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3-26 13:57: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生料均化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生料均化库设计选型时,应根据进入回转窑生料均齐性要求。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均化库前各环节的均化作用,确定合适的均化库类型。一般来说,连续式生料均化库工艺布置简单,占地少、电耗低、操作控制方便、投资少。适用于进厂原料质量均齐或设置预均化堆场,出磨生料质量控制水平较高的干法水泥厂。而间歇式生料均化库对长周期波动适应性强、均化效果较好,适用于均化库前各环节的均化作用弱,出磨生料成分波动周期较长的新型干法水泥厂。关于进入回转窑生料均匀性的问题,以往设计指标为入回转窑生料中碳酸钙含量的标准偏差小于0.3%.根据许多水泥厂的生产经验,即使进入回转窑生料碳酸钙稳定不变,但只要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稍有变化,都会引起生料率值的很大变化,所以宜控制入回转窑生料kh的标准偏差小于0.02。入库生料水分应控制在0.5%以下,最大不得超过0.8%。
3.现有的生料均化库均化系数低,入窑生料和出窑熟料标准偏差值偏大,窑况稳定性低,且大多需要进行人工清库,使用安全性低,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的生料均化库均化系数低,入窑生料和出窑熟料标准偏差值偏大,窑况稳定性低,且大多需要进行人工清库,使用安全性低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s1、分区循环工作:在生料库原来顶部平面平行布料、分区切割取料均化原理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使得生料库的料层切割在同一时刻分为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
7.s2、混合下料:第一循环区在长时间重力切割料层时,采用四周分层滑落的生料和出磨入库生料混合的方式,进而使得自身下料均化效果高,采取了合理的跳区取料程序,进而避免切穿料柱;
8.s3、入料切割:相当于把6-12小时的出磨生料依此均化在库底减压锥同一个下料平面区域,确保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工作时料层切割的层数为1-15层,且有3-5米的单区料空;
9.s4、均化出库:第二循环区快速取料时,以取减压锥平面料为主,就把6-12小时之内的出磨生料一起均化后出生料库,进入稳流仓,使得入窑生料成分高度均齐一致,外环区充气压力是动态可调的。
10.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第一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0.5-2小时,第二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5-15分钟。
11.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生料库均化系数实测值可提高到2.0-4.6。
12.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入窑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8。
13.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出窑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相邻几小时的熟料f-cao波动值小于0.3或立升重波动值小于30g/l,f-cao合格率提高3-15%。
14.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包括单区长时、双循环工作、在线清库和定区下料四种工作模式。
15.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可通过无线信号进行远程控制。
16.有益效果
1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该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通过在s1、分区循环工作:在生料库原来顶部平面平行布料、分区切割取料均化原理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使得生料库的料层切割在同一时刻分为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s2、混合下料:第一循环区在长时间重力切割料层时,采用四周分层滑落的生料和出磨入库生料混合的方式,进而使得自身下料均化效果高,采取了合理的跳区取料程序,进而避免切穿料柱;s3、入料切割:相当于把6-12小时的出磨生料依此均化在库底减压锥同一个下料平面区域,确保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工作时料层切割的层数为1-15层,且有3-5米的单区料空;s4、均化出库:第二循环区快速取料时,以取减压锥平面料为主,就把6-12小时之内的出磨生料一起均化后出生料库,进入稳流仓,使得入窑生料成分高度均齐一致,外环区充气压力是动态可调的,极大的提高生物均化库均化系数,减小入窑生料和出窑熟料标准偏差值,使得熟料f-cao合格率提高3-15%,熟料r3d和r28d的变异系数减小30%以上,减少水泥使用成本,窑况稳定性明显增强,不需要进行人工清库,使用安全性高,与国内跨带式中子快速分析仪相比:入窑生料kh合格率均可提高到85%以上,改造成本不到后者的1/10,没有后期的运行成本和核辐射风险,不存在生料均化库库内生料成分离析和r80um细度的离析现象。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三种技术方案:一种生料均化库智能双循环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实施例:
22.实施例1
23.s1、分区循环工作:在生料库原来顶部平面平行布料、分区切割取料均化原理的基
础上,增加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使得生料库的料层切割在同一时刻分为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
24.s2、混合下料:第一循环区在长时间重力切割料层时,采用四周分层滑落的生料和出磨入库生料混合的方式,进而使得自身下料均化效果高,采取了合理的跳区取料程序,进而避免切穿料柱;
25.s3、入料切割:相当于把6小时的出磨生料依此均化在库底减压锥同一个下料平面区域,确保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工作时料层切割的层数为1层,且有3米的单区料空;
26.s4、均化出库:第二循环区快速取料时,以取减压锥平面料为主,就把6-12小时之内的出磨生料一起均化后出生料库,进入稳流仓,使得入窑生料成分高度均齐一致,外环区充气压力是动态可调的。
27.步骤s1中的第一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0.5小时,第二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5分钟。
28.步骤s4中,生料库均化系数实测值可提高到2.0。
29.步骤s2中入窑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8。
30.步骤s4中出窑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相邻几小时的熟料f-cao波动值小于0.3或立升重波动值小于30g/l,f-cao合格率提高3%。
31.步骤s1中的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包括单区长时、双循环工作、在线清库和定区下料四种工作模式。
32.步骤s1中的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可通过无线信号进行远程控制。
33.实施例2
34.s1、分区循环工作:在生料库原来顶部平面平行布料、分区切割取料均化原理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使得生料库的料层切割在同一时刻分为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
35.s2、混合下料:第一循环区在长时间重力切割料层时,采用四周分层滑落的生料和出磨入库生料混合的方式,进而使得自身下料均化效果高,采取了合理的跳区取料程序,进而避免切穿料柱;
36.s3、入料切割:相当于把9小时的出磨生料依此均化在库底减压锥同一个下料平面区域,确保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工作时料层切割的层数为8层,且有4米的单区料空;
37.s4、均化出库:第二循环区快速取料时,以取减压锥平面料为主,就把6-12小时之内的出磨生料一起均化后出生料库,进入稳流仓,使得入窑生料成分高度均齐一致,外环区充气压力是动态可调的。
38.步骤s1中的第一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1.25小时,第二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10分钟。
39.步骤s4中,生料库均化系数实测值可提高到3.3。
40.步骤s2中入窑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8。
41.步骤s4中出窑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相邻几小时的熟料f-cao波动值小于0.3或立升重波动值小于30g/l,f-cao合格率提高9%。
42.步骤s1中的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包括单区长时、双循环工作、在线清库和定区下料四种工作模式。
43.实施例3
44.s1、分区循环工作:在生料库原来顶部平面平行布料、分区切割取料均化原理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使得生料库的料层切割在同一时刻分为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
45.s2、混合下料:第一循环区在长时间重力切割料层时,采用四周分层滑落的生料和出磨入库生料混合的方式,进而使得自身下料均化效果高,采取了合理的跳区取料程序,进而避免切穿料柱;
46.s3、入料切割:相当于把12小时的出磨生料依此均化在库底减压锥同一个下料平面区域,确保第一循环区和第二循环区工作时料层切割的层数为8层,且有5米的单区料空;
47.s4、均化出库:第二循环区快速取料时,以取减压锥平面料为主,就把6-12小时之内的出磨生料一起均化后出生料库,进入稳流仓,使得入窑生料成分高度均齐一致,外环区充气压力是动态可调的。
48.步骤s1中的第一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2小时,第二循环区单区工作时间为15分钟。
49.步骤s4中,生料库均化系数实测值可提高到4.6。
50.步骤s2中入窑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8。
51.步骤s4中出窑熟料kh标准偏差小于0.01,相邻几小时的熟料f-cao波动值小于0.3或立升重波动值小于30g/l,f-cao合格率提高15%。
52.步骤s1中的智能双循环下料控制器包括单区长时、双循环工作、在线清库和定区下料四种工作模式。
53.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5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