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线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3 22:58: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能够适用作例如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2.例如作为变压器等中使用的线圈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具有线轴、卷绕于线轴外周的电线、连接电线的引线部的端子。在线轴上形成有端子台,可在端子台嵌合并固定端子。
3.这种线圈装置中,在向电路基板的连接时,要求将端子与电路基板直接连接。但是,从使电路基板的安装位置与端子的位置以高精度对位的必要性来看,这种方式的连接是不容易的。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61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8.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状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与电路基板等基板的定位容易的线圈装置。
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11.线轴,其具有将电线卷绕于外周的卷绕部;
12.端子,其连接所述电线的引线部;
13.端子台,安装有所述端子,在所述线轴的第一轴方向和第二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线轴;
14.导向部,其以在所述端子台的所述第一轴方向的端部与所述引线部之间形成规定间隙的方式引导所述引线部。
15.本发明的线圈装置具有安装有端子,且在线轴的第一轴方向和第二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线轴的端子台。因此,在粗略地定位电路基板等基板和线圈装置后,仅使端子台相对于线轴进行相对移动,就能够将端子台的端子和基板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16.另外,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在制造线圈装置的阶段,不需要使端子台的端子的位置与基板的安装位置精确地对位进行制造,构成线圈装置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变得容易,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17.特别是本发明的线圈装置具有以在端子台的第一轴方向的端部与引线部之间形成规定间隙的方式引导引线部的导向部。这样,通过具备导向部,如以下所示,能够顺畅地进行端子台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
18.当通过热压接等向端子连接引线部时,由于该热的影响,在实施了热压接等的部
分,有时引线部硬化而难以弯曲,在该情况下,经由端子与引线部连结的端子台的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可能变得困难。因此,通过在线圈装置设置导向部,沿着由导向部引导的路径向端子引回引线部,可使引线部具备充分长度的线长,在通过热压接等向端子连接引线部时,能够降低由于该热的影响而硬化的部分的比例,充分维持引线部的弯曲性。因此,能够防止端子台的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被引线部的硬化部分阻碍,实现端子台进行的向第一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显著提高端子台的端子与基板的定位的精度。
19.另外,端子台能够在所述间隙的范围内不妨碍导向部或被导向部引导的引线部地自如移动,因此,在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时,可防止端子台的第一轴方向的端部与导向部或被导向部引导的引线部进行接触。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端子台进行的向第一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而得到所述的效果。
20.优选的是,所述导向部以与所述端子台的向所述第一轴方向的可动距离相同或比其大的距离,设置于离开所述端子台的所述第一轴方向的端部的位置。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在端子台的向第一轴方向的可动范围的外侧配置导向部,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端子台与导向部或被导向部引导的引线部接触,能够有效地实现端子台进行的向第一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
21.优选的是,所述导向部具有向外方突出的一对突出部,在一对所述突出部各自之间形成有所述引线部插通的引线插通路。通过使引线部插通于引线插通路的内部,能够利用一对突出部各自限制引线部的向第一轴方向的错位,防止引线部进入端子台的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路径的内部,有效地实现端子台进行的向第一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
22.优选的是,所述线轴具有形成于所述卷绕部的外周的凸缘部,所述导向部在所述凸缘部的第二轴方向的端部形成于所述端子台的向所述第一轴方向的可动范围的外侧。通过将导向部与凸缘部一体形成,能够防止伴随导向部的形成的线圈装置的大型化。另外,通过将导向部形成于所述区域,能够以绕过端子台的第一轴方向的端部的方式向端子引出引线部,能够对引线部赋予充分长度的线长,降低由于热压接等的热影响而硬化的部分的比例,充分维持引线部的弯曲性。
23.优选的是,所述电线由第一电线及第二电线构成,在所述线轴上形成卷绕所述第一电线而成的第一线圈部和卷绕所述第二电线而成的第二线圈部。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作为将第一线圈部及第二线圈的任一方设为初级线圈且将另一方设为次级线圈的变压器进行使用。
2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线圈部及所述第二线圈部各自沿着其卷绕轴方向相邻地配置。通过设为这种结构,例如与在线轴的外周配置第一线圈部,且在其外侧配置第二线圈部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零件数量,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小型化。
25.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一线圈部及所述第二线圈部的任一方与从所述线轴的所述第二轴方向的端部向所述端子引出的所述第一线圈部及所述第二线圈部的另一方的引线部进行绝缘的绝缘罩安装于所述线轴的所述第二轴方向的端部,所述导向部设置于所述绝缘罩。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良好地实现第一线圈部与第二线圈部的绝缘。另外,通过将导向部与绝缘罩一体形成,能够防止伴随导向部的形成的线圈装置的大型化。
26.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线及所述第二电线的任一方的直径比另一方的直径粗,直径粗的一方的所述电线的所述引线部由所述导向部引导。直径粗的电线的刚性原本高且难
以弯曲,因此,在由于热压接等的热影响,直径粗的一方的电线的引线部硬化的情况下,引线部的弯曲性特别容易被损坏。因此,通过将直径粗的一方的电线的引线部沿着由导向部引导的路径进行引回,可降低该引线部的硬化部分的比例,并尽可能维持弯曲性,能够有效地避免阻碍端子台的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28.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29.图3a是表示图2所示的线轴及安装于线轴的各种部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0.图3b是表示从另一角度观察图3a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1.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线轴及安装于其x轴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的各端子台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2.图5a是表示图4所示的线轴及分别安装于其x轴方向的一侧的端子台的各种部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3.图5b是图4所示的线轴及分别安装于其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子台的各种部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4.图6a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沿着via-via线的剖视图。
35.图6b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沿着vib-vib线的剖视图。
