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稀油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1 09:12: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稀油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2.稀油集中润滑系统具有明显的优点,因为压力供油有足够的供量,因此可保证数量众多、分布较广的润滑点及时得到润滑,同时将摩擦副产生的磨擦热带走;摩擦表面的金属磨粒等机械杂质,随着油的流动和循环将杂质带走并冲洗干净,达到润滑良好、减轻摩擦、降低磨损和减少易损件的消耗、减少功率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3.传统的稀油润滑设备结构较为简单,在实际的使用时容易导致杂质与过滤装置相互接触导致直接的堵塞,进而导致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方便对润滑油进行处理,并且导致过滤速度变慢,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稀油润滑装置,解决了传统的装置结构较为简单,不能有效的进行过滤作业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稀油润滑装置,包括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管,容纳槽内部靠近进料管的一端竖直设置有多个隔离板,且多个隔离板之间间隔设置有移动板,移动板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多个连接杆的顶部均通过固定杆相互连接,固定杆的底部设置有伸缩杆,容纳槽内部远离进料管的一侧竖直滑动连接有过滤板,过滤板远离进料管的一侧设置有多个过滤桶,过滤桶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过滤套,过滤桶的顶部安装有驱动组件,过滤套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旋转杆。
7.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向电机、转动杆、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双向电机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两端外壁均套接有主动齿轮,且主动齿轮均与从动齿轮相互啮合。
8.优选的,所述从动齿轮与旋转杆的顶部相互固定连接,双向电机的一侧与容纳槽的内壁相互固定连接,且转动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盘。
9.优选的,所述转动盘远离双向电机的一侧设置有传动杆,且传动杆与转动盘的侧壁边缘处相互转动连接,传动杆远离转动盘的一端通过轴承与过滤板相互转动连接,且过滤板与容纳槽的内部相互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隔离板与容纳槽的内壁底端相互固定连接,且隔离板的顶部高度小于容纳槽的内部高度,且移动板与容纳槽的内部相互滑动连接,且移动板的底部不与容纳槽的内部底端相互接触。
11.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内部中空,移动板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且移动板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冷却板,冷却板的内部与移动板相互连通,伸缩杆的底部与容纳槽的顶端相互固定连接,且伸缩杆的顶部伸出端与固定杆相互固定。
12.优选的,所述旋转杆的外壁呈螺旋环绕设置有搅拌叶片,过滤套的底部封闭,且过滤桶的贯穿容纳槽的内部连接有汇集池,且汇集池远离进料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液管。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能够通过一侧的进料管将润滑油输送到容纳槽的内部,进而通过内部隔离板的阻挡,进而实现静置沉淀,将内部的杂质沉淀到底部,并且在使用时还能够启动驱动组件,进而通过双向电机带动了转动杆旋转,进而使得转动杆带动两端的转动盘旋转,进而使得转动盘带动传动杆来回的移动,能够拉动过滤板进行移动,从而使的润滑油更好的实现过滤,并且润滑油还能够到达过滤套的内部,进而通过驱动组件,使得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旋转,进而将底部的旋转杆带动,使得其外壁的搅拌叶片转动,进而将润滑油带动向过滤套外壁挤压,进而过滤后的润滑油就能够再次通过过滤套到达过滤桶的内部,进而再被输送到底部的汇集池,十分的方便,能够主动提高过滤效率。
15.2、在使用时,能够通过进料管将润滑油输送到容纳槽中并且由于容纳槽中设置有隔离板,进而润滑油在移动时就会被阻挡,进而当需要降温时,将伸缩杆收缩,进而使得固定杆带动底部的连接杆,使得移动板能够带动冷却板同时向容纳槽内部移动,进而对隔离板之间的润滑油再次形成阻隔,使得液体通过时,需要来回的上下移动,进而能够充分的与移动板和其两侧的冷却板接触,进而就能够方便的将热量传递到移动板和冷却板中,再通过其内部的冷却液,实现热量的输送,进而实现降温,并且能够通过控制伸缩杆的收缩程度,来调整移动板和冷却板的插入深度,进而调整液体的冷却速度,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稀油润滑装置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稀油润滑装置结构俯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稀油润滑装置结构侧面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稀油润滑装置过滤桶