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速率传输线束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1:1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线束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高速率传输线束自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层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应用非常广泛,可用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各种电子仪器仪表上。
3.在线束生产完成后,需要对线束的质量进行检测,质量检测内容包括线束端部的外形和气密性以及线束的长度。目前,常由人工逐项进行线束的检测。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人工逐项进行检测,费时费力,线束的质量检测作业存在有效率较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线束质量检测作业的效率,本技术提供高速率传输线束自动检测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高速率传输线束自动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高速率传输线束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拼接设置的第一作业台和第二作业台,所述第一作业台的台面上设置有外形检测定位块,线束的端部卡接于所述外形检测定位块,所述第一作业台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端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传动组件上装设有第一检测摄像头,所述第二作业台的台面上设置有气密性检测组件和长度检测定位块,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控制板,线束的一端卡接至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另一端卡接至所述长度检测定位块,所述第二作业台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端设置传动组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的传动组件上装设有第二检测摄像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能够同时检测线束端部的外形和气密性以及线束的长度,从而有效提高了线束质量检测的效率,检测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判断线束的长度和端部的外形是否合格,提高了线束质量检测作业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线束质量检测效率的提高。
8.优选的,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包括卡接基座,所述卡接基座设置于所述第二作业台的端部,所述卡接基座的上方设置有压盖,所述压盖的上方设置有驱动所述压盖与所述卡接基座压合的驱动气缸,所述压盖的底端设置有密封垫,线束的端部卡接于所述卡接基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盖与卡接基座压合,以形成密封的检测腔,线束的端部连通至该检测腔内,以进行线束端部的气密性检测,密封垫的设置提高了压盖与卡接基座接触处的密封性,从而提高了线束端部气密性检测的准确度。
10.优选的,所述外形检测定位块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作业台的台面,所述卡接基座与所述长度检测定位块均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作业台的台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基座、外形检测定位块以及长度检测定位块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线束端部的具体结构更换不同的卡接基座、外形检测定位块以及长度检测定位块,以提高线束自动检测装置的适应性,除此之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有利于零部件的维修更换。
12.优选的,所述第一作业台的一端设置有扫码器,所述扫码器的照射口朝向所述外形检测定位块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的端部粘贴有条形码或二维码,扫码器通过条形码或二维码识别线束,并将线束的检测结果记录至该线束的信息库中,从而省去了人工记录的步骤,提高了线束检测作业的效率。
14.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顶板,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端设置有第二顶板,且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底面均设置有照明部件,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的传动组件位于第一顶板的底面,设置于第二支撑架上的传动组件位于第二顶板的底面,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侧翻转设置有第一箱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一侧翻转设置有第二箱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周侧均设置板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作业台和第二作业台的上方均形成封闭的箱体,以在检测作业进行时形成暗箱环境,从而减弱了外部灯光环境对检测摄像头成像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线束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16.优选的,所述第二作业台的台面开设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内滑移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限位槽,线束的中部卡接于所述限位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拉动线束的中部,并使线束趋于张紧状态,以将线束在水平面内展开,进而能够提高第二检测摄像头对线束长度检测的准确度。
