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折叠迷宫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0:01: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益智玩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可折叠迷宫。


背景技术:

2.迷宫是一种通过设置特定的入口和出口、内部分隔设置有多条交错通道但仅有一条通道连通特定的入口和出口的益智玩乐设备。通过在其内部不断穿梭寻找正确通道,能够满足多人追逐玩乐需求或单人玩乐需求,在玩耍的过程中锻炼使用者的方向感,培养使用者观察、思考、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儿童的脑部智力开发。但是由于迷宫内部设置的每条通道都需允许使用者在其中自由穿梭,因此迷宫的整体占地空间极大,除搭建于外界开阔场地外,并不能满足家庭的室内安装需求,即使部分家庭的室内面积较大,能够搭建迷宫,但迷宫一经搭建后又不便于拆卸收纳,占用极多室内空间,家庭日常玩乐使用时便利性极差。
3.现有迷宫大多通过使所有围墙以嵌设或卡接方式相连来实现所有围墙的可拆卸拼装,该种迷宫虽然能够根据使用需求随时拼装且拆卸后便于收纳,但是一方面,每两块围墙之间均需设置至少一个连接位置,拼装及拆卸步骤极其繁琐,每次使用前的拼装工作以及使用后的拆卸工作均需耗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大型迷宫用于分隔空间的围墙结构体积较大且质量较重,并且围墙结构拆分后彼此之间不相连,运输或日常使用时很难快速、轻松地完成迷宫的搬运工作。
4.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可折叠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的大型迷宫拼装及拆卸耗时且质量重、拆分出的板件多、搬运便利性极差的问题。
6.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折叠迷宫,所述可折叠迷宫包括多个围墙组件和多个隔墙组件,所述围墙组件包括方形的围墙支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围墙支架上的围墙墙布,所述围墙支架的框架内安装有可开闭的围墙门,所述隔墙组件包括方形的隔墙支架以及安装于所述隔墙支架上的隔墙墙布,所述隔墙支架的框架内安装有可开闭的隔墙门,每个所述隔墙支架均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多个所述第一侧杆聚拢设置,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杆分别枢转连接至同一所述围墙支架的一个侧部,每个所述围墙支架均包括顶部支杆和底部支杆,多个所述围墙支架中的任意一个的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的中部均可拆卸连接,以便形成可拆装缺口,多个所述围墙支架中的其余部分的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的中部均可枢转连接,在所述可折叠迷宫展开的情形下,所述可拆装缺口处于连接状态,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均以直杆形式伸展,多个所述隔墙支架呈放射状展开,以便每相邻两个所述隔墙支架均能够与一个所述围墙支架共同围成一个三棱柱形活动空间,在所述可折叠迷宫收拢的情形下,所述可拆装缺口处于断开状态,多个所述隔墙支架以墙面依次摞叠的方式收拢成一摞并因此促使所有中部枢转连接的所述顶部支杆
和所述底部支杆以内扣方式收拢。
7.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中部枢转连接的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均包括两个杆段,所述可折叠迷宫还包括连接合页,所述连接合页包括合页轴以及与所述合页轴分别枢转连接的两个连接页片,两个所述杆段彼此靠近的一端的内侧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接页片相连,在中部枢转连接的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以直杆形式伸展的情形下,两个所述杆段彼此靠近的一侧的端面互相抵靠,两个所述连接页片平直展开,在中部枢转连接的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以内扣方式收拢的情形下,所述连接合页的两个所述连接页片彼此靠近转动并贴合在一起。