36.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线轴及安装于其x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端子台的结构的扩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38.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例如作为变压器等使用,安装于电路基板300等基板进行使用。附图中,x轴与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线轴40(参照图2)的长轴方向对应,y轴与线轴40的短轴方向对应,z轴与线轴40的高度方向对应。
39.如图2所示,线圈装置10具有:4个芯12、第一线圈部20(图6a)、第二线圈部30(图6a)、线轴40、绝缘罩50、一对芯罩60、60、一对端子台70_1、70_2。
40.4个芯12进行组装,形成使由后述的线圈产生的磁通通过的磁路。这些芯12具有对称的形状,以从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夹持芯罩60、60及线轴40的方式相互连结。
41.各芯12分别是纵截面(包含y轴及z轴的切面)为大致e字形状的芯。各芯12例如由铁氧体、金属磁性体等软磁性体构成,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座13;从各基座13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z轴方向突出的一对侧腿16、16;从各基座13的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向z轴方向突出的中腿14。
42.各芯12的中腿14进入形成于线轴40的中空筒部44的贯通孔44a的内部。利用形成于中空筒部44的内周壁的分离用凸部44b,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芯12、12相互形成间隙。通过粘合树脂等高热传导性树脂进入该间隙,产生于线圈装置10的内部的热的散热性提高。
43.由分离用凸部44b形成的间隙与分离用凸部44b的x轴方向的厚度对应。分离用凸部44b在贯通孔44a的内部,在x轴方向的中央部沿着z轴形成于y轴方向的两侧。分离用凸部
44b的x轴方向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05~5mm,进一步优选为0.1~3mm。
44.线轴40具有中空筒部44。中空筒部44具有向z轴方向延伸的筒形状。如图3a所示,在中空筒部44的z轴方向下部,线轴下凸缘部47以在x-y轴平面上从中空筒部44向径向突出的方式一体成形。另外,在中空筒部44的z轴方向上部,线轴上凸缘部48以在x-y轴平面上从中空筒部44向径向突出的方式一体成形。在线轴上凸缘部48的上表面形成有台阶部48a,在台阶部48a形成有向线轴40的中心部凹下的定位凹部48b。在定位凹部48b的内侧形成有卡合凸部48c,可与形成于图2所示的芯罩60的安装缘64的开口部64b的内部卡合。
45.在中空筒部44的外周部形成有卷绕部45。在卷绕部45上,多个卷绕隔壁凸缘46与线轴下凸缘部47及线轴上凸缘部48大致平行地与中空筒部44一体形成。多个卷绕隔壁凸缘46具有椭圆环形状,将构成第一线圈部20的第一电线22及构成第二线圈部30的第二电线32的沿着各个卷绕轴(z轴)相互相邻的电线卷绕部分彼此分离。
46.在卷绕部45分别α卷绕(或整齐排列卷绕)例如成为初级线圈的第一电线22及成为2次线圈的第二电线32。后面叙述α卷绕。此外,整齐排列卷绕是从卷绕轴的一端向另一端卷绕电线的通常的卷绕方法。
47.如图6a及图6b所示,卷绕隔壁凸缘46以沿着z轴方向形成规定间隔的卷绕区域s1~s4的方式,以与x-y轴大致平行的平面形成于中空筒部44的外周部。卷绕区域s1是形成于线轴上凸缘部48与最上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之间的卷绕区域,卷绕区域s2是形成于最上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与中央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之间的卷绕区域,卷绕区域s3是形成于中央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与最下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之间的卷绕区域,卷绕区域s4是形成于最下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与线轴下凸缘部47之间的卷绕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卷绕隔壁凸缘46沿着z轴方向以规定间隔大致平行地形成,其数没有特别限定。形成这些卷绕隔壁凸缘46的区域成为卷绕部45。
48.由卷绕隔壁凸缘46分离的各卷绕区域s1~s4中的沿着卷绕轴(z轴)的卷绕区域宽度设定成仅一条第一电线22(或第二电线32)可进入的宽度。即,卷绕区域宽度w1(省略图示)相对于第一电线22(或第二电线32)的线径d1(省略图示),优选处于d1<w1<(2
×
d1),进一步优选处于d1<w1<(1.2
×
d1)的关系。当卷绕区域宽度w1相对于线径d1过宽时,容易产生卷绕混乱,并且违背线圈装置的小型化的要求。
49.此外,在各卷绕区域s1~s4中,卷绕区域宽度优选全部相同,但也可以稍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于各卷绕区域s1~s4的预定的总卷绕数没有特别限定。
50.如图2所示,线轴40中的中空筒部44、卷绕隔壁凸缘46、线轴下凸缘部47及线轴上凸缘部48优选通过注塑成形等而一体成形。
51.芯12的中腿14从z轴方向的上下进入贯通孔44a中,在贯通孔44a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对接中腿14的前端。此外,在贯通孔44a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从z轴的上下插入的中腿14的前端也可以不接触而以规定间隔形成间隙(参照图6a、6b)。
52.在线轴40的外周,从y轴方向的两侧安装一对芯罩60、60。芯罩60由例如合成树脂等绝缘部件构成,具有罩主体62,其外周面成为引导芯12的侧腿16的引导面,第一线圈部20及第二线圈部30位于其内周面。
53.在罩主体62的z轴方向的两端一体形成有安装缘64、64。z轴上侧的安装缘64与线轴上凸缘部48的上表面卡合,z轴下侧的安装缘64与线轴下凸缘部47的下表面卡合。更详细
而言,在安装缘64、64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突出片64a,通过形成于线轴上凸缘部48的台阶部48a的卡合凸部48c(图3a)与形成于该突出片64a的开口部64b的内部卡合,可将安装缘64、64与线轴上凸缘部48、48进行卡合。
54.罩主体62具有与线轴40的外周面形状对应的内周面形状,在其x轴方向的两端一体成形有绝缘板部66。在绝缘板部66的z轴方向的上下形成有向y轴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卡合凸部66a。如图1所示,z轴上方侧的卡合凸部66a与线轴40的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的绝缘壁410或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的绝缘壁420的内表面卡合,z轴下侧的卡合凸部66a在图2所示的线轴下凸缘部47的x轴两端与线轴下凸缘部47的下表面卡合。
55.其结果,芯罩60的绝缘板部66与绝缘壁410、420和线轴下凸缘部47组合,提高芯12与第一线圈部20及第二线圈部30的绝缘。绝缘板部66的内表面(线圈装置10的中心侧)可以与芯12接触,也可以具有与芯12的外形状对应的形状。
56.如图6a及图6b所示,第一电线22可以由单线构成,或也可以由绞线构成,优选由绝缘包覆引线构成。第一电线22的外径d1(省略图示)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流通大电流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下,例如优选为第二电线32可以与第一电线22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5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线32的线径比第一电线22的线径粗。但是,电线22、32的线径的关系不限定于此,第二电线32的线径可以比第一电线22的线径细,或也可以相等。另外,第一电线22及第二电线32的材质可以相同,或也可以不同。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线圈部20用作次级线圈,且将第二线圈部30用作初级线圈。
58.如图3a及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轴40中,在最上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x轴方向的端部和最下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x轴方向的端部分别形成有连接槽49。卷绕部45中,通过对第一电线22及第二电线32分别进行α卷绕而形成。更详细而言,将第一电线22的中央部配置为穿过形成于最上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连接槽49,将第一电线22的比中央部靠一侧卷绕于例如图6a所示的卷绕区域s1,将第一电线22的比中央部靠另一侧卷绕于例如卷绕区域s2。
59.同样,将第二电线32的中央部配置为穿过形成于最下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连接槽49,且将第二电线32的比中央部靠一侧卷绕于例如卷绕隔壁凸缘s3,将第二电线32的比中央部靠另一侧卷绕于例如卷绕区域s4。由此,第一线圈部20及第二线圈部30各自沿着其卷绕轴方向相邻地配置。
