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8:52: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搭载于例如带摄像机的便携设备等中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机模块。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一种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被构成为经由支承透镜保持部件的板簧来对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的线圈供给电流(参照专利文献1)。
3.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埋设于基座部件的由金属板构成的一对端子与一对下侧板簧电连接。并且,透镜驱动装置的外部的电源电压经由一对端子中的一个和一对下侧板簧中的一个而连接于线圈的一端,线圈的另一端经由一对端子中的另一个和一对下侧板簧中的另一个而接地。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839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但是,在上述的构成中,一对端子中的一个与一对下侧板簧中的一个在一个部位电连接,同样地,一对端子中的另一个与一对下侧板簧中的另一个在一个部位电连接。因此,端子与下侧板簧之间的导通电阻恐怕会变大。
8.因此,希望提供能够减小端子与板簧之间的导通电阻的透镜驱动装置。
9.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设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基座部件,配置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并且埋设有金属部件;以及支承部件,被设为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与上述基座部件相连,并且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上述支承部件具有与上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一板簧和与上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板簧,上述第一板簧及上述第二板簧分别具有:固定侧支承部,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可动侧支承部,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弹性臂部,设于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与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之间;和线圈连接部,连接于上述线圈,上述金属部件具有:第一金属部件,具备从上述基座部件露出至外部的外部端子部和供上述第一板簧的上述固定侧支承部连接的板簧连接部;和第二金属部件,具备从上述基座部件露出至外部的外部端子部和供上述第二板簧的上述固定侧支承部连接的板簧连接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经由上述第一金属部件、上述第二金属部件、上述第一板簧及上述第二板簧对上述线圈供给电流,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第一板簧的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具有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的彼此分离的位置的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上述第一板簧的上述弹性臂部具有与上述第一固定部相连的第一弹性臂部和与上述第二固定部相连的第二弹性臂部,上述第一金属部件的上述板簧连接部具有经由连结部而彼此连结的第一板簧连接部和第二板簧连接部,上述第一板簧的上述第一固定部连接于上述第一板簧连接
26
……
下侧板簧 26a
……
第一下侧板簧 26b
……
第二下侧板簧 26c
……
内侧接合部分 26d
……
固定部 26d1
……
第一固定部 26d2
……
第二固定部 26d3
……
第三固定部 26d4
……
第四固定部 26e
……
外侧部分 26g
……
弹性臂部 26g1
……
第一弹性臂部 26g2
……
第二弹性臂部 26g3
……
第三弹性臂部 26g4
……
第四弹性臂部 26h
……
线圈连接部 26ha
……
第一线圈连接部 26hb
……
第二线圈连接部 26i
……
内侧部分 26p
……
连结部 26s、26t、26v
……
贯通孔 33、33a、33b
……
延伸部 33c
……
连接部 33k
……
插通部 33m
……
缠绕部 52
……
凸缘部 52k
……
切口部 72
……
保持部 72a
……
第一保持部 72b
……
第二保持部 82
……
突堤部 82s
……
容纳部 82u
……
内侧壁部 82v
……
外侧壁部 82w
……
侧壁部 82z
……
开放部 101
……
透镜驱动装置 ad
……
粘接剂 ca
……
导电性粘接剂 cp
……
导电路径 cp1
……
第一导电路径 cp2
……
第二导电路径 jd
……
光轴 ls
……
透镜体 mk
……
驱动机构 rg
……
固定侧部件 sf1、sf2
……
侧面 st
……
限位部 st1
……
第一限位部 st2
……
第二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加以说明。图1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的(a)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立体图,图2的(b)为从y2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的(a)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的(b)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的(a)为间隔件1及壳体4已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立体图,与图2的(a)对应。图4的(b)为从y2侧观察的、间隔件1及壳体4已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与图2的(b)对应。
32.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ls;驱动机构mk,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及固定侧部件rg,供板簧6固定。透镜体ls例如是具备至少一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并被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光轴方向包括与透镜体ls有关的光轴jd的方向及平行于光轴jd的方向。
33.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被卷成环状的线圈3及与线圈3对置地配置的磁铁组5。固定侧部件rg包括间隔件1、作为罩部件的矩形箱状的无底的壳体4及埋入有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
34.金属部件7包括实现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第一金属部件7a及第二金属部件7b。如图1所示,板簧6包括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间隔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和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括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
35.如图2的(a)所示,壳体4与基座部件18结合从而与基座部件18一同构成框体。壳体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和以与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环状的顶板部4b。
36.外周壁部4a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四个侧板部。具体地讲,如图1所示,侧板部具有彼此对置的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三侧板部4a3、与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三侧板部4a3分别垂直且彼此对置的第二侧板部4a2及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三侧板部4a3的每一个与第二侧板部4a2及第四侧板部4a4的每一个典型地彼此垂直。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大
致圆形的开口4k。
