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20:23: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例如搭载在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一种相机模块,构成为,形成于屏蔽壳体的切片向内侧弯折,通过设于该切片的外侧的导电性材料使屏蔽壳体与接地焊盘电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98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然而,在上述的相机模块中,存在导电性材料向屏蔽壳体的外侧溢出的隐患。因此,为了能够防止溢出的导电性材料的流出,需要将基板部的尺寸设定得较大。其结果,导致相机模块大型化。
8.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9.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固定侧部件,包括框体;透镜保持部件,配置于所述框体内,并且能够保持透镜体;以及驱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侧部件移动,其中,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所述固定侧部件具备:金属制的第一罩部件,具有第一外周壁部及顶板部;基座部件,隔着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与所述第一罩部件的所述顶板部对置;以及金属制的第二罩部件,具有与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第一外周壁部的下端部对置底板部、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周壁部的外侧的第二外周壁部,所述第一罩部件与所述第二罩部件电连接,与所述第一罩部件导通的接地用端子从比所述第二外周壁部靠内侧的位置比所述底板部更向下方突出。
11.发明效果
12.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13.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14.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5.图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16.图4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17.图5是处于卸下了间隔件以及罩部件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18.图6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19.图7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20.图8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21.图9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侧视图。
22.图10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23.图11是处于卸下了一部分部件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24.图12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以及下侧板簧的仰视图。
25.图13是说明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结构的图。
26.图14是表示基座部件的构成例的图。
27.图15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28.图16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底部的详细图。
29.图17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30.图18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另一例的底部的放大图。
31.图19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又一例的立体图。
32.图20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又一例的底部的放大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
间隔件,2