8.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折叠迷宫还包括围墙连接构件,所述围墙连接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枢转管和水平设置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连接至枢转管的侧部,所述围墙支架还包括围墙侧支杆,每相邻两个所述围墙支架彼此靠近的一侧共用一个所述围墙侧支杆,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的两端分别插入并固定于一个所述围墙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一套管内,所述围墙侧支杆的上端可转动地穿设至位于所述顶部支杆端部的所述围墙连接构件的所述枢转管内,所述围墙侧支杆的下端可转动地穿设至位于所述底部支杆同侧端的所述围墙连接构件的所述枢转管内。
9.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枢转管的内壁设置有环形卡槽,所述围墙侧支杆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卡接结构,所述弹性卡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卡接端,所述卡接端以弹性方式设置于所述围墙侧支杆上,并且所述卡接端设置成能够以靠近所述围墙侧支杆收缩的方式允许所述围墙侧支杆的端部沿所述枢转管的内壁滑动,以及能够以远离所述围墙侧支杆回弹的方式可滑动地卡置于所述环形卡槽内。
10.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卡接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卡接端以彼此背离设置的方式沿径向分别垂直插接至所述围墙侧支杆,所述弹性卡接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围墙侧支杆内部的v形弹片,所述v形弹片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一个所述卡接端相连接,在所述卡接端滑入所述枢转管内的情形下,两个所述卡接端分别朝向所述围墙侧支杆内部移动并压迫所述v形弹片收拢变形,以便所述v形弹片能够通过舒展回弹方式在所述卡接端对准所述环形卡槽时促使两个所述卡接端分别远离所述围墙侧支杆移动进而卡入所述环形卡槽内。
11.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折叠迷宫还包括隔墙连接构件,所述隔墙连接构件包括连接竖管和水平设置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连接至所述连接竖管的侧部,所述隔墙支架还包括顶部隔墙支杆和底部隔墙支杆,所述顶部隔墙支杆和所述底部隔墙支杆的两端分别插入并固定于一个所述隔墙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套管内,所述第一侧杆的上端穿设至位于所述顶部隔墙支杆一端的所述围墙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接竖管内,所述第一侧杆的下端穿设至位于所述底部隔墙支杆同侧端的所述围墙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接竖管内,所述第二侧杆与所述围墙侧支杆同轴设置或一体设置,所述围墙侧支杆的两端分别穿设至位于所述顶部隔墙支杆和所述底部隔墙支杆另一端的所述围墙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接竖管内。
12.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形成所述可拆装缺口的所述顶部支杆和所述底部支杆分别包括两个杆段,所述可折叠迷宫还包括弹性锁止构件,所述弹性锁止构件包括衔接筒、两个解锁销、两个锁定销以及设置于所述衔接筒内的v形弹片,两个所述杆段
彼此靠近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套接于所述衔接筒的第一端的外侧,两个所述杆段彼此靠近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卡孔,两个所述解锁销以彼此背离的方式分别连接至所述v形弹片的一个支脚的一端,两个所述锁定销以彼此背离的方式分别连接至所述v形弹片的一个支脚的另一端,两个所述解锁销的按压端分别穿过所述衔接筒以及与所述衔接筒相连的所述杆段延伸至外部,两个所述锁定销的锁定端分别穿过所述衔接筒延伸至外部,在连接所述可拆装缺口的情形下,两个所述解锁销通过被同时按压的方式压迫所述v形弹片收拢变形,以便促使两个所述锁定销分别朝向所述衔接筒内部回缩,从而允许所述衔接筒的第二端插接至对侧的所述杆段内,并且所述解锁销还能够在按压力消失时允许所述v形弹片舒展回弹,以便通过所述v形弹片促使两个所述锁定销分别朝向所述衔接筒外部伸出并卡置于所述卡孔内。
13.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折叠迷宫还包括弹性连接带,所述弹性连接带围拢所有所述第一侧杆设置,所述弹性连接带允许所有所述第一侧杆环绕成一周并且允许所有所述第一侧杆展开成一排。
