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次性无菌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2022-03-13 18:21: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用导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无菌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2.中心静脉插管建立临时血液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及长期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成熟前的尿毒症病人。插管的部位主要有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插管则因简便、快捷、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受到重视,为最常用的中心静脉插管,颈内静脉插管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到透析病人透析质量的高低。临床上常见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端作为出口引血不畅,血流量不足,不能维持稳定的血流量时,护士会将导管的出口和入口对换,让静脉端往外引血,动脉端回血,这样往往可以增加血流量,达到稳定的血流量,以顺利完成治疗,但这样操作必然会增加导管的再循环率(血液透析导管再循环是指已经透析过的一部分血液不经过体循环直接又从导管的动脉端被再次引入透析器),它使血液中可透析的溶质浓度低于全身血液该物质的浓度,削弱了透析效率,影响了透析充分性。因此为了降低导管再循环率,同时降低导管口易形成血栓而造成堵塞的风险,有必要对现。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一次性无菌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次性无菌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圆筒形的双腔导管体,其特征在于:该双腔导管体内的正中间沿中心线方向设有隔板,隔板将双腔导管体内分割成尺寸相同且封闭的引入通道和回流通道,隔板一端伸出双腔导管体的前端口形成伸出部,该伸出部将引入通道和回流通道的前端口处隔开,从引入通道前端口的导管体前端面中部斜向上设有切割至隔板的引入切面,引入切面位于引入通道侧壁的上半部,该引入切面至少覆盖引入通道侧壁的1/2,在引入切面、引入通道的前端面和隔板的伸出部之间形成引入通道口,从回流通道前端口的导管体端面正中间斜向下设有切割至隔板的回流切面,回流切面位于回流通道侧壁的下半部,该回流切面至少覆盖回流通道侧壁的1/2,在回流切面、回流通道的前端面和隔板伸出部之间形成回流通道口,引入切面和回流切面的尺寸相同,引入切面和回流切面形成的平面均和隔板垂直;引入通道前端部的下半部侧壁上设有和引入通道连通的引入孔,引入孔和引入通道前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b,回流通道前端部的上半部侧壁上设有和回流通道连通的回流孔,引入孔和回流孔的尺寸相同。
5.优选的,所述引入通道前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b为17mm。
6.优选的,所述引入孔和回流孔均设为平行四边形,引入孔和回流孔的长边和导管体的轴线方形相同。
7.优选的,所述的引入切面和引入通道前端面之间的夹角设为α,回流切面和回流通道前端面之间的夹角设为β。
8.优选的,所述夹角α的角度范围是45
°
≤α≤75
°
,夹角β的角度范围是45
°
≤β≤75
°

9.优选的,所述隔板的伸出部端面设为弧形端面。
10.优选的,所述双腔导管体的外端部套有圆形的涤纶套。
11.优选的,所述双腔导管体的外端套接有整体呈三角形的转接座,该转接座内对称的设有两外接通道,两外接通道分别和引入通道、回流通道连通。
12.优选的,所述转接座外端的两外接通道上均连接有一根外延管,两外延管的外端均设有连接头。
13.优选的,所述的外延管上均设有截止夹。
14.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该中心动脉导管内通过隔板形成用来引血的引流通道和用来回血的回流通道,隔板的伸出部将引流通道和回流通道的前端口处隔开,形成一道隔离血流的屏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从回流通道流出的血液被重新吸入到引流通道内。该中心动脉导管的引流通道前端口设有用于吸入血液的引入切面,回流通道的前端口设有用于回流血液的回流切面,引入切面和回流切面开口方向相反且呈对角分布在导管体的两侧,被吸入进行透析的血液和经过透析的回流血液呈相反方向偏离导管,有效避免了回流的血液被重新吸入到引流通道内,降低了导管的再循环率。
15.该中心动脉导管引流通道的前端口和引流孔之间的距离设为17mm,并且引入切面和引流孔设在引流通道侧壁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引入切面和引流孔的设计使血液抽吸分布更加均匀,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回流孔和引流孔设为平行四边形,并且平行四边形的长边和轴向的方向相同,回流孔和引流孔在引入或回流血液时,血液会集中从平行四边形的锐角夹角处形成的“窄缝隙”快速吸入或喷出,增加了导管的引流和回流速度,提升了透析效率,并且较高的流速能够有效避免血液在引流孔处凝结,同样可以降低形成血栓堵塞引流孔的风险。
