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道结构及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21:49: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空调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现如今空调器已经越来越普遍。随着空调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以及用户对家用电器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对于空调器的使用体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仅能单纯实现制冷或制热功能的空调器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在实现更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的基础上保证空调器的可靠性以及降低空调器的噪音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3.一般地,对于空调器的室内机而言,其内部风道结构的设计对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量大小、噪音大小以及音质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好的内部风道结构设计还对空调器室内机的凝露现象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于是,通过对室内机内部风道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提高室内机多方面性能。然而,对于现有空调器的室内机,在特定转速下的风量依然无法满足性能的需求,只有提高转速或增加配置才能提高性能,但提高转速意味着噪音升高,这会影响到客户的体验,而增加配置会造成成本提升,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另外现有空调器的室内机还时不时会出现出风口凝露滴水的情况。
4.例如专利号为cn105485780b的专利公开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蜗壳、换热器、风机,蜗壳下侧面上设有回风口,蜗壳正面设有出风口;换热器设置在回风口上方;风机设置在换热器上方,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上具有出风开口;换热器由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组合而成,第一换热片与所述第二换热片拼接成一个截面呈v形结构;第一换热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后侧,第二换热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侧;贯流风轮的边缘距离第一换热片的最小距离为δ1,其中,12mm≤δ1≤30mm。该空调室内机通过优化δ1,虽在提高风量同时尽可能降低噪音,但室内机风量噪音比依然不够理想,且蒸发器靠近出风口侧的翅片非迎风面不利于换热。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室内机,旨在提高空调器室内机风量同时尽可能降低噪音,保证空调器室内机的性能和品质。
6.为了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内部形成有出风通道,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蜗壳、蜗舌、贯流风叶以及蒸发器,所述蜗壳具有出风口,所述蜗舌设置在所述蜗壳上并与所述蜗壳形成部分所述出风通道,所述贯流风叶位于所述蜗壳与所述蜗舌之间的所述出风通道中,其中,所述蜗壳距离所述贯流风叶的最小位置与所述蜗壳的端部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15mm,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出风通道中,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贯流风叶的一侧并位于所述蜗壳的外侧。
7.可选地,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蜗壳的第一边沿与所述蜗壳的第二边沿之间的夹角大于13
°

8.可选地,所述蜗壳的圆弧半径为95mm-100mm。
9.可选地,所述贯流风叶的外边沿与所述蜗壳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3mm。
10.可选地,所述蒸发器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换热体、第二换热体及第三换热体,所述第一换热体的自由端设置在所述蜗壳的靠近所述蜗舌的一侧,所述第三换热体的自由端设置在所述蜗壳相对的另一侧。
11.可选地,自所述第一换热体的自由端至所述第一换热体连接所述第二换热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换热体逐渐朝向靠近所述贯流风叶的一侧倾斜。
12.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体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45
°

13.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部分面板体,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面板体到所述蜗壳的第一边沿的垂直距离在0.3mm-0.6mm之间。
14.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部分面板,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面板到所述面板体的垂直距离在0.3mm-0.6mm之间。
15.可选地,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面板或所述面板体与所述蜗壳的第一边沿之间的夹角大于10
°