14.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折叠迷宫还包括门柱、上部安装件、下部安装件和弹性支撑件,所述上部安装件包括第一水平套管以及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一水平套管下部的第一安装竖管,所述下部安装件包括第二水平套管以及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二水平套管上部的第二安装竖管,所述隔墙支架还包括顶部隔墙支杆和底部隔墙支杆,所述第一水平套管套设于所述顶部隔墙支杆上,所述第二水平套管套设于所述底部隔墙支杆上,所述隔墙门的连接侧固定安装于所述门柱上,所述第一安装竖管与所述门柱的上端以可转动且可滑动的方式插合连接,所述弹性支撑件沿竖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竖管与所述门柱上端之间,所述第二安装竖管的端口设置有下凹弧形槽,所述门柱的下端可转动地插接至所述第二安装竖管内,并且所述门柱的下端设置有下凸弧形齿,所述下凹弧形槽的形状与所述下凸弧形齿的形状相匹配,在所述隔墙门闭合的情形下,所述下凸弧形齿卡置于所述下凹弧形槽内,在所述隔墙门转动打开的情形下,所述门柱转动并促使所述下凸弧形齿在转动方向上的下降段沿所述下凹弧形槽的上升段向上错位滑动,所述门柱随错位滑动动作上升并压迫所述弹性支撑件收缩,以便所述弹性支撑件能够通过舒展回弹方式促使所述下凸弧形齿的下降段沿所述下凹弧形槽的上升段回位滑动,从而促使所述门柱回转进而复位所述隔墙门。
15.在上述可折叠迷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折叠迷宫还包括门柱、上部安装件、下部安装件和弹性回位带,所述上部安装件包括第一水平套管以及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一水平套管下部的第一安装竖管,所述下部安装件包括第二水平套管以及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二水平套管上部的第二安装竖管,所述隔墙支架还包括顶部隔墙支杆和底部隔墙支杆,所述第一水平套管套设于所述顶部隔墙支杆上,所述第二水平套管套设于所述底部隔墙支杆上,所述门柱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接至所述第一安装竖管和所述第二安装竖管内,所述隔墙门的连接侧固定所述门柱上,所述弹性回位带的一端连接至远离所述隔墙门转动侧的所述第一侧杆/所述第二侧杆上,所述弹性回位带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门柱上,所述弹性回位带设置成能够以拉伸形变方式允许所述隔墙门转动打开,并且能够通过收缩回弹方式促使所述隔墙门回位关闭。
1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的围墙组件和隔墙组件能够
一体折叠且一体舒展成型,无需使用者在安装前后一一拆装每处板墙的连接配合,节省了迷宫的用前准备时间和用后收纳时间,极大地提升了可折叠迷宫的拆装便利性。另外,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能够被折叠成一个小体积的整体结构进行收纳,并且每个板墙组件均通过支架与墙布的组合结构组装而成,极大地减小了可折叠迷宫的整体质量,不仅优化了可折叠迷宫对收纳环境的适应性,更便于使用者在运输、使用或收纳等场景下将可折叠迷宫最大程度地折叠并轻松搬动,提升了可折叠迷宫的搬运便利性和收纳便利性。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18.图1是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未安装围墙墙布和隔墙墙布时的俯视图;
19.图2是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在未安装围墙墙布和隔墙墙布时的折叠示意图;
20.图3是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的隔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的隔墙组件未安装隔墙墙布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4中局部a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图4中局部b处的侧剖图;
24.图7是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的围墙组件未安装围墙墙布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围墙支架和隔墙支架的一种优选连接方式;
25.图8是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的隔墙支架的顶部隔墙支杆和上部安装件的装配示意图;
