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医胃溃疡穴位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3:55: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中医按摩辅助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中医胃溃疡穴位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中医中,对患者进行胃溃疡治疗时,通常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对患者的足三里穴、气海穴、天枢穴和中脘穴进行按摩,但是当患者数量较多时,医务人员一直进行工作,会导致医务人员的疲劳,降低按摩的效果,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利于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不能够满足医院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中医胃溃疡穴位按摩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人工按摩穴位费时费力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u形且开口朝下的左壳体,左壳体内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轴向且可转动的主带轮,两个主带轮相对端分别同轴滑动连接有转轴,两个转轴相对端分别插入左壳体的开口内且同轴设有按摩板;所述的左壳体内滑动连接有与其形状一致的右壳体,右壳体内前侧设有前后轴向的固定柱,固定柱后端同轴转动连接有转盘,转盘上开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插槽,固定柱后端设有位于转盘右侧且l形的转向板,固定柱前侧同轴设有可随主带轮转动的第一带轮,第一带轮上设有前后方向的盒体,盒体上设有可与转向板接触且可插入插槽内的插杆,固定柱上开设有螺旋槽,固定柱上开设有前后方向且与螺旋槽连通的直槽,直槽和螺旋槽均可与插槽连通,插杆可插入直槽内,右壳体上设有三个与中脘穴、气海穴和天枢穴一一对应且可随主带轮转动的按摩杆,按摩杆下端插入右壳体的开口内,右壳体内设有可随转盘转动而左右移动的移动板,移动板上开设有上大下小的凵形槽,移动板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凵形槽连通的横槽,按摩杆上端设有前后方向且前端可插入横槽内的升降板。
5.本发明结构巧妙、使用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使病床位于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开口内,使按摩板与患者的足三里穴接触,调节右壳体的位置,使按摩杆对准患者的腹部穴位,启动电机,即可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按摩,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解决了医务人员对患者按摩费时费力的问题,有利于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
附图说明
6.图1是本发明的轴测图。
7.图2是本发明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8.图3是本发明的全剖右视轴测图。
9.图4是本发明的剖切后视轴测图。
10.图5是本发明的全剖俯视轴测图。
11.图6是本发明中的剖切右视轴测图。
12.图7是本发明中的局部剖切右视轴测图。
13.图8是本发明中移动板的后视轴测图。
14.图9是本发明中转动杆、转盘、和固定柱的轴测图。
15.图10是本发明中固定柱外缘面的展开图。
16.图11是本发明图3中a的放大图。
17.图12是本发明图7中b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9.由图1至图12给出,包括u形且开口朝下的左壳体1,左壳体1内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轴向且可转动的主带轮2,两个主带轮2相对端分别同轴滑动连接有转轴3,两个转轴3相对端分别插入左壳体1的开口内且同轴设有按摩板4;所述的左壳体1内滑动连接有与其形状一致的右壳体5,右壳体5内前侧设有前后轴向的固定柱6,固定柱6后端同轴转动连接有转盘7,转盘7上开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插槽8,固定柱6后端设有位于转盘7右侧且l形的转向板9,固定柱6前侧同轴设有可随主带轮2转动的第一带轮10,第一带轮10上设有前后方向的盒体11,盒体11上设有可与转向板9接触且可插入插槽8内的插杆12,固定柱6上开设有螺旋槽13,固定柱6上开设有前后方向且与螺旋槽13连通的直槽14,直槽14和螺旋槽13均可与插槽8连通,插杆12可插入直槽14内,右壳体5上设有三个与中脘穴、气海穴和天枢穴一一对应且可随主带轮2转动的按摩杆15,按摩杆15下端插入右壳体5的开口内,右壳体5内设有可随转盘7转动而左右移动的移动板16,移动板16上开设有上大下小的凵形槽17,移动板16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凵形槽17连通的横槽18,按摩杆15上端设有前后方向且前端可插入横槽18内的升降板19。
