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静触头固定结构及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9:02: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接触器的静触头固定结构。
2.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所述静触头固定结构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3.接触器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其广泛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场合,主要分为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
4.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接触器线圈通电后,线圈电流会产生磁场,产生的磁场使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吸引动铁芯,并带动交流接触器点动作,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两者是联动的。当线圈断电时,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释放弹簧的作用下释放,使触点复原,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
5.传统的接触器的静触头接触板的固定结构,一般是将静触头的接触板插入与躯壳配合的限位结构,实现上下、左右限位,而后再通过螺钉从躯壳上部或躯壳下部旋紧接触板,螺钉额外采用防松方案进行紧固,达到静触头的接触板的限位功能需求。这种通过螺钉实现接触板前后限位的方式所需零件成本高、安装复杂、生产效率低。
6.还有一些接触器是在壳体内部设置安装槽,静触头接触板通过与安装槽的过盈配合实现定位,这种固定结构的可靠性较差,存在接触板容易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触头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安装方便、固定可靠,可以有效防止接触板从壳体脱出。
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所述静触头固定结构的接触器。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触头固定结构,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的接触板,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接触板的通道,所述接触板的前端设有静触头,所述接触板由所述通道的入口端插入所述通道内,所述接触板的板体在侧面设有凹槽,所述通道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凸台,所述接触板通过所述凹槽与凸台的卡接配合紧固于所述壳体。
10.可选地,所述接触板由前端至所述凹槽具有第一部分、过渡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过渡部分的宽度从所述第一部分至第二部分逐渐变宽。
11.可选地,所述接触板的后部设有能够限制所述接触板所述凹槽与凸台的卡接配合继续向前插入的限位结构。
12.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所述接触板后部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组成“z”字形形状,并抵接于所述壳体;和/或,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所述接触板侧面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抵接于所述壳体。
13.可选地,所述接触板的后部在一侧设有缺口部位;和/或,沿所述接触板的前端至后端方向上,所述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台的长度且小于所述通道的长度。
14.可选地,所述凸台在所述通道的出口端口分别向所述通道出口端端部和所述通道的内侧凸出。
15.可选地,所述凸台的外轮廓包括位于后侧的过渡斜面、位于内侧的滑动配合面、位于前侧的卡止面以及位于外侧的背面。
16.可选地,所述过渡斜面与所述通道内壁的夹角以及所述过渡斜面与所述滑动配合面的夹角均为钝角;所述滑动配合面与所述卡止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所述背面与所述卡止面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背面与所述通道前端面的夹角均为钝角。
17.可选地,所述通道包括上通道、中间通道和下通道,所述上通道用于穿过所述静触头的上凸部,所述中间通道用于穿过所述接触板,所述下通道用于穿过所述静触头的下凸部,所述凸台位于所述中间通道出口端的左右两侧。
18.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的静触头接触板,其中,所述静触头接触板通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静触头固定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
1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静触头固定结构,在接触板的板体在两侧设有凹槽,同时,在壳体通道的出口端两侧设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台。这样,在安装接触板时,不仅可以借助通道对接触板上、下、左、右的自由度进行限位,而且,当接触板在通道中插入到位之后,通道两侧的凸台可以卡入接触板两侧的凹槽中,从而防止接触板向后退出通道,使接触板的前、后自由度也受到限位,从而将接触板紧固在壳体上,其安装方便、固定可靠,可以有效防止接触板从壳体脱出。
2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接触器设有所述静触头固定结构,由于所述静触头固定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设有该静触头固定结构的接触器也应该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静触头固定结构的轴侧图;
22.图2为图1所示静触头固定结构在反向视角下的轴侧图;
23.图3为图1所示静触头固定结构的正视图;
24.图4为图3的a-a视图;
25.图5为图3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26.图6为图4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27.图7为图4的轴侧图。
28.图中:
29.1.壳体2.接触板21.第一部分22.过渡部分23.第二部分24.第一折弯部25.第二折弯部26.缺口部位27.限位台阶3.通道31.上通道32.中间通道33.下通道4.静触头41.上凸部42.下凸部5.凹槽6.凸台61.过渡斜面62.滑动配合面63.卡止面64.背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1.在本文中,“上、下、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
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32.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静触头固定结构,主要由壳体1和设于壳体1的多个接触板2组成,为便于清楚地显示静触头固定结构,图中省略了接触器的其他组成部件。
33.具体地,本实施例示出的接触板2的数量为三个,相应地,壳体1内部形成有三个用于插入接触板的通道3,每一个接触板2穿过通道3的一端分别设有静触头4,接触板2在安装静触头4之后,静触头4会在接触板2的上表面形成大体呈圆形的上凸部41,同时在接触板2的下表面形成大体呈圆形的下凸部42,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地插入接触板2,壳体1内部的每一个通道3也相应地分为上通道31、中间通道32和下通道33(见图5),上通道31、中间通道32和下通道33从上至下互连互通,也就是说,每一个通道3从上至下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34.在插入接触板2的过程中,静触头4形成的上凸部41可以从上通道31穿过,接触板2从中间通道32穿过,静触头4形成的下凸部42则可以从下通道32穿过,中间通道32的横向宽度最大,其在截面上的尺寸略大于接触板2在截面上的尺寸,在保证能够顺利插入接触板2的前提下,可以充分的限制接触板2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的自由度,上通道31的横向宽度小于中间通道32,其内壁与静触头4形成的上凸部41具有一定间隙,下通道33的横向宽度小于上通道31且深度较浅,其内壁与静触头4形成的下凸部42具有一定间隙。
35.如图4至图7所示,接触板2穿过通道3的一端从前端至凹槽5具有第一部分21、过渡部分22和第二部分23,过渡部分22的宽度从第一部分21至第二部分23逐渐变宽。
36.接触板2在其板体中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矩形凹槽5,通道3在出口端的左右两侧设有对应于凹槽5的凸台6,此凸台6位于中间通道32的出口端两侧,接触板2向前插入到位后,便可以通过凸台6与凹槽5的卡接配合紧固在壳体1上。
37.在本实施例中,沿接触板2的前端至后端方向上,凹槽5的长度设计为大于凸台6的长度且小于通道3的长度。当然,凹槽5的长度也可以设计的相对较短,以能够准确地卡入凸台6为宜。
38.下面以通道3左侧的凸台6为例对其具体形状做更为详细的说明,通道3右侧的凸台6在结构上与之相对称。此凸台6在通道3的出口端分别向通道出口端端部和通道内侧凸出,其外轮廓具有位于后侧的过渡斜面61、位于内侧的滑动配合面62、位于前侧的卡止面63以及位于外侧的背面64。
39.过渡斜面61与通道3内壁的夹角以及过渡斜面61与滑动配合面62的夹角均为钝角;滑动配合面62与卡止面63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卡止面63与背面64之间的夹角以及背面64与通道3前端面的夹角均为钝角。
40.这样的凸台结构,使得凸台6在插入接触板2的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量,其能够被接触板2撑开,然后回弹,在回弹之后,凸台6的卡止面63与凹槽5的前则壁面相抵接,从而对接触板2向后退出的自由度进行限位。
41.接触板2的后部设计成具有第一折弯部24和第二折弯部25的“z”字形,并抵接于壳体1的台阶部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24和第二折弯部25均设计为直角,在其他实施
例中,第一折弯部24和第二折弯部25也可以设计为钝角,或者,其中一个折弯部为直角,另一个折弯部位钝角。通过该结构,可以限制接触板2在凹槽5与凸台6卡接配合之后继续向前插入通道3。
42.同时,接触板2在后部的一侧设有限位台阶27,在凹槽5与凸台6卡接配合之后,限位台阶27抵接于通道3的入口端一侧,从而限制接触板2继续向前插入通道3。
43.可以理解,为了限制接触板2向前插入的距离,也可以单独设置上述“z”字形结构或限位台阶27。
44.此外,接触板2的后部在一侧还设有缺口部位26,以实现让位、减少材料等作用。
45.在进行组装时,将各接触板2逐一从入口端插入对应的通道3中,当向前推入接触板2时,由于接触板2前端的第一部分21的横向宽度小于左右两个凸台6的间距,因此接触板2能够毫无阻力的进入通道3,然后接触板2前端的过渡部分22两侧的斜面开始与凸台6的过渡斜面61相接触,并在接触板2的压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当接触板2前端的过渡部分22超过凸台6之后,接触板2前端的第二部分23的左右两侧开始与凸台6的滑动配合面62相接触,待第二部分23也超过凸台6之后,凸台6迅速向内回弹,进入接触板2两侧的凹槽5中。
46.此时,接触板2的后部通过第一折弯部24和第二折弯部25进行限位,无法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凸台6的卡止面63与凹槽5前侧的壁面相抵接,不能向后退出,从而限定了接触板2前后方向上的自由度,再加上通道3本身能够对接触板2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进行限位,从而使接触板2能够可靠地在壳体1上定位,不易脱落。
4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静触头固定结构虽然能够达到不使用螺钉等紧固件就可以定位的目的,但并不排除在通过凸台6和凹槽5卡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加固,也就是说,这种固定结构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结构组合使用。
48.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壳体1上设有多层通道3,每一层分别具有多个通道3,或者,将凸台6设计成其他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形状,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49.该静触头固定结构在安装接触板2时,不仅可以借助通道3对接触板2上、下、左、右的自由度进行限位,而且,当接触板2在通道3中插入到位之后,通道3两侧的凸台6可以卡入接触板2两侧的凹槽5中,从而防止接触板2向后退出通道,使接触板2的前、后自由度也受到限位,从而将接触板2紧固在壳体1上,可以有效防止接触板2从壳体1脱出,具有安装方便、固定可靠等有益效果。
50.除了上述静触头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具有壳体1和设于壳体1的静触头接触板,其中,静触头接触板通过上文所描述的静触头固定结构安装于壳体1,关于接触器的其余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5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静触头固定结构及接触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