26.图9是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的可拆装缺口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中:
28.1、围墙组件;11、围墙支架;111、顶部支杆;1111、卡孔;112、底部支杆;113、可拆装缺口;114、围墙侧支杆;12、围墙门;2、隔墙组件;21、隔墙支架;211、第一侧杆;212、第二侧杆;213、顶部隔墙支杆;214、底部隔墙支杆;215、门柱;2151、下凸弧形齿;216、上部安装件;2161、第一水平套管;2162、第一安装竖管;217、下部安装件;2171、第二水平套管;2172、第二安装竖管;2173、下凹弧形槽;218、套筒;219、滚珠;22、隔墙墙布;221、固定带;23、隔墙门;3、连接合页;31、合页轴;32、连接页片;4、围墙连接构件;41、枢转管;411、环形卡槽;42、第一套管;5、隔墙连接构件;51、连接竖管;52、第二套管;6、弹性卡接结构;61、卡接端;62、v形弹片a;63、操作端;7、弹性锁止构件;71、衔接筒;72、解锁销;73、锁定销;74、v形弹性片b;8、弹性连接带;9、弹性支撑件;10、弹性回位带。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1.如图1-4、图7所示,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包括多个围墙组件1和多个隔墙组件2,每个围墙组件1或隔墙组件2均相当于一面分隔空间的墙体结构。围墙组件1包括方形的围墙支架11以及被撑开安装于围墙支架11上的围墙墙布,隔墙组件2包括方形的隔墙支架21以及撑开安装于隔墙支架21上的隔墙墙布22,以便可折叠迷宫所有的墙体结构均为支架加墙布的组合形式,实现每个墙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其中,围墙墙布或隔墙墙布22的边缘通过设置套筒或以系带或粘黏方式固定的固定带221等结构固定于围墙支架11或隔墙支架21的各侧,围墙墙布或隔墙墙布22可以为一整块遮盖于围墙支架11或隔墙支架21上的墙布结构,也可以包括多个分别固定于围墙支架11或隔墙支架21上进行组装遮盖的墙布部分。隔墙支架21的框架内安装有可开闭的隔墙门23,围墙支架11的框架内安装有可开闭的围墙门12,以便使用者能够通过开门方式穿过隔墙组件2或围墙组件1。上述围墙组件1为可折叠迷宫的外围墙体,多个围墙组件1的侧部依次首尾连接后能够组成可折叠迷宫的外围围墙结构,以便围出可折叠迷宫的整体活动空间。上述隔墙组件2设置于上述外围结构的内部,用于将可折叠迷宫的整体活动空间分隔成多个小的活动空间,使可折叠迷宫能够基于多个小的活动空间、多扇围墙门12和多扇隔墙门23形成多种活动路线。
32.具体而言,方形的围墙支架11包括两根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围墙侧支杆114、位于顶部的顶部支杆111以及位于底部的底部支杆112,左侧的围墙侧支杆114、顶部支杆111、右侧的围墙侧支杆114和底部支杆112的端部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方形(正方形或矩形)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能够被围墙墙布覆盖,使其成为一面具有分隔能力的墙体结构。方形的隔墙支架21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侧杆211和第二侧杆212、位于顶部的顶部隔墙支杆213和位于底部的底部隔墙支杆214,第一侧杆211、顶部隔墙支杆213、第二侧杆212、底部隔墙支杆214的端部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方形(正方形或矩形)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能够被隔墙墙布22覆盖,使其成为一面具有分隔能力的墙体结构。在此情形下,多个围墙组件1的第一侧杆211聚拢设置于一个位置,使得多个围墙组件1能够围绕该位置放射分布,或者通过保持第一侧杆211基本不远离聚拢位置、移动第二侧杆212端的方式将多个隔墙组件2汇聚成一摞。在多个隔墙组件2从聚拢位置放射分布、各隔墙组件2的第二侧杆212端围绕聚拢位置分散的情形下,每相邻两个隔墙组件2的第二侧杆212之间通过一个围墙组件1相连,每相邻两个隔墙支架21的第二侧杆212中的一个枢转连接至一个围墙支架11的一个围墙侧支杆114,并且该相邻两个隔墙支架21的第二侧杆212中的另一个枢转连接至同一围墙支架11的另一个围墙侧支杆114,使得两个相邻的隔墙组件2与其二者之间连接的围墙组件1能够共同围成一个三棱柱形的小活动空间。