20.为了使主带轮2可转动,所述的左壳体1后端设有与主带轮2同轴的电机20,电机20输出端与后侧的主带轮2固定连接,两个主带轮2经拉绳21连接。
21.为了使第一带轮10和按摩杆15可随主带轮2转动,所述的右壳体5上转动连接有三个与按摩杆15一一对应的第二带轮22,第二带轮22与其对应侧的按摩杆15滑动连接,第一带轮10和第二带轮22与拉绳21接触,按摩杆15上端贯穿升降板19且经拉簧与升降板19连接。
22.为了使移动板16随转盘7的转动而左右移动,所述的移动板16下端设有上下方向的移动框23,移动框23与右壳体5滑动连接,转盘7后端设有l形且可插入移动框23内的转动杆24。
23.为了使两个按摩板4与患者的足三里穴保持接触,所述的左壳体1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与主带轮2同轴的转动环25,两个转动环25位于两个主带轮2之间,转动环25与转轴3滑动连接,转动环25与其对应侧的按摩板4之间设有压簧。
24.为了对左壳体1和右壳体5的滑动进行限位,所述的左壳体1和右壳体5上分别开设有滑动槽26,两个滑动槽26组成x形,右壳体5上的滑动槽26内滑动连接有调节板27,调节板27后端转动连接有前后轴向且与拉绳21接触的换向轮28,调节板27前端螺纹连接有前端伸出滑动槽26的螺杆29。
25.为了便于插杆12的复位,所述的插杆12上端插入盒体11内且与盒体11滑动连接,
插杆12前端和盒体11之间设有第一弹簧。
26.为了对拉绳21进行导向,所述的左壳体1内左侧设有两个左右轴向且与拉绳21接触的导向柱,左壳体1上端设有位于第二带轮22和导向柱之间且与拉绳21接触的导向杆,右壳体5内上端设有上下轴向且与拉绳21接触的导向棍,右壳体5内右侧壁和前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拉绳21接触的导向带轮,两个导向带轮之间设有u形的转向杆。
27.为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的两个按摩板4相对端和按摩杆15下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多个按摩球30。
28.为了便于观察,所述的右壳体5和左壳体1均为透明材料。
29.为了便于移动本装置,所述的左壳体1下端和右壳体5下端分别设有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且具有刹车功能的万向轮。
30.本发明在使用时,初始状态为转动杆24位于左侧的极限位置处,插杆12位于与直槽14连通的插槽8内,三个升降板19位于右侧的横槽18内,拉簧处于自然状态,设置插槽8的数量为八个;患者躺在病床上,推动左壳体1和右壳体5,使万向轮发生转动,使病床位于左壳体1和右壳体5的开口内,继续推动左壳体1和右壳体5,按摩板4与患者的足三里穴接触并向外移动,压簧被压缩,在两个按摩板4与患者的足三里穴接触时,停止推动左壳体1;此时根据需要调节右壳体5的位置,在需要向右调节右壳体5的位置时,转动螺杆29,使螺杆29不再对左壳体1进行挤压,此时向下拉动螺杆29,螺杆29带动调节板27和换向轮28向下移动,调节板27在右壳体5上的滑动槽26的作用下向左下方移动,右壳体5逐渐远离左壳体1,拉绳21保持张紧状态并与换向轮28接触,在将右壳体5向右移动到一定位置时,中间的按摩杆15与患者的肚脐前后相对,左右两侧的按摩杆15与患者的肚脐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三个按摩杆15分别对准患者的气海穴、中脘穴和天枢穴,停止拉动螺杆29,反方向转动螺杆29,使螺杆29再次对左壳体1进行挤压,调节板27对右壳体5进行挤压,使左壳体1和右壳体5相对稳定,对换向轮28的移动进行限位;启动电机20,由于设有导向柱、导向杆、导向棍、导向带轮和转向杆,能够使拉绳21与主带轮2、第一带轮10和第二带轮22同时转动,电机20带动后侧的主带轮2转动,后侧的主带轮2经拉绳21带动前侧的主带轮2转动,前侧的主带轮2带动转轴3和按摩板4转动,按摩板4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球30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按摩,同时第二带轮22经拉绳21带动按摩杆15转动,此时按摩杆15位于患者身体的正上方;第一带轮10带动盒体11沿第一带轮10的轴心转动,盒体11经插杆12带动转盘7转动,转盘7经转动杆24带动移动框23向右移动,移动框23带动移动板16向右移动,移动板16带动横槽18和凵形槽17向右移动,在转动杆24转动一定角度后,移动板16经凵形槽17带动左侧的升降板19向下移动,升降板19经拉簧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杆15沿第二带轮22向下移动,按摩杆15带动按摩球30向下移动,在按摩球30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后与患者接触,按摩球30不再向下移动,升降板19继续沿凵形槽17向下移动,左侧的拉簧被拉伸,在转盘7转动45度时,插杆12与转向板9接触,在转向板9的作用下,插杆12插入螺旋槽13内,此时第一弹簧被压缩,第一带轮10经盒体11带动插杆12在螺旋槽13内滑动,转盘7停止转动,左侧的升降板19位于凵形槽17的底部,凵形槽17的槽深足够,能够使按摩球30和胖瘦不同的患者身体接触,右侧的两个升降板19位于右侧的横槽18内,左侧的按摩球30与患者的气海穴接触并
