配和二位牵枕装配连接, 在牵枕装配端部及下部分别安装车钩缓冲装置和转向架,并在一位牵枕装配上安装风手制动 装置,以实现公铁两用车的铁路运输,当用于公路运输时,集装箱半挂车脱离一位牵枕装配 和二位牵枕装配,与公路牵引车连接形成汽车列车,实现公路运输。
6.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7.现有技术的公铁运输转换时,需要增加一位牵枕装配、二位牵枕装配及转向架用于铁路 运输;铁路转公路运输时,需要卸去一位牵枕装配、二位牵枕装配及转向架,增加了转运时 间。
8.另外,公铁两用车在公路和铁路运行模式相互转换时需要在专用的场地进行,并配备相 应的搬运转向架的叉车,转换场地必须有适合车长的硬化道床,道床面与轨面同高并能缓和 过渡到地面上。参与公铁运输转换的铁路车站需设置专用的带转向架的牵枕装配存放场地, 能使用公铁转换的铁路车站数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转运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以及公铁联运运输方法, 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公铁转运时间长以及转运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10.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11.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其特殊支撑在于,所述铁路驮背运输车包 括:
12.端底架,沿纵向相对设置有两个;
13.凹底架,两端分别和两个所述端底架连接,且,可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切换,所述 第一状态为所述凹底架位于两个所述端底架之间,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凹底架位于两个所述 端底架的横向外侧,并支撑在地面上。
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两个所述端底架相对的端部上均设置有侧移驱动装置,所述侧移驱 动装置包括:
15.内滑台,沿横向设置在所述端底架相对的端部上,并可沿竖向升降;
16.第一外滑台,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内滑台的横向一端,另一端可嵌设在所述端底架 内或与所述内滑台对接,并可沿竖向升降;
17.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外滑台嵌设在所述端底架内,所述凹底架通过两个所 述侧移驱动装置的内滑台支撑;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外滑台和所述内滑台对接,所述 第一外滑台下移至地面,所述凹底架沿对接后的所述第一外滑台和所述内滑台移动至所述端 底架的横向外侧,并支撑在地面上。
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侧移驱动装置还包括:
19.可沿竖向升降的第一支腿,所述内滑台的底部通过两个以上的第一支腿可升降地设置在 所述端底架上;
20.可沿竖向升降的第二支腿,所述第一外滑台的底部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支腿。
21.作为本技术的可选方案,所述内滑台的横向一端设置有止口,所述第一外滑台的一端设 置有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可转动地嵌设在所述止口中。
2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侧移驱动装置还包括:
23.具有伸缩功能的驱动件,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端底架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 述第一外滑台上。
24.可选地,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外滑台可拆卸连接。
25.可选地,所述第一外滑台上设置有连接轴,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可滑动地套装在所述连 接轴上。
2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侧移驱动装置包括:
27.第二外滑台,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内滑台的横向另一端,另一端可嵌设在所述端底 架内或与所述内滑台对接,并可沿竖向升降。
2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侧移驱动装置还包括:
29.锁定件,设置在所述端底架上,以锁定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第一外滑台。
30.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铁路驮背运输车的公铁联运运输方法,其特殊 支撑在于,所述运输方法包括:
31.停放所述铁路驮背运输车至铁路上;
32.操作所述凹底架至所述第二状态;
33.公路牵引车驶入所述凹底架上,并与所述凹底架上载运的挂车连挂驶离所述凹底架,完 成货物由铁路运输到公路运输的对接;或,
34.公路货运车驶入所述凹底架上,待所述公路货运车与所牵引的挂车分离后驶离所述凹底 架,所述凹底架连带分离后的挂车一起回位至铁路线正上方,完成货物由公路运输到铁路运 输的对接。
3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6.本技术所公开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由于其包括两个沿纵向相对设置的端底架,凹底 架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端底架连接,且,凹底架可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切换,第一状态为 凹底架位于两个端底架之间,第二状态为凹底架位于两个端底架的横向外侧,并支撑在地面 上,在进行公铁联运运输时,先操作凹底架至第二状态,此时,公路牵引车驶入凹底架上, 并与凹底架上载运的挂车连挂驶离凹底架,完成货物由铁路运输到公路运输的对接;或,公 路货运车驶入凹底架上,待公路货运车与所牵引的挂车分离后驶离凹底架,凹底架连带分离 后的挂车一起回位至铁路线正上方,完成货物由公路运输到铁路运输的对接。