33.多个围墙支架11中的任意一个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的中部均可拆卸连接,以便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的中部形成可拆装缺口113,使得该围墙支架11能够被从中部拆分成两个部分,并且该围墙支架11上的围墙墙布也适应上述可拆装缺口113做分割设置,或者以不影响该围墙支架11拆分的方式设置成一个整体。多个围墙支架11中的其余部分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的中部均可枢转连接,使得剩余围墙支架11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均能够沿中部枢转点转动对折。
34.基于上述结构设置,在可折叠迷宫展开的情形下,可拆装缺口113处于连接状态,
形成可拆装缺口113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中部的连接配合未被拆开,所有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均以直杆形式伸展,使得多个隔墙支架21呈放射状展开,可折叠迷宫具有一个多棱柱形的整体活动空间,所有隔墙支架21的第一侧杆211聚拢于多棱柱形的整体活动空间的中心位置,每相邻两个隔墙支架21均能够与一个围墙支架11共同围成一个三棱柱形活动空间,将多棱柱形的整体活动空间分隔成多个小活动空间(即图1中示出的展开形态)。
35.在可折叠迷宫收拢的情形下,可拆装缺口113处于断开状态,形成有可拆缺口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均被拆分成两个断开的杆段,多个隔墙支架21彼此靠近转动,相邻两个隔墙支架21的第二侧杆212之间的间距变小,促使其二者间连接的、中部枢转连接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分别向外对折,在隔墙支架21完全聚拢、以墙面依次摞叠的方式收拢成一摞的情形下,所有中部枢转连接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均以内侧(靠近隔墙支架21的一侧)抵靠的方式内扣收拢,此时,可将断开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的杆段分别抵靠至邻近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上,使得可折叠迷宫一体收拢成一摞(即图2中示出的可折叠迷宫折叠后的形态,图1中的箭头为折叠过程中各杆件的大致移动方向)。
36.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使得可折叠迷宫在安装时无需拼装、能够一体展开成型,在使用后也无需拆分各分隔墙,所有围墙组件1和隔墙组件2均能够被收拢成一整摞,节省了可折叠迷宫的拼装和拆分时间,实现了可折叠迷宫的一体化形态变换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便于运输以及便于使用者在使用前后便捷搬运、收纳,提升了可折叠迷宫的搬运、收纳便利性。
37.此外,通过在外围结构内将多块隔墙组件2布置成放射状,能够使得展开的隔墙组件2与围设的围墙组件1之间互相支撑,针对每个三棱柱形的活动空间而言,两块呈夹角展开的隔墙组件2和一块围墙组件1互相稳定支撑、促使围墙组件1可靠保持板面展开的状态,同时,展开的围墙组件1也能够抑制两块隔墙组件2合拢,促使隔墙组件2稳定展开,在实现可折叠迷宫一体折叠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可折叠迷宫在展开后被稳定放置。
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墙支架21和围墙支架11均包括上下左右四根支杆,每处枢转位置的第二侧杆212以可转动方式与两个围墙侧支杆114绑定在一起,如通过圈状固定件绑定,该圈状固定件允许两个围墙侧支杆114分别相对于第二侧杆212转动,或者通过枢转合页连接至围墙侧支杆114。每个围墙支架11和隔墙支架21的四根支杆的首位端部连接处可以通过焊接方式一体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接、卡接、管接头连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聚拢设置的多个第一侧杆211之间彼此不相连,展开式通过外围的隔墙组件2的连接约束可靠聚拢在一起。
39.如图4和图7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围墙支架11与隔墙支架21共用一根侧部支杆,该种共用支杆的情形可以为:隔墙支架21包括上下左右四个支杆,围墙支架11包括顶部支杆111、底部支杆112和一个侧杆,每相邻两个围墙支架11侧部共用一个支杆,两个相邻的围墙支架11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均与该支杆可枢转连接,并且该支杆与第二侧杆212以可转动方式绑定在一起,该种共用支杆的情形优选为:围墙支架11仅包括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隔墙支架21包括上下左右四个支杆,第二侧杆212与隔墙侧支杆为同一根支杆(或处于同一轴线上),每相邻两个围墙支架11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均