透镜保持部件,2t

突出设置部,3

线圈,4

罩部件,4a

第一外周壁部,4a1

第一侧板部,4a2

第二侧板部,4a3

第三侧板部,4a4

第四侧板部,4ae

下端部,4b

顶板部,4c

第二外周壁部,4c1

第一侧板部,4c2

第二侧板部,4c3

第三侧板部,4c4

第四侧板部,4ce

上端部,4d

底板部,4dh

贯通部,4k

开口,4l

下侧罩部件,4m

开口,4s

收纳部,4u

上侧罩部件,5

磁铁,5a

第一磁铁,5b

第二磁铁,6

板簧,7

金属部件,7a

第一金属部件,7ap

露出部,7at

端子部,7b

第二金属部件,7bp

露出部,7bt

端子部,7c

第三金属部件,7cp

连接部,7d

第四金属部件,7de

延伸部,7dp

连接部,7dt

端子部,7dx

露出部,12

筒状部,12d

台座部,12dh

凹陷,12h

檐部,12j

线圈支承部,13

卷绕部,16

上侧板簧,16b

角部分,16e

外侧部分,16g

弹性臂部,16i

内侧部分,16r

横档部,18

基座部件,18k

开口,18t

突出设置部,26

下侧板簧,26a

第一下侧板簧,26b

第二下侧板簧,26c

内侧接合部分,26d

外侧接合部分,26e

外侧部分,26g

弹性臂部,26h

连接板部,26i

内侧部分,26p

连结部,26r

贯通孔,26s

贯通孔,33、33a、33b

延伸部,33c

对置部,33k

插通部,33m

缠绕部,52

凸缘部,52k

缺口部,72、72a、72b

突出部,82

突堤部,82s

收容部,101、101a、101b

透镜驱动装置,ad

粘接剂,ca

导电性粘接剂,ea

导电性粘接剂,fd

弯折片,hs

框体,jd

光轴,mk

驱动机构,pc

连接片,pd

突出片,rg

固定侧部件,sp

收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1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方立体图。
[0036]
如图1及图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罩部件4。罩部件4包括上侧罩部件4u以及下侧罩部件4l。另外,在图1中,为了清楚起见,在下侧罩部
件4l上附加了点图案。
[0037]
罩部件4构成为,作为覆盖各部件的框体hs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通过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及拉伸加工等而制作,发挥作为磁轭的功能。但是,罩部件4也可以通过对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及拉伸加工等而制作。如图1所示,罩部件4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
[0038]
上侧罩部件4u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一外周壁部4a以及与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顶板部4b。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4k。第一外周壁部4a包括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与第三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a2与第四侧板部4a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三侧板部4a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a2及第四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另外,顶板部4b并不限定于平板状,也可以具有凹部或凸部。
[0039]
同样,下侧罩部件4l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二外周壁部4c以及与第二外周壁部4c的下端(z2侧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底板部4d。在底板部4d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m。第二外周壁部4c包括第一侧板部4c1~第四侧板部4c4。第一侧板部4c1与第三侧板部4c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c2与第四侧板部4c4相互对置。而且,第一侧板部4c1及第三侧板部4c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c2及第四侧板部4c4垂直地延伸。另外,在图1所示的第二外周壁部4c中,第一侧板部4c1~第四侧板部4c4构成为连续,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外周壁部4c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狭缝而不连续。
[0040]
如图1所示,上侧罩部件4u通过粘接剂与下侧罩部件4l接合。
[0041]
接下来,参照图2~图5,对收容于作为框体hs的罩部件4内的各部件进行说明。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3的(a)是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3的(b)是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4的(a)是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4的(b)是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5的(a)是卸下了间隔件1以及罩部件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与图3的(a)对应。图5的(b)是卸下了间隔件1以及罩部件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与图3的(b)对应。另外,在图5中,为了清楚起见,在线圈3上附加了点图案。
[0042]
另外,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个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个方向。另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个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个方向。同样,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个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轴jd与z轴平行地延伸。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侧(背面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前侧(正面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右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左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0043]
如图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板簧6;固定板簧6的固定侧部件rg;以及带来与外部的电连接的金属部件7。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一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光轴方向包括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的方向以及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
[0044]
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卷绕成八角环状线圈3、具备矩形筒状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兼作外侧壳体的罩部件4以及磁铁5。磁铁5包括与线圈3的两边对置地配置的第一磁铁5a以及第二磁铁5b。
[0045]
固定侧部件rg包括间隔件1、罩部件4以及埋入有金属部件7基座部件18。
[0046]
板簧6包括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严格地说是间隔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括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
[0047]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的外形,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外部基板(未图示)之上。外部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外部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金属部件7以及外部基板而与电源连接。当电流流过线圈3时,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0048]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远离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微距拍摄,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拍摄。
[0049]
接下来,对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6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线圈3卷绕在图6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7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7的(b)是表示线圈3卷绕在图7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8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8的(b)是表示线圈3卷绕在图8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9的(a)是从x1侧观察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右侧视图,图9的(b)是表示线圈3卷绕在图9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右侧视图。图9的(c)是从x2侧观察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左侧视图,图9的(d)是表示线圈3卷绕在图9的(c)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左侧视图。图10的(a)是图7的(b)所示的范围r1内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0的(b)是从x2侧观察图7的(b)所示的范围r2内的部分时的放大图。图11的(a)是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金属部件7以及基座部件18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1的(b)是进一步卸下了第一下侧板簧26a、第二下侧板簧26b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另外,在图6~图11中,为了清楚起见,在线圈3上附加了点图案。
