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2:48: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加固是利用碳纤维、粘钢、高压灌浆对建筑进行加强加固,城市的住宅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需要加固维修,从节约成本考虑,利用很多老结构、老建筑的情况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的项目逐渐增加,目前,现有技术中,高层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的连接点固定性不牢固,影响抗震加固结构的稳定性,因此,亟需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3.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021433463.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用抗震加固结构,包括密封墙、第一加强钣金、固定柱、纵向实心钢柱、支撑钢柱、上连接孔、固定台、横向实心钢柱、下连接孔以及第二加强钣金,横向实心钢柱安装在固定台内部,固定柱连接在固定台上,纵向实心钢柱安装在固定柱和横向实心钢柱内部,第二加强钣金连接在固定柱外表面,上连接孔开设在第二加强钣金上端面,下连接孔开设在第二加强钣金下端面,支撑钢柱安装在上连接孔和下连接孔内部,第一加强钣金连接在支撑钢柱端部,密封墙连接在固定台上。
4.上述专利中的一种高层建筑用抗震加固结构存在以下不足:上述高层建筑用抗震加固结构的内部各个组件的联系性不够,使得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密封墙、固定底座、侧翼加强钣金、支撑结构、承载钢柱、中间加强钣金、限位钢柱;所述密封墙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固定底座顶端外壁;承载钢柱两侧外壁固定连接于固定底座一侧内壁;支撑结构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承载钢柱顶端外壁;限位钢柱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承载钢柱顶端外壁;限位钢柱四周外壁固定连接于支撑结构一侧内壁;两个侧翼加强钣金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于支撑结构四周外壁;中间加强钣金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于支撑结构四周外壁。
8.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钢柱、第二支撑钢柱;第一支撑钢柱一侧内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孔;第一支撑钢柱一侧内壁加工有贯穿孔。
9.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钢柱四周外壁固定连接于贯穿孔一侧内壁;第二支撑钢柱一侧内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限位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限位钢柱四周外壁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一侧内壁。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承载钢柱顶端外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限位连孔;限位钢柱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限位连孔一侧内壁。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承载钢柱顶端外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支撑孔;第一支撑钢柱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孔一侧内壁。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承载钢柱顶端外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支撑孔;第二支撑孔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孔一侧内壁。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支撑结构起到支撑建筑结构的作用,侧翼加强钣金、中间加强钣金将各个支撑结构建立联系,使得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更佳,提高结构的固定效果,通过限位钢柱将支撑结构、承载钢柱、侧翼加强钣金、中间加强钣金进一步联系起来,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16.2.支撑结构中的第一支撑钢柱、第二支撑钢柱合并成“x”形状,使得支撑结构的支撑范围变大,且支撑效果较强,在连接第一支撑钢柱、第二支撑钢柱时,使得第一支撑钢柱上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支撑钢柱上的第二限位孔保持竖向相通,保证后续限位钢柱对支撑结构的支撑稳定效果,承载钢柱上的限位连孔、第二支撑孔、第一支撑孔对支撑结构和限位钢柱进行承载,保证整体结构的相互联系性,提高结构的抗震加固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的内部形态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的支撑结构形态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的承载钢柱形态示意图。
21.图中:1-密封墙、2-固定底座、3-侧翼加强钣金、4-支撑结构、401-第一支撑钢柱、402-第二支撑钢柱、403-第二限位孔、404-第一限位孔、405-贯穿孔、5-承载钢柱、51-限位连孔、52-第二支撑孔、53-第一支撑孔、6-中间加强钣金、7-限位钢柱。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3.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4.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限定所指的装置、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5.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1:
27.一种高层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密封墙1、固定底座2、侧翼加强钣金3、支撑结构4、承载钢柱5、中间加强钣金6、限位钢柱7;所述密封墙1底端外壁固定连接
于固定底座2顶端外壁;承载钢柱5两侧外壁固定连接于固定底座2一侧内壁;支撑结构4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承载钢柱5顶端外壁;限位钢柱7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承载钢柱5顶端外壁;限位钢柱7四周外壁固定连接于支撑结构4一侧内壁;两个侧翼加强钣金3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于支撑结构4四周外壁;中间加强钣金6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于支撑结构4四周外壁;支撑结构4起到支撑建筑结构的作用,侧翼加强钣金3、中间加强钣金6将各个支撑结构4建立联系,使得支撑结构4的支撑效果更佳,提高结构的固定效果,通过限位钢柱7将支撑结构4、承载钢柱5、侧翼加强钣金3、中间加强钣金6进一步联系起来,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28.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加固效果,如图3、图4所示,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第一支撑钢柱401、第二支撑钢柱402;第一支撑钢柱401一侧内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孔404;第一支撑钢柱401一侧内壁加工有贯穿孔405;第二支撑钢柱402四周外壁固定连接于贯穿孔405一侧内壁;第二支撑钢柱402一侧内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限位孔403;限位钢柱7四周外壁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孔404、第二限位孔403一侧内壁;承载钢柱5顶端外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限位连孔51;限位钢柱7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限位连孔51一侧内壁;承载钢柱5顶端外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支撑孔53;第一支撑钢柱401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孔53一侧内壁;承载钢柱5顶端外壁加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支撑孔52;第二支撑孔52底端外壁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孔52一侧内壁;支撑结构4中的第一支撑钢柱401、第二支撑钢柱402合并成“x”形状,使得支撑结构4的支撑范围变大,且支撑效果较强,在连接第一支撑钢柱401、第二支撑钢柱402时,使得第一支撑钢柱401上的第一限位孔404和第二支撑钢柱402上的第二限位孔403保持竖向相通,保证后续限位钢柱7对支撑结构4的支撑稳定效果,承载钢柱5上的限位连孔51、第二支撑孔52、第一支撑孔53对支撑结构4和限位钢柱7进行承载,保证整体结构的相互联系性,提高结构的抗震加固效果。
29.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将承载钢柱5固定安装在固定底座2内部,然后根据支撑结构4的高度安置两个侧翼加强钣金3和一个中间加强钣金6的高度,同时将第一支撑钢柱401沿着侧翼加强钣金3、中间加强钣金6上孔插入承载钢柱5上的第一支撑孔53并固定,且将第一支撑钢柱401上的第一限位孔404方向调节为竖直方向,接着再将第二支撑钢柱402沿着侧翼加强钣金3、中间加强钣金6上的孔插入第一支撑钢柱401中的贯穿孔405中,并转动第二支撑钢柱402,使得第二支撑钢柱402上第二限位孔403方向调节为竖直方向且与对应的第一支撑钢柱401上的第一限位孔404互相连通,然后将第二支撑钢柱402固定在承载钢柱5上的第二支撑孔52上,接着将限位钢柱7分别插入侧翼加强钣金3、中间加强钣金6上的孔、第一支撑钢柱401上的第一限位孔404、第二支撑钢柱402上的第二限位孔403以及承载钢柱5上的限位连孔51并固定,使得结构内部各个组件具有联系性,提高支撑效果和支撑范围,最后向密封墙1内部浇灌,提高建筑的抗震加固效果。
30.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并非本实用新型唯一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结合现有技术或公众常识,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