37.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装配于安装有摄像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上。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ls、以与透镜体ls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摄像元件及基板构成摄像机模块。线圈3例如经由第一下侧板簧26a、第一金属部件7a及形成于基板的导电图案而连接于电源电压及接地电压中的一个电压,并且经由第二下侧板簧26b、第二金属部件7b及形成于基板的导电图案而连接于电源电压及接地电压中的另一个电压。若电流在线圈3流动,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38.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在摄像元件的z1侧(被拍摄物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由此实现自动调焦功能。具体地讲,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远离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微距摄影,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摄影。
39.接着,对透镜保持部件2和驱动机构mk加以说明。图5的(a)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立体图,图5的(b)为表示在图5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缠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俯视立体图。图6的(a)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立体图,图6的(b)为表示在图6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缠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仰视立体图。图7的(a)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的(b)为从y2侧观察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主视图。图8的(a)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立体图,图8的(b)为表示在图8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缠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仰视立体图。图9的(a)为由图8的(b)所示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r1的放大图,图9的(b)为由图6的(b)所示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r2的放大图。图10的(a)为省略了金属部件7及基座部件18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的(b)为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4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来制作透镜保持部件2。具体地讲,如图5的(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具有沿光轴方向的贯通孔的筒状部12和在光轴方向上的摄像元件侧(z2侧)形成的作为第一突出部的凸缘部(檐状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形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即向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突出。
4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12的贯通孔中,以供透镜体ls安装的方式在内周面设有螺纹槽。但是,透镜体ls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筒状部12。该情况下,螺纹槽可以省略。此外,在筒状部12的、被拍摄物侧的端面设有四个底座部12d。在四个底座部12d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凹陷12dh。如图4的(a)所示,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底座部12d并且通过粘接剂来固定。
42.如图5的(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作为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以能够支承俯视观察下具有八边环状的外形的线圈3的方式,具有俯视观察下具有八边形状的外形。
43.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拍摄物侧,形成有四处作为第二突出部的檐部12h,该檐部12h以在光轴方向上与作为第一突出部的凸缘部52对置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檐部12h形成为朝向壳体4的侧板部向外方突出,即向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突出。并且,如图5的(b)所示,线圈3以被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在光轴方向上被夹在檐部12h与凸缘部52之间的方式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被缠绕成环状。底座部12d配置于檐部12h的上部。
44.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52的被拍摄物侧配置有线圈3。如图6的(b)所示,在凸缘部52,隔着透镜体ls的光轴jd形成有两个切口部52k。并且,在两个切口部52k中的一个切口部处穿过延伸部33b,该延伸部33b是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缠绕开始侧的部分,在两个切口部52k的另一个切口部处穿过延伸部33a,该延伸部33a是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缠绕结束侧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52k的凸缘部52的缘部被构成为弯曲。这是为了防止与缘部接触的线材被切断。
45.如图6的(a)所示,凸缘部52包括:从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方形凸状的两个保持部72、圆形凸状的两个突出设置部2t、及两个突堤部82。两个突堤部82分别由三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形成。具体地讲,突堤部82由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形成的台阶部构成。
46.如图6的(b)所示,保持部72包括与线圈3(卷绕部13)的缠绕结束侧对应的第一保持部72a及与线圈3(卷绕部13)的缠绕开始侧对应的第二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被缠绕保持于保持部72。
47.如图6的(a)及图10的(a)所示,突出设置部2t包括与第一下侧板簧26a对应的三个突出设置部2t及与第二下侧板簧26b对应的三个突出设置部2t。在突出设置部2t安装固定有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是通过对插通至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贯通孔26t(参照图11的(b))的突出设置部2t进行热铆接来实现的。另外,热铆接也可以是冷铆接。在图6的(a)及图6的(b)中,突出设置部2t以热铆接后的顶端产生了变形的状态被图示出。在其他图中也是同样的。
48.如图6的(a)所示,突堤部82包括:内侧壁部82u,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侧;外侧壁部82v,与内侧壁部82u对置并位于外侧;及侧壁部82w,在接近保持部72侧位于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如图9的(b)所示,在远离保持部72的突堤部82侧形成有壁部被切开的开放部82z。并且,由三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围成的空间形成容纳部82s。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堤部82形成于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因此,保持部72的侧壁优选被用作突堤部82的侧壁部82w。即,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设有容纳部82s。并且,位于第一保持部72a的附近的容纳部82s被构成为能够容纳将线圈3的延伸部33a与第一下侧板簧26a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同样地,位于第二保持部72b的附近的容纳部82s被构成为能够容纳将线圈3的延伸部33b与第二下侧板簧26b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