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容纳槽;2、进料管;3、隔离板;4、移动板;401、冷却板;5、连接杆;501、固定杆;6、伸缩杆;7、过滤板;8、过滤桶;9、过滤套;10、驱动组件;101、双向电机;102、转动杆;103、主动齿轮;104、从动齿轮;11、转动盘;12、传动杆;13、旋转杆;14、搅拌叶片;15、汇集池;16、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参照图1-4,一种稀油润滑装置,包括容纳槽1,容纳槽1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管2,容纳槽1内部靠近进料管2的一端竖直设置有多个隔离板3,且多个隔离板3之间间隔设置有移动板4,移动板4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多个连接杆5的顶部均通过固定杆501相互连接,固定杆501的底部设置有伸缩杆6,容纳槽1内部远离进料管2的一侧竖直滑动连接有过滤板7,过滤板7远离进料管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过滤桶8,过滤桶8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过滤套9,过滤桶8的顶部安装有驱动组件10,过滤套9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旋转杆13。
23.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10包括双向电机101、转动杆102、主动齿轮103和从动齿轮104,双向电机10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02,转动杆102的两端外壁均套接有主动齿轮103,且主动齿轮103均与从动齿轮104相互啮合,启动驱动组件10,进而通过双向电机101带动了转动杆102旋转,进而使得转动杆102带动两端的转动盘11旋转。
24.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从动齿轮104与旋转杆13的顶部相互固定连接,双向电机101的一侧与容纳槽1的内壁相互固定连接,且转动杆10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盘11。
25.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动盘11远离双向电机101的一侧设置有传动杆12,且传动杆12与转动盘11的侧壁边缘处相互转动连接,传动杆12远离转动盘11的一端通过轴承与过滤板7相互转动连接,且过滤板7与容纳槽1的内部相互滑动连接,转动杆102带动两端的转动盘11旋转,进而使得转动盘11带动传动杆12来回的移动,能够拉动过滤板7进行移动,从而使的润滑油更好的实现过滤。
26.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隔离板3与容纳槽1的内壁底端相互固定连接,且隔离板3的顶部高度小于容纳槽1的内部高度,且移动板4与容纳槽1的内部相互滑动连接,且移动板4的底部不与容纳槽1的内部底端相互接触,由于容纳槽1中设置有隔离板3,进而润滑油在移动时就会被阻挡。
27.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板4的内部中空,移动板4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且移动板4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冷却板401,冷却板401的内部与移动板4相互连通,伸缩杆6的底部与容纳槽1的顶端相互固定连接,且伸缩杆6的顶部伸出端与固定杆501相互固定,移动板4能够带动冷却板401同时向容纳槽1内部移动,进而对隔离板3之间的润滑油再次形成阻隔,使得液体通过时,需要来回的上下移动,进而能够充分的与移动板4和其两侧的冷却板401接触,进而就能够方便的将热量传递到移动板4和冷却板401中,再通过其内部的冷却液,实现热量的输送,进而实现降温。
28.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旋转杆13的外壁呈螺旋环绕设置有搅拌叶片14,过滤套9的底部封闭,且过滤桶8的贯穿容纳槽1的内部连接有汇集池15,且汇集池15远离进料管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液管16,过滤后的润滑油就能够再次通过过滤套9到达过滤桶8的内部,进而再被输送到底部的汇集池15,十分的方便能够主动提高过滤效率。
29.在使用时,能够通过一侧的进料管2将润滑油输送到容纳槽1的内部,进而通过内部隔离板3的阻挡,进而实现静置沉淀,将内部的杂质沉淀到底部,并且在使用时还能够启动驱动组件10,进而通过双向电机101带动了转动杆102旋转,进而使得转动杆102带动两端的转动盘11旋转,进而使得转动盘11带动传动杆12来回的移动,能够拉动过滤板7进行移动,从而使的润滑油更好的实现过滤,并且润滑油还能够到达过滤套9的内部,进而通过驱动组件10,使得主动齿轮103带动从动齿轮104旋转,进而将底部的旋转杆13带动,使得其外壁的搅拌叶片14转动,进而将润滑油带动向过滤套9外壁挤压,进而过滤后的润滑油就能够再次通过过滤套9到达过滤桶8的内部,进而再被输送到底部的汇集池15,十分的方便能够主动提高过滤效率,在使用时,能够通过进料管2将润滑油输送到容纳槽1中并且由于容纳槽1中设置有隔离板3,进而润滑油在移动时就会被阻挡,进而当需要降温时,将伸缩杆6收缩,进而使得固定杆501带动底部的连接杆5,使得移动板4能够带动冷却板401同时向容纳槽1内部移动,进而对隔离板3之间的润滑油再次形成阻隔,使得液体通过时,需要来回的上
下移动,进而能够充分的与移动板4和其两侧的冷却板401接触,进而就能够方便的将热量传递到移动板4和冷却板401中,再通过其内部的冷却液,实现热量的输送,进而实现降温,并且能够通过控制伸缩杆6的收缩程度,来调整移动板4和冷却板401的插入深度,进而调整液体的冷却速度,十分方便。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