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输送模块及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5:37: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输送模块及打印设备
【技术领域】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模块及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印刷工艺的推广,当前打印设备已经成熟地应用于纸板、木板、玻璃、水晶、金属板、塑料(如电路板等)等众多产品的印刷。一般地,打印设备会包括一用于传送和承载打印介质的打印平台。该打印平台包括机架、基台、主动轮、从动轮、输送带以及风机。其中,主、从动轮分别安装于机架;输送带饶设于该主、从动轮,并部分平铺于上述基台上。基台内部设有吸风腔室,基台表面设有与吸风腔室连通的连通孔;相应地,输送带上设有众多的通孔,以在输送带行进的过程中和上述连通孔连通。风机用于抽离上述吸风腔室内的气体,从而使上述通孔处呈负压状态,以将承载于输送带表面的打印介质吸附固定。
3.本技术的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采用输送带和风机配合吸附的方式虽可以将打印介质吸附固定于输送带表面,但同时打印介质周围的通孔是持续呈负压状态的,而这会在打印过程中造成打印设备喷出的墨水偏离正常位置,即发生飞墨现象,而无法正常在打印介质上形成期望的图案,即是会影响打印设备的印刷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输送模块及打印设备,以改善输送带运输并吸附打印介质时,打印介质周围也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的现状。
5.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输送模块,应用于输送物料,包括输送带与至少两个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安装于所述输送带,各所述吸附组件之间沿所述输送带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基座与活塞。所述基座安装于所述输送带,设有收容腔以及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连通孔。活塞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封堵所述收容腔的截面,以将所述收容腔背离所述连通孔的一端与所述收容腔朝向所述连通孔的一端大气隔离,所述活塞可背离所述连通孔运动,以在所述连通孔处形成负压,进而使所述吸附组件吸附所述物料。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活塞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用于共同配合而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以使所述吸附组件中的活塞背离所述连通孔运动。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基座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在所述活塞背离所述连通孔运动的过程中,与所述活塞抵持,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所述活塞设于所述连通孔与所述限位部之间。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吸嘴。所述吸嘴设于
所述连通孔处,所述吸嘴设有贯通的气道,所述气道的一端与所述收容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输送模块的外界环境连通,所述吸嘴用于吸附所述物料。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沿垂直于所述输送带的方向,所述吸嘴的至少部分超出所述输送带的表面设置。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基座包括基板与缸体。所述基板安装于所述输送带。所述缸体设有贯通的收容腔,所述基板盖设于所述收容腔的一端,所述基板设有所述连通孔。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基座包括两所述缸体。沿第二预设方向,两所述缸体分设于所述输送带的两侧,每一所述缸体收容有一所述活塞。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为平行于所述输送带,并与所述输送带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输送带的一面设有沿所述输送带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齿。所述基座还包括固定板和螺纹紧固件;所述齿的齿顶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凹槽;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基板及所述输送带,并与所述固定板螺纹连接。
15.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6.一种打印设备,包括上述的输送模块。
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模块包括输送带与至少两个吸附组件。输送带用于运输物料,吸附组件安装于输送带,各吸附组件之间沿输送带的行进方向间隔设置。吸附组件包括基座与活塞。基座安装于输送带,并设有收容腔以及与收容腔连通的连通孔。活塞收容于上述收容腔,并封堵收容腔的截面,以将收容腔背离连通孔的一端与收容腔朝向连通孔的一端大气隔离,活塞可背离连通孔运动,以在连通孔处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能够吸附物料。