[005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注射成型而制作。具体而言,如图6的(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以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及形成于光轴方向上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凸缘部(凸缘状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12的上侧的大约一半形成为大致圆筒状。
[0051]
在筒状部12上,在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以螺接透镜体。另外,在筒状部12上,在被拍摄体侧的端面,在四个部位设有具有凹陷12dh的台座部12d。而且,如图5的(a)所示,在台座部12d上载置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0052]
如图6的(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作为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具有在俯视时为八边形状的外形,以便能够
支承在俯视时为八角环状的线圈3。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拍摄体侧,在四个部位形成有在光轴方向上与凸缘部52对置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而且,如图6的(b)所示,线圈3以被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在光轴方向上被夹在檐部12h与凸缘部52之间的方式呈八角环状地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
[0053]
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如图7的(b)所示,在凸缘部52上隔着光轴jd形成有两个缺口部52k。而且,作为构成线圈3的导电性的线材的一部分的延伸部33通过缺口部52k。具体而言,作为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的线材的一部分的延伸部33a通过缺口部52k的一方,作为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的线材的一部分的延伸部33b通过缺口部52k的另一方。形成缺口部52k的凸缘部52的缘部以变圆(无棱角)的方式构成。这是为了防止与缘部相接的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断线。
[0054]
如图7的(a)所示,凸缘部52包括从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圆形凸状的四个突出设置部2t以及同样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角形凸状的两个突出部72。
[0055]
如图7的(b)所示,突出部72包括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突出部72a以及与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对应的突出部72b。即,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两端缠绕于两个突出部72而被保持。
[0056]
如图7的(a)及图11的(a)所示,突出设置部2t包括与形成于第一下侧板簧26a的两个贯通孔26r(参照图12的(b))对应的两个突出设置部2t以及与形成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两个贯通孔26r(参照图12的(b))对应的两个突出设置部2t。而且,在突出设置部2t上安装且固定作为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第一支承部(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对插通于形成在内侧部分26i的贯通孔26r的突出设置部2t进行热铆接来实现。在图7的(a)及图7的(b)中,突出设置部2t以热铆接后的前端发生了变形的状态进行了图示。在图示突出设置部2t的其他图中也相同。
[0057]
接下来,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如图11的(b)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罩部件4以及磁铁5。磁铁5包括与罩部件4的四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磁铁5a以及第二磁铁5b。而且,驱动机构mk通过流过线圈3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来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0058]
如图7的(b)所示,线圈3通过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导电性(金属制)的线材(导线)而形成。具体而言,线圈3包括以八角环状卷绕而形成的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以及从卷绕部13延伸并缠绕在突出部72的延伸部33。在图7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被绝缘部件覆盖表面的导电性线材的详细卷绕状态的图示。即,卷绕部13被简化地图示。在图示卷绕部13的其他图中也相同。
[0059]
延伸部33包括: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结束部分)相连的延伸部33a;以及在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开始部分)相连的延伸部33b。
[0060]
具体而言,如图10的(b)所示,延伸部33b包括缠绕于突出部72b的缠绕部33m、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对置部33c以及插通于缺口部52k并从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向被拍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
[0061]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3b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6的(a))之前,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72b。在图10的(b)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突出部72b缠绕3匝。由此,缠绕部33m形成在突出部72b上,延伸部33b的一部分被保持在突出部72b上。但是,延伸部33b也可以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支承部12j之后,缠绕在突出部72b上。
[0062]
典型地,在延伸部33b的一部分缠绕在突出部72b上之后,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剩余的部分缠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支承部12j上。此时,如图10的(b)所示,从缠绕部33m延伸的延伸部33b的一部分从凸缘部52的下侧通过缺口部52k而向凸缘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b的对置部33c,通过缺口部52k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b的插通部33k。
[0063]
如图6的(b)所示,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支承部12j的线圈3的卷绕部13配置在包围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位置。另外,卷绕部13在由线圈支承部12j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以被檐部12h与凸缘部52夹持的方式固定于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另外,由于卷绕部13的内周面被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平衡性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在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因而,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的光轴jd构成为容易与透镜保持部件2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一致。
[0064]
当线材向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缠绕结束时,与卷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a如图10的(a)所示,从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经由缺口部52k向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引出。具体而言,插通部33k通过缺口部52k,对置部33c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地延伸,缠绕部33m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72a。在图10的(a)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a在突出部72a缠绕3匝。
[0065]