对患者的气海穴进行旋转按摩;电机20继续转动,在转动杆24转动一定角度后,插杆12在螺旋槽13内移动并逐渐插入直槽14内,此时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插杆12向后移动并插入与直槽14连通的插槽8内,插杆12再次带动转盘7转动,转盘7经转动杆24和移动框23带动移动板16向右移动,移动板16带动凵形槽17和横槽18向右移动,在转动杆24转动一定角度后,移动板16经凵形槽17带动左侧的升降板19逐渐向上移动,左侧的升降板19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杆15向上移动,凵形槽17带动中间的升降板19和按摩杆15向下移动,在转盘7转动45度时,插杆12与转向板9接触,插杆12插入螺旋槽13内,此时第一弹簧被压缩,第一带轮10经盒体11带动插杆12在螺旋槽13内滑动,中间的升降板19移动到凵形槽17底部,中间的拉簧被拉伸,中部的按摩球30与患者的天枢穴接触,对患者的天枢穴进行按摩,左侧的升降板19向上移动到左侧的横槽18内,右侧的升降板19位于右侧的横槽18内;电机20继续转动,在第一带轮10转动一定角度时,在螺旋槽13和直槽14的作用下,插杆12逐渐插入直槽14内,在弹簧的作用下,插杆12插入与直槽14连通的插槽8内,插杆12再次经插槽8带动转盘7转动,转盘7经转动杆24和移动框23带动移动板16向右移动,移动板16带动凵形槽17和横槽18向右移动,凵形槽17相对于升降板19向右移动,在移动板16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凵形槽17带动中间的升降板19向上移动,右侧的升降板19由横槽18移动至凵形槽17内并向下移动,右侧的拉簧被拉伸,右侧的升降板19经拉簧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杆15向下移动,在转动杆24转动45度时,中间的升降板19移动到左侧的横槽18内,中间的拉簧不再被拉伸,右侧的升降板19移动到凵形槽17底部,右侧的拉簧被拉伸,右侧的按摩球30与患者的中脘穴接触并对患者的中脘穴进行按摩,中间的升降板19和左侧的升降板19位于左侧的横槽18内;同时插杆12与转向板9接触,在转向板9的作用下,插杆12向后移动并插入螺旋槽13内,转盘7停止转动,第一带轮10经盒体11带动插杆12在螺旋槽13内滑动,第一弹簧被压缩,在第一带轮10转动一定角度时,在螺旋槽13和直槽14的作用下,插杆12移动至直槽14内,弹簧带动复位板和插杆12向前移动并使插杆12插入插槽8内,插杆12再次带动转盘7转动,转盘7经转动杆24和移动框23带动移动板16向右移动,移动板16带动凵形槽17和横槽18向右移动,凵形槽17相对升降板19向右移动,在移动板16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凵形槽17带动右侧的升降板19向上移动,右侧的升降板19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杆15向上移动,按摩杆15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球30向上移动,右侧的拉簧不再被压缩,不再对患者的中脘穴进行按摩,此时插杆12位于与螺旋槽13连通的插槽8内,三个升降板19位于左侧的横槽18内,按摩杆15位于患者的身体上方,不与患者接触;在完成对患者的按摩后,关闭电机20,转动杆24位于右侧的极限位置,需要对下一位患者进行按摩时,移动本装置,使左壳体1和右壳体5分别带动万向轮转动,使本装置移动到需要按摩的患者病床上,使两个按摩板4上的按摩球30与患者的足三里穴接触,在需要向左移动右壳体5的位置时,转动螺杆29,使螺杆29不再对左壳体1进行挤压,此时向上拉动螺杆29,使螺杆29在两个滑动槽26内向上移动,在滑动槽26的作用下,右壳体5向左移动,在将三个按摩杆15分别对应患者的气海穴、天枢穴和中脘穴时,停止向上拉动螺杆29,反方向转动螺杆29,使螺杆29再次对左壳体1进行夹紧,对左壳体1和右壳体5的滑动进行限位;再次启动电机20,电机20带动后侧的主带轮2转动,主带轮2经拉绳21带动前侧的