49.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加以说明。如图10的(b)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及以与构成壳体4的四个侧板部(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磁铁组5。具体地讲,磁铁组5包括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第一磁铁5a被配置为与第一侧板部4a1对置,第二磁铁5b被配置为与第二侧板部4a2对置,第三磁铁5c被配置为与第三侧板部4a3对置,第四磁铁5d被配置为与第四侧板部4a4对置。并且,驱动机构mk能够通过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和磁铁组5所产生的磁场来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50.如图6的(b)所示,线圈3是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导电性的线材而形成的。线圈3包括缠绕成环状而形成的卷绕部13及从卷绕部13延伸并缠绕于保持部72的延伸部33。为了清楚明了,关于卷绕部13,图6的(b)省略了由绝缘部件覆盖表面而成的导电性的线
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关于图示出卷绕部13的其他图也是同样的。
51.延伸部33包括:延伸部33b,在线圈3的缠绕开始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缠绕开始部分)相连;及延伸部33a,在线圈3的缠绕结束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缠绕结束部分)相连。
52.具体地讲,如图9的(a)所示,延伸部33b包括:缠绕部33m,缠绕于第二保持部72b;连接部33c,与容纳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及插通部33k,插通于切口部52k并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向被拍摄物侧(z1侧)延伸。同样地,如图9的(b)所示,延伸部33a包括:缠绕部33m,缠绕于第一保持部72a;连接部33c,与容纳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以及插通部33k,插通于切口部52k并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向被拍摄物侧(z1侧)延伸。
5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之前,即,形成卷绕部13之前,延伸部33b被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保持部72b。在图9的(a)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第二保持部72b缠绕三匝。由此,缠绕部33m形成于第二保持部72b,延伸部33b的一部分被保持于第二保持部72b。但是,也可以是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之后,延伸部33b被缠绕于第二保持部72b。
54.在延伸部33b缠绕于第二保持部72b之后,线材被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此时,如图9的(a)所示,从缠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与容纳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并且穿过壁部被切开而成的开放部82z。并且,线材从凸缘部52的下侧穿过切口部52k而向凸缘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与容纳部82s的内底面对置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b的连接部33c,穿过切口部52k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b的插通部33k。
55.延伸部33b的插通部33k被构成为从凸缘部52的下侧向上侧延伸时,如图9的(a)所示地与凸缘部52的缘部接触。因此,在因下落等而较强的冲击施加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线圈3的延伸部33b按压于凸缘部52的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的缘部被构成为弯曲。因此,延伸部33b难以因凸缘部52的缘部而被切断。与延伸部33a接触的凸缘部52的缘部也可以被构成为弯曲。
56.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圈3的卷绕部13如图5的(b)所示,配置于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包围的位置。此外,卷绕部13在被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的(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以被檐部12h和凸缘部52夹着的状态被固定于凸缘部52的被拍摄物侧。此外,卷绕部13的内周面被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且平衡性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在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这样,透镜保持部件2被构成为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ls的光轴jd与透镜保持部件2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容易地一致。
57.若向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材的缠绕结束,则与卷绕部13的缠绕结束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a如图9的(b)所示,从凸缘部52的被拍摄物侧经由切口部52k而被拉出至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具体地讲,插通部33k穿过切口部52k,连接部33c穿过突堤部82的开放部82z并且与容纳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缠绕部33m被缠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保持部72a。在如图9的(b)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a在第一保持部72a缠绕三匝。
58.如图9的(b)所示,在突堤部82的远离第一保持部72a的一侧形成有壁部被切开而成的开放部82z。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穿过开放部82z而延伸。通过该构成,能够避免突堤
部82与延伸部33a的干扰,避免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第一下侧板簧26a之间的间隙的增大,并且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尺寸在光轴方向上变大。
59.接着,对壳体4加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是通过对由奥氏体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施加冲压加工及拉深加工来制作的。壳体4由于由非磁性金属形成,因此即使在双摄像机型的便携设备等中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相邻地配置其他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该其他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所包括的驱动机构带来磁性方面的不良影响。具体地讲,如图2的(a)所示,壳体4具有确定出收纳部4s的无底箱状的外形。并且,壳体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及以与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环状的顶板部4b。外周壁部4a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四个侧板部(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如此构成的壳体4如图10的(b)所示地将线圈3及磁铁组5容纳于收纳部4s内,并且如图2的(a)所示地与基座部件18结合并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框体。但是,壳体4也可以用由铁等磁性金属形成的罩来置换。该情况下,壳体4作为轭发挥功能。
60.接着,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组5加以说明。构成磁铁组5的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分别如图1所示地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被配置为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延伸。并且,如图10的(b)所示,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被配置为沿着构成壳体4的外周壁部4a的侧板部。并且,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于外周壁部4a的侧板部的内表面。此外,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分别被配置为例如内侧成为n极,外侧成为s极。
