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解耦膜、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以及液压悬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2:15: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解耦膜。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解耦膜的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流道组件的液压悬置。


背景技术:

2.悬置是用于减少并控制发动机振动的传递,并起到支承作用的汽车动力总成件,应用于当前汽车工业中。悬置的类型有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半主动悬置、主动悬置等。
3.悬置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固定并支撑汽车动力总成;承受动力总成内部因发动机旋转和平移质量产生的往复惯性力及力矩;承受汽车行驶过程中作用于动力总成上的一切动态力;隔离由于发动机激励而引起的车架或车身的振动;隔离由于路面不平度以及车轮所受路面冲击而引起的车身振动向动力总成的传递。
4.解耦膜作为液压悬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解耦膜在使用中存在异响的问题,从而影响解耦膜和悬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解耦膜,以减小解耦膜在使用中产生的异响。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解耦膜,包括呈盘状的膜本体,所述膜本体具有中心部,以及环所述中心部设置的外侧部;所述外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中心部,并于所述外侧部上形成有过液孔,且所述过液孔贯穿所述外侧部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过液孔为沿所述外侧部的周向延伸的弧形孔。
9.进一步的,所述过液孔为处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多个所述过液孔沿周向依次排布,并在相邻的所述过液孔之间设有连接筋;所述外侧部的位于各所述过液孔内侧的部分,以及所述外侧部的位于各所述过液孔外侧的部分通过各所述连接筋连接在一起。
10.进一步的,所述外侧部的至少一侧端面上形成有外凸的凸起部,和/或,所述中心部的至少一侧端面上形成有外凸的抵接部。
11.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为沿所述外侧部周向延伸的环状,且所述凸起部为一个,或者,所述凸起部为沿所述外侧部的径向嵌套设置的多个;所述抵接部为沿所述中心部周向延伸的环状,且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外侧部一侧布置,并为沿所述中心部的径向嵌套设置的多个。
12.进一步的,所述膜本体采用橡胶制成。
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4.本发明所述的解耦膜,通过膜本体上外侧部的厚度小于中心部的厚度,不仅利于中心部的固定,而且还利于降低外侧部浮动时产生的异响,同时,通过外侧部上贯穿设置的过液孔,还能够防止大振幅时解耦膜产生异响,从而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
15.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包括扣合在一起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所述上流道板和所述下流道板之间形成有流道,并于所述流道组件的中心位置设有贯穿所述上流道板与所述下流道板的通孔;
16.所述上流道板和所述下流道板之间设有如上所述的解耦膜;所述中心部夹置在所述上流道板和所述下流道板之间,且所述中心部构成对所述通孔的封堵;
17.所述外侧部位于形成在所述上流道板和所述下流道板之间的腔体内,且所述上流道板与所述下流道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阻尼孔。
18.进一步的,所述上流道板和所述下流道板上分别设有呈台阶状的咬合部,所述咬合部位于所述流道的流道口处,且随所述上流道板和所述下流道板间的扣合,两者上的所述咬合部咬合在一起。
19.同时,本发明所述的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通过在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之间设置如上所述的解耦膜,利于提高流道组件的降噪效果,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0.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压悬置,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橡胶主簧和皮碗,以及连接在所述橡胶主簧上的内芯,所述液压悬置还包括设有如上所述的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所述流道组件位于所述橡胶主簧和所述皮碗之间。
2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设于所述下壳体中的内支架,所述橡胶主簧和所述内支架固连;所述上壳体、所述内支架和所述下壳体通过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间的翻边铆接结构固装在一起,且所述下壳体的底部具有内铆接翻边,所述皮碗、所述流道组件和所述内支架通过所述内铆接翻边固装在一起。
22.本发明所述的液压悬置,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流道组件,利于降低液压悬置在使用时产生的异响,而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解耦膜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解耦膜的俯视图;