接下来,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罩部件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通过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及拉伸加工等而制作,发挥作为磁轭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罩部件4由上侧罩部件4u以及下侧罩部件4l构成,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而且,如上述那样,上侧罩部件4u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一外周壁部4a、以及与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的平板状且矩形环状的顶板部4b。另外,下侧罩部件4l具有矩形筒状的第二外周壁部4c、以及与第二外周壁部4c的下端(z2侧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的平板状且矩形环状的底板部4d。这样构成的罩部件4如图11的(b)所示,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容在收纳部4s内。而且,如图3所示,上侧罩部件4u与基座部件18结合。
[0066]
接下来,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磁铁5具有图2所示的大致立方体形状。而且,如图11的(b)所示,磁铁5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以沿着构成上侧罩部件4u的矩形筒状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四个侧面(侧板部)中的相互对置的两个侧面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如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第一磁铁5a以沿着与突出部72a对置的第二侧板部4a2的方式配置,第二磁铁5b以沿着与突出部72b对置的第四侧板部4a4的方式配置。而且,第一磁铁5a以及第二磁铁5b分别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侧罩部件4u,例如以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为n极、外侧为s极的方式配置。但是,第一磁铁5a以及第二磁铁5b也可以分别以内侧为s极、外侧为n极的方式配置。
[0067]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4,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板簧6的构成例的图。具体而言,图12的(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2的(b)是下侧板簧26的仰
视图。图13是说明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3的(a)是图11的(a)所示的范围r3的放大图,图13的(b)是从x2侧观察图11的(a)所示的范围r3内的部分时的第二下侧板簧26b、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3的(a)及图13的(b)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用交叉图案表示作为接合材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另外,在图13的(a)及图13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在透镜保持部件2上附加了粗点图案,在线圈3上附加了细点图案。图14是表示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的构成例的图。具体而言,图14的(a)是处于去除了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4的(b)是金属部件7的上方立体图,图14的(c)是包含金属部件7在内的基座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4的(d)是处于安装有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另外,在图14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在金属部件7上附加了点图案。另外,图14的(d)中,为了清楚起见,在下侧板簧26上附加了点图案。
[0068]
板簧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如图2所示,板簧6包括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严格地说是间隔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在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组合的状态下,板簧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也作为用于向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第一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在上侧板簧16与罩部件4之间配置有间隔件1。间隔件1以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移动时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碰撞的方式配置。即,间隔件1以能够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配置。但是,若能够通过其他结构等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罩部件4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则也可以省略间隔件1。
[0069]
如图12的(a)所示,上侧板簧16具有大致矩形环状的外形。而且,上侧板簧16包括:固定于可动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一支承部(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作为第二支承部(固定侧支承部)的两个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两个外侧部分16e之间的四个弹性臂部16g。具体而言,两个外侧部分16e分别具有两个角部分16b以及将这两个角部分16b连接的横档部16r。横档部16r由间隔件1与磁铁5夹持并用粘接剂固定。而且,间隔件1、罩部件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0070]
在将上侧板簧16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5的(a)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参照图6的(a))。而且,内侧部分16i通过涂覆在形成于台座部12d的凹陷12dh的粘接剂ad(参照图5的(a))而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5的(b)所示,外侧部分16e与磁铁5的上表面(z1侧的面)相接,被夹持且固定在间隔件1(在图5的(b)中未图示)与磁铁5之间。而且,被夹持且固定在间隔件1与磁铁5之间的外侧部分16e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0071]
如图12的(a)所示,上侧板簧16以相对于光轴jd成为2次旋转对称的方式形成。而且,上侧板簧16在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经由间隔件1固定于罩部件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0072]
如图12的(b)所示,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为大致半圆形状。而且,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分别包括:固定于可动侧
部件(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一支承部(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基座部件18)的作为第二支承部(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两个弹性臂部26g。
[0073]
如图12的(b)所示,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包括: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接合的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之间连接的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0074]
在将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7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突出设置部2t分别插通于设置在图12的(b)所示的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的圆形的贯通孔26r。而且,内侧接合部分26c例如通过对突出设置部2t实施热铆接或冷铆接,如图11的(a)所示那样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由此,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且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2。
[0075]
如图12的(b)所示,第一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包括与基座部件18接合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于第一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的贯通孔26s接纳设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的突出设置部18t(参照图14的(a))。而且,突出设置部18t通过实施热铆接或冷铆接而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由此,如图14的(d)所示,第一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位且固定于基座部件18。对于第二下侧板簧26b也相同。
[0076]
这样,第一下侧板簧26a经由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经由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而与基座部件18连接。对于第二下侧板簧26b也相同。根据该构成,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能够以可以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平衡性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0077]