19.该输送模块可以应用于输送打印介质,当输送带上承载有打印介质时,工作人员仅需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使打印介质处的吸附组件中的活塞背离连通孔运动,使连通孔处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吸附打印介质;同时打印介质也封堵了对应的各连通孔,以维持负压状态。与此同时,打印介质周边的连通孔则是处于与外气压连通的状态,其或是一直处于常压状态,或是在活塞暂时的移动位置后,经由短暂的负压又变换至处于常压状态;也即是,该输送模块可改善输送带运输并吸附打印介质时,打印介质周围也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的现状。
【附图说明】
2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1.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平台的正视图;
22.图2为图1中打印平台的俯视图;
23.图3为图1中打印平台沿a-a线的剖切示意图;
24.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图5为图1中打印平台中输送带与基座的连接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其中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机构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其中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模块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其中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模块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29.图中:
30.1、打印平台;
31.100、机架;
32.200、输送模块;210、支撑座;220、主动轮;230、从动轮;240、输送带;211、第一导向滑槽;241、输送区域;242、齿;2401、凹槽;250、吸附组件;251、基座;252、活塞;253、吸嘴;2511、基板;2512、缸体;2513、固定板;2514、螺纹紧固件;2501、收容腔;2502、连通孔;2503、气道; 260、驱动机构;261、第一磁性件;262、第二磁性件;263、第三磁性件; 264、连杆;270、第一转轴;280、第二转轴;
33.300、动力模块;
34.400、调距模块;410、丝杆;420、电机;
35.500、压辊;
36.900、打印介质;
37.260b、驱动机构;261b、导向件;2601b、导槽;2602b、导向槽;2603b、限位槽;2604b、复位槽;
38.200c、输送模块;240c、输送带;250c、吸附组件;260c、驱动机构;251c、基座;252c、活塞;290c、第一导向件;291c、第一位置;292c、第二位置; 293c、第二导向件;294c、第三位置;295c、第四位置;299c、活动件;
39.200d、输送模块;240d、输送带;250d、吸附组件;260d、驱动机构; 290d、第四磁性件;291d、第五磁性件;292、第六磁性件;251d、基座;252d、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1.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2.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3.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安装”包括焊接、螺接、卡接、粘合等方式将某一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所述元件或装置可在特定位置或地方保持不动也可在限定
范围内活动,所述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后可进行拆卸也可不能进行拆卸,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44.请参阅图1与图2,其分别示出了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平台1 的正视图和俯视图,该打印平台1包括机架100、输送模块200以及动力模块 300。机架100为该打印平台1的安装基体,其用于安装上述输送模块200以及动力模块300。输送模块200用于运输打印介质900,其包括输送带240、至少两个吸附组件250以及驱动机构260。输送带240包括沿图示第一预设方向x平直延伸的输送区域241,其用于运输打印介质900。请结合图4,吸附组件250安装于输送带240,各吸附组件250之间沿输送带240的行进方向间隔设置;吸附组件250包括基座251以及活塞252。基座251安装于输送带 240,其设有收容腔2501以及与该收容腔2501连通的连通孔2502。活塞252 则收容于收容腔2501,并封堵收容腔2501的截面,以将收容腔2501背离连通孔2502的一端与收容腔2501朝向连通孔2502的一端大气隔离。驱动机构260安装于机架100,其用于驱动输送区域241上吸附组件250中的活塞252 背离连通孔2502运动,以在上述连通孔2502处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 250可吸附打印介质900,从而使打印介质900固定于上述输送区域241。动力模块300与输送模块200连接,其用于驱动输送带240行进。其中,本技术所述的“打印介质”为用于承印图案的介质,其包括但不限于:纸板、木板、玻璃板、水晶、金属板、塑料板(如电路板等)。