26.图3为图2中的a-a方向剖视图;
27.图4为图2中的b部放大图;
2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流道组件的拆解图;
2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流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流道组件的俯视图;
31.图8为图7中的c-c方向剖视图;
32.图9为图7中的d-d方向剖视图;
33.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下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上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液压悬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液压悬置的俯视图;
37.图14为图13中的e-e方向剖视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膜本体;2、上流道板;3、下流道板;4、皮碗;5、橡胶主簧;6、内支架;7、下壳体;8、隔热罩;9、上壳体;10、翻边铆接结构;
40.101、中心部;1011、抵接凸起;1012、定位孔;1013、凹槽;102、外侧部;1021、第一侧部;1022、第二侧部;1023、缓冲凸起;103、连接筋;104、过液孔;
41.201、上阻尼孔;202、上流道口;203、定位配合孔;204、上通孔;205、加强筋;206、上咬合块;2061、上咬合面;207、上凸起;
42.300、流道;301、环状凸起;302、下阻尼孔;303、定位柱;304、下咬合块;3041、下咬合面;305、下流道口;306、凸块;307、下通孔;308、下凸起;
43.401、连接凸起;
44.501、内芯;
45.601、第二外翻边;
46.701、下壳体铆接翻边;702、内铆接翻边;
47.901、第一外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4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51.实施例一
52.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解耦膜,该解耦膜包括呈盘状的膜本体1,膜本体1具有中心部101,以及环中心部101设置的外侧部102。外侧部102的厚度小于中心部101,并于外侧部102上形成有过液孔104,且过液孔104贯穿外侧部102设置。
53.本实施例所述的解耦膜,通过膜本体1上外侧部102的厚度小于中心部101的厚度,不仅利于中心部101的固定,而且还利于降低外侧部102浮动时产生的异响,同时,通过外侧部102上贯穿设置的过液孔104,还能够防止大振幅时解耦膜产生异响,从而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
5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解耦膜主要位于现有技术中减振部件内的阻尼液中。在振动激励传递至该减振部件时,通过解耦膜上外侧部102在阻尼液中浮动,从而起到衰减振动激励的作用。为便于对解耦膜的结构进行描述,以下将以减振部件为液压悬置为例进行说明。
55.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解耦膜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3中所示。该盘状的膜本体1设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此处的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的连接,以及两者在液压悬置内的布置均参照现有技术中。
56.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中心部101位于整个膜本体1的中心位置,其用于固定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并对应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中心位置处贯通设置的通孔设置,以封堵通孔。
57.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限定出圆环状的腔体,而外侧部102具体设于腔体内,该外侧部102整体呈圆环状,其连接在中心部101的外边缘,并与腔体之间存在间隙,在高频振动传递至液压悬置时,通过外侧部102在腔体内的浮动,从而衰减振动激励。
58.本实施例中外侧部102的厚度小于中心部101的厚度,一方面利于提高中心部101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固定效果,另一方面还利于提高外侧部102在腔体内的浮动效果,减少因外侧部102对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的碰撞而引起的异响,从而提高解耦膜的降噪效果。
59.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的膜本体1可采用橡胶制成,以利于外侧部102相对于中心部101产生浮动,并利于外侧部102在浮动中的变形和恢复,同时,还能够减少在对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碰撞时产生的异响。当然,膜本体1除了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外,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其他材质制成,只要能够实现外侧部102在腔体内的浮动,且在阻尼液中具有较好的使用稳定性即可。
60.为提高中心部101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固定效果以及固定的可靠性,在中心部101的两侧端面上均形成有外凸的抵接部。参照图1和图2中所示,作为优选地,该抵接部为沿中心部101周向延伸的环状的抵接凸起1011,且抵接凸起1011靠近外侧部102一侧布置,并为沿中心部101的径向嵌套设置的多个。
