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动力流切换方法与流程

2022-03-23 03:53: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流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动力流切换装置,多是靠转动轴直接轴向运动去切换齿轮啮合对象,从而达到动力流的切换,但现有动力流切换装置由于齿轮移动、动力源较多等原因导致其所需运行、安装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流切换方法,以实现减小运行、安装空间等目的。
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流切换方法,包括:
5.设置第一动力输出机构、第二动力输出机构、动作部件、传动机构以及一个旋转动力源;
6.将旋转动力源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动作部件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使动作部件在旋转动力源的作用下旋转运动的同时在传动机构的带动下直线运动;
7.旋转动力源正向旋转输出时,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正向移动,使得动作部件带动第一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
8.旋转动力源反向旋转输出时,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反向移动,使得动作部件带动第二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
9.进一步地,将旋转动力源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动作部件和传动机构时,通过设置齿轮组,以同时带动动作部件和传动机构动作。
10.进一步地,传动机构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时,通过在齿轮组上设置传动轴,在传动轴上设置螺纹段,以带动与传动轴螺纹连接的拨叉直线运动。
11.进一步地,动作部件旋转运动时,通过与动作部件转动连接的拨叉带动动作部件直线运动,使得动作部件在旋转动作源作用下旋转运动的同时直线运动。
12.进一步地,旋转的动作部件直线运动时,通过在齿轮组上设置转动轴,将动作部件套设在转动轴上并与转动轴滑动配合,以使得动作部件能随转动轴转动的同时可沿着转动轴做直线运动。
13.进一步地,设置与第一动力输出机构啮合的第一配合部件,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正向移动时,动作部件第一端的齿部与第一配合部件端部的齿部啮合,带动第一配合部件旋转动作,使得与第一配合部件啮合的第一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
14.进一步地,设置与第二动力输出机构啮合的第二配合部件,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反向移动时,动作部件第二端的齿部与第一配合部件端部的齿部啮合,带动第二配合部件旋转动作,使得与第二配合部件啮合的第二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
15.进一步地,在传动轴上设置光面段,螺纹段设置在光面段之间,且螺纹段小径与光面段直径一致,当所述动作部件正向移动到位或反向移动到位时,拨叉脱离传动轴上的螺纹段至传动轴的光面段,使得拨叉与传动轴间隙配合而停止动作。
16.进一步地,当需要拨叉从传动轴的光面段回至螺纹段时,通过在拨叉两侧设置弹性复位部件,以使得旋转动力源切换旋转输出方向后,拨叉在弹性作用力下从传动轴的光面段回到螺纹段。
17.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动力流切换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方案只设置一个旋转动力源,与现有设置多个动力源相比,节约能源,且能有效的减小动力源的所需安装空间。通过旋转动力源带动动作部件旋转动作,通过传动机构将旋转动力源的旋转输出转换为直线运动,使得动作部件旋转动作的同时直线运动,动作部件只需在小范围内直线运动即可实现动力流的切换,使用方便,能有效的减小运行空间。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动力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拨叉的侧视图。
23.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拨叉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体1、传动轴2、螺纹段201、第三齿轮3、限位块4、弹簧5、转动轴6、第二齿轮7、拨叉8、螺纹孔801、弧形口802、第一配合部件9、动作部件10、第二配合部件11、第四齿轮12、第五齿轮13、第一输出轴14、第二输出轴15、第一齿轮16。
2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6.实施例
2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流切换方法,包括:
28.设置第一动力输出机构、第二动力输出机构、动作部件10、传动机构以及一个旋转动力源;
29.将旋转动力源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动作部件10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使动作部件10在旋转动力源的作用下旋转运动的同时在传动机构的带动下直线运动;
30.旋转动力源正向旋转输出时,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10正向移动,使得动作部件10带动第一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
31.旋转动力源反向旋转输出时,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10反向移动,使得动作部件10带动第二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
32.可选地,将旋转动力源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动作部件10和传动机构时,通过设置齿轮组,以同时带动动作部件10和传动机构动作。本实施例中旋转动力源为电机,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7和第三齿轮3,第一齿轮16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第二齿轮7和第三