60.卷绕于卷绕区域s1的第一电线22的一第一引线部22a从卷绕区域s1的y轴方向的一侧向第一端子台70_1引出,并与固定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子金属件92连接。卷绕于卷绕区域s2的第一电线22的另一第一引线部22a从卷绕区域s2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向第一端子台70_1引出,并与固定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子金属件91连接。
61.如图3b及图6a所示,卷绕于卷绕区域s3的第二电线32的一第二引线部32a从卷绕区域s3的y轴方向的一侧向第二端子台70_2引出,并与固定于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子金属件93连接。卷绕于卷绕区域s4的第二电线32的另一第二引线部32a从卷绕区域s4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向第二端子台70_2引出,并与固定于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子金属件94连接。
62.如图4所示,在线轴上凸缘部48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体成形有第一端子台设
置部41及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在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设置第一端子台70_1,在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设置第二端子台70_2。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70_1、70_2在线轴40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地安装于端子台设置部41、42。
63.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具有由与x-y轴大致平行的大致平板形状构成的底部414。底部414形成于线轴上凸缘部48的x轴方向的延长线上,构成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的底部。
64.在底部414的x轴方向的内侧端部形成有绝缘壁410。绝缘壁410向z轴上方延伸,具有用于良好地实现图1所示的芯12(基座13)与固定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端子91、92或与其连接的第一引线部22a、22a的绝缘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是远离线轴40的中心轴的侧,“内侧”是接近线轴40的中心轴的侧。
65.在绝缘壁410的x轴方向的外侧面上形成有从绝缘壁410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缓嵌合凸部411。缓嵌合凸部411具有主凸部412、一对副凸部413a1、413a1、一对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主凸部412具有与x-z轴平行的大致平板形状,从绝缘壁410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主凸部412形成于绝缘壁410的z轴的大致中央部,在z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
66.副凸部413a1、413a1及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形成于主凸部412的y轴方向的两侧,配置于相对于底部414在z轴方向上离开规定高度的位置。副凸部413a1、413a1及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主要具有用于限制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x轴方向的一侧的移动宽度及向另一侧的移动宽度的功能,发挥作为止动件的作用。此外,主凸部412也发挥与其同样的作用。
67.一副凸部413a1从主凸部412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面向其法线方向突出,并向y轴方向的一侧延伸。另一副凸部413a1从主凸部412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向其法线方向突出,并向y轴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关于y轴方向,各副凸部413a1、413a1相互向相反侧延伸。
68.一辅助副凸部413a2与一副凸部413a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并向x轴方向的内侧延伸。一辅助副凸部413a2的x轴方向的内侧端部与绝缘壁410的x轴方向的外侧面连结。另一辅助副凸部413a2与另一副凸部413a1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以相对于一辅助副凸部413a2大致平行的方向,向x轴方向的内侧延伸。另一辅助副凸部413a2的x轴方向的内侧端部与绝缘壁410的x轴方向的外侧面连结。
69.在主凸部412的y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由贯通孔构成且一对的止脱孔419、419。一止脱孔419形成于由主凸部412、一副凸部413a1、一辅助副凸部413a2、绝缘壁410包围的区域。另一止脱孔419形成于由主凸部412、另一副凸部413a1、另一辅助副凸部413a2、绝缘壁410包围的区域。后述的第一端子台70_1的止动凸部72c2、72c2与止脱孔419、419可移动地卡合,由此,可防止第一端子台70_1从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脱离。
70.在底部414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一对限制壁部415、415。限制壁部415、415分别形成于缓嵌合凸部411的y轴方向的两侧。一限制壁部415在底部414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从底部414向z轴上方突出,并且向y轴方向的一侧具有规定的长度。另一限制壁部415在底部414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从底部414向z轴方向突出,并且向y轴方向的另一侧具有规定的长度。限制壁部415、415分别具有用于限制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x轴方向的一侧的移动宽度及向另一侧的移动宽度的功能,发挥作为止动件的作用。
71.在限制壁部415、415的x轴方向的外侧面形成有台阶部416、416。形成于一限制壁
部415的台阶部416形成于比其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靠y轴方向的一侧的区域,形成向x轴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台阶。形成于另一限制壁部415的台阶部416形成于比其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靠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区域,形成向x轴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台阶。在限制壁部415与缓嵌合凸部411(副凸部413a1及辅助副凸部413a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该间隙的y轴方向宽度与第一端子台41的向y轴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的移动宽度对应。
72.在限制壁部415、415的x轴方向的外侧面一体形成有线轴侧导向部417、417。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分别以在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与第一引线部22a、22a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的方式,向端子金属件91(92)引导第一引线部22a、22a。
73.各线轴侧导向部417具有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417a1、417a2。突出部417a1、417a2分别在y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且相邻地配置。突出部417a1形成于接近缓嵌合凸部411的位置,突出部417a2配置于限制壁部415中形成台阶部416的位置。突出部417a1、417a2在z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突出部417a1的z轴方向的厚度比突出部417a2的z轴方向的厚度大,比限制壁部415的z轴方向的厚度变小。另外,突出部417a2的向x轴方向的外侧的突出宽度比突出部417a1的向x轴方向的外侧的突出宽度变小。
74.在一对突出部417a1、417a2各自之间形成有第一引线部22a插通的引线插通路418。通过使第一引线部22a插通于引线插通路418的内部,可利用线轴侧导向部417向端子金属件91(92)引导第一引线部22a(参照图3a)。