以可枢转方式连接至邻近的第二侧杆212。在此优选情形下,可折叠迷宫还包括围墙连接构件4和隔墙连接构件。其中,围墙连接构件4设置于顶部支杆111或底部支杆112与第二侧杆212的连接位置,围墙连接构件4包括竖直设置的枢转管41和水平设置的第一套管42,第一套管42连接至枢转管41的侧部,对于一个围墙支架11而言,在围墙支架11连接成型的情形下,其左、右两侧的第二侧杆212的上下两端分别插设于一个围墙连接构件4的枢转管41内,且两个第二侧杆212上端和下端的两组围墙连接组件的第一套管42分别相对设置,该围墙支架11的顶部支杆111的两端分别插入并固定于一个位于上方的围墙连接构件4的第一套管42内,底部支杆112的两端分别插入并固定于一个位于下方的围墙连接构件4的第一套管42内,以便组装成一个方形的支架结构,并且第二侧杆212与其上套设的各枢转管41之间能够相对转动,以便连接完毕后每两个相邻的围墙支架11均能够相对于中间的第二侧杆212转动。在多个围墙支架11首位连接成一圈时,每相邻两个围墙支架11的同端侧枢转管41可在第二侧杆212的上端或下端采用一上一下的方式布置(如图7中示出的相邻两个围墙支架11的顶部支杆111的高度交错布置)。
40.隔墙连接构件设置于顶部隔墙支杆213、底部隔墙支杆214、第一侧杆211和第二侧杆212的端部连接位置,隔墙连接构件包括连接竖管和水平设置的第二套管,第二套管连接至连接竖管的侧部,对于一个隔墙支架21而言,第一侧杆211和第二侧杆212的上下两端分别插设于一个隔墙连接构件的连接竖管内,第一侧杆211和第二侧杆212上端或下端的两个隔墙连接构件的第二套管相对设置,顶部隔墙支杆213的两端分别插入并固定至位于第一侧杆211和第二侧杆212上端的一个隔墙连接构件的第二套管内,底部隔墙支杆214的两端分别插入并固定至位于第一侧杆211和第二侧杆212下端的一个隔墙连接构件的第二套管内,以便组装成一个方形的隔墙支架21。在隔墙支架21和围墙支架11连接成一体的情形下,位于第二侧杆212上端或下端的两个围墙连接构件4和一个隔墙连接构件通过上下高低错位的方式布置(见图7),以便组装好后隔墙支架21能够不干涉围墙支架11转动折叠。
41.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还包括弹性连接带8,弹性连接带8围拢所有第一侧杆211设置,将多个隔墙支架21的第一侧杆211约束在一起,弹性连接带8允许所有第一侧杆211环绕成一周并且允许所有第一侧杆211展开成一排。优选地,弹性连接带8在多个第一侧杆211展开成一排时的被弹性拉伸的程度大于多个第一侧杆211环绕成一周时被弹性拉伸的程度,以便弹性连接带8能够通过其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式促使多个第一侧杆211由展开成一排的状态变换换成环绕成一周的状态,从而促使隔墙支架21更流畅地呈放射状展开,提升可折叠迷宫的展开速度。
42.更进一步地,上述支杆与各自插设的管头结构之间(如第二侧杆212与枢转管41之间、第二侧杆212与连接竖管之间、顶部支杆111/底部支杆112与第一套管42之间、第一侧杆211与连接竖管之间、顶部隔墙支杆213/底部隔墙支杆214与第二套管之间)均通过弹性卡接方式进行可转动连接。以第二侧杆212和枢转管41的转动连接情形为例:如图8所示,枢转管41的内壁设置有环形卡槽411,第二侧杆212上与该枢转管41转动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一个弹性卡接结构6,该弹性卡接结构6包括至少一个卡接端61,卡接端61以弹性方式设置于第二侧杆212的外部,并且该卡接端61设置成能够以靠近第二侧杆212外表面收缩的方式允许第二侧杆212的端部伸入枢转管41内并沿枢转管41的内壁滑动,以及能够以远离第二侧杆212舒展回弹的方式卡置于环形卡槽411内,在卡接端61卡接于环形卡槽411内时,卡接端61
能够沿环形卡槽411内滑动,以便允许围墙支架11通过枢转管41相对于第二侧杆212转动。
43.进一步地,卡接端6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侧杆212的端部中空设置,并且第二侧杆212的相对两侧沿径向设置有通孔,两个卡接端61以彼此背离的方式分别通过一个通孔垂直插接至第二侧杆212上,弹性卡接结构6还包括设置于第二侧杆212内部的v形弹片a62,v形弹片a62的形状大致为v形片状,其具有张开的两个弹性支脚。v形弹片a62的两个支脚彼此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一个卡接端61相连接,在卡接端61滑入枢转管41内的情形下,两个卡接端61分别朝向第二侧杆212内部移动并压迫v形弹片a62的两个支脚互相靠近,v形弹片a62收拢变形,以便在卡接端61滑动至环形卡槽411位置时,v形弹片a62能够通过两个支脚舒展回弹方式促使两个卡接端61分别远离第二侧杆212移动进而卡入环形卡槽411内。