接下来,参照图13,对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相关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第一下侧板簧26a。
[0078]
如图13的(a)及图13的(b)所示,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以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参照图10的(b))对置的方式构成。即,如图13的(a)所示,连接板部26h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面与由突堤部82包围的凹状的收容部82s对置。而且,如图13的(a)所示,线圈3的延伸部33b的对置部33c通过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连接板部26h)的被拍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而延伸。另外,突堤部82由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的台阶部构成。而且,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构成了收容部82s的底面。
[0079]
收容部82s构成为,能够收容连接线圈3的延伸部33b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导电性粘接剂c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堤部82形成于与突出部72b相邻的位置,因此突出部72b的侧壁适合用作突堤部82的一部分。因而,在突出部72b相邻的位置设有收容部82s。
[0080]
在第二下侧板簧26b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3的(b)所示,突出部72b比内侧部分26i更向下方(z2方向)突出,以使其前端(z2侧的端部)位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拍摄元件侧(z2侧)。另外,缠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方式缠绕于突出部72b。
[0081]
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延伸部33b通过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而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具体而言,在将第二下侧板簧26b组装于透镜
保持部件2之前,在被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包围的收容部82s涂覆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将第二下侧板簧26b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然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被热铆接,并且导电性粘接剂ca被热固化。从导电性粘接剂ca向收容部82s的涂覆到导电性粘接剂ca的热固化,典型地,在以突出部72b向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将透镜保持部件2反向配置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即使在导电性粘接剂ca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收容部82s内的位置)。而且,由于对置部33c的一部分配置于收容部82s内,因此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接剂ca并不局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或湿气固化型。
[0082]
接着,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括:固定上侧板簧16的间隔件1、罩部件4及磁铁5;以及分别固定第一下侧板簧26a和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基座部件18。
[0083]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来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的(a)所示,基座部件18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另外,在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圆形凸状的六个突出设置部18t。突出设置部18t插通于设置在第一下侧板簧26a以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的贯通孔26s(参照图12的(b))。此时,突出设置部18t通过实施热铆接而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在图14中,突出设置部18t以热铆接后的前端发生了变形的状态进行了图示。在图示突出设置部18t的其他图中也相同。另外,突出设置部18t也可以通过实施冷铆接而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
[0084]
如图14的(b)所示,由包含铜或铁或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金属部件7被嵌入成型而埋入于基座部件18。金属部件7包括第一金属部件7a~第四金属部件7d。如图14的(c)所示,第一金属部件7a~第四金属部件7d各自的一部分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而且,相互电绝缘的第一金属部件7a以及第二金属部件7b分别经由从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y2侧)的端部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端子部7at及端子部7bt而与安装有拍摄元件的外部基板(未图示)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另外,如图14的(c)及图14的(d)所示,第一金属部件7a在露出部7ap中通过焊料等接合材料或焊接而与第一下侧板簧26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在第二金属部件7b露出部7bp中,通过焊料等接合材料或焊接而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而且,第一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第一金属部件7a及第二金属部件7b和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接受电流的供给。
[0085]
第三金属部件7c包括两个连接部7cp,第四金属部件7d包括两个连接部7dp。如图14的(c)所示,第三金属部件7c以与上侧罩部件4u的四角的下端部中的两个对应的方式使两个连接部7cp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同样,如图14的(c)所示,第四金属部件7d以与上侧罩部件4u的四角的下端部中的剩余的两个对应的方式使两个连接部7dp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
[0086]
而且,如图3的(a)所示,位于靠近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处的内表面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组合且被定位。之后,将连接部7cp及连接部7dp分别与上侧罩部件4u的四角的下端部焊接而将基座部件18固定于上侧罩部件4u。在该状态下,上侧罩部件4u与基座部件18也可以至少部分地用粘接剂固定。其结果,第三金属部件7c、第四金属部件7d以及上侧罩部件4u电一体化,并经由第四金属部件7d的端子部7dt而接地。
[0087]
接下来,参照图15及图16,对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的接地用端子(第四金属部件7d的端子部7dt)进行详细说明。图15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5的(a)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整体的下方立体图。在图15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下侧罩部件4l的图示。图15的(b)是图15的(a)所示的由虚线包围范围r4的放大图。图16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底部的放大图。具体而言,图16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放大仰视图。在图16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下侧罩部件4l的图示。图16的(b)是图16的(a)所示的包括单点划线l1的xz平面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底部的剖面图。在图16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罩部件4、金属部件7以及基座部件18以外的部件的图示。另外,在图15及图16中,为了清楚起见,在金属部件7附加了细点图案。
[0088]
如图14的(b)所示,作为接地用端子的端子部7dt构成了第四金属部件7d的一部分。
[0089]
如图15的(b)及图16的(b)所示,第四金属部件7d具备露出部7dx,该露出部7dx位于构成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第二侧板部4a2的下端部4ae的附近,并从基座部件18露出。如图16的(b)所示,露出部7dx在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与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
[0090]
而且,露出部7dx、上侧罩部件4u(第二侧板部4a2)以及下侧罩部件4l(第二侧板部4c2及底板部4d)通过导电性粘接剂ea而连接。在图16的(a)及图16的(b)中,导电性粘接剂ea由粗点图案表示。
[0091]