61.接着,对板簧6及固定侧部件rg加以说明。图11为对板簧6加以说明的图。图11的(a)为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的(b)为下侧板簧26的仰视图。图12为对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连接状态的一例加以说明的图。具体地讲,图12的(a)为由图10的(a)所示的虚线包围的部分r3的放大图,图12的(b)为从x2侧观察图10的(a)所示的部分r3时的第二下侧板簧26b、线圈3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的(a)及图12的(b)中,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导电性粘接剂ca由交叉线表示。特别是,在图12的(a)中,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第二下侧板簧26b之间的实际上不可视的导电性粘接剂ca由细的交叉线表示。图13为表示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的构成例的图。具体地讲,图13的(a)为不包括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的俯视立体图,图13的(b)为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的俯视立体图。图13的(c)为包括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的俯视立体图,图13的(d)为处于组装了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后的状态的基座部件18的俯视立体图。
62.板簧6是由以铜合金为主材料的金属板来制作的。如图1所示,板簧6包括:上侧板簧16,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严密地讲是间隔件1)之间;及下侧板簧26,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被组合后的状态下,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透镜保持部件2能向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下侧板簧26也作为用于对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第一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在上侧板簧16与壳体4之间配置有间隔件1。间隔件1被配置为能够防止在透镜保持部件2在z1方向进行了移动时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碰撞。即,间隔件1被配置为能够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其他构造等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的顶板部4b之间形成空间,则也可以省略间隔件1。
63.如图11的(a)所示,上侧板簧16包括:作为第一支承部(可动侧支承部)的两个内侧部分16i,具有大致矩形环状的外形,并且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第二支承部(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及四个弹性臂部16g,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具体而言,外侧部分16e具有四个角部分16b和将该四个角部分16b相连的四个框架部16r。框架部16r被间隔件1和磁铁组5(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夹持并通过粘接剂来固定。并且,间隔件1、壳体4及磁铁组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64.在上侧板簧16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的(a)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座部12d(参照图5的(a))。并且,内侧部分16i通过涂布于在底座部12d形成的凹陷12dh的粘接剂ad(参照图4的(a))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的(a)及图4的(b)所示,外侧部分16e与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的各自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被夹持于间隔件1(在图4的(b)中未作图示)与各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之间并被固定。并且,被夹持于间隔件1与各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之间并被固定的外侧部分16e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65.如图11的(a)所示,上侧板簧16被形成为关于光轴jd二次旋转对称。并且,上侧板簧16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经由间隔件1被固定于壳体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66.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如图11的(b)所示,被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成为大致半圆形状。并且,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分别包括:作为第一支承部(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第二支承部(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及两个弹性臂部26g,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
67.第一下侧板簧26a的两个弹性臂部26g是第一弹性臂部26g1及第二弹性臂部26g2。并且,第二下侧板簧26b的两个弹性臂部26g是第三弹性臂部26g3及第四弹性臂部26g4。
68.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如图11的(b)所示,包括:三个内侧接合部分26c,接合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两个连结部26p,将三个内侧接合部分26c相连;和线圈连接部26h,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具体地讲,第一下侧板簧26a具有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第二下侧板簧26b具有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
69.在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六个突出设置部2t的每一个被插通至在图11的(b)所示的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设置的圆形的贯通孔26t。并且,内侧接合部分26c例如通过对突出设置部2t施加热铆接或冷铆接,而如图10的(a)所示地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由此,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被固定。
70.如图11的(b)所示,第一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包括接合于基座部件18的两个固定部26d。两个固定部26d是第一固定部26d1及第二固定部26d2。同样地,如图11的(b)所示,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包括接合于基座部件18的两个固定部26d。两个固定部26d是第三固定部26d3及第四固定部26d4。在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固定部26d设置的贯通孔26s接受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突出设置部18t(参照图13的(a))。并且,突出设置部18t被施行热铆接或冷铆接从而被固定于固定部26d。由此,
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3的(d)所示,被定位于基座部件18并且被固定。
71.第一下侧板簧26a经由三个内侧接合部分26c而接合于透镜保持部件2,经由两个固定部26d而接合于基座部件18。关于第二下侧板簧26b也是同样的。通过该构成,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能够平衡性良好地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状态支承该透镜保持部件2。
72.接着,参照图12,对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连接构造的一例加以说明。另外,关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说明也同样地适用于第一下侧板簧26a。
73.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线圈连接部26h如图12的(a)及图12的(b)所示,被构成为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已被组装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参照图9的(a))对置。即,如图12的(a)所示,线圈连接部26h的被拍摄物侧(z1侧)的面与由突堤部82围成的凹状的容纳部82s对置。并且,如图12的(a)所示,线圈3的延伸部33b的连接部33c穿过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线圈连接部26h)的被拍摄物侧(z1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而延伸。