18.优选的,远离所述第二箱门的板件上设置传动组件,该第三传动组件上装设有第三检测摄像头。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检测摄像头与第三检测摄像头的朝向交叉设置,以便获取线束的三维信息,并模拟线束的三维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测量线束的长度,以提高线束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20.优选的,所述第一作业台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储物腔,所述第一储物腔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柜门,所述第二作业台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储物腔,所述第二储物腔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二柜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储物腔和第二储物腔具有储物的作用,便于工作人员存放物品。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 工作人员能够同时检测线束端部的外形和气密性以及线束的长度,从而有效提高了线束质量检测的效率,检测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判断线束的长度和端部的外形是否合格,提高了线束质量检测作业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线束质量检测效率的提高;2. 线束的端部粘贴有条形码或二维码,扫码器通过条形码或二维码识别线束,并将线束的检测结果记录至该线束的信息库中,从而省去了人工记录的步骤,提高了线束检测作业的效率;3. 第二检测摄像头与第三检测摄像头的朝向交叉设置,以便获取线束的三维信
息,并模拟线束的三维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测量线束的长度,以提高线束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23.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第一作业台和第二作业台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1中第一顶板处的仰视图;图5是实施例1中气密性检测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1中长度检测定位块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1中第二顶板和背板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2中第二作业台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2中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0、线束;1、第一作业台;11、第一储物腔;12、第一柜门;13、第一支撑架;14、第一顶板;141、第一滑槽;15、第一箱门;2、第二作业台;21、第二储物腔;22、第二柜门;23、第二支撑架;24、第二顶板;241、第二滑槽;25、背板;251、第三滑槽;26、第二箱门;27、滑移槽;28、限位块;281、竖直段;282、水平段;283、限位槽;3、外形检测定位块;31、支撑柱;32、螺母;33、第一卡接槽;41、扫码器;42、传动组件;421、驱动电机;422、传动丝杆;423、支撑座;43、第一检测摄像头;44、第二检测摄像头;45、第三检测摄像头;46、照明部件;47、控制板;5、气密性检测组件;51、卡接基座;511、检测腔;512、第二卡接槽;52、气缸固定架;53、驱动气缸;54、压盖;55、密封垫;6、长度检测定位块;61、第三卡接槽;62、限位片;63、螺钉;6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高速率传输线束自动检测装置。
27.实施例1:参照图1,高速率传输线束自动检测装置包括呈l型拼接设置的第一作业台1和第二作业台2,第一作业台1和第二作业台2均呈长方体状设置。第一作业台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储物腔11,第一储物腔11的开口处通过合页翻转设置有第一柜门12。第二作业台2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储物腔21,第二储物腔21的开口处通过合页翻转设置有第二柜门22。第一储物腔11和第二储物腔21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存放物品。
28.参照图2和图3,第一作业台1的台面上设置有外形检测定位块3,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形检测定位块3整体呈长方体状设置,并设置为两个。每个外形检测定位块3上均穿设有四个支撑柱31,支撑柱31竖直设置,并设置为上细下粗的阶梯杆,支撑柱31的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一作业台1的台面。外形检测定位块3抵接于支撑柱31的阶梯处,支撑柱31的顶端螺纹连接有螺母32,螺母32抵接于外形检测定位块3,以实现外形检测定位块3在支撑柱31上的稳固安装。
29.参照图3,外形检测定位块3的顶面开设有第一卡接槽33,在线束0端部的外形检测
作业中,线束0的两端分别卡接于两外形检测定位块3上的第一卡接槽33内,以实现线束0的稳固设置,且线束0的两端端口均竖直向上设置,以便进行外形检测作业。
30.参照图2,第一作业台1的台面上还设置有扫码器41,扫码器41固定连接于第一作业台1远离第二作业台2的一端,且扫码器41的照射口朝向外形检测定位块3设置。线束0的端部粘贴有条形码或二维码,扫码器41能够通过条形码或二维码识别线束0,并将线束0的检测结果记录至该线束0的信息库中,从而省去了人工记录的步骤,以提高线束0检测作业的效率。
31.参照图1,第一作业台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13,第一支撑架13的顶部水平设置有第一顶板14,第一顶板14设置为矩形板件,第一顶板14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3,第一顶板14的底面开设有第一滑槽141,且第一滑槽14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顶板14的长边设置。
32.参照图4,第一顶板14的底面设置有传动组件42,传动组件42包括驱动电机421、传动丝杆422和支撑座423。在第一顶板14上,驱动电机421固定连接于第一顶板14的底面,传动丝杆422与驱动电机421的输出轴同轴设置,且传动丝杆422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421的输出轴。传动丝杆422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座423,支撑座423套设于传动丝杆422的端部,并固定连接于第一顶板14的底面,传动丝杆422与支撑座423转动配合。
33.参照图2和图4,传动丝杆422上穿设有第一检测摄像头43,第一检测摄像头43位于外形检测定位块3的上方,且第一检测摄像头43的镜头竖直向下设置。第一检测摄像头43的顶端滑移连接于第一滑槽141,第一检测摄像头43与传动丝杆422螺纹连接,以实现驱动电机421对第一检测摄像头43的驱动。