如图15的(b)所示,基座部件18构成为,形成将下侧(z2侧)与右侧(x1侧)开放而成的凹状的收容部sp。在图15的(b)中,用由虚线包围的区域表示收容部sp。另外,z2侧意味着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侧。另外,x1侧意味着下侧罩部件4l的第二外周壁部4c侧(第二侧板部4c2侧)。在图15的(b)所示的例子中,收容部sp被用作用于接纳导电性粘接剂ea的空间。露出部7dx以确定收容部sp的顶面(z1侧的假想面)的方式配置。收容部sp的顶面是在光轴方向上与底板部4d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的面。如图16的(a)及图16的(b)所示,导电性粘接剂ea涂覆于收容部sp内,并附着在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与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并且被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及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覆盖。但是,导电性粘接剂ea无需全部被下侧罩部件4l覆盖,也可以露出一部分。
[0092]
如图15的(b)及图16的(b)所示,露出部7dx具有以使上表面(z1侧的面)与下表面(z2侧的面)露出的方式向外侧即右方(x1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de。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的(b)所示,延伸部7de构成为,比基座部件18的x1侧的侧壁更向x1侧突出。
[0093]
如图15的(b)所示,上侧罩部件4u具有与延伸部7de相邻的连接片pc。连接片pc形成为从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的下端部4ae向下方(z2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b)及图16的(b)所示,连接片pc构成为,从位于比延伸部7de的上表面(z1侧的面)靠上侧(z1侧)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4ae向比包含延伸部7de的下表面(z2侧的面)的露出部7dx的表面靠下方(z2方向)延伸。
[0094]
如图16的(a)及图16的(b)所示,涂覆在收容部sp内的导电性粘接剂ea附着在延伸部7de与连接片pc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性粘接剂ea以包围延伸部7de的方式附着于延伸部7de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下表面(z2侧的面)、前面(y2侧的面)、后面(y1侧的面)以及右面(x1侧的面)。另外,导电性粘接剂ea以至少部分地包围连接片pc的方式附着于连接片
pc的下表面(z2侧的面)、前面(y2侧的面)、左面(x2侧的面)以及右面(x1侧的面)。
[0095]
而且,导电性粘接剂ea在延伸部7de的上侧(z1侧)中附着于基座部件18的右侧面(x1侧的面),并且,在图16的(b)所示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5中,附着于第二侧板部4a2的内侧(x2侧)的面。即,导电性粘接剂ea进入形成于第二侧板部4a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间隙而凝固。
[0096]
另外,导电性粘接剂ea在图16的(b)所示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6中,附着于第二侧板部4a2的外侧(x1侧)的面、并且附着于第二侧板部4c2的内侧(x2侧)的面。即,导电性粘接剂ea进入形成于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与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之间的间隙而凝固。
[0097]
这样,导电性粘接剂ea从延伸部7de连续至第一外周壁部4a与第二外周壁部4c之间的空间(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6所示的空间)。即,导电性粘接剂ea在成为一个块的状态下附着于延伸部7de、第一外周壁部4a以及第二外周壁部4c。
[0098]
根据上述那样的构成,接地用端子(第四金属部件7d的端子部7dt)、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经由导电性粘接剂ea而电连接。另外,包含接地用端子(端子部7dt)的第四金属部件7d、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以及基座部件18经由导电性粘接剂ea而机械地接合。
[0099]
另外,如图16的(b)所示,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构成为,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与下侧罩部件4l的第二外周壁部4c部分重叠。即,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4ae的端面构成为,位于比第二外周壁部4c的上端部4ce的端面靠下侧(z2侧)。
[0100]
在该构成中,由于上侧罩部件4u的下端部4ae被下侧罩部件4l覆盖,因此框体hs(罩部件4)的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的空间电磁隔离。其结果,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的拍摄元件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
[0101]
接下来,参照图17及图18,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a进行说明。图17是透镜驱动装置101a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7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a的上方立体图,图17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a的下方立体图。另外,在图17中,为了清楚起见,在下侧罩部件4l上附加了点图案。图18是图17的(b)所示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7的放大图。具体而言,图18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a的放大仰视图。图18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a的底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8的(c)是处于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a的底部的放大立体图,与图18的(b)对应。另外,在图18中,为了清楚起见,在基座部件18上附加了粗点图案,在金属部件7上附加了细点图案。
[0102]
透镜驱动装置101a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不同点在于,由将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的一部分弯折而成的弯折片fd形成接地用端子。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由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的一部分形成接地用端子(端子部7dt)。但是,透镜驱动装置101a除了与接地用端子相关的构成以外基本上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0103]
在图17及图18所示的例子中,作为接地用端子的弯折片fd配置于比第二外周壁部4c靠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8的(a)所示,弯折片fd构成为,y轴方向上的弯折片fd与第二外周壁部4c(第一侧板部4c1)的外表面(y2侧的面)之间的距离x1
和作为金属部件7(第一金属部件7a)的一部分的端子部7at等其他端子与第二外周壁部4c(第一侧板部4c1)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x2相同。但是,距离x1也可以与距离x2不同。即,距离x1可以比距离x2小,也可以比距离x2大。
[0104]
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的下端部4ae和下侧罩部件4l(第二侧板部4c2)与图16的(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情况相同,通过导电性粘接剂ea而连接。而且,导电性粘接剂ea的下侧(z2侧)被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覆盖,导电性粘接剂ea的右侧(x1侧)被下侧罩部件4l的第二侧板部4c2覆盖。但是,导电性粘接剂ea不需要被下侧罩部件4l完全覆盖,也可以露出一部分。
[0105]
如图18的(c)所示,基座部件18构成为,形成将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侧(z2侧)与第二外周壁部4c侧(x1侧)开放而成的凹状的收容部sp。而且,导电性粘接剂ea与图16的(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情况相同,涂覆于收容部sp。
[0106]
涂覆于收容部sp内的导电性粘接剂ea与图16的(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情况相同,附着于上侧罩部件4u与下侧罩部件4l。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性粘接剂ea附着于基座部件18的侧面(x1侧的面)、且附着于第二侧板部4a2的内侧(x2侧)的面。即,导电性粘接剂ea进入形成于第二侧板部4a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间隙而凝固。
[0107]
另外,导电性粘接剂ea附着于第二侧板部4a2的外侧(x1侧)的面、并且附着于第二侧板部4c2的内侧(x2侧)的面。即,导电性粘接剂ea进入形成于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与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之间的间隙而凝固。
[0108]
根据上述那样的构成,包含接地用端子(弯折片fd)的下侧罩部件4l与包含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的上侧罩部件4u经由导电性粘接剂ea而电连接。另外,包含接地用端子(弯折片fd)的下侧罩部件4l、包含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的上侧罩部件4u以及基座部件18经由导电性粘接剂ea而机械地接合。
[0109]
另外,在图17及图18所示的例子中,包含接地用端子(弯折片fd)的下侧罩部件4l与金属部件7电连接,但金属部件7和罩部件4也可以不电连接。
[0110]