16.本发明降低了导管的再循环率、有效避免了形成血栓堵塞引流孔的风险、提升了透析效率和安全性,适合在市场全面推广。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一侧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4的b-b向剖视图;图6是图4的c-c向剖视图;图7是图3另一侧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3的a-a向剖视图;图9是图8的a处放大图;图10是图8的b处放大图;图11是本发明的导管改进前管尖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的导管改进前管尖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的导管改进前管尖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1.双腔导管体、111.隔板、112.引入通道、113.回流通道、114.引入切面、115.回流切面、116.引入孔、117.回流孔、118.弧形端面、119.伸出部、12.涤纶套、13.转接座、131.外接通道、14.外延管、141.连接头、15.截止夹。
具体实施方式
19.实施例一,参见说明书附图 1-13,一种一次性无菌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圆筒形的双腔导管体,其特征在于:该双腔导管体内的正中间沿中心线方向设有隔板,隔板将双腔导管体内分割成尺寸相同且封闭的引入通道和回流通道,隔板一端伸出双腔导管体的前端口形成伸出部,该伸出部将引入通道和回流通道的前端口处隔开,形成阻止血液流通的屏障,有效的阻止了从回流通道内回流的血液被重新吸入到引入通道内,从引入通道前端口的导管体前端面中部斜向上设有切割至隔板的引入切面,引入切面位于引入通道侧壁的上半部,该引入切面至少覆盖引入通道侧壁的1/2,引入切面使被吸入进行透析的血液偏离导管,在引入切面、引入通道的前端面和隔板的伸出部之间形成引入通道口,从回流通道前端口的导管体端面正中间斜向下设有切割至隔板的回流切面,回流切面位于回流通道侧壁的下半部,该回流切面至少覆盖回流通道侧壁的1/2,在回流切面、回流通道的前端面和隔板伸出部之间形成回流通道口,引入切面和回流切面的尺寸相同,引入切面和回流切面形成的平面均和隔板垂直,回流切面使被经过透析的回流血液偏离导管,引入切面和回流切面呈对角设置且开口方向相反,因此经过两者的血流方向相反,能够有效避免回流的血液被重新吸入到引流通道内;引入通道前端部的下半部侧壁上设有和引入通道连通的引入孔,引入孔和引入通道前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b,回流通道前端部的上半部侧壁上设有和回流通道连通的回流孔,引入孔和回流孔的尺寸相同;所述引入通道前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b为17mm。
20.所述引入孔和回流孔均设为平行四边形,引入孔和回流孔的长边和导管体的轴线方形相同,回流孔和引流孔在引入或回流血液时,血液会集中从平行四边形的锐角夹角处形成的“窄缝隙”快速吸入或喷出,增加了导管的引流和回流速度。
21.所述的引入切面和引入通道前端面之间的夹角设为α,回流切面和回流通道前端面之间的夹角设为β,所述夹角α的角度范围是45
°
≤α≤75
°
,夹角β的角度范围是45
°
≤β≤75
°
,上述的两夹角范围引入和回流效果好,最大限度避免了回流的血液被重新吸入到引流通道内,降低了导管的再循环率。
22.所述隔板的伸出部端面设为弧形端面,光滑的弧形端面,置管时不易刮伤血管壁。
23.所述双腔导管体的外端部套有圆形的涤纶套,涤纶套用于封闭皮肤入口和导管之间的缝隙,细菌无法顺着导管进入血管内,并且涤纶套固定的更加牢固,感染的机率小。
24.所述双腔导管体的外端套接有整体呈三角形的转接座,该转接座内对称的设有两外接通道,两外接通道分别和引入通道、回流通道连通,所述转接座外端的两外接通道上均连接有一根外延管,两外延管的外端均设有连接头,所述的外延管上均设有截止夹。
25.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是:双腔导管置入患者体内后,涤纶套将皮肤入口和导管之间的缝隙封闭固定,避免细菌进入,将外延管通过转接座和双腔导管连接,再将外延管和透析机的管路连接,透析机开始工作,导管的隔板伸出部将引流通道和回流通道的前端口处隔开,形成一道隔离血流
的屏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从回流通道流出的血液被重新吸入到引流通道内;引流通道前端口的引入切面和回流通道前端口的回流切面方向相反且呈对角分布在导管体的两侧,被吸入进行透析的血液和经过透析的回流血液均偏离导管,并且两者的血流方向相反,有效避免了回流的血液被重新吸入到引流通道内,降低了再循环率;该中心动脉导管引流通道的前端口和引流孔之间的距离设为17mm,并且引入切面和引流孔设在引流通道侧壁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引入切面和引流孔的设计使血液抽吸分布更加均匀,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回流孔和引流孔设为平行四边形,并且平行四边形的长边和轴向的方向相同,回流孔和引流孔在引入或回流血液时,血液会集中从平行四边形的锐角夹角处形成的“窄缝隙”快速吸入或喷出,增加了导管的引流和回流速度,提升了透析效率,并且较高的流速能够有效避免血液在引流孔处凝结,同样可以降低形成血栓堵塞引流孔的风险。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