75.引线插通路418沿着z轴方向延伸,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深度。引线插通路418的y轴方向宽度成为与第一引线部22a的直径相同或比其大的长度。引线插通路418的x轴方向的深度是在其内部插通的第一引线部22a不会脱落至引线插通路418的外侧的程度的深度,优选为与第一引线部22a的直径相同或比其大。
76.如图7所示,第一引线部22a在引线插通路418的内部沿着z轴方向引出。与从第一线圈部20的卷绕部分向端子91(或92)倾斜地引出相比,第一引线部22a从第一线圈部20的卷绕部分(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的y轴方向的端部附近)向z轴上方大致垂直地立起,在从z轴方向向y轴方向弯曲的状态下引出至y轴方向的外侧。
77.在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与第一引线部22a、22a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g1、g1。在本实施方式中,线轴侧导向部417、417以形成间隙g1、g1的方式,设置于离开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的位置。因此,使第一引线部22a、22a插通于引线插通路418、418的内部时,可将第一引线部22a、22a配置于强制离开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的位置。间隙g1、g1的长度(距离)w1与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可动距离相同或比其大。或,间隙g1、g1的距离与第一电线22的线径相同或比其大。
78.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在线轴上凸缘部48的x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可动范围a1的y轴方向外侧。因此,在第一端子台70_1向y轴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移动时,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的一部分(特别是第一端子台70_1的下端部)不与线轴侧导向部417、417(特别是突出部417a1、417a1)、插通引线插通路418、418的内部的第一引线部22a、22a接触。因此,第一端子台70_1可不与线轴侧导向部417、417或第一引线部22a、22a干涉地向y轴方向移动。此外,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可动范围a1与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一侧的最大移动位置和向另一侧的最大移动位置之间的范围对应。
79.如图5b所示,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的结构与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的结构局部相同,绝缘壁420、缓嵌合凸部421、主凸部422、副凸部423a1、423a1、辅助副凸部423a2、423a2、底部424、限制壁部425、425、台阶部426、426及止脱孔429、429的结构与上述的绝缘壁410、缓嵌合凸部411、主凸部412、副凸部413a1、413a1、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底部414、限制壁部415、415、台阶部416、416及止脱孔429、429的结构相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80.另外,绝缘壁420、副凸部423a1、423a1及辅助副凸部423a2、423a2、限制壁部425、425及止脱孔429、429分别相对于第二端子台70_2发挥与绝缘壁410、副凸部413a1、413a1及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限制壁部415、415及止脱孔419、419相对于第一端子台70_1发挥的功能同样的功能。
81.在限制壁部425、425的x轴方向的外侧面形成有插入部427、427。在插入部427、427形成有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深度的插入孔427a、427a。向插入孔427a、427a插入后述的绝缘罩50的插入片52、52,由此,可将绝缘罩50固定于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
82.如图5a所示,端子金属件(端子)91、92安装于第一端子台70_1。另外,如图5b所示,端子金属件(端子)93、94安装于第二端子台70_2。端子金属件91、92具有在x轴及z轴上相互成线对称的形状,端子金属件93、94具有在x轴及z轴上相互成线对称的形状。端子金属件91和端子金属件93由同样的形状构成,端子金属件92和端子金属件94由同样的形状构成。端子金属件91~94分别能够通过对金属板等导电性板材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
83.如图5a所示,端子金属件91、92分别具有用于夹持第一电线22的引线部22a进行接合的电线连接部91a、92a。另外,端子金属件91、92分别具有形成于与电线连接部91a、92a不同的位置的挂钩部91b、92b。挂钩部91b、92b分别在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入形成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端子槽74、74。
84.挂钩部91b、92b分别形成为从平面状的安装部91c、92c的y轴方向的端部向z轴方向的下侧突出,挂钩部91b、92b的下端前端成形为钩状。在安装部91c、92c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插通孔91d、92d。插通孔91d、92d分别与安装在设置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安装孔76的螺母306的螺栓孔粗略地对位,各端子金属件91、92安装于第一端子台70_1。在这些插通孔91d、92d,安装图1所示的螺栓或螺钉304等紧固件,能够经由紧固件对端子金属件91、92进行定位并安装于电路基板300。
85.安装部91c、92c和电线连接部91a、92a分别利用连结部91e、92e一体连结。连结部91e、92e具有成为与安装部91c、92c的平面成齐平面的平面的部分、和相对于该部分大致垂直地向下方弯曲而成的台阶状折弯部。连结部91e、92e的x轴方向宽度比安装部91c、92c的x轴方向宽度变窄。
86.在安装部91c、92c的与挂钩部91b、92b相反侧端部形成有从安装部91c、92c的平面向z轴方向的下方突出的插入凸部91f、92f。插入凸部91f、92f分别插入形成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的上表面的嵌合槽75、75。
87.端子金属件93、94的结构与端子金属件91、92的结构相同,电线连接部93a、94a、挂钩部93b、94b、安装部93c、94c、插通孔93d、94d、连结部93e、94e及插入孔93f、94f的结构分别与电线连接部91a、92a、挂钩部91b、92b、安装部91c、92c、插通孔91d、92d、连结部91e、92e及插入孔91f、92f的结构相同。在端子金属件93、94分别连接第二电线32的引线部32a、32a。
8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台70_1及第二端子台70_2与线轴40分体地形成。第
二端子台70_2的结构与第一端子台70_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作为构成第一端子台70_1及第二端子台70_2的材料,例如能够选择与线轴40不同的树脂,例如能够选择成形性比线轴40良好的树脂或散热性良好的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pet、pbk或pps等树脂材料。
89.如图4及图5a所示,第一端子台70_1具有台主体71。在台主体71上形成有贯通孔72,贯通孔72在x轴方向上贯通台主体71。在台主体71的y轴方向的两侧一体形成有端子安装部73、73。在端子安装部73、73的上表面大致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安装孔76、76,在各安装孔76分别可安装螺母306。
90.在端子安装部73、73与台主体71的边界分别形成有端子槽74、74,端子金属件91、92的挂钩部91b、92b分别在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入各端子槽74、74中。另外,在端子安装部73、73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嵌合槽75、75,向嵌合槽分别插入端子金属件91、92的插入凸部91f、92f。其结果,端子金属件91、92相对于第一端子台70_1限制x轴及y轴方向的移动,各端子金属件91、92相对于第一端子台70_1仅允许z轴方向的移动。
91.端子金属件91、92的电线连接部91a、92a从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两端沿着y轴方向位于外侧,电线连接部91a、92a的上表面位于比安装部91c、92c的上表面靠z轴下方。