61.此处,多个抵接凸起1011的设置,利于增大中心部101和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利于提高中心部101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固定效果和使用中的稳定性。而多个抵接凸起1011靠近于外侧部102的一侧布置,则利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外的阻尼液经由至两者上的通孔作用到中心部101上,使部分中心部101上未被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固定的部分也能够产生变形,从而对振动激励进行衰减。
62.另外,位于最内侧的抵接凸起1011还能够与中心部101之间限定出凹槽1013的结构,从而利于提高中心部101在受到阻尼液作用冲击时的减振效果。
6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抵接凸起1011还可仅设置在中心部101的其一侧端面上,只不过相较于中心部101的两侧端面均设置抵接凸起1011的方案,在固定效果上稍微差些。
64.另外,为进一步提高中心部101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定位效果,如图1和图2中所示,在中心部101上还设有贯通其厚度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定位孔1012,如设置图中所示的三个定位孔1012。三个定位孔1012靠近于外侧部102的一侧布置。此处的定位孔1012用于供上流道板2或下流道板3上的定位结构穿过,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心部101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固定效果。
65.本实施例中的过液孔104为沿外侧部102的周向延伸的弧形孔,弧形孔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弧形孔利于减少阻尼液流经过液孔104时的流阻,进而利于阻尼液通过过液孔104进行流动从而减小阻尼液的流动阻尼。
66.具体实施时,结合图2、图3以及图4中所示,过液孔104为处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多个过液孔104沿周向依次排布,并在相邻的过液孔104之间设有连接筋103。此处,多个过
液孔104的布置方式,利于提高阻尼液流经外侧部102的效率,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解耦膜在使用中的降噪效果。作为优选的,过液孔104的位置对应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上的阻尼孔设置,从而提高过液孔104的使用效果。
67.本实施例中,外侧部102的位于各过液孔104内侧的部分,以及外侧部102的位于各过液孔104外侧的部分通过各连接筋103连接在一起。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外侧部102的位于各过液孔104内侧的部分称为第一侧部1021,而将外侧部102的位于各过液孔104外侧的部分称为第二侧部1022。
68.其中,第一侧部1021和第二侧部1022均呈圆环状,第一侧部1021的内侧边缘与中心部101的外侧边缘相连,第二侧部1022的内侧边缘经由上述的多个连接筋103而与第一侧部1021的外侧边缘相连。也即第一侧部1021、第二侧部1022以及相邻的两个连接筋103之间限定出上述的各过液孔104。
69.此处的多个连接筋103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第一侧部1021和第二侧部1022之间的连接,而且还利于形成过液孔104,从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尤其是阻尼液冲击过液孔104时,过液孔104流通面积会增大,进而利于阻尼液通过过液孔104流动。而由于多个连接筋103的设置,使得外侧部102在腔体内浮动时,第一侧部1021和第二侧部1022浮动时,第二侧部1022浮动的幅度大于第一侧部1021幅度的幅度。如此设置,不仅利于进一步减小因整个外侧部102对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的碰撞而产生的异响,而且还利于阻尼液在过液孔104中,以及在外侧部102的与腔体之间间隙的流动,进而能够提高解耦膜对振动的衰减效果,降噪效果以及使用中的稳定性。
70.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连接筋103的数量及规格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只要在满足第一侧部1021和第二侧部1022弹性连接的前提下,保证过液孔104呈弧形即可。例如,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筋103的数量优选为6~8个,各连接筋103在膜本体1周向上的规格优选为2~4mm,也即连接筋103的宽度优选为2~4mm。连接筋103的厚度规格优选为0.5~2mm。具体实施时,连接筋103的数量可为6个、7个或者8个,连接筋103在膜本体1的宽度可采用2mm、2.5mm、3mm、3.5mm或4mm。而连接筋103的厚度可采用0.5mm、1mm、1.5mm或2mm。。
71.为进一步提高外侧部102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外侧部102的至少一侧端面上形成有外凸的凸起部。参照图2和图3中所示,凸起部设置在外侧部102的两侧端面上,以减少外侧部102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因外侧部102碰撞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而产生的异响。本实施例中的凸起部为沿外侧部102周向延伸的环状的缓冲凸起1023,且缓冲凸起1023为沿外侧部102的径向嵌套设置的多个。
72.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部1021和第二侧部1022的两侧端面上均设置有上述的缓冲凸起1023,而过液孔104具体位于第一侧部1021最外侧的缓冲凸起1023,与第二侧部1022最内侧的缓冲凸起1023之间。