45.对于上述机架100,请结合图1与图2,其是打印平台1内其他部件模块的安装结构。本实施例中,机架100整体呈框架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机架100亦可以是桌台状或其他形状的结构,本技术不对其具体结构作出限定。
46.对于上述输送模块200,请具体参阅图1与图2,其用于输送打印介质900,以将其输送至打印设备中的指定位置,从而方便打印设备中的打印模块对该打印介质900进行印刷图案的过程。具体地,输送模块200包括支撑座210、主动轮220、从动轮230、输送带240、吸附组件250以及驱动机构260。
47.其中,支撑座210安装于上述机架100,其是输送模块200内其余部件的安装支撑结构。主动轮220与从动轮230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座210,两者沿图示第一预设方向x间隔设置。其中,本技术所述的“第一预设方向”为主动轮220和从动轮230中一者指向另一者的方向;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预设方向x为图示一水平方向,当然,该第一预设方向x会随着输送模块200 的摆置方式而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其也可以是竖直方向。
48.输送带240呈封闭状,其饶设于上述主动轮220与从动轮230;该输送带 240沿环形延伸呈封闭状结构,其包括一沿上述第一预设方向x延伸的输送区域241,该输送区域241整体位于主动轮220与从动轮230之间;该输送区域241用于承载和运输打印介质900。当动力模块300驱动主动轮220转动时,输送区域241沿第一预设方向x移动,并带动承载于其的打印介质900随之移动。可选地,输送带240为同步齿形带;相应地,主动轮220和从动轮230 分别为齿形带轮,如此可防止输送带240在行进过程中相对主动轮220和从动轮230打滑,保证较佳的稳定性。此外,本实施例中,上述支撑座210于对应输送区域241处设有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滑槽211(图4),输送区域241 穿过第一导向滑槽,该第一导向滑槽用于约束输送带240稳定行进,避免其向侧边偏摆;该支撑座210还在对应输送带240中与输送区域平行相对的区域处设有相适配的第二导向滑槽(图中未标示),该第二导向滑槽亦是用于约束输送带240稳定行进。
49.输送模块200包括至少两个吸附组件250,各吸附组件250沿输送带240 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驱动机构260则用于与吸附组件250共同配合,以使该吸附组件250吸附固定住打印介质900。接下来,依次对吸附组件250以及驱动机构260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
50.对于前述吸附组件250,请具体参阅图3与图4,其分别示出了图1沿 a-a线的剖切示意图(为方便阅读,隐藏了机架的部分结构)以及图3中b 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同时结合图1与图2,吸附组件250包括基座251与活塞252。本实施例中,基座251包括基板2511和缸体2512。基板2511整体呈板状结构,其固定于输送带240表面。具体地,基座251还包括固定板2513 和螺纹紧固件2514;固定板2513设于输送带240背离基板2511的一侧;螺纹紧固件2514依次穿过基板2511与输送带240,并与固定板2513螺纹连接,从而将基板2511固定于输送带240上。当然,为避免固定板2513在随输送带240的行进过程中与主动轮220/从动轮230干涉,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513 安装于输送带240的齿部。具体地,请参阅图5,其示出了输送带240与基座 251的连接示意图,输送带240面向主动轮220/从动轮230的一面设有沿输送带240的延伸方向,即上述行进方向,间隔设置有齿242,齿242的齿顶设有凹槽2401,上述固定板2513则收容于该凹槽2401,这样对应齿242可以保持原有的连接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基板2511亦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固定于输送带240,例如通过粘接、激光焊接等方式。
51.缸体2512整体呈筒状结构,其设有贯通的收容腔2501,缸体2512固定于上述基板2511,且该基板2511盖设于收容腔2501的一端;相应地,基板 2511上设有与收容腔2501相连通的连通孔2502。可选地,基座251包括两缸体2512;沿图示第二预设方向y,两缸体2512分别设于输送带240的两侧,上述基板2511分别盖设该两缸体2512的一端。每一缸体2512的收容腔2501 均收容有活塞252;该活塞252与收容腔2501的截面轮廓相适配,其封堵该收容腔2501的截面,以将收容腔2501分隔呈彼此大气隔离的两部分;即是说,收容腔2501背离连通孔2502的一端与该收容腔2501靠近连通孔2502 的一端大气隔离。其中,本技术所述的“第二预设方向”为平行于输送带240,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与上述第一预设方向x垂直的方向,因此其亦会垂直于输送带240行进所述围成的截面轮廓。