34.在线束0端部的外形检测作业中,第一检测摄像头43能够沿传动丝杆422的轴向移动,随后拍摄线束0端部,并将获取的线束0端部图片与标准参照图片进行比对,当两者的偏差在误差范围内时,则判断线束0端部的外形检测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35.参照图2和图5,第二作业台2的台面上设置有气密性检测组件5,气密性检测组件5包括卡接基座51,卡接基座51整体呈圆柱状设置,卡接基座51通过沉孔螺钉固定连接于第二作业台2远离第一作业台1的一端。卡接基座51的顶面开设有检测腔511,卡接基座51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二卡接槽512。
36.卡接基座51的上方设置有气缸固定架52,气缸固定架52的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二作业台2的台面。气缸固定架52上固定连接有驱动气缸53,且驱动气缸53的输出轴竖直向下设置,并贯穿气缸固定架52。驱动气缸53输出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压盖54,压盖5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垫55,密封垫55整体呈圆盘状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密封垫55设置为橡胶垫。
37.参照图2和图6,第二作业台2的台面上还设置有长度检测定位块6,长度检测定位块6整体呈长方体状设置,长度检测定位块6位于第二作业台2靠近第一作业台1的一端,并通过沉孔螺钉固定连接于第二作业台2的台面。
38.长度检测定位块6的顶面开设有第三卡接槽61,第三卡接槽61的开口处设置有限位片62。限位片62的一端贯穿有螺钉63,螺钉63贯穿限位片62,并固定连接于长度检测定位块6,限位片62能够相对螺钉63转动。螺钉63上套设有弹簧64,弹簧64的底端抵紧于限位片62,以便将限位片62压紧在长度检测定位块6上。
39.参照图1和图7,第二作业台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架23,第二支撑架23的顶端水平设置有第二顶板24,第二顶板24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架23。第二顶板24的底面开设有第二滑槽241,第二顶板24的下方设置传动组件42。在第二顶板24上,传动组件42的设置方式与第一顶板14上传动组件42的设置方式相似,驱动电机421固定连接于第二顶板24的底面,传动丝杆422的两端通过支撑座423设置于第二顶板24的底面,驱动电机421的输出轴与传动丝杆422固定连接。
40.传动丝杆422上穿设有第二检测摄像头44,第二检测摄像头44的镜头竖直向下设置。第二检测摄像头44的顶端滑移连接于第二滑槽241,驱动电机421能够通过传动丝杆422驱动第二检测摄像头44沿传动丝杆422的轴向移动。
41.参照图1和图7,第二支撑架23的一侧竖直设置有背板25,背板25设置为矩形板件,且背板25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顶板24的长度方向,背板25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架23。背板25靠近长度检测定位块6的一侧开设有第三滑槽251,且第三滑槽25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背板25的长度方向。
42.背板25靠近长度检测定位块6的一侧设置传动组件42。与传动组件42在第二顶板24上的设置相似,驱动电机421固定连接于背板25的内侧,传动丝杆422平行于第三滑槽251的轴线设置,并通过两端的支撑座423设置在背板25上,传动丝杆422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421的输出轴。
43.参照图2和图7,传动丝杆422上穿设有第三检测摄像头45,第三检测摄像头45滑移连接于第三滑槽251,且第三检测摄像头45的镜头水平并朝向长度检测定位块6设置。
44.本技术中,线束0端部的气密性检测和线束0的长度检测同时进行,将线束0的一端卡接于卡接基座51上的第二卡接槽512,另一端卡接于长度检测定位块6上的第三卡接槽61。在气密性检测组件5对线束0的端部进行气密性检测的同时,第二检测摄像头44和第三检测摄像头45在对线束0的长度进行检测。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检测摄像头44与第三检测摄像头45的拍摄方向交叉设置,以便获取线束0的三维信息,并模拟线束0的三维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测量线束0的长度,以提高线束0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45.参照图1、图4和图7,第一支撑架13与第二支撑架23的周侧均包覆有板件,以在第一支撑架13和第二支撑架23的内侧形成暗箱环境,第一顶板14和第二顶板24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照明部件46。本技术实施例中,照明部件46设置为led灯管,且每个顶板的底面均设置两个led灯管,从而为线束0的质量检测作业提供稳定的照明,进而能够减少外部灯光环境对检测摄像头成像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线束0检测作业的准确度。
46.第一支撑架13的一侧翻转设置有第一箱门15,第二支撑架23的一侧翻转设置有第二箱门26。第二支撑架23远离第一支撑架1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线束0检测设备的控制板47,控制板47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架23的侧面板件上。
47.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通过操作线束自动检测装置,工作人员能够同时检测线束0端部的外形和气密性以及线束0的长度,从而有效提高了线束0质量检测的效率。
48.在线束0长度检测和线束0端部的外形检测过程中,摄像头拍摄获取待检测线束0的图像,并与数据库中的标准参照图进行对比,当两者间的差值或区别在误差范围内时,则判定该线束0为合格品,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品。
49.实施例2: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作业台2的台面上开设有滑移槽27,滑移槽27位于第二作业台2的中部,且滑移槽27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作业台2的宽度方向设置。
50.滑移槽27内滑移设置有限位块28,滑移槽27的开口宽度小于滑移槽27的内腔宽度,以便对限位块28进行限位,降低了限位块28从滑移槽27的开口脱离的概率。限位块28的顶端呈l型设置,包括竖直段281和水平段282,且水平段28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竖直段281的顶端。水平段282靠近第二作业台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83,且限位槽283的开口竖直向下设置。
51.线束0的中部卡接于限位块28上的限位槽283内,沿滑移槽27的长度方向移动滑移块,以便将线束0在水平面内展开,进而能够提高第二检测摄像头44对线束0长度检测的准确度。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