73.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凸起部和抵接部可择一的设置在解耦膜上,也即仅在中心部101上设置凸起部,而不在外侧部102上设置抵接部,以及不在中心部101上设置凸起部,仅在外侧部102上设置抵接部的方案均是可行的。而抵接部的数量除了采用上述的多个外,也可仅设置一个,此时也能起到缓冲的效果,只不过相较于数量更多的抵接部,在缓冲效果上稍差些。
7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解耦膜,在高频振动传动至液压悬置时,解耦膜上的外侧部102
在腔体内上下浮动,阻尼液经由过液孔104,以及外侧部102和腔体之间的间隙由上之下流动。同时,阻尼液还通过形成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之间的流道300进行流动。外侧部102在浮动的过程中,在缓冲凸起1023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碰撞时,外侧部102、缓冲凸起1023都会产生弹性变形,从而较少因解耦膜碰撞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而当解耦膜因振动激励而贴合在上流道板2或者下流道板3上时,阻尼液还能够通过流道300,以及过液孔104进行流动。因阻尼液对过液孔104的冲击,使得过液孔104增大,进而利于阻尼液更多的通过过液孔104流动,从而减小阻尼液流动时产生的异响问题。并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和使用稳定性。
75.实施例二
76.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包括扣合在一起的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形成有流道300,并于流道组件的中心位置设有贯穿上流道板2与下流道板3的通孔。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设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解耦膜。为便于区分描述,本实施例中,将贯通上流道板2中心位置设置的通孔称为上通孔204,而将贯通下流道板3中心位置设置的通孔称为下通孔307。
77.本实施例中的中心部101夹置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且中心部101构成对通孔的封堵。外侧部102位于形成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的腔体内,且上流道板2与下流道板3上分别设有与腔体连通的阻尼孔。
78.基于如上关于流道组件的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的流道组件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参照图5、图7、图8以及图10中所示,以下先对下流道板3的结构进行说明。该下流道板3呈盘状,为形成供外侧部102浮动的空间,在下流道板3内设有环状凸起301,下通孔307位于环状凸起301内的下流道板3的中心。在环状凸起301和下通孔307之间设有环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下阻尼孔302。
79.在位于环状凸起301外侧的下流道板3上形成有螺旋向下设置的下流道300,并在下流道300上设有与下流道300的底端相连通的下流道口305。另外,在下通孔307的外侧还设有三个向上延伸设置的定位柱303,以用于下流道板3和解耦膜以及上流道板2之间的连接定位。
80.上流道板2的示例性结构结合图5、图7、图8以及图11中所示,该上流道板2也呈圆盘状。上通孔204对应于下通孔307设置,在上通孔204的周向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上阻尼孔201。在相邻两上阻尼孔201之间还分别设有加强筋205。作为优选的,上阻尼孔201和下阻尼孔302的形状相同,且一一上下对应布置。
81.例如,图中所示的,上阻尼孔201和下阻尼孔302均采用扇形的结构,且上阻尼孔201和下阻尼孔302的宽度均沿着远离各自对应中心通孔的方向渐大设置。在上阻尼孔201和下阻尼孔302的外端还设置向孔内凸出的上凸起207和下凸起308,以提高阻尼液的流动效果。当然,上阻尼孔201和下阻尼孔302还可采用其他形状,另外,两者的形状不同的方案也是可行的。
82.另外,对应于下流道300,在上流道板2上设有螺旋向下布置的上流道300,且在上流道板2上设有与上流道300的顶端相连通的上流道口202。且在上流道板2上设有以供各定位柱303插入的三个定位配合孔203。
83.此外,如图5和图6中所示,在下流道板3的内侧还设有凸块306,在上流道板2上设
有缺口,通过凸块306在缺口内的卡入进一步提高流道组件的连接效果和使用中的稳定性。在对流道组件进行装配时,解耦膜通过其上的三个定位孔1012和下流道板3上三个定位柱303的配合而能够定位在下流道板3上。上流道板2通过其上的三个定位配合孔203于三个定位柱303的配合则将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扣合在一起。且因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300的扣合,上流道300和下流道300限定出上述的流道300。中心部101被固定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外侧部102位于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上的环状凸起301限定出的腔体内。
84.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流道300在使用中的效果,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上分别设有呈台阶状的咬合部,咬合部位于流道300的流道300口处,且随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间的扣合,两者上的咬合部咬合在一起。