52.对于前述驱动机构260,请继续参阅图4,并结合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60包括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其中,第一磁性件 261与活塞252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61设于活塞252背离连通孔 2502的一端,其通过一连杆264而间接地与活塞252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61亦可以是不通过连杆264而直接地与活塞252连接。第二磁性件262安装于支撑座210,其与上述输送区域241相对设置。该第二磁性件262用于与上述第一磁性件261共同配合而相互吸引,以使输送区域 241上的吸附组件250中的活塞252背离连通孔2502运动,进而使连通孔2502 处呈负压状态,从而使该吸附组件250在输送区域241上设有打印介质900 时吸附该打印介质900。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60包括两第二磁性件262,其中一第二磁性件262与输送区域241一侧的多个活塞252相对设置,其中另一第二磁性件262则与输送区域241另一侧的多个活塞252相对设置。
53.进一步地,为使吸附组件250可与打印介质900较好地贴合,从而提供一较佳的吸附效果,该吸附组件250还包括吸嘴253;该吸嘴253安装于上述连通孔2502处,并用于吸附打印介质900。具体地,吸嘴253设有贯通的气道2503;该气道2503的一端与上述的收容腔2501连通,另一端则是与输送模块200的外界环境连通。当吸嘴253上承载有打印介质900
时,其背离收容腔2501的一端由打印介质900封堵,从而可在活塞252背离连通孔2502 运动的过程中提供一负压环境,以吸附住打印介质900。较优地,吸嘴253具有弹性,则吸嘴253可通过微量的形变而与打印介质900的表面较好贴合,进而降低吸嘴253在吸附过程中可能局部漏气的隐患。可选地,吸嘴253的材料包括橡胶、硅胶及塑胶中的至少一种。
54.更进一步地,沿垂直于输送带240的方向,吸嘴253的至少部分超出输送带240表面设置;即是说吸嘴253是相对输送带240表面凸出设置的。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吸嘴253亦可以平齐于输送带240 表面设置或干脆不设置吸嘴253,该种形式的吸附组件可以很好地吸附平整度极佳的打印介质900,以及中间翘高(沿输送带宽度方向,中央部位远离输送带,两侧部位靠近输送带)的打印介质900;然而,该种形式的吸附组件250 在吸附中间下凹(沿输送带宽度方向,中央部位靠近输送带,两侧部位远离输送带)的打印介质900时则是吸附效果不佳的,因为当该种打印介质900 承载于输送区域241时,其与吸嘴253之间是具有间隙的,而这会导致吸附组件250不能很好的吸附打印介质900。而本实施例中吸嘴253相对输送带 240凸出的设置方式,可使打印介质中间下凹的部分低于吸嘴253表面设置,打印介质900两侧翘起的部分则承托于吸嘴253表面,以克服上述不足。
55.至于本技术中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的选择方式,其实则是多样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61为磁体,第二磁性件262 亦为磁体,第二磁性件262设于输送带240上的第一磁性件261背离输送带 240的一侧,该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彼此靠近的一端极性相反;如此,第二磁性件262可通过吸引输送带240上相临近的第一磁性件261,从而使活塞252作出上述运动。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61的材料包括强磁性材料,其中,所述“强磁性材料”为铁、钴、镍、锰以及部分稀土元素等能够对外磁场作出强反应的材料;即是说,第一磁性件261的材料包括上述铁、钴、镍、锰以及部分稀土元素中的至少一种;第二磁性件 262为磁体,第二磁性件262设于输送带240上的第一磁性件261背离输送带 240的一侧;如此,第二磁性件262可通过吸引输送带240上相临近的第一磁性件261,从而是使活塞252作出上述运动。又例如,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61包括磁体,第二磁性件262的材料包括强磁性材料,其使活塞 252实现移动的远离与前述方案相同,在此则不赘述。还例如,第一磁性件 261包括磁体或强磁性材料,第二磁性件262包括电磁铁;则当打印平台1工作时,第二磁性件262通电,并与第一磁性件261相互吸引,进而使活塞252 实现上述运动方式。
56.此外,即使上述各实施方式均是基于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 相互吸引的方式进行说明,但在本技术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还可以是相互排斥,其实现原理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主要不同在于:相互排斥的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输送区域241的方向,第二磁性件262是设置于相临近且相对应的第一磁性件261与输送区域241之间的,且该第二磁性件262与第一磁性件261彼此靠近的一端极性相同。至于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材料的选择,则是第一磁性件261包括磁体,第二磁性件262包括磁体或电磁铁。
57.由于输送模块200除承载打印介质900以及在打印过程中吸附打印介质 900之外,还具有输送打印介质900的功能;为降低打印介质900在输送区域 241上移动至待打印位置的过程中相对输送带240滑动,进而导致打印介质 900不能精确地处于上述待打印位置的概率,本实施例中将第二磁性件262设置为长条形结构;其沿上述第一预设方向x延伸,并对
