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2022-03-25 06:17: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以及位于处理盒中的旋转组件和驱动力传递组件。


背景技术:

2.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2110616722.x公开了一种可旋转地设置有显影辊3和感光鼓2的处理盒,感光鼓2的末端设置有旋转力传递组件4,显影辊3的末端设置有显影辊齿轮组件5,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4和显影辊齿轮组件5位于处理盒的同一侧。该处理盒适配的激光打印机内设置的传动头10具有齿轮部101和耦合部102,当处理盒被安装至激光打印机时,齿轮部101与显影辊齿轮组件5结合,耦合部102与旋转力传递组件4结合,因而,显影辊3和感光鼓2可被同时驱动。
3.实际中,齿轮部101和耦合部102需要分别同时与显影辊齿轮组件5和旋转力传递组件4结合,由于显影辊齿轮组件5与耦合部102啮合的部件为齿轮,在处理盒被安装时,耦合部102与所述齿轮可能会出现啮合不到位,这就造成处理盒在开始工作时,所述齿轮与耦合部102之间会出现跳动的不利情形,为此,上述专利申请cn202110616722.x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将所述齿轮设置成与显影辊3固定结合的显影辊齿轮51以及相对于显影辊可转动的导向齿轮52,利用导向齿轮52的可活动性,使得耦合部102与导向齿轮52形成良好结合。
4.然而,所述显影辊齿轮组件5的结构过于复杂,不仅需要同时准备显影辊齿轮51和导向齿轮52,而且还需要考虑显影辊3、显影辊齿轮51和导向齿轮52之间的装配关系,由此可见,现有的显影辊齿轮组件5的结构复杂,将会导致该处理盒的零部件数量过多而带来组装工序增加、成本升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组件,以期简化显影辊从激光打印机中接收驱动力的结构,从而降低处理盒的组装工序和成本,所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6.驱动力传递组件,用于向旋转件传递驱动力,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主动件和从动件,其中,主动件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从动件与旋转件结合,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旋转件,从动件和主动件均为圆柱体,二者之一设置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平面或弧面,另一个设置有用于与平面或弧面结合的突起;在主动件接收到驱动力前,主动件相对于从动件可活动;当主动件接收到驱动力时,突起与平面或弧面结合。
7.优选的,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位于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的复位件,在主动件接收到驱动力前,所述复位件用于迫使突起到达最远离平面或弧面的位置。
8.其中,突起包括驱动力传递面和支撑面,所述驱动力传递面用于与平面或弧面结合,支撑面用于对驱动力传递部进行支撑;或,突起为沿旋转件的旋转轴线延伸的圆柱体;或,突起为球体。
9.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设置有两个径向相对的突起,以及与突起相对应的两个径向
相对设置的平面或弧面。
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旋转组件,该旋转组件包括旋转件以及如上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设置在旋转件的一个末端。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壳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中。
12.或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驱动力输出件的激光打印机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相互结合的粉仓壳体和废粉仓壳体以及位于粉仓壳体中的第二旋转组件和位于废粉仓壳体中的第一旋转组件,第一旋转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旋转件和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第二旋转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二旋转件和如上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不同于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当处理盒被安装至激光打印机时,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和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同时与驱动力输出件结合。
13.沿处理盒的长度方向,在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驱动力输出件的凹陷部。
14.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力传递组件通过在从动件上设置接收驱动力的至少一个平面或弧面,以及在主动件上设置与平面或弧面结合的至少一个突起,从动件与旋转件直接结合,利用突起与所述平面或弧面结合传递驱动,使得驱动力传递组件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结构被大幅简化。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16.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组件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从动件的侧视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主动件的侧视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主动件与从动件结合时的剖视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从动件的侧视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主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3.[实施例一]