44.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卡接端61为外形光滑的形状,如等腰梯形的卡接凸起,以便杆件在收到外力推拔时能够直接从环形凹槽中移入移出。
45.在一种优选的示例中,弹性卡接结构6还包括操作端63,操作端63的数量为两个,并以与卡接端61相同的方式相对插接于第二侧杆212上,v形弹片a62的两个支架相交汇的部位的上方分别与一个操作端63相连。在卡接端61需要靠近第二侧杆212、允许第二侧杆212从枢转管41内插入或拔出时,使用者用手同时向两个操作端63施加压力,促使v形弹片a62收拢变形并因此促使卡接端61靠近第二侧杆212移动,在需要卡接端61卡入环形卡槽411内时,松开操作端63,即可允许v形弹片a62回弹并将卡接端61顶入环形卡槽411内。
46.上述其余支杆与管头结构具有转动卡接需求时也可设置环形凹槽和弹性卡接结构6的组合连接结构。
47.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隔墙支架21和围墙支架11的支杆部件可靠搭建连接的同时允许围墙支架11相对于隔墙支架21灵活转动,保证了可折叠迷宫的骨架结构的连接可靠性和折叠灵活性。
48.继续参阅图1和图2,针对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中部枢转连接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均包括两个杆段,下面以顶部支杆111为例来阐述支杆中部枢转连接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2中示出的中部枢转连接的顶部支杆111包含杆段a1和杆段a2,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还包括连接合页3,该连接合页3包括合页轴31以及与合页轴31分别枢转连接的两个连接页片32,杆段a1、a2彼此靠近的一端的内侧(靠近隔墙组件2的一侧)分别与一个连接页片32相连,以便杆段a1、a2能够围绕合页轴31靠近转动,从而实现顶部支杆111内扣对折。在该顶部支杆111以直杆形式伸展的情形下,杆段a1、a2彼此靠近的一侧的端面互相抵靠,两个连接页片32平直展开,两根杆段伸展成一根直杆。在顶部支杆111以内扣方式收拢的情形下,连接合页3的两个连接页片32彼此靠近转动并贴合在一起。在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中,所有中部枢转连接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的中部均设置有一个上述连接合页3,以便实现这些支杆的对折折叠。
49.如图1-2、9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示例,形成可拆装缺口113的顶部支杆111和底部支杆112分别两个杆段,下面以中部可拆卸连接的顶部支杆111为例来描述可拆卸连接的优选方式:中部设置有可拆装缺口113的顶部支杆111包括杆段b1、b2,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还包括弹性锁止构件7,该弹性锁止构件7包括衔接筒71、两个解锁销72、两个锁定销73以及设置于衔接筒71内的v形弹片b74,按照图9方位所示,杆段b1的右端套接于衔接筒71的左端的外侧,杆段b1和衔接筒71套接的位置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通孔,两个解锁销72以彼此
背离的方式分别通过一个通孔插接至衔接筒71的左端并延伸至筒内,两个解锁销72的按压端分别延伸至杆段b1的外部,衔接筒71的右端沿径向相对设置有另一组通孔,两个锁定销73分别通过一组通孔中的一个插接至筒内,两个锁定销73的锁定端分别延伸至衔接筒71的外部,v形弹片b74的两个支脚相交的一端的上方分别连接至一个解锁销72远离按压端的一端,v形弹片b74的两个支脚彼此分离的一端分别连接至一个锁定销73远离锁定端的一端,杆段b2的左端与衔接筒71相套接的位置对应两个锁定销73相对设置有两个卡孔1111,在连接可拆装缺口113的情形下,两个解锁销72的按压端通过被同时按压的方式压迫v形弹片b74的两个支脚彼此靠近、v形弹片b74收拢变形,以便促使两个锁定销73分别朝向衔接筒71内部回缩,从而允许衔接筒71的右端插接至对侧的杆段b2内,并且解锁销72还能够在按压力消失时允许v形弹片b74舒展回弹,以便通过v形弹片b74促使两个锁定销73分别朝向衔接筒71外部伸出并卡置于卡孔1111内。