92.在形成于台主体71的贯通孔72的面对线轴40的侧形成有形成于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的缓嵌合凸部411进入的缓嵌合凹部72a。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缓嵌合凹部72的内壁的一部分由可弹性变形成可打开缓嵌合凹部72的开口入口的z轴方向的宽度的支承片72c1构成。在支承片72c1的前端侧形成有一对止动凸部72c2、72c2。止动凸部72c2、72c2与一对止脱孔419、419卡合,具有作为止脱件的功能。止动凸部72c2、72c2在y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形成。为了使支承片72c1弹性变形成悬臂状,在支承片72c1的y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狭缝。
93.在使止动凸部72c2、72c2卡合于止脱孔419、419的状态下,在各止脱孔419与各止动凸部72c2之间,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分别形成有间隙。因此,第一端子台70_1可相对于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各个方向自由地滑动移动(滑动)。
94.缓嵌合凹部72a具有主凹部72a1、副凹部72a2、辅助副凹部72a3。这些凹部从x轴方向观察,作为整体由大致t字形状构成,主凹部72a1构成沿z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副凹部72a2及辅助副凹部72a3构成沿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副凹部72a2及辅助副凹部72a3在x轴方向上分别连接,辅助副凹部72a3位于比副凹部72a2靠x轴方向的内侧。副凹部72a2及辅助副凹部72a3分别与主凹部72a1的z轴方向的下端部连接,并延伸至主凹部72a1的y轴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辅助副凹部72a3被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比副凹部72a2宽阔。
95.向主凹部72a1插入主凸部412(更详细而言,位于主凸部412中、比副凸部413a1、413a1及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的各个凸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部分)。主凹部72a1的y轴方向宽度比主凸部412的y轴方向宽度大(参照图7),因此,在主凹部72a1与主凸部412之间,在y轴方向上形成间隙。因此,主凸部412相对于主凹部72a1,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嵌合,随之,第一端子台70_1可相对于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滑动移动。此外,与主凹部72a1的y轴方向宽度与主凸部412的y轴方向宽度的差
分对应的长度(例如,该差分的一半的长度)成为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可动距离。
96.向副凹部72a2插入一对副凸部413a1、413a1。在向副凹部72a2的内部插入副凸部413a1、413a1时,在一副凸部413a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副凹部72a2的y轴方向的一侧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在另一副凸部413a1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副凹部72a2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副凸部413a1、413a1相对于副凹部72a2,在这些间隙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嵌合,随之,第一端子台70_1可相对于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在这些间隙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滑动移动。
97.向辅助副凹部72a3插入一对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在向辅助副凹部72a3的内部插入辅助副凸部413a3、413a2时,在一辅助副凸部413a2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辅助副凹部72a3的y轴方向的一侧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在另一辅助副凸部413a2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辅助副凹部72a3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相对于辅助副凹部72a3,在这些间隙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移动自如地嵌合,随之,第一端子台70_1可相对于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在这些间隙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滑动移动。
98.在贯通孔72的与面对线轴40的侧相反侧形成有安装凹部72b。安装凹部72b与副凹部72a2的x轴方向的外侧连接。在安装凹部72b安装内罩78。
99.内罩78在将端子金属件91、92的挂钩部91b、92b分别插入第一端子台70_1的端子槽74、74之后,安装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安装凹部72b。由此,可抑制端子金属件91、92脱离第一端子台70_1,并且限制端子金属件91、92相对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z轴移动范围。
100.在内罩78的外侧安装图3a及图3b所示的外罩79。外罩79将安装有内罩78的第一端子台70_1与端子金属件91及92一起从x轴及y轴的外侧覆盖。外罩79还覆盖第一端子台70_1的z轴的下方,另一方面,不覆盖z轴的上方。外罩79在安装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状态下,以追随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x轴及y轴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构成为可相对于线轴40向同方向相对移动。
101.如图5b所示,绝缘罩50具有:罩主体51、一对插入片52、52、下固定片53、一对罩侧导向部54、54。绝缘罩50装拆自如地安装于线轴40的x轴方向的端部(配置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的侧),具有用于将卷绕于线轴40的卷绕部45的第一线圈部20与从线轴40的x轴方向的端部向端子93、94引出的第二线圈部30的第二引线部32a、32a进行绝缘的功能。
102.罩主体51具有与线轴40的x轴方向的端部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形状,配置于形成在卷绕部45的第一线圈部20的外侧。一对插入片52、52与罩主体51的上端部一体形成,分别形成于罩主体51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插入片52、52具有与x-y轴平行的大致平板形状,向x轴方向的内侧突出。插入片52、52插入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的插入孔427a、427a。
103.下固定片53与罩主体51的下端部一体形成,具有与x-y轴平行的大致平板形状。下固定片53被配置为相对于插入片52、52成大致平行。下固定片53向x轴方向的内侧突出,并固定于位于图6a所示的卷绕区域s2与卷绕区域s3之间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下表面。
104.罩侧导向部54、54与罩主体51的x轴方向的外侧面一体形成,配置于罩主体51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罩侧导向部54、54具有与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同样的功能,如图3b所示,以在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端部e2与第二引线部32a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g2的方式,向端子金属件93(94)引导第二引线部32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轴40的x轴方向的一侧
的端部(配置第一端子台70_1的侧),线轴侧导向部417、417与线轴40一体形成,在线轴40的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第二端子台70_2的侧),罩侧导向部54、54一体形成于与线轴40以分体构成的绝缘罩50。
105.如图3b及图5b所示,罩侧导向部54、54分别具有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54a1、54a2。突出部54a1、54a2分别在y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且相邻地配置。突出部54a1、54a2在z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突出部54a2的向x轴方向