应多个第一磁性件261,该第二磁性件262用于与输送区域241上多个吸附组件250中的第一磁性件 261相互配合工作。第二磁性件262呈长条形的设置可使得输送区域241行进的过程中,每一个吸附组件250在刚运动至与第二磁性件262对应时,其内的活塞252都在驱动机构260的作用下背离连通孔2502运动,从而使该吸附组件250连通孔2502的位置呈负压状态;而在这之后至完全脱离第二磁性件 262所覆盖的区域范围之前,每一吸附组件250都能够维持在负压状态,进而保证对打印介质900持续吸附的效果,避免打印介质900随输送带240移动的时候发生相对滑移。如前文所述,本实施中输送模块200包括两第二磁性件262,每一第二磁性件262分别对应输送区域241一侧的多个第一磁性件 26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模块200亦可以仅包括一个第二磁性件262,该第二磁性件262同时对应输送区域241两侧的多个第一磁性件261。
58.较优地,第二磁性件262的一端与输送区域241的上游端位置对应,另一端则向输送区域241的下游端延伸;其中,所述“上游端”为输送区域241 上供打印介质900进入的端部,所述“下游端”为输送区域241供打印介质 900流向下一工位的端部,则所述输送区域241的前进方向为上游端指向下游端的方向。本实施例中,上游端为输送区域241靠近从动轮230的端部,下游端为输送区域241靠近主动轮220的端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恰好相反。如此,当打印介质900的头部从上游端进入输送区域241时,其头部即被吸附组件250吸附固定,接下来,其中部和尾部亦是在刚进入输送区域241的时候就会被吸附组件250吸附固定;该吸附状态一直持续到打印介质900运动至待打印位置进行打印。而当打印介质900完成打印后,其随输送带240向下游行进;当输送区域241上的吸附组件250运动至恰好离开第二磁性件262所对应的区域时,活塞252将在外气压的作用下靠近连通孔2502进行微量的复位。与市场上通过风机吸附打印介质900的方案相比,本打印平台1在吸附打印介质900时,其吸附组件250的连通孔2502仅在被打印介质900覆盖的范围内会呈负压状态;而在未被打印介质900所覆盖的范围内,连通孔2502则是与外界大气相连通,即常压状态。因此,在打印过程中,打印介质900周围的吸附组件250并不会吸附空气,其不会对上述打印模块喷出的墨水产生吸附影响,进而可避免飞墨现象的发生。
59.进一步地,为保证处于输送区域241上的打印介质900在脱离第二磁性件262所覆盖的范围后可以解除吸附的状态,该输送模块200还包括第三磁性件263。具体地,第三磁性件263与上述输送区域241相对设置,沿输送带 240的行进方向,该第三磁性件263位于第二磁性件262的下游;第三磁性件 263用于与输送区域241上吸附组件250中的第一磁性件261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以驱动活塞252靠近连通孔2502运动。如此,当打印介质900完成打印后,其随着输送带240向下游行进;其头部下方的吸附组件240首先脱离第二磁性件262的覆盖范围,之后运动至与第三磁性件263对应,则活塞252 会在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三磁性件263的驱动作用下靠近连通孔2502,以使吸附组件240解除对打印介质900的吸附状态。接下来,打印介质900中部和尾部下方的吸附组件240也将如上述过程解除吸附状态,以便于打印介质 900可顺畅地向下游输送。较优地,第三磁性件263与输送区域241的下游端相对设置,上述第二磁性件262的一端与输送区域241的上游端相对设置,另一端朝输送区域241的下游端延伸至与第三磁性件263靠近或接触;则打印介质900在运动至输送区域241的下游端之间可一直保持较佳地吸附状态,从而保证较好的传送效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磁性件263的设置可还使位于第三磁性件263下游,同时位于第二磁性件262上游的各吸附组
件250 中的活塞252都会处于基本一致的位置,从进而可使得下一轮次吸附打印介质900的各吸附组件240中的活塞252可自同一位置开始移动,从而保证打印介质900下方的各吸附组件250的吸附力基本一致。
60.考虑到若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相互吸附至彼此接触,其会导致输送带240在行进过程中的摩擦力过大,而其一方面会影响输送带240 本身的正常行进,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的磨损。为克服上述不足,上述基座251还包括限位部(图中未标示),该限位部用于在活塞252背离连通孔2502运动的过程中与活塞252抵持,以使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之间具有间隙。本实施例中,限位部设于收容腔 2501的内壁,其为自收容腔2501的内壁向收容腔2501的中心延伸而形成的环状结构;上述活塞252则是设置于连通孔2502与限位部之间。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还可以是块状、弧状或其他任意形状,只要其可在第一磁性件261远离连通孔2502的过程中,阻止该第一磁性件261运动至与第二磁性件262接触即可。
61.对于上述动力模块300,请参阅图2,并结合其他附图,动力模块300用于驱动主动轮220转动,进而使输送带240随之运动,从而带动打印介质900 运动。可选地,动力模块300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主动轮22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动力模块300亦可以是其他任意可以实现转动输出的机构,如旋转气缸等。