16.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室内机,室内机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17.可选地,所述室内机为壁挂式室内机。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上述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包括蜗壳、蜗舌、贯流风叶以及蒸发器,蜗壳具有出风口,蜗舌设置在蜗壳上并与蜗壳形成部分出风通道的完整的风道型线,贯流风叶位于此出风通道中,蒸发器设置在贯流风叶的一侧并位于蜗壳的外侧,且蒸发器位于另一部分出风通道中。当空调器的室内机开始工作时,风机启动带动贯流风叶转动,在贯流风叶的作用下,外界空气经过进风格栅进入室内机内部,经蒸发器换热降温或加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然后通过贯流风叶的引导再沿着出风通道由蜗壳上的出风口和导风板导风后实现出风。该室内机的风道结构,通过对蜗壳距离贯流风叶的最小位置与蜗壳的端部位置之间的距离进行优化设计,使得该风道结构拥有更高的蜗壳,这样在搭配相应的贯流风叶后风量会有所提升,并且在同风量的情况下噪音还有所下降,有效提升了室内机的性能和品质,实现了空调器室内机大风量、低噪音的要求。
附图说明
19.本发明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本发明的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3.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4.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5.11、蜗壳;12、蜗舌;
26.20、贯流风叶;
27.30、蒸发器;31、第一换热体;32、第二换热体;33、第三换热体;
28.40、面板体;
29.50、面板;
30.60、进风格栅;
31.70、导风板;
32.80、底壳。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其中,该室内机为壁挂式室内机,如图1至图4所示,室内机包括底壳80,面板体40、面板50、进风格栅60以及导风板70,底壳80作为室内机内部蒸发器30、风机等各零部件的支撑结构,面板体40安装在底壳80上并与底壳80形成整体的安装框架,面板50安装在面板体40的外侧面,面板体40的顶部安装有用于进风的进风格栅60,面板体40的底部安装有用于导风的导风板70,使面板50、进风格栅60及导风板70形成整个室内机的整体外观,且在室内机内部构成有风道,于是,当室内机开始工作时,通过风道进出风和换热,从而实现室内空气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37.在具体地实施例中,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内部形成有出风通道,风道结构包括蜗壳11、蜗舌12、贯流风叶20以及蒸发器30,蜗壳11为一体成型在底壳80上的结构,在蜗壳11上形成有侧型线,蜗舌12设置在蜗壳11上,其中,蜗舌12是安装在底壳80前端接水盘位置并与蜗壳11形成的侧型线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道型线,该风道型线限定了蜗壳11与蜗舌12形成的部分出风通道,且蜗壳11具有连通此部分出风通道的出风口,在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70,通过出风口和导风板70的分流导向实现按照特定的方向出风,另外在此部分出风通道中还设置有用于扫风的扫风叶片,贯流风叶20位于蜗壳11与蜗舌12之间的出风通道中,贯流风叶20用于加速空气流动,使得外界空气可以经过进风格栅60进入室内机内部进行换热以及引导换热后的冷风或热风通过出风通道进行出风,蒸发器30位于出风通道中,蒸发器30设置在贯流风叶20的一侧并位于蜗壳11的外侧,其中,蒸发器30是以底壳80前端接水盘位置和底壳80后端水道位置为支撑面安装在底壳80上面,这样蒸发器30靠近出风一侧的翅片处于迎风面,有利于换热。而且,依据阿基米德螺旋线调整蜗壳11距离贯流风叶20的最小位置
与蜗壳11的端部位置之间的距离b,具体参考图4,其中,蜗壳11距离贯流风叶20的最小位置与蜗壳11的端部位置之间的距离b大于15mm。
38.上述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包括蜗壳11、蜗舌12、贯流风叶20以及蒸发器30,蜗壳11具有出风口,蜗舌12设置在蜗壳11上并与蜗壳11形成部分出风通道的完整的风道型线,贯流风叶20位于此出风通道中,蒸发器30设置在贯流风叶20的一侧并位于蜗壳11的外侧,且蒸发器30位于另一部分出风通道中。当空调器的室内机开始工作时,风机启动带动贯流风叶20转动,在贯流风叶20的作用下,外界空气经过进风格栅60进入室内机内部,经蒸发器30换热降温或加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然后通过贯流风叶20的引导再沿着出风通道由蜗壳11上的出风口和导风板70导风后实现出风。该室内机的风道结构,通过对蜗壳11距离贯流风叶20的最小位置与蜗壳11的端部位置之间的距离进行优化设计,使得该风道结构拥有更高的蜗壳11,这样在搭配相应的贯流风叶20后风量会有所提升,并且在同风量的情况下噪音还有所下降,有效提升了室内机的性能和品质,实现了空调器室内机大风量、低噪音的要求。
39.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参考图2,在出风口处,蜗壳11的第一边沿与蜗壳11的第二边沿之间的夹角d大于13
°

4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参考图2,蜗壳11的圆弧半径h为95mm-100mm。即对于该风道结构,除了依据阿基米德螺旋线对蜗壳11的高度进行调整,同时对蜗舌12与蜗壳11形成的部分出风通道进行优化设计,该部分出风通道主要风道型线是由蜗壳11的第一边沿与蜗壳11的第二边沿之间的夹角d和蜗壳11的圆弧半径h决定,夹角d和圆弧半径h分别决定了出风通道的出风口的角度大小和出风通道的侧型线同贯流风叶20之间的距离,该新的出风通道型线通过增大出风口的角度大小,即使蜗壳11的第一边沿与蜗壳11的第二边沿之间的夹角d大于13
°
,且控制侧型线同贯流风叶20之间的距离,即使蜗壳11的圆弧半径h为95mm-100mm,当外界空气经过出风通道时更加顺畅,减少了风量的损耗,从而有利于加大风道结构的出风量。