的突出长比突出部54a1的向x轴方向的突出长大。
106.在一对突出部54a1、54a2各自之间形成有第二引线部32a插通的引线插通路55。通过使第二引线部32a插通于引线插通路55的内部,可利用罩侧导向部54向端子金属件93(94)引导第二引线部32a。
107.引线插通路55沿z轴方向延伸,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深度。引线插通路55的y轴方向宽度成为与第二引线部32a的直径相等或比其大的长度。引线插通路55的x轴方向的深度是在其内部插通的第二引线部32a不会脱落至引线插通路55的外侧的程度的深度,优选与第二引线部32a的直径相等或比其大。
108.第二引线部32a在引线插通路55的内部沿z轴方向引出。与从第二线圈部30的卷绕部分向端子93(或94)倾斜地引出相比,第二引线部32a从第二线圈部30的卷绕部分(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的y轴方向的端部附近)向z轴上方大致垂直地立起,在从z轴方向向y轴方向弯曲的状态下引出至y轴方向的外侧。
109.在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端部e2、e2与第二引线部32a、32a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g2、g2。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侧导向部54、54以形成间隙g2、g2的方式,设置于离开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端部e2、e2的位置。因此,在使第二引线部32a、32a插通于引线插通路55、55的内部时,可将第二引线部32a、32a配置于强制离开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端部e2、e2的位置。间隙g2、g2的长度(距离)与第二端子台70_2的向y轴方向的可动距离相同或比其大。或,间隙g2、g2的距离与第二电线32的线径相同或比其大。
110.罩侧导向部54、54在线轴上凸缘部48的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于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可动范围的外侧。因此,在第二端子台70_2向y轴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移动时,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端部e2的一部分(特别是第二端子台70_2的下端部)不与罩侧导向部54、54(特别是突出部54a1)、插通引线插通路55的内部的第二引线部32a、32a接触。因此,第二端子台70_2可不与罩侧导向部54、54或第二引线部32a干涉地向y轴方向移动。此外,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可动范围与上述的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可动范围a1(图7)一样。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线32的直径比第一电线22的直径粗,在线轴40的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该直径粗的第二电线32的第二引线部32a利用罩侧导向部54、54向端子93(94)引导。
112.以下,说明线圈装置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在线圈装置10的制作中,首先,准备图2所示的线轴40。线轴4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树脂等绝缘材料。
113.接着,在图6a所示的线轴40的卷绕区域s1、s2的位置,向中空筒部44的外周卷绕第一电线22而形成第一线圈部20。另外,在线轴40的卷绕区域s3、s4的位置,向中空筒部44的外周卷绕第二电线32而形成第二线圈部30。第一线圈部20及第二线圈部30的形成后,在线
轴40的x轴方向的端部,向线轴40的外周安装绝缘罩50。作为第一电线22,没有特别限定,适当使用绞合线等。第二电线32也一样。
114.接着,将第一引线部22a、22a从卷绕区域s1、s2向y轴方向的相互相反侧引出,如图5a所示,向z轴方向立起,并插通于线轴侧导向部417、417的引线插通路418、418的内部。由此,可在经由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将第一引线部22a、22a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充分引回的状态下,向端子91、92进行引导。在使第一引线部22a、22a插通于引线插通路418、418的内部后,使这些引线部向y轴方向弯曲,并引出至y轴方向的外侧。
115.另外,将第二引线部32a、32a从卷绕区域s3、s4向y轴方向的相互相反侧引出,如图5b所示,向z轴方向立起,并插通于罩侧导向部54、54的引线插通路55、55的内部。由此,可在经由罩侧导向部54、54,将第二引线部32a、32a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充分引回的状态下,向端子93、94引导。在使第二引线部32a、32a插通于引线插通路55、55的内部后,使这些引线部向y轴方向弯曲,并引出至y轴方向的外侧。
116.然后,如图5a及图5b所示,使第一端子台70_1及第二端子台70_2分别从x轴方向的外侧移动并安装于线轴40的第一端子台设置部41及第二端子台设置部42。
117.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在安装第一端子台70_1时,通过如下进行,使主凹部72a1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嵌合于主凸部412,使副凹部72a2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嵌合于副凸部413a1、413a1,使辅助副凹部72a3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嵌合于辅助副凸部413a2、413a2。
118.另外,如图4及图5b所示,在安装第二端子台70_2时,通过如下进行,使主凹部72a1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嵌合于主凸部422,使副凹部72a2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嵌合于副凸部423a1、423a1,使辅助副凹部72a3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嵌合于辅助副凸部423a2、423a2。
119.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向第一端子台70_1及第二端子台70_2分别安装端子金属件91、92及端子金属件93、94的情况下,之后,在各端子金属件91~94的电线连接部91a~94a连接各引线部22a、32a。作为用于在各端子金属件91~94的电线连接部91a~94a连接各引线部22a、32a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示例:焊接、熔接、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铆接、热压接、热熔接等。
120.此外,在端子台设置部41、42安装端子台70_1、70_2前,也可以向各端子金属件91~94的电线连接部91a~94a预先连接各引线部22a、32a,将该各端子金属件91~94安装于端子台70_1、70_2。
121.然后,在端子台70_1、70_2安装内罩78、78。另外,在该前后,将图2所示的芯罩60、60安装于线轴40的y轴方向的两侧,然后,从z轴方向的上下方向安装芯12。
122.以上,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具有安装端子91~94,且在线轴4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地安装于线轴40的端子台70_1、70_2。因此,在粗略地定位电路基板300的各安装孔302的位置和线圈装置10的端子91~94的位置后,仅使端子台70_1、70_2相对于线轴40进行相对移动,能够将端子台70_1、70_2的端子91~94的位置和电路基板300的各安装孔302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12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在制造线圈装置10的阶段,不需要使端子台70_1、70_2的端子91~94的位置与电路基板300的各安装孔302精确地对位进行制造,构