74.容纳部82s被构成为能够容纳将线圈3的延伸部33b与第二下侧板簧26b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ca。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堤部82被形成于与第二保持部72b相邻的位置,因此,第二保持部72b的侧壁优选被用作突堤部82的一部分。因此,在与第二保持部72b相邻的位置设有容纳部82s。
75.在第二下侧板簧26b被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的(b)所示,第二保持部72b以其顶端(z2侧的端)位于比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靠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比内侧部分26i向下方(z2方向)突出。此外,缠绕部33m也以其一部分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被缠绕于第二保持部72b。
76.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延伸部33b通过在合成树脂中分散银粒子等导电性填充物而成的导电性粘接剂ca被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具体地讲,在将第二下侧板簧26b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前,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由突堤部82围成的容纳部82s涂布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第二下侧板簧26b被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被热铆接,且导电性粘接剂ca被热固化。从向容纳部82s涂布导电性粘接剂ca的工序起到使导电性粘接剂ca热固化的工序为止,典型的是以第二保持部72b向竖直上方突出的方式在透镜保持部件2被配置为颠倒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即使在导电性粘接剂ca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该导电性粘接剂ca也被适当地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容纳部82s内的位置)。并且,连接部3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容纳部82s内,因此,连接部33c的一部分被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接剂ca并不限于热固化型,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也可以是湿气固化型。
77.此外,第二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延伸部33b也可以不通过导电性粘接剂ca而是通过焊接被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焊锡被配置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z2侧,将第二下侧板簧26b与延伸部33b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
78.接着,对固定侧部件rg加以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括:供上侧板簧16固定的间隔件1、壳体4和磁铁组5;以及供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分别固定的基座部件18。
79.基座部件18是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来制作的。在本实施
方式中,如图13的(a)所示,基座部件18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此外,在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物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圆形凸状的四个突出设置部18t(第一突出设置部18t1~第四突出设置部18t4)。突出设置部18t插通于在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固定部26d设置的贯通孔26s(参照图11的(b))。此时,突出设置部18t被施行热铆接而被固定于固定部26d。在图13的(a)、图13的(c)及图13的(d)中,突出设置部18t以被热铆接后的顶端已变形的状态被图示出。在图示出突出设置部18t的其他图中也是同样的。另外,突出设置部18t也可以被施行冷铆接而被固定于固定部26d。
80.此外,如图13的(a)所示,基座部件18被构成为具有以包围开口18k的方式配置的四个边部18s(第一边部18s1~第四边部18s4)。具体地讲,第一边部18s1及第二边部18s2被构成为与y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三边部18s3及第四边部18s4被构成为与x轴大致平行地延伸。即,第一边部18s1及第二边部18s2的各自的延伸方向被构成为与第三边部18s3及第四边部18s4的各自的延伸方向交叉。
81.在基座部件18中,注塑成型并埋设有图13的(b)所示的金属部件7,该金属部件7由包含以铜或铁或者它们二者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8。金属部件7包括彼此电绝缘的第一金属部件7a及第二金属部件7b。
82.如图13的(c)所示,第一金属部件7a被构成为该第一金属部件7a的一部分作为板簧连接部7ap露出至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同样地,如图13的(c)所示,第二金属部件7b被构成为该第二金属部件7b的一部分板簧连接部7bp露出至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连接部7ap包括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及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
83.在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s1埋设有将第一金属部件7a中的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与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连结的连结部7aj(参照图13的(b))。并且,在第二边部18s2包括不埋设金属部件7的部分,在该部分包括浇口的痕迹残留的痕迹部18m,该浇口是用合成树脂材料来注塑成型基座部件18时所利用的浇口。
84.如图13的(c)及图13的(d)所示,第一金属部件7a在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及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处分别通过焊接与第一下侧板簧26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同样地,第二金属部件7b在板簧连接部7bp处通过焊接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焊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来实现。
85.图13的(d)示出在形成于第一固定部26d1的贯通孔26v(参照图11的(b))处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与第一固定部26d1通过焊接金属lw1而接合的状态。同样地,图13的(d)示出在形成于第二固定部26d2的贯通孔26v(参照图11的(b))处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与第二固定部26d2通过焊接金属lw2而接合,并且,在形成于第三固定部26d3的贯通孔26v(参照图11的(b))处板簧连接部7bp与第三固定部26d3通过焊接金属lw3而接合的状态。
86.而且,第一下侧板簧26a在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第二下侧板簧26b在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金属部件7和下侧板簧26来接受电流的供给。
87.并且,第一金属部件7a经由从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y2侧)的端部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外部端子部7at,与安装有摄像元件的基板(未作图示)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同样地,
第二金属部件7b经由从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y2侧)的端部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外部端子部7bt,与安装有摄像元件的基板(未作图示)电连接且机械连接。
88.基座部件18如图2的(a)所示,在壳体4的外周壁部4a的下端部的内表面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进行并被定位之后、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于壳体4。