主带轮2转动,第一带轮10和第二带轮22在拉绳21的作用下转动,主带轮2带动其对应侧的转轴3转动,转轴3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板4转动,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按摩,同时第二带轮22带动按摩杆15转动,在转向板9的作用下,插杆12向螺旋槽13内移动,转盘7停止转动,在螺旋槽13和直槽14的作用下,插杆12在螺旋槽13内向前移动,在第一带轮10转动一定角度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插杆12向后移动并插入与直槽14连通的插槽8内,插杆12再次带动转盘7转动;在转盘7转动一定角度后,凵形槽17带动右侧的升降板19向下移动,右侧的升降板19带动拉簧向下移动,拉簧带动按摩杆15和按摩球30向下移动,插杆12继续带动转盘7转动,转盘7经转动杆24和移动框23带动移动板16向左移动,移动板16经凵形槽17带动右侧的升降板19向下移动,右侧的拉簧被拉伸,在转盘7转动45度时,转盘7停止转动,此时右侧的升降板19移动到凵形槽17的底部,右侧的按摩球30与患者的中脘穴接触并对患者的中脘穴进行按摩,左侧的两个按摩杆15位于左侧的横槽18内;同时插杆12与转向板9接触,在转向板9的作用下,插杆12开始向螺旋槽13内移动,在螺旋槽13的作用下,插杆12向后移动,拉簧被拉伸,在第一带轮10转动一定角度时,在直槽14和螺旋槽13的作用下,插杆12插入直槽14内,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插杆12向后移动并插入与直槽14连通的插槽8内,插杆12再次带动转盘7转动,转盘7经转动杆24和移动框23带动移动板16向左移动,移动板16带动横槽18和凵形槽17向左移动,凵形槽17带动右侧的升降板19向上移动,凵形槽17带动中部的升降板19和按摩杆15沿凵形槽17向下移动,在转盘7转动45度时,中间的按摩杆15位于凵形槽17底部,中部的按摩杆15与患者的天枢穴接触并对患者的天枢穴进行按摩,右侧的拉簧不再被拉伸,左侧的升降板19位于左侧的横槽18内,右侧的升降板19位于右侧的横槽18内;同时插杆12与转向板9接触,在转向板9的作用下,插杆12向螺旋槽13内移动,在第一带轮10转动一定角度后,在螺旋槽13和直槽14的作用下,插杆12插入直槽14内,插杆12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后移动并插入与直槽14连通的插槽8内,插杆12再次带动转盘7转动,转盘7经转动杆24和移动框23带动移动板16向左移动,移动板16带动横槽18和凵形槽17向左移动,凵形槽17带动中部的升降板19和按摩杆15向上移动,凵形槽17带动左侧的升降板19和按摩杆15向下移动,左侧的拉簧被拉伸,在转盘7转动45度后时,左侧的按摩杆15位于凵形槽17底部,左侧的按摩杆15带动按摩球30与患者的气海穴接触并对患者的气海穴进行按摩,右侧的按摩杆15和中部的按摩杆15位于右侧的横槽18内且不与患者的身体接触;同时插杆12与转向板9接触,在转向板9的作用下,插杆12向螺旋槽13内移动,插杆12在螺旋槽13的作用下向后移动,使第一弹簧被压缩,主带轮2继续转动,左侧的按摩球30继续对患者的气海穴进行按摩,在第一带轮10转动一定角度时,在直槽14和螺旋槽13的作用下,插杆12插入直槽14内,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插杆12向后移动并插入与直槽14连通的插槽8内,主带轮2继续转动,插杆12再次带动转盘7转动,在转盘7转动一定角度后,凵形槽17带动左侧的升降板19向上移动并插入右侧的横槽18内,中间的拉簧不再被拉伸,此时左侧的升降板19沿凵形槽17向上移动并带动其对应侧的按摩杆15向上移动,在转盘7转动45度时,左侧的升降板19插入右侧的横槽18内,使左侧的按摩杆15不再对患者的气海穴进行按摩,三个升降板19均位于右侧的横槽18内,此时插杆12位于与螺旋槽13连通的插槽8内,完成对患者的按摩,在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按摩时,推动左壳体1,左壳体1和右壳体5带动万
向轮转动,将本装置移动到闲置区域即可。
31.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设有的按摩板、压簧、转动环、转轴、主带轮和电机,能够通过拉绳的配合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按摩,设有的第一带轮、第二带轮、按摩杆、按摩球、固定柱、转盘、插槽、插杆、盒体、第一弹簧、凵形槽和横槽,能够通过拉绳的带动,依次对患者的气海穴、中脘穴和天枢穴进行按摩,能够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的拉动量和劳动强度,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设有的拉簧,能够使本装置适应不同胖瘦的患者,增加了本装置的适用范围,设有的导向带轮、导向柱、导向杆、导向棍和转向杆,能够使拉绳保持张紧,保证整个装置的有效性,设有的螺杆、换向轮、滑动槽和调节板,能够对左壳体和右壳体的距离进行调节,使本装置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
32.可见,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中医胃溃疡穴位按摩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人工按摩穴位费时费力的问题,此结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