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19:15: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中减重叶轮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


背景技术:

2.离心式鼓风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若干旋转叶轮对气体做功,增加气体的动能,再通过离心作用和扩压过程,提高气体的压力,以达到一定的风量和风压,进而达到大流量高压送风的技术效果。
3.由于经常使用的离心鼓风机在使用时,内部设置的叶轮一般都为钢制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但是钢制的重量使得在使用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传统的风机在进气口处没有设置防护装置,从而会造成吸入大物件,从而对内部造成损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对风机内的转动叶轮进行减重设置,从而使得在对叶轮驱动是减少对能量的消耗,同时在外侧设置有防尘装置,使得在使用时,防止大物件进入,导致风机受损。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包括机壳,用于对内部装置进行安装固定,所述机壳的前壁中心处螺栓连接有防尘架,用于对防尘网进行过位置的固定,同时方便对防尘架进行安装拆卸,所述机壳的前壁中心处且位于防尘架的后壁位置螺栓连接有多个固定杆,用于对固定块进行位置的固定,多个固定杆的相交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用于对主轴进行位置的稳定,从而使其稳定的转动,所述机壳的底部螺栓连接有支撑板,用于对机壳进行位置的固定和支撑,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用于对整个风机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底座的顶部远离支撑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定位架,用于对电机进行位置的固定,所述定位架的顶部螺栓连接有电机,用于带动主轴的转动,所述机壳的后壁中心处贯穿设置有转动机构,便于减小主轴转动过程中的径向力,所述转动机构贯穿机壳的后壁,且与之呈螺栓连接,便于拆卸维修,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端面固定连接有主轴,用于带动叶轮的转动,所述主轴贯穿转动机构,所述主轴的外壁与转动机构的内壁呈固定连接,便于主轴的转动,所述主轴的外壁贯穿设置有叶轮,用于对机壳内的空气进行挤压;
6.所述叶轮包括平板后盘,用于对叶片进行位置的固定,同时带动其转动,所述平板后盘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叶片,用于对内部空气的挤压,所述平板后盘中心处对称固定连接有加强板,便于对叶轮的稳定固定。
7.优选的,所述机壳为半开式设置,便于后期对内部的维修,所述机壳由钢板制成,使其牢固可靠。
8.优选的,所述机壳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便于内部空气的排出。
9.优选的,所述防尘架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防止外界大物件的吸入。
10.优选的,所述叶轮为铝合金制成,利用铝合金的质轻且柔软,强度好,耐蚀性能好的优点,使其能够长时间的使用,并且减少对风机的能耗,所述加强板为钢板制成,便于对叶轮的稳定转动。
11.优选的,所述主轴远离转动机构的端面与固定块的中心处呈转动连接,用于对主轴进行稳定的转动。
12.优选的,所述主轴通过其外壁固定连接的安装板与加强板螺栓连接,便于和叶轮的安装和拆卸。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 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通过在风机内部的叶轮进行铝合金设置,从而利用其质轻柔软的特点,使得在使用时减少对能量的消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5.2. 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通过在离心鼓风机的进气口设置有防护装置,从而使得在对工作时不会因吸入大物件而对风机内部造成损坏,从而提高离心鼓风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机壳的正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机壳的侧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机壳的侧面剖视图。