85.具体结构上,参照图9至图11中所示,咬合部位于流道300的两端之间,该咬合部包括邻近于上流道口202设于上流道板2上的上咬合块206,以及邻近于下流道口305设于下流道板3板内的下咬合块304。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扣合相连时,上咬合块206上的呈台阶状的上咬合面2061能够与下咬合块304上的承台阶状的下咬合面3041抵接配合,从而实现上咬合块206和下咬合块304的咬合相连,并阻断经由上流道口202流入的阻尼液未经流道300而直接流入下流道口305,进而防止流道300内的阻尼液出现漏液的问题,而使流道组件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并利于提高流动阻尼。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上咬合面2061和下咬合面3041均呈台阶状,是指在相连时,两者的连接面的截面是台阶状,而非直线状。
86.此外,本实施例中还可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对上咬合块206和下咬合块304进行焊接密封,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不过采用超声波进行焊接的方式在成本上更高一些,具体实施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进行超声波焊接。
87.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压悬置的流动组件,通过在上流道板2和下流道板3之间设置如上所述的解耦膜,使得阻尼液能够通过三个流动路径实现往复的流动,第一个流动路径为上流道口202、流道300和下流道口305。第二个流动路径为上阻尼孔201、过液孔104和下阻尼孔302。第三个流动路径为上阻尼孔201、外侧部102与腔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下阻尼孔302。而当解耦膜上的膜主体1贴合在上流道板2或下流道板3上时,第三流动路径被阻断,阻尼液仅能通过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进行流动,且过液孔104因阻尼液的冲击而增大,进而提高阻尼液在过液孔104内的流动效率。如此利于提高流道组件在使用中的降噪效果及稳定性,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88.实施例三
8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液压悬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橡胶主簧5和皮碗4,以及连接在橡胶主簧5上的内芯501。液压悬置还包括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流道组件位于橡胶主簧5和皮碗4之间。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用于安装在车身上,而内芯501则用于连接车身上的动力总成。
90.本实施例中的流道组件位于在橡胶主簧5和皮碗4之间限定出的腔室内,并将腔室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和下腔室内的阻尼液能够通过流道300连通,并通过上阻尼孔201、过液孔104和下阻尼孔302连通,还能够通过上阻尼孔201、外侧部102与腔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下阻尼孔302进行连通,从而在液压悬置承接不同程度的振动激励时对振动进行衰减,并达到降噪和减振的效果。
91.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压悬置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2至图14
中所示。该壳体包括上壳体9、下壳体7,以及设于下壳体7中的内支架6,橡胶主簧5和内支架6固连。其中,橡胶主簧5的底部与内支架6硫化固连于一起,下壳体7的底端敞口设置,皮碗4设于下壳体7的底部用于封堵下壳体7上的敞口。
92.为提高装配效率,本实施例中的上壳体9、内支架6和下壳体7通过上壳体9与下壳体7间的翻边铆接结构10固装在一起,且下壳体7的底部具有内铆接翻边702,皮碗4、流道组件和内支架6通过内铆接翻边702固装在一起。
93.具体来说,参照图12和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翻边铆接结构10包括设于上壳体9的底部且外翻设置的第一外翻边901,以及设于下壳体7顶部的下壳体铆接翻边701。其中,下壳体铆接翻边701包裹在第一外翻边901外,并与第一外翻边901铆接相连。另外,在内支架6的顶部还设有第二外翻边601,第二外翻边601能够嵌设在第一外翻边901和下壳体铆接翻边701之间限定出的安装空间内。此处,翻边铆接结构10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利于提高上壳体9、内支架6和下壳体7的装配的效率和可靠性。
94.本实施例中,上流道板2顶部与在橡胶主簧5的底部彼此抵接,下流道板3的底部与形成在皮碗4顶部呈环状的连接凸起401嵌装相连。而皮碗4的顶部还能够抵接与内铆接翻边702的上表面,并与内铆接翻边702铆接相连。此处,内铆接翻边70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采用铆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利于提高皮碗4、流道组件和内支架6的装配效率以及装配后的可靠性。
95.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液压悬置的使用效果,如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液压悬置还包括罩设于上壳体9外的隔热罩8,且内芯501穿经隔热罩8设置。
96.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液体悬置,通过设置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液压悬置的流道组件,利于提高液压悬置在使用中的减振以及降噪效果,而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9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