62.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本实施例中,上述输送模块200包括支撑座210、主动轮220以及从动轮230,但应当理解,该支撑座210、主动轮220以及从动轮230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240呈平直状,其包括平直延伸的输送区域241;动力模块300为可提供直线运动输出的装置,其则用于驱动输送带240沿上述第一预设方向x往复运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轮不通过支撑座210间接地安装于机架100,以可相对机架100转动,而是直接安装于机架100,并可相对机架转动,此时支撑座 210是可以省略的;上述各结构可省略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而上述基座251的形状实则也可以是多样的,只要保证其具有一收容腔用于收容活塞,以及一连通孔用以提供负压环境即可。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平台1包括至少两个个输送模块200,上述动力模块300分别与各输送模块200连接,并用于驱动各输送模块200中的输送带 240运动。具体地,请参阅图2,同时结合其他附图,各输送模块200沿图示第二预设方向y依次间隔设置。输送模块200还包括第一转轴270与第二转轴280;其中,第一转轴270安装于上述机架100穿过各主动轮220,沿主动轮220的圆周方向,第一转轴270与各主动轮220之间相对固定;同理,第二转轴280安装于机架100并穿过各从动轮230,沿从动轮230的圆周方向,第二转轴280与各从动轮之间相对固定。上述动力模块与第一转轴270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转轴270转动,进入驱动输送带240行进;如此则可通过一个动力模块300实现对多输送模块200的驱动。较优地,沿主动轮220的轴向,第一转轴270与各主动轮220分别滑动连接;相应地,沿从动轮230的轴向,第二转轴280与各从动轮230分别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70与第二转轴280分别设有外花键,各主动轮220与各从动轮230分别设有与前述外花键相适配的内花键,该外花键与内花键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第一转轴270与各主动轮220之间沿轴向的滑动连接,以及第二转轴280与各从动轮230之间沿轴向的滑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70与各主动轮22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结构实现沿轴向的滑动连接,例如,第一转轴270上设有平键,主动轮220上设有相适配的键槽;又例如,第一转轴
270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凸起,主动轮220设有与前述凸起相适配的凹槽;在此不一一详举限定;第二转轴280与各从动轮 230之间亦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结构实现轴向的滑动连接,在此不赘述。如此,当个输送模块200、第一转轴270与第二转轴280均安装于机架100之后,若各输送模块200之间的间隙不满足装配需求,工作人员仅需移动上输送模块 200即可,而无需将第一转轴270与第二转轴280拆卸之后再对输送模块200 进行移动。
64.进一步地,为使该打印平台1能够适应不同宽度规格的打印介质900,该打印平台1还包括调距模块400。具体地,上述输送模块200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为奇数;各输送模块200分别为一个第一输送模块以及至少一对第二输送模块,沿上述的第二预设方向y,第一输送模块位于各输送模块200的中间位置,每对第二输送模块中的两第二输送模块分别设于该第一输送模块的两侧。第二输送模块与机架100之间沿第二预设方向y滑动连接,调距模块 400则分别与同一对第二输送模块中的两第二输送模块连接,并用于驱动该两第二输送模块相互靠近或远离。本实施例中,调距模块400包括丝杆410与电机420。其中,丝杆410包括旋向相反的第一部分(图中未标示)和第二部分(图中未标示);该第一部分与同一对第二输送模块中其中一个的支撑座210 螺纹连接,该第二部分与同一对第二输送模块中另一个的支撑座210螺纹连接。电机420则与丝杆410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如此,电机420 可通过驱动丝杆410的正反转动,进而驱使位于第一输送模块两侧的至少一对第二输送模块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移动到合适位置处,以适应不同宽度规格的打印介质900。较优地,调距模块400包括两丝杆410,该两丝杆410可对一对第二输送模块提供更好的支撑效果,且可提高输送模块200行进的稳定性以及丝杆410的使用寿命;其中,该两丝杆410可连接于同一电机,亦可以连接于各自独立的两电机,本技术不作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即使本实施例中调距模块400包括丝杆410与电机420,且同一丝杆410与两支撑座210连接;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保证调距模块400可控制位于第一输送模块两侧的至少一对第二输送模块的两支撑座210相互靠近或远离即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距模块400包括两电机与两丝杆,一丝杆连接于一第二输送模块,另一丝杆连接于另一第二输送模块,每一电机连接一丝杆;即每一电机单独控制一输送模块200运动,进而实现上述功能,且可以实现不对称的无级调节,对板材处于非对中位置时的吸附效果有保障;又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距模块400包括同步带机构,该同步带机构包括同步带,同步带具有两运动方向相反的平直部位,每一平直部位分别连接有位于第一输送模块两侧的至少一对第二输送模块的支撑座210;在此不一一详举。较优地,每一对第二输送模块均连接有相应的调距模块400;当然,也可以是仅有一对或几对第二输送模块连接有相应的调距模块400,本技术不作具体限定。