成线圈装置10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变得容易,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124.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具有线轴侧导向部417、417,该线轴侧导向部417、417以在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与第一引线部22a、22a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g1、g1的方式引导第一引线部22a、22a。这样,通过具备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如以下所示,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
125.当通过热压接等向端子91、92连接第一引线部22a、22a时,由于该热的影响,在实施了热压接等的部分,有时第一引线部22a、22a硬化而难以弯曲,在该情况下,经由端子91、92与第一引线部22a、22a连结的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可能变得困难。因此,通过将线轴侧导向部417、417设置于线圈装置10,沿着由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引导的路径向端子91、92引回第一引线部22a、22a,可使第一引线部22a、22a具备充分长度的线长,在通过热压接等向端子91、92连接第一引线部22a、22a时,能够降低有该热的影响而硬化的部分的比例,而充分维持第一引线部22a、22a的弯曲性。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被第一引线部22a、22a的硬化部分阻碍,实现第一端子台70_1进行的向y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显著提高第一端子台70_1的端子91、92与电路基板300的定位的精度。
126.另外,第一端子台70_1能够在上述间隙g1、g1的范围内不妨碍线轴侧导向部417、417或被导向部引导的第一引线部22a、22a地自如移动,因此,在向y轴方向的移动时,可防止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与线轴侧导向部417、417或被导向部引导的第一引线部22a、22a接触。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第一端子台70_1进行的向y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而得到上述的效果。
12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轴侧导向部417、417以与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可动距离相同或比其大的距离,设置于离开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的位置。由此,在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可动范围的外侧配置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端子台与导向部或被导向部引导的引线部接触,能够有效地实现端子台进行的向第一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
12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具有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417a1、417a2,在一对突出部417a1、417a2各自之间形成有第一引线部22a、22a插通的引线插通路418、418。通过使第一引线部22a插通于各引线插通路418的内部,能够利用一对突出部417a1、417a2各自限制第一引线部22a的向y轴方向的错位,防止第一引线部22a进入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路径的内部,有效地实现第一端子台70_1进行的向y轴方向的顺畅的移动。
12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轴40具有线轴上凸缘部48,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在线轴上凸缘部48的x轴方向的端部,形成于第一端子台70_1的向y轴方向的可动范围a1的外侧。通过将线轴侧导向部417、417与线轴上凸缘部48一体形成,能够防止伴随线轴侧导向部417、417的形成的线圈装置10的大型化。另外,通过将线轴侧导向部417、417形成于上述区域,能够以绕过第一端子台70_1的y轴方向的端部e1、e1的方式向端子91、92引出第一引线部22a、22a,能够对第一引线部22a、22a赋予充分长度的线长,降低由于热压接等的热影响而硬化的部分的比例,充分维持第一引线部22a、22a的弯曲性。
1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部20及第二线圈部30各自沿着其卷绕轴方向相邻地配置。因此,与例如在线轴40的外周配置第一线圈部20,且在其外侧配置第二线圈部30
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零件数量,能够实现线圈装置10的小型化。
13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线圈部20与第二线圈部30的第二引线部32进行绝缘的绝缘罩50安装于线轴40的x轴方向的端部,在绝缘罩50设置有罩侧导向部54、54。罩侧导向部54、54以在第二端子台70_2的y轴方向的端部e2、e2与第二引线部32a、32a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g2、g2的方式引导第二引线部32a、32a。因此,基于罩侧导向部54、54,得到与对线轴侧导向部417进行说明的上述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
132.另外,能够利用绝缘罩50良好地实现第一线圈部20与第二线圈部30的绝缘。另外,通过将罩侧导向部54、54与绝缘罩50一体形成,能够防止伴随罩侧导向部54、54的形成的线圈装置10的大型化。
13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线32的直径比第一电线22的直径粗,直径粗的一方的第二电线32的第二引线部32a由罩侧导向部54引导。直径粗的第二电线32的刚性原本高且难以弯曲,因此,在直径粗的一方的第二电线32的第二引线部32a由于热压接等的热影响而硬化的情况下,第二引线部32a的弯曲性特别容易被损坏。因此,通过将直径粗的一方的第二电线32的第二引线部32a沿着由罩侧导向部54引导的引线插通路55进行引回,可降低第二引线部32a的硬化部分的比例,并尽可能维持弯曲性,能够有效地避免阻碍第二端子台70_2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的问题。
134.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也可以将图6a所示的第一线圈部20和第二线圈部30的配置设为相反。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线圈部20用作次级线圈,使第一电线22的直径比第二电线32的直径粗。
135.另外,第一电线22的卷绕方法不限定于α卷绕,也可以进行整齐排列卷绕。整齐排列卷绕中,也能够期待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第二电线32也一样。另外,线轴40的具体的形状、或芯12的具体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13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本发明向变压器的应用例,但也可以向其它的线圈装置应用本发明。例如,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也能够用于电抗器等。
13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嵌合凸部411、421和缓嵌合凹部72a的各配置也可以相反。即,也可以将缓嵌合凸部411、421形成于第一端子台70_1或第二端子台70_2,将缓嵌合凹部72a形成于线轴40。
138.另外,卷绕于线圈装置10的内部的第一电线22及第二电线32的卷绕方法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第一线圈部20形成于线轴40的外周(卷绕部45),在第一线圈部20的外侧安装线轴罩,在线轴罩的外周形成第二线圈部30。在该情况下,可将第一线圈部20配置于内侧,将第二线圈部30配置于外侧,而以双层配置第一线圈部20及第二线圈部30。
13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端子台70_1、70_2形成于线轴40的x轴方向的两侧,但也可以仅在x轴方向的一侧形成端子台70_1、70_2的任一方。
140.符号说明
141.10