41.再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参考图4,贯流风叶20的外边沿与蜗壳11之间的最小距离c大于3mm。即对于该风道结构,另外还对蜗壳11与贯流风叶20之间的距离进行优化设计,该新的出风通道型线通过增大贯流风叶20的外边沿与蜗壳11之间的最小距离c大于3mm,从而有利于改善音质。如此,该室内机的风道结构依据阿基米德螺旋线调整蜗壳11距离贯流风叶20的最小位置与蜗壳11的端部位置之间的距离b以拥有更高的蜗壳11,同时出风通道型线调整控制蜗壳11与贯流风叶20的外边沿之间的最小距离c,还在蜗舌12与蜗壳11之间设计更深的出风通道,即增大蜗壳11的第一边沿与蜗壳11的第二边沿之间出风口的角度大小d和蜗壳11的圆弧半径h,于是,该室内机搭配相应的贯流风叶20后风量对比参照其它室内机在同转速的情况下提升在十个点以上,并且在同风量的情况下噪音下降在1db,同时功率还降低了10w以上,有效提升了室内机的性能和品质。
42.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2,蒸发器3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换热体31、第二换热体32及第三换热体33,第一换热体31的自由端设置在蜗壳11的靠近蜗舌12的一侧,第三换热体33的自由端设置在蜗壳11相对的另一侧。具体地,第一换热体31、第二换热体32及第三换热体33为一体加工成型的三折蒸发器30,第一换热体31的自由端是以底壳80前端接水盘位置为支撑面安装在底壳80上面,第三换热体33的自由端是以底壳80后端水道位置为支撑
面安装在底壳80上面,由于蒸发器30所对应的u管数量为20,故将蒸发器30设计成由第一换热体31、第二换热体32及第三换热体33组成的三折结构,且蒸发器30整体设置在贯流风叶20的上方并配合特定的角度形成三折的展开形式,第一换热体31的自由端位于贯流风叶20的左侧,第三换热体33的自由端位于贯流风叶20的右侧,使得蒸发器30靠近出风一侧的翅片整体处于迎风面,有利于换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蒸发器30也不限于为三折的蒸发器30,可以根据风道结构内部的具体情况具体设置即可。
4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自第一换热体31的自由端至第一换热体31连接第二换热体32的一端,第一换热体31逐渐朝向靠近贯流风叶20的一侧倾斜。即对于该蒸发器30,第一换热体31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第一换热体3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a大于o
°
,如此设置,当外界空气进入室内机内部并经过蒸发器30时,向右上方倾斜的第一换热体31增大了第一换热体31的迎风面积,避免被第二换热体32遮挡,有利于提高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44.再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体32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45
°
。由于蒸发器30的第一换热体3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a大于0
°
,且第二换热体3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45
°
,如此设置使得蒸发器30的翅片均处于迎风面,此时蒸发器30的迎风面积最大,室内机的换热效率最好。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三换热体33的角度,可依据第一换热体31、第二换热体32和底壳80后端的搭接平面决定。
45.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参考图3,风道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部分面板体40,在出风口处,面板体40到蜗壳11的第一边沿的垂直距离f在0.3mm-0.6mm之间,即面板体40与蜗壳11的搭接面到蜗壳11的垂直距离f在0.3mm-0.6mm之间。对于该风道结构,除了对出风通道本身各风道型线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以外,还对面板体40与蜗壳11之间的直线落差f进行优化设计,实际证明,面板体40到蜗壳11的第一边沿的垂直距离f需要保证在0.3mm-0.6mm之间,在此范围内时可避免面板体40与蜗壳11之间形成盖帽,从而避免出风时面板体40挡风而产生凝露。
46.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部分面板50,在出风口处,面板50到面板体40的垂直距离g在0.3mm-0.6mm之间,即面板50与面板体40的搭接面到面板体40的垂直距离g在0.3mm-0.6mm之间。
4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出风口处,面板50或面板体40与蜗壳11的第一边沿之间的夹角e大于10
°
,即面板50与面板体40的搭接面与蜗壳11之间的夹角e大于10
°
。对于该风道结构,除了对面板体40与蜗壳11的第一边沿之间的直线落差进行调整,同时对面板50与面板体40之间的直线落差g以及面板50或面板体40与蜗壳11的第一边沿之间的夹角进行优化设计,实际证明,面板50到面板体40的垂直距离g需要保证在0.3mm-0.6mm之间,且面板50或面板体40与蜗壳11的第一边沿之间的夹角e需要保证大于10
°
,在此范围内时可避免面板50与面板体40之间形成盖帽,从而避免出风时面板50挡风而产生凝露。如此,该室内机的风道结构通过控制面板体40与蜗壳11的搭接面到蜗壳11的垂直距离f,同时通过控制面板50与面板体40的搭接面到面板体40的垂直距离和面板50与面板体40的搭接面与蜗壳11之间的夹角e,这种面板体40和面板50的搭接方式能避免面板50超出面板体40或者面板体40超出蜗壳11,从而避免出风时面板50或面板体40挡风造成回风而产生凝露,该新的风道结构通过调整了出风口处的搭接方式,使蜗壳11与面板体40、面板体40与面板50的搭接密封性能更好,有效避免了漏风凝露的情况出现。
48.因此,该室内机通过在出风通道型线上面调整蜗壳11的高度b、贯流风叶20与蜗壳11之间的最小距离c以及出风口的角度大小d和蜗壳11的圆弧半径h,提高了室内机的风量噪音比,同时优化面板体40与蜗壳11、面板50与面板体40之间的搭接方式,有效改善了室内机的凝露效果。
49.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为壁挂式室内机。壁挂式室内机采用此风道结构设计,可有效提高室内机的性能以及音质效果,改善室内机的凝露情况。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其他的室内机中使用此风道结构来替换目前具有单出风口的壁挂式室内机。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