65.应当理解,即使上述实施例是以输送模块200的数量为奇数进行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输送模块的数量亦可以为偶数,此时,各输送模块200分别为一对第一输送模块以及至少一对第二输送模块,沿上述第二预设方向,每对第二输送模块中的两第二输送模块分别设于一对第一输送模块的两侧,调距模块与第二输送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述实施例基本一致,在此不赘述。
66.进一步地,为确保打印介质900能够以平整度高的状态自输送区域241 的上游端进入输送区域241,该打印平台1还包括压辊500。具体地,压辊500 靠近输送区域241的上游端设置,其与从动轮230之间具有与打印介质900 厚度基本等同的间隙,打印介质900经由
该间隙而运动至输送区域241;该过程中,压辊500与从动轮230共同配合以对打印介质900施加压力,从而将打印介质900压至较高的平整度且与吸附组件250接触,以降低打印介质900 翘曲的程度。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区域241靠近主动轮220 的一端亦可以为输送区域241的上游端;此时,压辊500靠近主动轮220设置,并与主动轮220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与打印介质900厚度基本相同。
67.接下来,结合各附图对该打印平台1的工作过程作出说明。
68.首先,打印介质900在打印平台1上游装置的驱动下运动至输送区域241 的上游端。
69.然后,打印介质900在输送带240的承载,以及压辊500的辊压作用下,一方面被辊压平整,另一方面也被辊压至紧贴吸附组件250的吸嘴253。
70.之后,打印介质900在输送带240的带动下向下游行进至待打印位置。该过程中,打印介质900前端部下方的吸附组件250所连接的第一磁性件261 最先在第二磁性件262的作用下背离连通孔2502运动,同时吸嘴253处呈负压状态,打印介质900被稳固地吸附在输送区域241表面;而随着打印介质 900在行进至待打印位置之前,上述打印介质900前端对应的吸附组件250所连接的第一磁性件261与第二磁性件262始终存在相互作用力,故活塞252 一直维持在同一位置,即吸嘴253处一直呈负压状态。而至于打印介质中部及尾部所对应的吸附组件250,其亦是在刚运动至与第二磁性件262对应时,即切换至负压状态而吸附打印介质900;且在打印介质900运动至待打印位置之前,各吸附组件250也会维持在负压状态。
71.随着输送带240带着打印介质900移动并完成打印之后,输送带240带动打印介质900进一步向下游行进。该过程中,打印介质900前端部下方的吸附组件250所连接的第一磁性件261最先脱离第二磁性件262的束缚,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复位一定距离,然后该吸附组件250内的活塞252在第三磁性件263的吸引或排斥作用下靠近连通孔2502运动,并复位至一预设位置;此时,该吸嘴253处呈常压状态,打印介质900前端部解除被吸附的状态。而至于打印介质900中部及尾部所对应的吸附组件250,其亦是在刚运动至与第三磁性件263对应时,其内的活塞252即复位至上述预设位置,从而保证打印介质900可顺畅地离开输送区域241,并进入下一工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每一个经过第三磁性件263的吸附组件250中的活塞252均为复位至相同的预设位置,因此各吸附组件250在下一周期吸附打印介质900的过程中,其内的活塞252亦是由同一预设位置开始背离连通孔2502运动,故而能够较好地保证各吸附组件250提供的吸附力基本一致。
7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平台1包括机架100、输送模块200以及动力模块300,其中,输送模块200包括输送带240、至少两个吸附组件250以及驱动机构260。吸附组件250安装于输送带240,各吸附组件250之间沿输送带 240的行进方向间隔设置;吸附组件250包括基座251以及活塞252。基座251 安装于输送带240,其设有收容腔2501以及与该收容腔2501连通的连通孔 2502。活塞252则收容于收容腔2501,并封堵收容腔2501的截面,以将收容腔2501背离连通孔2502的一端与收容腔2501朝向连通孔2502的一端大气隔离。驱动机构260安装于机架100,其用于驱动输送区域241上吸附组件 250中的活塞252背离连通孔2502运动,以在上述连通孔2502处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250能够吸附打印介质900,从而使打印介质900固定于上述输送区域241。
73.与市场上通过风机持续抽离空气的方式来吸附打印介质900的方案相比,本打印
平台1在吸附打印介质900时,其仅在被打印介质900覆盖的吸附组件250的连通孔2502会呈负压状态;而在未被打印介质900所覆盖的范围内,连通孔2502则是与外界大气相连通,其或是一直处于常压状态,或是在活塞暂时的移动位置后,经由短暂的负压又变换至处于常压状态;也即是,该打印平台1可改善输送带运输并吸附打印介质900时,打印介质900周围也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的现状,从而解决飞墨的问题。因此,在打印过程中,打印介质900周围的吸附组件250并不会吸附空气产生气流扰动,其不会对上述打印模块喷出的墨水产生吸附影响,进而可避免飞墨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节省了风机,故该打印平台1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及使用成本。