89.接着,参照图14,对供给至线圈3的电流加以说明。图14为金属部件7、下侧板簧26及线圈3的俯视立体图。图14示出电流从第一金属部件7a的外部端子部7at流向线圈3的延伸部33a并且电流从线圈3的延伸部33b流向第二金属部件7b的外部端子部7bt时的情形。另外,以下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电流从第二金属部件7b的外部端子部7bt流向线圈3的延伸部33b并且电流从线圈3的延伸部33a流向第一金属部件7a的外部端子部7at时。
90.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固定部26d1在贯通孔26v处通过焊接与第一金属部件7a的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接合。虚线dl1表示第一固定部26d1与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接合。此外,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二固定部26d2在贯通孔26v处通过焊接与第一金属部件7a的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接合。虚线dl2表示第二固定部26d2与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接合。同样地,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三固定部26d3在贯通孔26v处通过焊接与第二金属部件7b的板簧连接部7bp接合。虚线dl3表示第三固定部26d3与板簧连接部7bp接合。另外,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四固定部26d4仅与基座部件18连接,不与金属部件7接合。
91.线圈3的延伸部33a通过导电性粘接剂ca与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连接。虚线dl4表示延伸部33a与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连接。同样地,线圈3的延伸部33b通过导电性粘接剂ca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连接。虚线dl5表示延伸部33b与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连接。
92.从第一金属部件7a的外部端子部7at流向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电流,通过在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与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之间并联连接的两个导电路径cp(第一导电路径cp1及第二导电路径cp2)。第一导电路径cp1是由实线的箭头所示地通过外部端子部7at、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第一固定部26d1、第一弹性臂部26g1及内侧部分16i的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而到达延伸部33a的导电路径的一部分。此外,第二导电路径cp2是由单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地通过外部端子部7at、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连结部7aj、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第二固定部26d2、第二弹性臂部26g2及内侧部分16i的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而到达延伸部33a的导电路径的一部分。
93.从线圈3的延伸部33b流向第二金属部件7b的外部端子部7bt的电流通过第三导电路径cp3。第三导电路径cp3是由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地通过过延伸部33b、内侧部分16i的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第三弹性臂部26g3、第三固定部26d3及板簧连接部7bp而到达外部端子部7bt的导电路径。
94.接着,参照图15~图17,对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的限位部st加以说明。图15为透镜保持部件2及基座部件18的俯视立体图。图15为了清楚明了而示出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上方(z1方向)远离基座部件18时的状态。图16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处于初始状态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及基座部件18的位置关系。初始状态例如意味着光轴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状态且未对线圈3供给电流时的状态。具体地讲,图16的(a)为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及基座部件18的俯视图。在图16的(a)中,为了清楚明了,以点图案来表示下侧板簧26,以交叉线图案来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图16的(b)表示包含图16的(a)的单点划线
l1的yz平面处的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及基座部件18的截面。图17为基座部件18的俯视立体图。具体地讲,图17的(a)为基座部件18的整体的俯视斜视图。图17的(b)为由图17的(a)中的虚线包围的部分r4的放大图。
95.限位部st被构成为能够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部st被构成为能够主要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下方(z2方向)的平行移动及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的旋转。
96.具体地讲,如图15所示,限位部st由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凸部18p及凹部18u和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p构成。
97.更具体地讲,限位部st包括第一限位部st1及第二限位部st2。第一限位部st1由在基座部件18的第一边部18s1形成的第一凸部18p1及第一凹部18u1和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突出部2p1构成。同样地,第二限位部st2由在基座部件18的第二边部18s2形成的第二凸部18p2及第二凹部18u2和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突出部2p2构成。
98.图15的虚线表示构成限位部st的突出部2p与凹部18u的对应关系。具体地讲,图15的虚线表示在初始状态下,构成第一限位部st1的第一突出部2p1对应于第一凹部18u1,构成第二限位部st2的第二突出部2p2对应于第二凹部18u2。
99.凹部18u是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的凹陷,包括第一凹部18u1~第四凹部18u4。第一凹部18u1是形成于第一边部18s1的凹陷,被构成为接受第一突出部2p1。第二凹部18u2是形成于第二边部18s2的凹陷,被构成为接受第二突出部2p2。第三凹部18u3是形成于第一边部18s1的凹陷,被构成为接受第一保持部72a。第四凹部18u4是形成于第二边部18s2的凹陷,被构成为接受第二保持部72b。
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限位部st1的第一突出部2p1如图16所示,被构成为在初始状态下与第一凹部18u1的内底面接触。即,第一凹部18u1的内底面是与第一突出部2p1接触的抵接面,对透镜保持部件2向下方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对于构成第二限位部st2的第二突出部2p2也是同样的。但是,也可以是:在初始状态下,在第一突出部2p1与第一凹部18u1的内底面之间形成间隙。即,可以是: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分离。另一方面,第一保持部72a被构成为在初始状态下与第三凹部18u3的内底面不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72a与第三凹部18u3的组合被构成为不作为限位部发挥功能。但是,第一保持部72a也可以被构成为在初始状态下与第三凹部18u3的内底面接触。即,第一保持部72a与第三凹部18u3的组合可以被构成为作为限位部发挥功能。关于第二保持部72b也是同样的。
101.此外,初始状态下的第一突出部2p1的下端面的高度即第一凹部18u1的内底面的高度如图16的(b)所示,被构成为位于比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固定部26d1及第二固定部26d2的各自的上端面的高度低出高度h1的位置。该构成是通过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第一突出部2p1与第一下侧板簧26a不重叠来实现的。关于第二突出部2p2也是同样的。另外,由图11的(b)的虚线表示的矩形rt1表示初始状态下的第一突出部2p1的下端面的位置,由图11的(b)的虚线表示的矩形rt2表示初始状态下的第二突出部2p2的下端面的位置。此外,第一保持部72a的下端面的高度如图16的(b)所示,位于比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固定部26d1及第二固定部26d2的各自的上端面的高度低的位置。