37.本技术所公开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可快捷实现公路与铁路运输之间装载有集装箱的 挂车的转换运输,将铁路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互相延伸,使其运输网络可遍及铁路和公路覆 盖区,减少转运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明显,进一步减少了多式联运站的相关设施投资,降低 了运营成本,加速了货物送达,集铁路长距离、低成本和公路灵活机动、“门到门”的运输 简单高效地结合起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损 害,是一种适应中国经济与运输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效的、理想的运输方式,具有很好的实 用性。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
4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
41.图3为图2的侧视示意图;
4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移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
44.100-端底架;200-凹底架,201-驱动装置,300-侧移驱动装置,301-内滑台,302-第一外 滑台,303-第一支腿,304-第二支腿,305-止口,306-连接凸起,307-驱动件,308-第二外 滑台,400-锁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 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 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以及公铁联运运输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公 铁转运时间长,以及能使用公铁转换的铁路车站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的技术问题。
4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申 请实施例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视示意图。 结合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铁路驮背运输车,其包括端底架100以及凹底架200,两个 端底架100沿纵向相对设置,凹底架200上载运有用于装载集装箱的挂车,凹底架200的两 端分别和两个端底架100连接,且,凹底架200可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切换,第一状态 为凹底架200位于两个端底架100之间,第二状态为凹底架200位于两个端底架100的横向 外侧,并支撑在地面上。
48.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在进行公铁联运运输时,先操作凹底架200 至第二状态(参考图2以及图3,),此时,公路牵引车驶入凹底架200上,并与凹底架200 上载运的挂车连挂驶离凹底架,完成货物由铁路运输到公路运输的对接;或,公路货运车驶 入凹底架200上,待公路货运车与所牵引的挂车分离后驶离凹底架200,凹底架200连带分 离后的挂车一起回位至铁路线正上方,完成货物由公路运输到铁路运输的对接。
49.本技术实施例中,两个端底架100相对的端部上均设置有侧移驱动装置300,通过操作 两个端底架100上的侧移驱动装置300,可实现凹底架200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的 切换。
50.图4为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端底架以及凹底架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移 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侧移驱动装置300包括内滑台301 以及第一外滑台302,内滑台301沿横向设置在端底架100相对的端部上,并可沿竖向升降, 而第一外滑台302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内滑台301的横向一端,第一外滑台302的另一端 可嵌设收拢在端底架200内或与内滑台310对接,且第一外滑台302并可沿竖向升降。第一 状态下,第一外滑台302嵌设在端底架100内,凹底架200通过两个端底架100上的侧移驱 动装置300的内滑台301支撑;第二状态下,第一外滑台302和内滑台301对接共线,第一 外滑台下移至地面,凹底架200沿对接后的第一外滑台302和内滑台301移动至端底架100 的横向外侧,并支撑在地面上。
51.结合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侧移驱动装置300还包括可沿竖向升降的第一支腿303以及 第二支腿304,内滑台302的底部通过两个以上的第一支腿303可升降地设置在端底架100 上,而第一外滑台302的底部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第二支腿304。
5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腿303以及第二支腿304可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支腿303 支撑在内滑台301的两端底部以及端底架100之间,两个第二支腿304支撑连接在第一外滑 台302的两端底部。关于第一支腿303以及第二支腿304的作用,可参考下文描述。
5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腿303以及第二支腿304均可以为液压油缸,具有稳定的支撑 力。
54.结合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内滑台301的横向一端可设置有止口305,第一外滑台302 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凸起306,该连接凸起306可转动地嵌设在该止口305中,这样通过驱动 第一外滑台302在内滑台301的横向一端的转动,可实现第一外滑台302和内滑台301的对 接或者折叠收拢。
5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滑台301的止口305以及第一外滑台302上的连接凸起
306 也可以反向设置,即止口305设置在第一外滑台302上,连接凸起306设置在内滑台301上, 也能实现第一外滑台302以及内滑台301的之间的可转动设置。
56.进一步地,结合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侧移驱动装置300还包括具有伸缩功能的驱动件 307,该驱动件307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端底架100上,驱动件307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 在第一外滑台301上,通过控制驱动件307的伸缩,即可驱动第一外滑台302在内滑台301 的横向一端的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外滑台302和内滑台301的对接或者第一外滑台302的折 叠收拢。
