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22:37: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汽车座舱内部电子电气结构较为松散,各个功能往往相互独立,各个系统由不同厂商进行开发。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采集器、处理器和执行器,系统数量多所需的执行器多,线束较长,增加了线束成本和硬件成本。造成了信号的重复采集,增加了通信总线的负担同时降低了实时性。单个部件之间独立化导致收集的信息无法进行综合处理,不能根据整车运行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处理,驾驶员和乘客乘坐体验得不到提升。
3.现有的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在长期使用后,由于散热效果不佳,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散热,导致内部器件高温损坏,从而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在长期使用后,由于散热效果不佳,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散热,导致内部器件高温损坏,从而影响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所述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包括座舱域壳体、控制器本体、温度传感器、降温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控制器本体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侧壁,所述座舱域壳体的两侧边具有多个散热窗,所述降温组件与所述座舱域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上方,所述减震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减震组件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的两侧边;
6.所述降温组件包括降温箱、冷风转换器、进风管、吸风管、风机和出风管,所述降温箱与所述座舱域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上方,所述进风管与所述降温箱连通,并位于所述降温箱的上方,所述冷风转换器设置于所述降温箱的内部,所述吸风管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吸风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降温箱连通,两根所述吸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风机连通,所述出风管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出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风机连通,两根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分别插入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
7.所述控制器本体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侧壁,所述降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上方,在所述控制器本体在长期运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部分的热量便通过所述座舱域壳体两侧边设置的所述散热窗处散出,且内部的所述温度传感器便对其进行感应,随后,便启动上方的所述降温组件,所述降温组件便能够对其进行及时散热降温,从而便对所述控制器本体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
8.其中,所述降温组件还包括冷风扩散筒,所述冷风扩散筒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冷风扩散筒的数量为两个,两根所述出风管分别与所述冷风扩散筒连通,并位于所述
座舱域壳体的内部。
9.所述冷风扩散筒设置于所述出风管的下方,能够对喷出的冷风进行扩散。
10.其中,所述降温组件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所述进风管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进风管的内部。
11.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进风口的内部,能够对吸入的风进行过滤处理。
12.其中,每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支撑板、缸体、弹簧、塞块、抵持杆和抵持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座舱域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侧壁,所述缸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侧边,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缸体的内部,所述塞块设置于所述弹簧的侧边,所述抵持杆的一端与所述塞块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缸体,并与所述抵持板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板位于所述控制器本体的侧边。
13.两组所述减震组件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的两侧边,能够对所述控制器本体进行减震保护。
14.其中,每组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与所述抵持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抵持板的侧边。
15.所述橡胶垫设置于所述抵持板的侧边,能够对抵持的所述控制器本体进行保护。
1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控制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还包括信号采集模块和信号执行模块,所述信号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侧壁,所述信号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的侧边。
17.所述信号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侧壁,能够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采集,所述信号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的侧边,能够将执行型号传输至控制器本体的内部进行分布执行。
18.本发明的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通过在所述控制器本体在长期运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部分的热量便通过所述座舱域壳体两侧边设置的所述散热窗处散出,且内部的所述温度传感器便对其进行感应,随后,便启动上方的所述降温组件的所述冷风转换器,所述冷风转换器便通过所述降温箱上方的所述进风管将外部的风吸入至所述降温箱的内部,所述降温箱内部的所述冷风转换器进行冷风转换,将其冷风转换完毕后,便启动两侧边的所述风机,所述吸风管便将所述降温箱内部转换的冷风注入至所述出风管的内部,所述出风管便将冷风注入至所述座舱域壳体的内部,对所述控制器本体能够进行及时降温散热,从而便对所述控制器本体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的正视图。
22.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的侧视图。
23.图4是本发明的图3的a-a线结构剖视图。
24.图5是本发明的图4的b处局部放大图。
25.1-座舱域壳体、2-控制器本体、3-温度传感器、4-降温组件、41-降温箱、42-冷风转换器、43-进风管、44-吸风管、45-风机、46-出风管、47-冷风扩散筒、48-通孔、49-过滤网、5-减震组件、51-支撑板、52-缸体、53-弹簧、54-塞块、55-抵持杆、56-抵持板、57-橡胶垫、6-散热窗、7-信号采集模块、8-信号执行模块、9-保护层、101-稳定组件、1011-固定板、1012-支撑弹簧、1013-稳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控制系统,所述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包括座舱域壳体1、控制器本体2、温度传感器3、降温组件4和减震组件5,所述控制器本体2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3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侧壁,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两侧边具有多个散热窗6,所述降温组件4与所述座舱域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上方,所述减震组件5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减震组件5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2的两侧边;