102.构成限位部st的凸部18p如图15所示,与凹部18u相邻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构
成第一限位部st1的第一凸部18p1形成于第一凹部18u1的y2侧,构成第二限位部st2的第二凸部18p2形成于第二凹部18u2的y2侧。
10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18p1如图17的(b)所示,构成为:y1侧的侧面sf1(由粗的点图案表示的面)与构成第一凹部18u1的壁部的一个侧面sf2(由细的点图案表示的面)是同一平面,并且在初始状态下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突出部2p1的y2侧的侧面对置。
104.通过该构成,在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比较低的位置时,如图16的(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2p1的y2侧的侧面与第一凸部18p1的y1侧的侧面sf1及第一凹部18u1的y2侧的侧面sf2这双方接触。此外,在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比较高的位置时,如图16的(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2p1的y2侧的侧面与第一凹部18u1的y2侧的侧面sf2不接触,而是仅与第一凸部18p1的y1侧的侧面sf1接触。因此,无论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的高低如何,透镜保持部件2的顺时针的旋转都受限制。
105.同样地,在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比较低的位置时,如图16的(a)的箭头ar2所示那样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第二突出部2p2的y2侧的侧面与第二凸部18p2的y1侧的侧面及第二凹部18u2的y2侧的侧面这双方接触。此外,在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比较高的位置时,如图16的(a)的箭头ar2所示那样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第二突出部2p2的y2侧的侧面与第二凹部18u2的y2侧的侧面不接触,而是仅与第二凸部18p2的y1侧的侧面接触。因此,无论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的高低如何,透镜保持部件2的逆时针的旋转都受限制。
106.这样,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凸部18p及凹部18u作为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凹部18u作为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在x轴方向上的平移及透镜保持部件2在y轴方向上的平移的平移限制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此外,凸部18p及凹部18u作为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y2方向的平移的平移规制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107.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ls;线圈3,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磁铁(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与线圈3对置;基座部件18,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摄像元件侧的下方,并且埋设有金属部件7;及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以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相连的方式设置,并且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板簧6具有连接于线圈3的一端的作为第一板簧的第一下侧板簧26a和连接于线圈3的另一端的作为第二板簧的第二下侧板簧26b。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分别具有: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基座部件18;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弹性臂部26g,设于外侧部分26e与内侧部分16i之间;和线圈连接部26h,连接于线圈3。
108.如图13的(b)及图13的(c)所示,金属部件7具有:第一金属部件7a,具备从基座部件18露出至外部的外部端子部7at和供第一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连接的板簧连接部7ap;和第二金属部件7b,具备从基座部件18露出至外部的外部端子部7bt和供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连接的板簧连接部7bp。
109.并且,透镜驱动装置101被构成为经由第一金属部件7a、第二金属部件7b、第一下侧板簧26a及第二下侧板簧26b,对线圈3供给电流。
110.第一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4所示,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彼此分离的位置的第一固定部26d1及第二固定部26d2,第一下侧板簧26a的弹性臂部26g具有与第一固定部26d1相连的第一弹性臂部26g1和与第二固定部26d2相连的第二弹性臂部26g2。
111.第一金属部件7a的板簧连接部7ap具有经由连结部7aj彼此连结的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和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并且,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固定部26d1连接于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二固定部26d2连接于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
112.如图14所示,在第一金属部件7a的外部端子部7at与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之间形成有并联配置的两个导电路径cp。并联配置的两个导电路径cp是由实线的箭头表示的第一导电路径cp1及由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的第二导电路径cp2。
113.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减小使电流向线圈3流动时的导通电阻。
114.在第一下侧板簧26a中,第一固定部26d1可以被构成为仅经由第一弹性臂部26g1、内侧部分26i及第二弹性臂部26g2而与第二固定部26d2相连。即,第一固定部26d1可以被构成为不通过上侧板簧16的框架部16r那样的部分与第二固定部26d2连结。
115.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至少以框架部16r这样的部分从第一下侧板簧26a被省略的量实现小型化。此外,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01,通过第一金属部件7a的连结部7aj,除了第一导通路线cp1,还确保了第二导通路线cp2,因此,即使在框架部16r这样的部分从第一下侧板簧26a被省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使电流向线圈3流动时的导通电阻变高。
116.在第一固定部26d1与第二固定部26d2之间也可以设有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的限位部st。具体地讲,如图15所示,在供第一固定部26d1装配的第一突出设置部18t1与供第二固定部26d2装配的第二突出设置部18t2之间的空间也可以设有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的限位部st。该构成是通过框架部16r这样的部分从第一下侧板簧26a被省略来实现的。这是因为,在第一固定部26d1与第二固定部26d2之间通过框架部16r这样的连结部被连结的情况下,无法在第一固定部26d1与第二固定部26d2之间的空间设置限位部st。因为在假设设置了限位部st的情况下,限位部st与该连结部发生干扰。
117.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壳体4内的空间效率,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进一步小型化。
118.如图15所示,限位部st也可以具有第一限位部st1及第二限位部st2。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限位部st1具有:作为抵接部的第一凹部18u1,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及第一突出部2p1,从透镜保持部件2向第一凹部18u1侧突出。如图16的(b)所示,第一突出部2p1的顶端在光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固定部26d1及第二固定部26d2的各自的上表面低出高度h1的位置。并且,第一限位部st1被构成为通过第一凹部18u1和第一突出部2p1来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下方侧的运动。关于第二限位部st2也是同样的。