接下来,参照图19及图20,对作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b进行说明。图19是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9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上方立体图,图19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下方立体图。图20是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底部的放大图。具体而言,图20的(a1)是从右斜下方观察透镜驱动装置101b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底部的放大立体图,相当于图19的(b)所示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8的放大图。图20的(b1)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透镜驱动装置101b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底部的放大立体图。图20的(a2)是处于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底部的放大立体图,与图20的(a1)对应。图20的(b2)是处于卸下了下侧罩部件4l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b的底部的放大立体图,与图20的(b1)对应。另外,在图19及图20中,为了清楚起见,在下侧罩部件4l上附加了细点图案。另外,在图20中,为了清楚起见,在基座部件18上附加了粗点图案。
[0111]
如图20的(b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b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不同点在于,由形成于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4ae的突出片pd形成接地用端子。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由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的一部分形成接地用端子(端子部7dt)。但是,透镜驱动装置101b除了与接地用端子相关的构成以外基本上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相同。
因此,以下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0112]
在图19及图20所示的例子中,作为接地用端子的突出片pd配置于比第一金属部件7a的端子部7at靠近第一侧板部4c1的中央部分的位置。而且,突出片pd以与作为第一金属部件7a的一部分的端子部7at等其他端子为相同的突出量的方式形成。
[0113]
具体而言,突出片pd配置在比第二外周壁部4c(第一侧板部4c1)的外表面(y1侧的面)靠内侧的位置(靠近光轴jd的位置)。而且,如图20的(b1)所示,突出片pd构成为,穿过在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的边缘形成的贯通部4dh而比底板部4d更向下方(z2方向)突出。
[0114]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b中,如图20的(a2)及图20的(b2)所示,第四金属部件7d也具备露出部7dx,该露出部7dx位于构成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第二侧板部4a2的下端部4ae的附近并从基座部件18露出。露出部7dx与图16的(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情况相同,与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而且,露出部7dx、上侧罩部件4u以及下侧罩部件4l通过导电性粘接剂ea而连接。
[0115]
另外,如图20的(a2)所示,基座部件18构成为,形成将下侧(z2侧)与右侧(x1侧)开放而成的凹状的收容部sp。而且,收容部sp被用作用于接纳导电性粘接剂ea的空间。导电性粘接剂ea与图16的(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情况相同,涂覆于收容部sp内,附着于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与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并且被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及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覆盖。但是,导电性粘接剂ea无需全部被下侧罩部件4l覆盖,也可以露出一部分。
[0116]
涂覆于收容部sp内的导电性粘接剂ea与图16的(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情况相同,附着于延伸部7de与连接片pc。在该例子中,导电性粘接剂ea以包围延伸部7de的方式,附着于延伸部7de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下表面(z2侧的面)、前面(y2侧的面)、后面(y1侧的面)以及右面(x1侧的面)。另外,导电性粘接剂ea以至少部分地包围连接片pc的方式,附着于连接片pc的下表面(z2侧的面)、前面(y2侧的面)、左面(x2侧的面)以及右面(x1侧的面)。
[0117]
根据上述那样的构成,与作为接地用端子的突出片pd相连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以及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经由导电性粘接剂ea而电连接。具体而言,在下侧罩部件4l中的与配置突出片pd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中,第一外周壁部4a、底板部4d以及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通过导电性粘接剂ea而电连接。另外,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侧板部4a2)、第二外周壁部4c(第二侧板部4c2)、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以及基座部件18经由导电性粘接剂ea而机械地接合。
[0118]
如上述那样,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透镜驱动装置101a以及透镜驱动装置101b)具备:包括作为框体hs的罩部件4的固定侧部件rg;配置于罩部件4内并且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使透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移动的驱动机构mk。固定侧部件rg具备:具有第一外周壁部4a及顶板部4b的金属制的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而与上侧罩部件4u的顶板部4b对置的基座部件18;以及金属制的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具有与基座部件18及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4ae对置的底板部4d和配置于第一外周壁部4a的外侧的第二外周壁部4c。而且,上侧罩部件4u与下侧罩部件4l电连接,与上侧罩部件4u导通的接地用端子从比第二外周壁部4c靠内侧的位置比底板部4d
更向下方(z2方向)突出。接地用端子例如是图15的(b)所示的第四金属部件7d的端子部7dt、将图17的(b)所示的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的一部分弯折而成的弯折片fd、或者形成于图19的(b)所示的上侧罩部件4u的下端部4ae的突出片pd。接地用端子例如也可以用于控制流过线圈3的电流的驱动器ic(控制电路)等收容在框体hs内的电子设备的接地。
[0119]
作为接地用端子的端子部7dt、弯折片fd以及突出片pd均配置于比下侧罩部件4l的第二外周壁部4c靠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位置。因此,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接地用端子无需向内侧弯折。
[0120]
该构成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进一步的小型化。例如,该构成能够抑制或防止用于将接地用端子与外部基板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或焊料等接合材料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侧溢出。其结果,该构成能够抑制搭载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基板的大型化。这是因为,无需考虑接合材料的溢出而将外部基板形成得较大。
[0121]
例如,图14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由埋设有金属部件7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如图14的(b)所示,也可以在金属部件7设置接地用端子(第四金属部件7d的端子部7dt)。即,接地用端子无需设置在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上。
[0122]
该构成能够单独地设定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材料及厚度、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的材料及厚度、即接地用端子(第四金属部件7d的端子部7dt)的材料及厚度,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设计自由度。
[0123]
例如,如图15的(b)所示,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也可以具备露出部7dx,该露出部7dx位于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4ae的附近,并从基座部件18露出。在该情况下,露出部7dx构成为与接地用端子(端子部7dt)相连。而且,如图16的(b)所示,露出部7dx在光轴方向上与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对置,露出部7dx、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以及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通过由粗点图案表示的导电性粘接剂ea而连接。
[0124]
该构成能够使三个部件(金属部件7(露出部7dx)、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以及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同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生产率。
[0125]