[0024]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0025]
处理盒100包括相互结合的粉仓2和废粉仓1,其中,粉仓2包括粉仓壳体20以及可以旋转地安装在粉仓壳体20中的显影辊21,废粉仓1包括废粉仓壳体10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废粉仓壳体10中的感光鼓11,所述粉仓壳体20存储有碳粉,显影辊21用于将碳粉向感光
鼓11供应,废粉仓壳体10用于存储处理盒工作过程中从感光鼓11表面刮除的废粉。
[0026]
如图1所示,处理盒100还包括分别位于感光鼓11末端的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以及位于显影辊21末端的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位于处理盒100的同一侧,当处理盒100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安装至激光打印机时,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同时与位于激光打印机中的驱动力输出件结合,进而分别驱动感光鼓11和显影辊21旋转。所述处理盒100中,沿感光鼓11的轴线方向或显影辊21的轴线方向,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不相对,即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错开设置,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处理盒100的另一侧(与设置有驱动力传递组件相对的一侧),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比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延伸的更远,因而,在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之间形成可容纳驱动力输出件的凹陷部13,所述凹陷部13相当于被设置在废粉仓1上,通过该凹陷部13,激光打印机中仅需设置一个驱动力输出件即可同时实现与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结合,从而在简化激光打印机内的结构的同时,确保了显影辊21和感光鼓11可同步旋转。
[0027]
作为可替换方式的,相对于处理盒100的另一侧(与设置有驱动力传递组件相对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成,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比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延伸的更远,此时,在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之间仍然形成可容纳驱动力输出件的凹陷部13,但此时的凹陷部13相当于被设置在粉仓2上;据此,所述感光鼓11可被称为第一旋转件,感光件11与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可被称为第一旋转组件,显影辊21可被称为第二旋转件,显影辊21与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可被称为第二旋转组件,沿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或者说,沿第一旋转件11或第二旋转件21的轴线方向,相对于处理盒100的另一侧(与设置有驱动力传递组件相对的一侧),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之一比另一个延伸的更远,因而,在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和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之间形成凹陷部13。
[0028]
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组件12为大体上呈三角形的突柱,下文中将重点对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的结构进行描述。
[0029]
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0]
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包括相互结合的主动件32和从动件31,所述主动件32用于与驱动力输出件结合,并从驱动力输出件接收驱动力,从动件31与显影辊20结合,以驱动显影辊20绕旋转轴轴线l沿r所示方向旋转。
[0031]
所述从动件31与显影辊20的末端连接,驱动力接收部33设置在从动件31上,优选的,从动件31为圆柱体,驱动力接收部33为设置在从动件31圆周表面的平面,所述平面可以是在从动件31上进行切割形成,或对从动件31进行挤压形成;主动件32为中空圆柱体,具有位于圆柱体外圆周表面的齿以及位于圆柱体内圆周表面的驱动力传递部34,具体的,驱动力传递部34为从圆柱体内圆周表面径向向内突出的突起。
[0032]
优选的,从动件31上径向相对设置有两个驱动力接收部33,相应的,主动件32的内圆周表面径向相对设置有两个驱动力传递部34,每个驱动力接收部33的结构相同,每个驱动力传递部34的结构也相同,因而,下文中仅描述其中一个驱动力接收部33及其对应的驱动力传递部34。