线圈装置
142.20

第一线圈
143.22

第一电线
144.22a

第一引线部
145.30

第二线圈
146.32

第二电线
147.32a

第二引线部
148.40

线轴
149.41

第一端子台设置部
150.410

绝缘壁
151.411

缓嵌合凸部
152.412

主凸部
153.413a1、413a1

副凸部
154.413a2、413a2

辅助副凸部
155.414

底部
156.415

限制壁部
157.416

台阶部
158.417

线轴侧导向部
159.417a1、417a2

突出部
160.418

引线插通路
161.419

止脱孔
162.42

第二端子台设置部
163.420

绝缘壁
164.421

缓嵌合凸部
165.422

主凸部
166.423a1、423a1

副凸部
167.423a2、423a2

辅助副凸部
168.424

底部
169.425

限制壁部
170.426

台阶部
171.427

插入部
172.427a

插入孔
173.429

止脱孔
174.45

卷绕部
175.50

绝缘罩
176.51

罩主体
177.52

插入片
178.53

下固定片
179.54

罩侧导向部
180.54a1、54a2

突出部
181.55

引线插通路
182.70_1、70_2

端子台
183.71

台主体
184.72

贯通孔
185.72a

缓嵌合凹部
186.72a1

主凹部
187.72a2

副凹部
188.72a3

辅助副凹部
189.72b

安装凹部
190.72c1

支承片
191.72c2

止动凸部
192.73

端子安装部
193.74

端子槽
194.75

嵌合槽
195.76

安装孔
196.91~94

端子金属件(端子)
197.91a~94a

电线连接部
198.91b~94b

挂钩部
199.91c~94c

安装部
200.91d~94d

插通孔
201.91e~94e

连结部
202.91f~94f

插入凸部
203.300

电路基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