例如,图15的(b)及图16的(b)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构成为,形成将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侧(z2侧)与第二外周壁部4c侧(x1侧)开放而成的凹状的收容部sp。在图15的(b)及图16的(b)所示的例子中,收容部sp被用作用于接纳导电性粘接剂ea的空间。在该情况下,露出部7dx以确定收容部sp的顶面(z1侧的假想面)的方式配置。顶面是在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与底板部4d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的面。如图16的(a)及图16的(b)所示,由粗点图案表示的导电性粘接剂ea设于收容部sp内,附着于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与第二外周壁部4c,并且被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及第二外周壁部4c覆盖。
[0126]
该构成能够提高基于导电性粘接剂ea的粘接的强度。另外,该构成能够由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保护导电性粘接剂ea。另外,导电性粘接剂ea无需被第二罩部件完全覆盖,也可以以露出一部分的方式被第二罩部件局部覆盖。
[0127]
例如,图15的(b)所示,露出部7dx也可以具有以露出上表面(z1侧的面)与下表面(z2侧的面)的方式向外侧(x1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de。在该情况下,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
件4u)也可以具有与延伸部7de相邻的连接片pc。而且,例如,如图16的(a)及图16的(b)所示,导电性粘接剂ea也可以附着于延伸部7de与连接片pc。
[0128]
另外,例如,如图16的(b)所示,导电性粘接剂ea也可以从延伸部7de连续至第一外周壁部4a与第二外周壁部4c之间的空间(由虚线包围的范围r6所示的空间)。即,导电性粘接剂ea也可以在成为一个块的状态下,附着于延伸部7de、第一外周壁部4a以及第二外周壁部4c。
[0129]
该构成能够提高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与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另外,该构成能够提高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与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之间的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0130]
例如,如图17的(b)所示,接地用端子也可以由将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弯折而成的弯折片fd形成。
[0131]
该构成即使在金属部件7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情况下,也无需考虑金属部件7与接地用端子(弯折片fd)的连接,因此能够提高金属部件7的布局的自由度。另外,在图17及图18所示的例子中,金属部件7与罩部件4电连接,但也可以不与罩部件4电连接。
[0132]
即使在由弯折片fd形成接地用端子的情况下,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4ae与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例如如图16的(b)所示,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粘接剂ea而连接。在该情况下,导电性粘接剂e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被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覆盖。这是为了能够用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保护导电性粘接剂ea。
[0133]
例如,如图18的(c)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构成为,形成将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侧(z2侧)与第二外周壁部4c侧(x1侧)开放而成的凹状的收容部sp。而且,导电性粘接剂ea也可以设于收容部sp。
[0134]
该构成能够提高基于导电性粘接剂ea的基座部件18与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连接的可靠性。
[0135]
在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4ae,例如如图20的(b1)及图20的(b2)所示,也可以设有穿过在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形成的贯通部4dh而比底板部4d更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突出片pd。在该情况下,突出片pd也可以构成接地用端子。
[0136]
例如,如图20的(a2)所示,基座部件18也可以构成为,形成将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侧(z2侧)与第二外周壁部4c侧(x1侧)开放而成的凹状的收容部sp。而且,在收容部sp中,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露出部7dx而露出。另外,也可以在收容部sp中设置导电性粘接剂ea。
[0137]
在该情况下,导电性粘接剂ea也可以附着于第一罩部件(上侧罩部件4u)的第一外周壁部4a、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及第二外周壁部4c、以及金属部件7(第四金属部件7d),并且至少一部分被第二罩部件(下侧罩部件4l)的底板部4d及第二外周壁部4c覆盖。另外,作为接地用端子的突出片pd例如也可以用于控制流过线圈3的电流的驱动器ic等收容于框体hs内的电子部件的接地。
[0138]
该构成能够将三个部件(上侧罩部件4u、下侧罩部件4l以及金属部件7)同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生产率。
[0139]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了。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
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应用各种变形或置换等。另外,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就可以适当地组合。
[0140]
例如,在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的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第二下侧板簧26b与延伸部33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在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本发明也可以包含如下构成:将上侧板簧16分割成两个,其一方与延伸部33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另一方与延伸部33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在该构成中,上侧板簧16以连接作为支承部件的磁铁保持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方式配置,并且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上侧板簧16包括: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磁铁保持件的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弹性臂部16g。磁铁保持件是对与保持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对置的磁铁5进行保持的部件,典型地,经由吊线与基座部件18连接,通过吊线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磁铁保持件构成为,能够通过由磁铁5以及与磁铁5对置地设于基座部件18上的与线圈3不同的线圈构成的驱动机构,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在该构成中,也可以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侧(z1侧)设有具有缺口部的凸缘部。另外,突出部72以从作为配置上侧板簧16的一侧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即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另外,磁铁保持件相对于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保持部件,作为在光轴方向上不移动的固定侧部件发挥功能。
[0141]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线圈3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卷绕成八角环状。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线圈3也可以是具有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面的长圆形或椭圆形(oval)的线圈主体部、即以中心轴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的线圈主体部的线圈。具体而言,线圈3可以是具有四个椭圆形的线圈主体部的线圈,该四个椭圆形的线圈主体部被分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上,该透镜保持部件2具备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的线圈支承部12j,线圈3也可以是具有两个椭圆形的线圈主体部的线圈,该两个椭圆形的线圈主体部分别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中的对置的两个侧面。在该情况下,第一磁铁5a可以是两个双极磁铁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个四极磁铁。对于第二磁铁5b也相同。
[0142]
另外,磁铁5以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边部中的两个边对置的方式配置,但也可以以与四个边部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也可以以与四个角壁部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
[0143]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mk构成为,利用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地配置的磁铁5,但也可以利用压电方式等其他驱动方式。在采用压电方式的情况下,罩部件4也可以由磁性金属形成。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