57.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件307也可以选用液压油缸,具有稳定的驱动力,其可驱动第一外 滑台302转动90
°
,以实现第一外滑台302和内滑台301对接,或者,第一外滑台302和内 滑台301垂直连接。
5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案,驱动件307的另一端可以和第一外滑台302可拆卸 连接,当驱动件307驱动第一外滑台302处于和内滑台301对接状态时,可将驱动件307的 另一端从第一外滑台302上拆卸,使驱动件307和第一外滑台302分离,随后控制凹底架200 从对接的内滑台301移动至第一外滑台302上,再控制第二支腿304伸长,待第二支腿304 作用至地面上后,控制第一支腿303以及第二支腿304同步伸缩,内滑台301以及第一外滑 台302可同步下降,下降的内滑台301以及第一外滑台302可带动位于第一外滑台302上的 凹底架200下降至地面上,即凹底架200通过地面支撑,此时,再控制第一支腿303以及第 二支腿304上升回位,再将驱动件307和第一外滑台302相连接,控制驱动件307,使第一 外滑台302收拢至端底架100上,即可进行公铁联运的运输操作。
59.上述方案需要将驱动件307的另一端和第一外滑台302进行手动连接,需要耗费人力,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实现方案,即第一外滑台302上可设置有 连接轴,该连接轴沿竖向设置,驱动件307的另一端可滑动并可转动地套装在该连接轴上, 在实施时,当驱动件307驱动第一外滑台302处于和内滑台301对接状态时,控制凹底架200 从对接的内滑台301移动至第一外滑台302上,再控制第二支腿304伸长,待第二支腿304 作用至地面上后,控制第一支腿303以及第二支腿304同步伸缩,内滑台301以及第一外滑 台302可同步下降,第一外滑台302相对驱动件升降,下降的内滑台301以及第一外滑台302 可带动位于第一外滑台302上的凹底架200下降至地面上,即凹底架200支撑在地面上,再 控制第一支腿303以及第二支腿304上升回位,控制驱动件307,使第一外滑台302收拢至 端底架100上,即可进行公铁联运的运输操作。连接轴的设置可实现凹底架200的移动的自 动控制,更方便快捷。
60.凹底架200从地面至运输车上的移动,可反向操作即可,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61.结合图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侧移驱动装置300还可以包括第二外滑台308, 该第二外滑台308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内滑台301的横向另一端,第二外滑台308的另一 端可嵌设在端底架100内或与内滑台301对接,并可沿竖向升降。第二外滑台308和第一外 滑台302呈对称分布,可根据公路在铁路上的布置,选择对应的外滑台进行使用,具有更好 的实用性。
62.还有,本技术实施例的侧移驱动装置300还包括锁定件400,锁定件400设置在端底架 100上,以锁定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防止铁路驮背运
输 车在运行时,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因意外翻转造成的安全性的问题,提高铁 路驮背运输车运行时的安全性。
63.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折叠收拢至端底架100时,控 制端底架100上的锁定件400阻挡在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的外侧,即可实现 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在端底架100上的锁定。
64.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在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背离内滑台301的端 部设置有插孔,端底架100上设置有可插入到对应的插孔的锁定销,该锁定销即为上述锁定 件400,当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折叠收拢至端底架100时收拢时,锁定销可 插设在对应的插孔中即可实现第一外滑台302和/或第二外滑台308在端底架100上的锁定, 方便快捷。
6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凹底架200在对接后的内滑台301和外滑台上的移动, 可通过设置在凹底架200底部两侧的驱动装置201进行,也可以在凹底架200和端底架100 之间设置沿横向往返运输的驱动机构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66.基于上述铁路驮背运输车,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公铁联运运输方法。该运输方法 包括:
67.停放铁路驮背运输车至铁路上;
68.操作凹底架至第二状态;
69.公路牵引车驶入凹底架上,并与凹底架上载运的挂车连挂驶离凹底架,完成货物由铁路 运输到公路运输的对接;或,
70.公路货运车驶入凹底架上,待公路货运车与所牵引的挂车分离后驶离凹底架,凹底架连 带分离后的挂车一起回位至铁路线正上方,完成货物由公路运输到铁路运输的对接。
71.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可快捷实现公路与铁路运输之 间装载有集装箱的挂车的转换运输,将铁路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互相延伸,使其运输网络可 遍及铁路和公路覆盖区,减少转运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明显,进一步减少了多式联运站的相 关设施投资,降低了运营成本,加速了货物送达,集铁路长距离、低成本和公路灵活机动、
ꢀ“
门到门”的运输简单高效地结合起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很大程度上 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是一种适应中国经济与运输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效的、理想的运输方 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72.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技术,并非对本技术作任 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提技术特征的 范围内,利用本技术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申 请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