50.如图4-6所示,优选地,本发明的隔墙门23和围墙门12设置成在被打开后可自动关闭。以隔墙门23为例,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还包括门柱215、上部安装件216、下部安装件217和弹性支撑件9。上部安装件216包括第一水平套管2161以及垂直连接至第一水平套管2161下部的第一安装竖管2162,下部安装件217包括第二水平套管2171以及垂直连接至第二水平套管2171上部的第二安装竖管2172,第一水平套管2161套设于顶部隔墙支杆213上(顶部隔墙支杆213为一整根杆,该杆穿过第一水平套管2161设置,或者,顶部隔墙支杆213包括两段杆,两段杆彼此靠近的一端分别插接至第一水平套管2161的一端),第二水平套管2171套设于底部隔墙支杆214上,门柱215的上端插接至第一安装竖管2162内,门柱215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竖管2162转动,并且门柱215还能够沿第一安装竖管2162的轴向滑动,弹性支撑件9沿竖向设置于第一安装竖管2162与门柱215上端之间,第二安装竖管2172的端口设置有下凹弧形槽2173,下凹弧形槽2173包括两个上升段的弧形槽壁,门柱215的下端可转动地插接至第二安装竖管2172内,并且门柱215的下端外部设置有下凸弧形齿2151,下凸弧形齿2151包括两个下降段的弧形齿缘,下凹弧形槽2173的形状与下凸弧形齿2151的形状相匹配。隔墙门23的连接侧固定安装于门柱215上,作为示例,隔墙门23的包括竖向设置的立柱、与立柱的上下两端分别相连的横柱和门墙布,隔墙门23的立柱与门柱215共用一根杆体,两根横柱分别通过一个管接头连接至门柱215,门墙布被两根横管和一根立柱支撑展开。具体地,管接头包括套设于门柱215端部的竖管以及与竖管垂直相连的横管,横柱插接于横管上,门柱215外部的下凸弧形齿2151设置于门柱215下端的管接头的竖管底部,下凹弧形槽2173设置于第二安装竖管2172的上端,弹性支撑构件为套设于门柱215上端的弹簧,该弹簧卡置于第一安装竖管2162与门柱215上端的管接头的竖管顶部之间,弹簧的外侧可以遮盖设置有套筒218,套筒218可以通过不干涉门柱沿竖向移动的方式连接至第一安装竖管2162或竖管顶部。在隔墙门23闭合的情形下,隔墙门23处于关闭位置,下凸弧形齿2151在隔墙门23的重力作用下卡置于下凹弧形槽2173内中部(即下凹弧形槽2173的两个上升形的槽壁之间,即图6示出位置),在隔墙门23转动打开的情形下,如沿图6中的箭头向右转动打开的情形下,隔墙门23带动门柱215向右转动并促使下凸弧形齿2151右侧的下降齿缘沿下凹弧形槽2173右侧的上升段向上错位滑动,门柱215随错位滑动动作上升并进一步插入第一安装竖管2162内、压迫弹性支撑件9收缩,在隔墙门23上的操作力消失的情形下,隔墙门23的重力作用以及弹性支撑件9的舒展回弹趋势能够促使下凸弧
形齿2151的下降段沿下凹弧形槽2173的上升段向下回位滑动,从而促使门柱215回转进而复位隔墙门23至关闭位置。当然,鉴于下凸弧形齿2151和下凹弧形槽2173的形状为轴对称形状,因此隔墙门23还可以从另一方向转动打开并自动关闭,实现隔墙门23的双向灵活开闭设置。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形下,除了实现门体的双向灵活回位外,还能够通过弹性支撑件9实现隔墙门23在竖向上的弹性安装,使得隔墙门23在竖向上具有一定的弹性移位自由度,以便在使用者碰撞隔墙门23允许隔墙门23的墙布凹陷变形,避免使用者受伤及隔墙门23损坏。
5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凹弧形槽2173的槽壁和下凸弧形齿2151的齿缘也可以不设置弧度,如通过v形槽替代下凹弧形槽2173,通过v形齿或等腰梯形齿替代下凸弧形齿2151。只要设置的凹槽和凸齿能够具有上升槽壁和下降齿缘、满足错位滑动并回位门体的需求即可。
52.进一步地,上述下凸弧形齿2151和下凹弧形槽2173之间还设置有滚珠容纳槽,下凸弧形齿2151通过多个滚珠219抵接至下凹弧形槽2173上,以便提升下凸弧形齿2151沿下凹弧形槽2173错位滑动时的顺畅性,优化隔墙门23自动复位的流畅度。
53.上述围墙门12也可采用和隔墙门23相同的安装及自动回位设置方式。在实际应用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门体设置需求将隔墙门23或围墙门12设置成单扇打开方式、双扇对开方式,每扇门体与隔墙支架21或围墙支架11之间的连接方式与上述隔墙门23的自动回位式连接方式相似,此处不再重复赘述。
54.在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可折叠迷宫还包括弹性回位带10。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墙门23和门柱215的设置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弹性回位带10替代下凸弧形齿2151和下凹弧形槽2173来实现隔墙门23的自动回位。具体而言,弹性回位带10的一端连接至远离隔墙门23转动侧的第一侧杆211/第二侧杆212上,另一端连接至门柱215上,例如,在隔墙支架21左侧为第一侧杆211、右侧为第二侧杆212并且隔墙门23的左侧连接至立柱、右侧为转动侧的情形下,弹性回位带10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侧杆211上,另一端连接至立柱上,并且弹性回位带10设置成能够以拉伸形变方式允许隔墙门23转动打开,并且能够通过收缩回弹方式促使隔墙门23回位关闭。
55.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