20.图中:1、机壳;101、出风口;2、防尘架;21、防尘网;3、固定杆;4、固定块;5、支撑板;6、底座;7、定位架;8、电机;9、主轴;10、转动机构;11、平板后盘;111、叶片;112、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2.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包括机壳1,用于对内部装置进行安装固定,机壳1为半开式设置,便于后期对内部的维修,机壳1由钢板制成,使其牢固可靠,机壳1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101,便于内部空气的排出,机壳1的前壁中心处螺栓连接有防尘架2,用于对防尘网51进行过位置的固定,同时方便对防尘架5进行安装拆卸,防尘架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21,防止外界大物件的吸入,机壳1的前壁中心处且位于防尘架2的后壁位置螺栓连接有多个固定杆3,用于对固定块4进行位置的固定,多个固定杆3的相交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用于对主轴9进行位置的稳定,从而使其稳定的转动,主轴9的外壁贯穿设置有叶轮,用于对机壳1内的空气进行挤压,叶轮为铝合金制成,利用铝合金的质轻且柔软,强度好,耐蚀性能好的优点,使其能够长时间的使用,并且减少对风机的能耗,加强板112为钢板制成,便于对叶轮的稳定转动,叶轮包括平板后盘11,用于对叶片111进行位置的固定,同时带动其转动,平板后盘1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叶片111,用于对内部空气的挤压,平板后盘11中心处对称固定连接有加强板112,便于对叶轮的稳定固定。
23.如图3和图4示,机壳1的底部螺栓连接有支撑板5,用于对机壳1进行位置的固定和支撑,支撑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6,用于对整个风机的位置进行固定,底座6的顶部远离支撑板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定位架7,用于对电机8进行位置的固定,定位架7的顶部螺栓连接有电机8,用于带动主轴9的转动,主轴9远离转动机构10的端面与固定块4的中心处呈转动连接,用于对主轴9进行稳定的转动,主轴9通过其外壁固定连接的安装板与加强板112螺栓连接,便于和叶轮的安装和拆卸,机壳1的后壁中心处贯穿设置有转动机构10,便于减小主轴9转动过程中的径向力,转动机构10贯穿机壳1的后壁,且与之呈螺栓连接,便于拆卸维修,电机8的驱动轴端面固定连接有主轴9,用于带动叶轮的转动,主轴9贯穿转动机构10,主轴9的外壁与转动机构10的内壁呈固定连接,便于主轴9的转动。
2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包括机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前壁中心处螺栓连接有防尘架(2),所述机壳(1)的前壁中心处且位于防尘架(2)的后壁位置螺栓连接有多个固定杆(3),多个固定杆(3)的相交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所述机壳(1)的底部螺栓连接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6),所述底座(6)的顶部远离支撑板(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定位架(7),所述定位架(7)的顶部螺栓连接有电机(8),所述机壳(1)的后壁中心处贯穿设置有转动机构(10),所述转动机构(10)贯穿机壳(1)的后壁,且与之呈螺栓连接,所述电机(8)的驱动轴端面固定连接有主轴(9),所述主轴(9)贯穿转动机构(10),所述主轴(9)的外壁与转动机构(10)的内壁呈固定连接,所述主轴(9)的外壁贯穿设置有叶轮;所述叶轮包括平板后盘(11),所述平板后盘(1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叶片(111),所述平板后盘(11)中心处对称固定连接有加强板(1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为半开式设置,所述机壳(1)由钢板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1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架(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为铝合金制成,所述加强板(112)为钢板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9)远离转动机构(10)的端面与固定块(4)的中心处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9)通过其外壁固定连接的安装板与加强板(112)呈螺栓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心鼓风机减重叶轮,包括机壳,用于对内部装置进行安装固定,所述机壳的前壁中心处螺栓连接有防尘架,用于对防尘网进行过位置的固定,同时方便对防尘架进行安装拆卸,所述机壳的前壁中心处且位于防尘架的后壁位置螺栓连接有多个固定杆,用于对固定块进行位置的固定,多个固定杆的相交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用于对主轴进行位置的稳定,从而使其稳定的转动,所述机壳的底部螺栓连接有支撑板,用于对机壳进行位置的固定和支撑。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风机内的转动叶轮进行减重设置,从而使得在对叶轮驱动是减少对能量的消耗,同时在外侧设置有防尘装置,使得在使用时,防止大物件进入,导致风机受损。导致风机受损。导致风机受损。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华 林立庆 吴玲 尹本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济南风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6
技术公布日:2022/3/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