29.所述降温组件4包括降温箱41、冷风转换器42、进风管43、吸风管44、风机45和出风管46,所述降温箱41与所述座舱域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上方,所述进风管43与所述降温箱41连通,并位于所述降温箱41的上方,所述冷风转换器42设置于所述降温箱41的内部,所述吸风管44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吸风管4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降温箱41连通,两根所述吸风管4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风机45连通,所述出风管46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出风管46的一端与所述风机45连通,两根所述出风管46的另一端分别插入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
3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本体2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3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侧壁,所述降温组件4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上方,在所述控制器本体2在长期运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部分的热量便通过所述座舱域壳体1两侧边设置的所述散热窗6处散出,且内部的所述温度传感器3便对其进行感应,随后,便启动上方的所述降温组件4的所述冷风转换器42,所述冷风转换器42便通过所述降温箱41上方的所述进风管43将外部的风吸入至所述降温箱41的内部,所述降温箱41内部的所述冷风转换器42进行冷风转换,将其冷风转换完毕后,便启动两侧边的所述风机45,所述吸风管44便将所述降温箱41内部转换的冷风注入至所述出风管46的内部,所述出风管46便将冷风注入至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对所述控制器本体2能够进行及时降温散热,从而便对所述控制器本体2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
31.进一步地,所述降温组件4还包括冷风扩散筒47,所述冷风扩散筒47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48,所述冷风扩散筒47的数量为两个,两根所述出风管46分别与所述冷风扩散筒47连通,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
32.所述降温组件4还包括过滤网49,所述过滤网49与所述进风管4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进风管43的内部。
3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风扩散筒47的数量为两个,两根所述出风管46均连通有所述冷风扩散筒47,在所述出风管46将冷风注入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时,便经过所述冷风扩散筒47,所述冷风扩散筒47侧壁设置的多个所述通孔48便对注入的冷气进行扩散,从而便加强散热降温效果,在将外部的风通过所述进风管43吸入至所述降温箱41的内部时,所述进风管43内部设置的所述过滤网49便对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处理,从而便对所述降温箱41内部的所述冷风转换器42进行保护,从而便能够延长所述冷风转换器42的使用寿命,加强冷风转换效果。
34.进一步地,每组所述减震组件5包括支撑板51、缸体52、弹簧53、塞块54、抵持杆55和抵持板56,所述支撑板51与所述座舱域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侧壁,所述缸体52设置于所述支撑板51的侧边,所述弹簧53设置于所述缸体52的内部,所述塞块54设置于所述弹簧53的侧边,所述抵持杆55的一端与所述塞块54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杆55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缸体52,并与所述抵持板56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板56位于所述控制器本体2的侧边;
35.每组所述减震组件5还包括橡胶垫57,所述橡胶垫57与所述抵持板56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抵持板56的侧边。
3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组件5的所述支撑板51设置于所述缸体52的侧边,对所述缸体52支撑在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侧壁,在汽车行驶时,所述座舱域壳体1会产生一定的震动,便将所述座舱域壳体1内部放置的所述控制器本体2产生震动,便对所述减震组件5的所述抵持板56进行抵持,所述抵持板56便将固定连接的所述抵持杆55进行低压,所述抵持杆55便插入所述缸体52,将内部固定连接的所述塞块54进行移动,所述塞块54便将侧边设置的所述弹簧53进行压缩,所述弹簧53受到压缩后便受力回弹拉伸,便将所述塞块54进行移动,所述塞块54便将固定连接的所述抵持杆55将侧边的所述抵持板56进行移动,所述抵持板56侧边设置的所述橡胶垫57便对控制器本体2进行抵持保护,从而对所述控制器本体2进行减震保护,延迟使用寿命。
3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控制系统,所述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控制系统包括信号采集模块7和信号执行模块8,所述信号采集模块7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侧壁,所述信号执行模块8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2的侧边。
3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采集模块7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侧壁,能够对外部进行信号采集,所述信号执行模块8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2的内部侧壁,在所述信号采集模块7将外部信号进行采集后,便通过所述信号执行模块8,所述信号执行模块8便将信息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本体2,所述控制器本体2便将信号进行分别输出执行。
39.进一步地,所述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还包括保护层9,所述保护层9与所述座舱域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
4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9设置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侧壁,所述保护层9
能够加强对所述座舱域壳体1进行保护,使其能够加强对所述控制器本体2进行保护,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41.进一步地,所述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还包括稳定组件101,所述稳定组件101与所述座舱域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控制器本体2的下方;
42.所述稳定组件101包括固定板1011、支撑弹簧1012和稳定板1013,所述固定板1011与所述座舱域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座舱域壳体1的内部,所述支撑弹簧1012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支撑弹簧101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1011固定连接,多根所述支撑弹簧1012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定板1013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板1013位于所述控制器本体2的下方。
4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稳定组件101设置于所述控制器本体2的下方,能够将所述控制器本体2进行稳定放置支撑,在所述控制器本体2下压时,便将所述稳定版进行下压,所述稳定板1013便将下方的多个所述支撑弹簧1012下压,所述固定板1011便对支撑弹簧1012进行支撑,在所述支撑弹簧1012受力压缩后,便回弹,将所述稳定板1013进行抬升复位,所述稳定板1013便加强对控制器本体2进行支撑保护,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44.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