119.这样,限位部st被配置为与下侧板簧26不发生干扰,所以,能够形成为其尺寸变大。即,限位部st能够形成为在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p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凹部18u接触时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限位部st能够可靠地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下方的平移。
120.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可以设有凹部18u和与凹部18u相邻的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8p。即,限位部st可以包含凸部18p作为构成要素。具体地讲,如图15所示,在基座部件18可以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凸部18p1。该情况下,第一凹部18u1的内底面可以构成与第一突
出部2p1抵接的抵接部。并且,如图17的(b)所示,第一限位部st1可以被构成为:第一凸部18p1的一个侧面sf1(由粗的点图案表示的面)与构成第一凹部18u1的壁部的一个侧面sf2(由细的点图案表示的面)形成同一平面,并且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突出部2p1对置。在该构成中,第一限位部st1通过第一凹部18u1及第一凸部18p1和第一突出部2p1能够可靠地限制透镜保持部材2的绕光轴jd旋转的运动。关于第二限位部st2也是同样的。
121.通过该构成,即使在因下落等冲击而透镜保持部件2向上方移动且绕光轴jd旋转的情况下,限位部st也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的旋转。
122.在第一固定部26d1与第二固定部26d2之间可以如图16的(b)所示,设有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表面(z2侧的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并且对线圈3的一端部即延伸部33a进行保持的第一保持部72a。该情况下,第一保持部72a的顶端在光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固定部26d1及第二固定部26d2的各自的上表面低的位置。关于第二保持部72b也是同样的。
123.通过该构成,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确保保持部72的突出量,并且能够适当地保持线圈3的延在部33。另外,透镜保持部件2也可以被构成为使保持部72具有与突出部2p相同的功能,即作为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向下方的平移的限位部的功能。
124.基座部件18可以如图13的(a)所示,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并且具有以包围开口18k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边部18s1、第二边部18s2、第三边部18s3及第四边部18s4。
125.该情况下,第一边部18s1及第二边部18s2的各自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三边部18s3及第四边部18s4的各自的延伸方向交叉。
126.此外,在第一边部18s1可以埋设有将第一金属部件7a中的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与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连结的连结部7aj。
127.并且,在第二边部18s2可以包括不埋设金属部件7的部分,而在该部分可以包括浇口的痕迹残留的痕迹部18m,该浇口是在由合成树脂材成型出基座部件18时所利用的浇口。
128.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可以如图13的(d)所示,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18且隔着痕迹部18m对置的第三固定部26d3及第四固定部26d4。
129.该情况下,可以是:仅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三固定部26d3与第二金属部件7b的板簧连接部7bp连接。即,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四固定部26d4可以不与第二金属部件7b连接。
130.该构成能够防止成型加工时金属部件7的位置偏离。这是因为,在浇口所在的部分未埋设有金属部件7。
131.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可以具有被固定于基座部件18中的彼此分离的位置的第三固定部26d3及第四固定部26d4。
132.该情况下,第二下侧板簧26b的弹性臂部26g可以如图14所示,具有与第三固定部26d3相连的第三弹性臂部26g3和与第四固定部26d4相连的第四弹性臂部26g4。
133.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金属部件7b不具有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四固定部26d4对应的板簧连接部。但是,第二金属部件7b可以具有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四固定部26d4对应的板簧连接部。
134.具体地讲,第二金属部件7b的板簧连接部7bp可以具有经由连结部而彼此连结的第三板簧连接部和第四板簧连接部。
135.该情况下,可以是: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三固定部26d3与第三板簧连接部连接,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四固定部26d4与第四板簧连接部连接。并且,在第二金属部件7b的外
部端子部7bt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之间,可以和在第一金属部件7a的外部端子部7at与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线圈连接部26ha之间配置的两个导电路径cp同样地,配置两个导电路径。另外,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金属部件7b的外部端子部7bt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之间仅形成有由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的第三导电路径cp3。
136.在第二金属部件7b的外部端子部7bt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二线圈连接部26hb之间也配置两个导电路径的构成,能够进一步减小使电流向线圈3流动时的导通电阻。
137.第一金属部件7a的第一板簧连接部7ap1与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一固定部26d1可以通过焊接来连接,第一金属部件7a的第二板簧连接部7ap2与第一下侧板簧26a的第二固定部26d2可以通过溶接连接。此外,第二金属部件7b的板簧连接部7bp与第二下侧板簧26b的第三固定部26d3可以通过焊接来连接。
138.该构成能够减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成本。另外,第一金属部件7a及第二金属部件7b例如可以由不锈钢形成。
139.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应用各种变形及置换。此外,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的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就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
14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铁组5以沿着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的每一个的方式包括四个磁铁(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但是,也可以以沿着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三侧板部4a3的每一个的方式配置两个磁铁组5,还可以沿着第二侧板部4a2及第四侧板部4a4的每一个配置两个磁铁组5。
14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凹部18u被构成为凹部18u的整周被壁包围。但是,凹部18u也可以省略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壁。即,凹部18u可以被构成为凹部18u的三方被壁包围。具体地讲,第一凹部18u1及第二凹部18u2的各自的内侧的壁可以省略。这是因为,即使在透镜保持部件2以第一突出部2p1朝向内侧(x2侧)的方式移动的情况下,该移动也通过第二突出部2p2的外侧(x2侧)的侧面与第二凹部的外侧(x2侧)的壁相接触而被限制。此外,通过该省略,基座部件18的形状能够简单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