[0033]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从动件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主动件的侧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主动件与从动件结合时的剖视图。
[0034]
如图4和图5所示,驱动力接收部33为与旋转轴线l平行的一整个平面,驱动力传递部34包括驱动力传递面341和支撑面342,所述驱动力传递面341用于与平面33结合,支撑面342用于对驱动力传递部34进行支撑,两个驱动力传递部34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从动件31的直径,因而,驱动力传递部34只会与平面33结合,而不会到达平面33的区域之外,主动件32的驱动力可以稳定的被传递至从动件31。
[0035]
在处理盒100被安装至激光打印机之前,主动件32处于自由活动状态,此时,主动件32可相对于显影辊20转动,在处理盒100被安装至激光打印机的过程中,即使主动件32外表面的齿与驱动力输出件的齿处于错位状态,随着处理盒100的安装,主动件32被驱动力输出件触碰而转动至主动件32与驱动力输出件完全啮合。
[0036]
如图6所示,当主动件32被驱动时,驱动力通过驱动力传递面341被传递至平面33,此时,驱动力传递部34与驱动力接收部33之间为面和面接触,进而,显影辊20被从动件31驱动,显影辊20与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共同绕旋转轴线l沿r所示方向转动;当处理盒100从激光打印机中取出时,主动件32再次回到自由活动状态。
[0037]
据上可知,在处理盒100被安装至激光打印机之前,驱动力传递面341不与平面33结合,有利于确保驱动力输出件与主动件32啮合;此时,若驱动力传递面341位于最远离平面33的位置将更有利于驱动力输出件与主动件32的啮合,可实现的,从动件31与主动件32之间可设置迫使驱动力传递面341到达最远离平面33的位置的复位件,例如,在从动件31与主动件32之间设置诸如压缩弹簧、弹性橡胶、弹性钢片等部件作为复位件,或者,上述复位件被设置在驱动力传递面341与平面33之间。
[0038]
[实施例二]
[0039]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从动件的侧视图。
[0040]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力接收部33a被设置成非平面状,如图7所示,驱动力接收部33a为具有两个相交平面的v形结构,相应的,主动件32上设置有能够与其中一个平面结合的驱动力传递面,当驱动力传递面向驱动力接收部33a中的一个平面传递驱动力,使得从动件31绕旋转轴线l沿r所示方向转动时,驱动力传递面与驱动力接收部33a之间将会产生将驱动力传递面拉回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可防止驱动力传递面与驱动力接收部33a脱离结合。
[0041]
可替换的,所述驱动力接收部33a还可以是具有弧面的弧形结构,同样可实现与驱动力传递面结合,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辊20的作用。
[0042]
根据上述技术思路,在复位件的作用下,驱动力传递面341(突起34)最远离所述平面或弧面位置一般是指,驱动力传递面341(突起34)最远离驱动力接收部33和驱动力传递部34所接触的位置。
[0043]
[实施例三]
[0044]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沿显影辊的轴线观察时,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中主动件的侧视图。
[0045]
本实施例中,主动件32中的驱动力传递部34a被设置成从圆柱体内圆周表面径向向内突出的球体,或者,该驱动力传递部34a被设置成沿旋转轴线l延伸的圆柱体,相对于实施例一中的驱动力传递部34,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传递部34a的结构更简单,有利于降低主动件32的模具复杂度。
[0046]
可替换的,作为驱动力传递部的突起34和作为驱动力接收部的平面33/弧面33a还可以互换,即,突起34被设置在从动件31上,平面33/弧面33a被设置在主动件32上,当从动件31中设置有两个径向相对的突起34,主动件32中设置有径向相对的两个平面33/弧面33a时,两个突起34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主动件32的内圆直径。
[0047]
以上讲述了从动件31被主动件32容纳的实施例,反过来,当主动件32被从动件31容纳时,上述结构同样适用。
[0048]
[有益效果]
[0049]
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被设置成在处理盒100被安装至激光打印机之前,主动件32相对于显影辊20可活动,具体的,主动件32可相对于显影辊20转动,在处理盒100向着激光打印机安装时,即使主动件32的齿处于不能够与驱动力输出件良好啮合的位置,在驱动力输出件的作用下,主动件32可绕旋转轴线转动至主动件32与驱动力输出件啮合。
[0050]
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通过在从动件31上设置接收驱动力的至少一个平面或弧面,以及在主动件32上设置与平面或弧面结合的至少一个突起34/34a,从动件31与显影辊20直接结合,利用突起与所述平面或弧面结合传递驱动,使得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结构被大幅简化,只需要将主动件32安装至从动件31即可,而所述从动件31可直接形成在显影辊20的钢轴上,从而降低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的成本。
[0051]
当主动件32中设置有两个径向相对的突起34时,所述两个突起34之间最短的距离小于从动件31的外径,此时,突起34以及与其相应的平面或弧面形成识别部,只有当突起34与平面或弧面相对时,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才算被正确组装,因而,所述突起34及其对应的平面或弧面还具有防止第二驱动力传递组件3组装错误的作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