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三合一偏心连接件的偏心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7:24: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偏心连接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合一偏心连接件的偏心轮组件。


背景技术:

2.三合一柜体连接件,是20世纪70年代海福乐家具配件公司发明的,由于他们取的名称“minifix”被注册为专利,而后,海蒂诗公司同样发明了自己的专利三合一连接件,取名“偏心连接件”因此国外采用“偏心连接件”的名称,自80年代传入中国,三合一连接件又称偏心连接件,由偏心轮、连接杆、预埋螺母组成。
3.三合一连接件一般用于家具组装时板与板之间垂直连接,替代螺丝钉以保证连接后柜子的外缘可见部份看不见螺丝钉,以及方便重复拆装的一种非常广泛应用的家具组装连接五金件。
4.某些情况下,安装在板上的偏心轮还配备有偏心轮装饰盖,用以遮挡板上的偏心轮及其安装孔,使得家具表面看起来更加平滑美观。
5.目前,偏心轮装饰盖是依托现有的偏心轮的螺丝刀母槽为母槽设计成十字或圆柱状塞柱塞入固定,事实上螺丝刀母槽在锁紧安装以后几乎每个螺丝刀母槽都会出现变形扭曲,甚至会导致塞不住掉落,并且装饰盖和偏心轮安装孔外缘不能完全贴合,不能达到理想塞紧装饰效果;
6.另外由于装饰盖直径偏大塞子处在中心位置,盖子的外缘容易变形浮起,进而实际使用当中现有装饰盖基本不用和无用。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螺丝刀母槽在锁紧安装以后几乎每个螺丝刀母槽都会出现变形扭曲,甚至会导致塞不住掉落,并且装饰盖和偏心轮安装孔外缘不能完全贴合,不能达到理想塞紧装饰效果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三合一偏心连接件的偏心轮组件。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9.一种三合一偏心连接件的偏心轮组件,包括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组件还包括装饰盖,该装饰盖的一侧设有第一塞柱,所述偏心轮的一端对应设有孔洞,所述第一塞柱与所述孔洞可拆卸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塞柱与所述孔洞过盈配合。
11.进一步地,所述偏心轮的一端设有螺丝刀母槽,所述孔洞与该螺丝刀母槽处于同一端面,并位于螺丝刀母槽的外侧。
12.进一步地,所述装饰盖还设有第二塞柱,该第二塞柱与第一塞柱位于装饰盖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塞柱与所述螺丝刀母槽过盈配合。
13.进一步地,所述孔洞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塞柱与孔洞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14.进一步地,所述装饰盖设有第一塞柱的一侧的最外侧直径大于相对侧的最外侧直径。
15.进一步地,所述装饰盖的最外侧直径大于所述偏心轮的最外侧直径。
16.进一步地,所述偏心轮用于安装在板材中,所述板材设有偏心轮安装孔,所述偏心轮位于所述偏心轮安装孔内,所述装饰盖的最外侧直径大于所述偏心轮安装孔的最外侧直径。
17.进一步地,所述装饰盖的四周边缘为圆角。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9.(1)为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塞柱塞入偏心轮中易被磨损的螺丝刀母槽,装饰盖连接稳定性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偏心轮组件提出在偏心轮的一端设置孔洞,在装饰盖的一侧设置第一塞柱,通过该第一塞柱连接孔洞的方式,实现偏心轮和装饰盖的固定,第一塞柱和孔洞不易被磨损损坏,并且第一塞柱较靠近装饰盖边缘,使得安装装饰盖后,装饰盖外缘不会变形翘起,使得装饰盖与偏心轮的固定更加耐用、稳定可靠。
20.(2)板材上加工的偏心轮安装孔,容易形成变形浮起,如锯齿状的边缘,影响板材表面的美观性,本实用新型将装饰盖的最外侧直径设置为大于偏心轮安装孔的最外侧直径,实现对偏心轮安装孔的边缘进行遮挡,提升了整体结构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三合一偏心连接件的偏心轮组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偏心轮的第一立体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偏心轮的第二立体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偏心轮的俯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装饰盖的立体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装饰盖的透视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装饰盖的主视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装饰盖的俯视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装饰盖的仰视图;
30.图中,1、偏心轮,101、孔洞,102、螺丝刀母槽,2、装饰盖,201、第一塞柱,3、板材,301、偏心轮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
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7.实施例1
38.如图1、5-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合一偏心连接件的偏心轮组件,包括偏心轮1,偏心轮组件还包括装饰盖2,该装饰盖2的一侧设有第一塞柱201,偏心轮1的一端对应设有孔洞101,第一塞柱201与孔洞101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第一塞柱201与孔洞101卡接配合,实现卡接;或者第一塞柱201与孔洞101过盈配合,实现插接;或者第一塞柱201插入孔洞101中,通过胶水实现粘接等方式。
39.使用时,通过将第一塞柱201塞入孔洞101的方式连接装饰盖2和偏心轮1,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塞柱塞入偏心轮中易被磨损的螺丝刀母槽,装饰盖连接稳定性差的缺陷,使得装饰盖与偏心轮的固定更加耐用、稳定可靠。
40.本实施例提供第一塞柱201与孔洞101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称为过盈配合,第一塞柱201与孔洞101过盈配合具体为:第一塞柱20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孔洞101的直径。
41.具体地,如图2-4所示,偏心轮1的一端设有螺丝刀母槽102,孔洞101与该螺丝刀母槽102处于同一端面,并位于螺丝刀母槽102的外侧。螺丝刀母槽102可以为十字母槽或一字母槽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42.第一塞柱201较靠近装饰盖边缘,使得安装装饰盖后,装饰盖外缘不易变形翘起。
43.孔洞101的数量优选为多个,第一塞柱201与孔洞101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孔洞10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均匀分布在螺丝刀母槽102的四周,孔洞101实际设计的数量不受限定,只要在螺丝刀母槽以外的实心区域合适位置开若干个孔洞即可。
44.偏心轮1用于安装在板材3中,装饰盖2外侧的颜色和花纹配合板材颜色和花纹做到类似接近或相同最佳,装饰盖材质可选择为塑料。
4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偏心轮1和装饰盖2连接的稳固性,装饰盖2还可增加第二塞柱,该第二塞柱与第一塞柱201位于装饰盖2的同一侧,第二塞柱与螺丝刀母槽102过盈配合。
4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装饰盖2设有第一塞柱201的一侧的最外侧直径大于相对侧的最外侧直径,装饰盖2的四周边缘优选为圆角,构成帽状结构,使得装饰盖2看上去更加平整紧密地贴合板材3,提升装饰盖的美观性。
4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装饰盖2的最外侧直径大于偏心轮1的最外侧直径。
4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板材3设有偏心轮安装孔301,偏心轮1位于偏心轮安装孔301内,装饰盖2的最外侧直径大于偏心轮安装孔301的最外侧直径。
49.使用时,装饰盖2连接偏心轮1,并位于板材3的外侧,对偏心轮安装孔301形成遮挡。
50.实际情况下,在板材3上加工的偏心轮安装孔301,容易形成变形浮起,如锯齿状的边缘,本实施例设置装饰盖2的最外侧直径大于偏心轮安装孔301的最外侧直径,能对偏心轮安装孔301的边缘进行遮挡,提升整体结构的美观性。
51.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