齿轮3均与第一齿轮16啮合。
33.可选地,传动机构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时,通过在齿轮组上设置传动轴2,在传动轴2上设置螺纹段201,以带动与传动轴2螺纹连接的拨叉8直线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三齿轮3套设在传动轴2上,且第三齿轮3与传动轴2固定,以带动传动轴2转动。
34.可选地,动作部件10旋转运动时,通过与动作部件10转动连接的拨叉8带动动作部件10直线运动,使得动作部件10在旋转动作源作用下旋转运动的同时直线运动。
35.可选地,旋转的动作部件10直线运动时,通过在齿轮组上设置转动轴6,将动作部件10套设在转动轴6上并与转动轴6滑动配合,以使得动作部件10能随转动轴6转动的同时可沿着转动轴6做直线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7套设在转动轴6上,并与转动轴6固定,以带动转动轴6转动。
36.可选地,设置与第一动力输出机构啮合的第一配合部件9,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10正向移动时,动作部件10第一端的齿部与第一配合部件9端部的齿部啮合,带动第一配合部件9旋转动作,使得与第一配合部件9啮合的第一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
37.可选地,设置与第二动力输出机构啮合的第二配合部件11,传动机构带动旋转的动作部件10反向移动时,动作部件10第二端的齿部与第一配合部件9端部的齿部啮合,带动第二配合部件11旋转动作,使得与第二配合部件11啮合的第二动力输出机构旋转动作。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件9、第二配合部件11以及动作部件10均套设在转动轴6上,第一配合部件9和第二配合部件11与转动轴6之间转动连接,动作部件10与转动轴6之间花键连接。且本实施例中称动作部件10两端的齿部为第一齿部,称第一配合部件9和第二配合部件11靠近动作部件10一端设置的齿部为第二齿部,称第一配合部件9远离动作部件10一端外圆周上设置的齿部为第三齿部,称第二配合部件11远离动作部件10一端外圆周上设置的齿部为第四齿部。
38.可选地,在传动轴2上设置光面段,螺纹段201设置在光面段之间,且螺纹段201小径与光面段直径一致,当所述动作部件10正向移动到位或反向移动到位时,拨叉8脱离传动轴2上的螺纹段201至传动轴2的光面段,使得拨叉8与传动轴2间隙配合而停止动作。
39.可选地,当需要拨叉8从传动轴2的光面段回至螺纹段201时,通过在拨叉8两侧设置弹性复位部件,以使得旋转动力源切换旋转输出方向后,拨叉8在弹性作用力下从传动轴2的光面段回到螺纹段201。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部件为弹簧5。
40.如图1至图5所示,针对上述动力流切换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流切换装置,包括:
41.机体1,机体1呈箱体结构。
42.旋转动力源,固定安装在机体1上,为本实施例中唯一的动力源。本实施例中旋转动力源为电机,电机的输出端通过销固定有第一齿轮16。
43.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2、拨叉8、第三齿轮3、弹簧5和限位块4,第三齿轮3、限位块4和弹簧5均套设在传动轴2上,第三齿轮3通过销与传动轴2固定,且第三齿轮3与第一齿轮16啮合。传动轴2两端通过轴承与机体1连接,传动轴2上设置有光面段以及用于连接拨叉8的螺纹段201,螺纹段201设置在光面段之间,且螺纹段201小径与光面段直径一致。拨叉8与传动轴2连接一端对应螺纹段201开设有螺纹孔801,拨叉8远离传动轴2一端开设有弧形口802。限位块4设置在拨叉8两侧,弹簧5套设在拨叉8与限位块4之间的传动轴2上,弹簧5一端
与限位块4抵靠,弹簧5另一端与拨叉8抵靠,使得弹簧5被压缩。
44.输出切换机构,包括转动轴6以及套设在转动轴6上的第二齿轮7、第一配合部件9、动作部件10和第二配合部件11。转动轴6两端与机体1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第二齿轮7通过销与转动轴6固定,并与第一齿轮16啮合。动作部件10设置在第一配合部件9和第二配合部件11之间,动作部件10与转动轴6之间花键连接;动作部件10圆周上开设有环形槽,拨叉8上的弧形口802与环形槽配合,实现转动连接;动作部件1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齿部。第一配合部件9和第二配合部件11与转动轴6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第一配合部件9和第二配合部件11靠近动作部件10一端设置有用于分别与第一齿部配合的第二齿部。第一配合部件9远离动作部件10一端外圆周上设置有第三齿部,第二配合部件11远离动作部件10一端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第四齿部。
45.第一动力输出机构,包括第一输出轴14以及套设在第一输出轴14上的第四齿轮12。第一输出轴14与机体1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第四齿轮12通过销与第一输出轴14固定,第四齿轮12与第三齿部啮合。
46.第二动力输出机构,包括第二输出轴15以及套设在第二输出轴15上的第五齿轮13。第二输出轴15与机体1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第五齿轮13通过销与第二输出轴15固定,第五齿轮13与第四齿部啮合。
47.另外,本实施例中螺纹段201的长度与动作部件10的行程长度一致。
48.使用时,电机正转,带动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7和第三齿轮3转动,使传动轴2和转动轴6转动,转动轴6上的动作部件10随转动轴6转动。传动轴2上的拨叉8在传动轴2转动的过程中沿着传动轴2向上运动,直至拨叉8带动动作部件10与第一配合部件9连接,拨叉8向上脱离螺纹段201并压缩弹簧5,拨叉8停止向上运动。与第一配合部件9连接的动作部件10带动第一配合部件9转动,使第一配合部件9外部第三齿部上啮合的第四齿轮12转动,第一输出轴14旋转输出。
49.当需要切换输出时,电机反转,在弹簧5的作用下,拨叉8回到螺纹段201,并在电机反转过程中沿着传动轴2向下移动,带动动作部件10沿着转动轴6下行。当动作部件10与第二配合部件11连接时,动作部件10带动第二配合部件11转动,此时拨叉8向下脱离螺纹段201并压缩弹簧5,拨叉8停止向下运动。第二配合部件11上啮合的第五齿轮13转动,使得第二输出轴15旋转输出。
50.本实施例中只有一个动力源,与现有多个动力源相比,节约能源,且有效减小动力源占用的安装空间。动作部件10的移动范围较小,且传动轴2和转动轴6均不会轴向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效的减小了运动空间。
51.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