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6:25: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箱加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


背景技术:

2.在气候寒冷的冬季,柴油车中的柴油容易结蜡,目前多采用发动机冷却液通过管路引导至油箱内部的加热器中,利用发动机冷却液的余热,通过加热器与低温凝固的燃油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凝固的燃油受热逐渐融化成液态燃油,为油泵泵取燃油供给发动机提供保障。
3.现有技术存在如下几个缺点:(1)加热采用的结构复杂,需要从发动机取水,冷却水存在泄漏的风险,增加了发动机故障率,且冷却水加热面积小换热慢,加热效果较差;(2)仅从油箱四周对其进行导热,无法保证油箱中间的受热情况,影响了解蜡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包括箱体、油箱进气口、油箱排气孔和油箱内通气道,箱体内设有包裹储油室的加热腔,尾气通过油箱进气口进入加热腔内,加热腔的热量从储油室四周导入,而油箱内通气道贯穿储油室设置,一端连通加热腔,另一端连通油箱排气孔,尾气穿过油箱内通气道时从储油室中心进行加热,最终从油箱排气孔导出,解决了低温情况下燃油箱内柴油易结蜡影响发动机供油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包括:
6.油箱进气口、箱体、油箱排气孔和油箱内通气道,所述箱体内设有加热腔和储油室,所述加热腔包覆于所述储油室外;
7.所述油箱进气口设于所述箱体表面,用于连通发动机排气管和所述加热腔,所述油箱内通气道贯穿所述储油室设置,其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油箱排气孔,所述油箱排气孔连通所述加热腔和外界,将所述加热腔和所述油箱内通气道中换热完的尾气导出。
8.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和壳体支撑,所述储油室设于所述内壳体内部,所述壳体支撑一端固定于所述内壳体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所述加热腔设于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
9.进一步地,包括通气孔和油箱排气孔,所述通气孔和所述油箱排气孔分别贯穿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上,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储油室和外界。
10.进一步地,包括油量传感器座和底座通道,所述油量传感器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壳体的内表面,其上设有油量传感器,所述底座通道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
11.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
列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包括箱体、油箱进气口、油箱排气孔和油箱内通气道,箱体内设有包裹储油室的加热腔,尾气通过油箱进气口进入加热腔内,加热腔的热量从储油室四周导入,而油箱内通气道贯穿储油室设置,一端连通加热腔,另一端连通油箱排气孔,尾气穿过油箱内通气道时从储油室中心进行加热,最终从油箱排气孔导出,解决了低温情况下燃油箱内柴油易结蜡影响发动机供油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采用的箱体包括内壳体、外壳体和壳体支撑,内壳体内的空腔为储油室,在内壳体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壳体支撑,外壳体固定于壳体支撑上,形成对内壳体的包覆,由于壳体支撑的存在,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中间形成加热腔,整个加热腔保证了进入的尾气热量能从内壳体的四周向储油室导热,保证了导热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的正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的剖面图a-a;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的剖面图b-b。
18.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油箱进气口、2-箱体、3-加注口、4-通气孔、5-油箱排气孔、6-油箱内通气道、7-油量传感器座、8-底座通道、21-外壳体、22-内壳体、23-壳体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0.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排气加热的燃油箱,包括设于箱体2上的油箱进气口1和油箱排气孔5,其中,箱体2为双层结构,内部设有加热腔和储油室,加热腔包裹在储油室外侧,增大了换热面积,加热腔油箱进气口1与发动机排气管连接,用于将尾气导入所述加热腔内,尾气的热量通过加热腔传导至结蜡的柴油,为其加热解冻,最终尾气通过排气孔5排出该燃油箱,实现排气余热再利用,解决了低温情况下燃油箱内柴油易结蜡影响发动机供油的问题。
21.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所述箱体2包括外壳体21、内壳体22和壳体支撑23,其中,外壳体21和内壳体22都由金属板制成,内壳体22内形成的封闭腔体为储油室,用于储存柴油,在内壳体22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壳体支撑23,壳体支撑23一端固定安装于内壳体22上,另一端固定于外壳体21的内表面,所述外壳体21形成围绕内壳体22的箱体,由于壳体支撑23的存在,两个壳体之间形成围绕内壳体22的空腔,该空腔即为加热腔,进一步地,油箱进气口1为管状结构,固定于外壳体21的外表面,且贯穿外壳体21与加热腔连通,油箱进气口1位于箱体2外的部分接通发动机排气管,用于将带有热量的尾气导入加热腔内,由于加热腔
包裹于内壳体22外,因此尾气进入后可重复与内壳体22表面接触,从而将热量高效导入储油室,达到快速加热的效果。
22.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箱体2表面还设有加注口3和通气孔4,两者都贯穿外壳体21和内壳体22,连通外界和储油室,当需要注入柴油时,打开加注口3即可将柴油直接注入储油室,由于储油室为封闭状态,为防止气压导致阻碍注入柴油,通气孔4在注油时打开用于排出储油室内的空气。
23.进一步地,如图2-图4所示,本燃油箱包括油箱排气孔5和油箱内通气道6,其中,油箱内通道6为管状结构,其贯穿内壳体22的两个对立面设置,具体地,一端固定于内壳体22的内表面上,将加热腔与油箱内通道6内部连通,另一端穿过内壳体22和外壳体21,与设置于外壳体21上的排气孔5连通,达到将加热腔和外界连通的目的,由于油箱内通道6贯穿储油室,当尾气从油箱进气口1进入后,充满整个加热腔对储油室完成第一次加热,在加热腔内压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尾气通过油箱内通道6导出至油箱排气孔5,在穿过油箱内通道6的过程中,从储油室中心对柴油进行第二次换热,充分利用了尾气热量,从储油室多个方位加热提高了解冻效率。
24.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燃油箱包括油量传感器座7和底座通道8,所述油量传感器座7设于内壳体22内表面,其上装设有油量传感器,用于检测储油室油量,而底座通道8两端分别固定于内壳体22和外壳体21上,起支撑连接两个壳体的作用,且油量传感器座7通过底座通道8与外壳体连接,将检测到的油量数据传输至驾驶室,底座通道8还能起到密封作用。
25.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