74.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即使上述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260是通过磁场作用力的形式驱动活塞252运动,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保证驱动机构260 可实现上述功能即可。例如,请参阅图6,其示出了本技术其中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机构260b的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该驱动机构260b包括导向件261b与活动件(图中未标示)。具体地,导向件261b整体呈板状结构,其与输送区域241相对设置,并位于活塞252背离连通孔2502的一侧。导向件261b设有沿上述第一预设方向贯通的导槽2601b,该导槽2601b包括沿输送区域241的前进方向m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导向槽2602b与限位槽2603b;其中,沿输送区域241的前进方向m,导向槽2602b逐渐远离输送区域241,限位槽2603与输送区域241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活动件则与活塞252连接,该活动件用于在输送带240行进的过程中依次经由导向槽2602b与限位槽 2603b,以使活塞252在进入导槽2601b后较进入导槽2601b之前,朝背离连通孔2502一侧位移,从而使连通孔2502处为负压状态,以便于吸附打印介质。可选地,活动件包括连杆与滑轮;其中连杆的一端与活塞252连接,另一端背离连通孔2502延伸;滑轮可转动地安装于连杆背离连通孔2502的一端,其用于进入导槽2601b内。由于滑轮是可转动的结构,因此其在导槽2601 内能够以滚动的形式行进,从而降低与导槽2601b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地,导向件261b还包括复位槽2604b,该复位槽2604连接于限位槽2603b 背离所述导向槽2602b的一侧,并相对导向槽2602b呈倾斜状设置;沿输送区域241的前进方向m,复位槽2604b逐渐靠近输送区域241。该复位槽2604b 用于在打印介质完成打印之后,与活动件共同配合,进而驱使活塞252朝向连通孔2502复位至上述预设位置;该复位槽2604b与上述第三磁性件263所起的作用相似。
75.又例如,在本技术其他的又一些实施例,驱动机构260包括抵接件(图中未标示)、推板(图中未标示)以及气缸(图中未标示)。其中,抵接件与活塞连接,并延伸出上述缸体2512;推板与输送区域241相对设置,并位于输送区域241上的抵接件与输送区域241之间;该推板对应多个吸附组件250;气缸的输出端与推板连接,其用于驱动推板运动,以抵推抵接件以及活塞252 背离上述连通孔2502运动,进而使连通孔2502处呈负压状态,从而便于吸附打印介质。当然,与前述的两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因不能实现每一吸附组件250均在刚运动至与推板对应时,即切换至负压状态,而是需要在打印介质输送至待打印位置后,再一次驱动多吸附组件250切换至负压状态,因而不能保证打印介质900在输送区域241上的稳定传输;另外,该实施方式还需要气缸等额外的驱动元件,会造成制造成本上的增加。此外,驱动机构260还有许多额外的可实施方式,在此不一一详举说明。
76.再例如,在本技术其他的再一些实施例中,输送模块还包括第一导向件与活动件,驱动机构则包括弹性件。具体地,请参阅图7,其示出本技术其中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模
块200c的示意图,为方便说明,该图中体现了输送带240c、吸附组件250c、驱动机构260c、第一导向件290c以及活动件299c。请同时结合图7以及其他附图,第一导向件290c设于活塞252c背离连通孔的一侧,其在面向输送带240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部(图中未标示)。沿输送带 240c的行进方向,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位置291c与第二位置292c,该第一位置291c位于第二位置292c的上游,第二位置292c与输送区域相对设置;其中,自第一位置291c至第二位置292c,第一导向部与输送带240c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活动件299c与活塞252c连接,其位于活塞252c背离连通孔的一侧,每一活塞252c均连接有活动件299c。本实施例中,活动件299c包括连杆与滑轮;连杆的一端与活塞252c连接,另一端背离连通孔延伸;滑轮可转动地安装于连杆背离连通孔的一端。活动件299c与第一导向件290c用于共同配合,以使活动件299c在随输送带240c行进的过程中以接触的方式在第一导向部上依次经过上述的第一位置291c与第二位置292c,进而使活塞252自第一预设位置c1朝靠近连通孔的一侧位移至第二预设位置c2。驱动机构260c 则包括弹性件;该弹性件收容于基座251c的收容腔,并位于活塞252c靠近连通孔的一侧,弹性件分别与活塞252c及收容腔的内壁抵持。弹性件用于对活塞252c起复位作用,具体为驱动活塞252c自上述第二预设位置c2运动复位至第一预设位置c1,以在连通孔处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250c可吸附打印介质。至于弹性件的选材,本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弹簧;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亦可以橡胶等其他具有较佳弹性的元件。
77.如此,当吸附组件250c随输送带240c运动至第一导向部位置时,活动件 299c会与第一导向部抵持;而伴随着输送带240c的行进,活动件299c会被第一导向部抵推至靠近连通孔,相应地,活塞252c则自第一预设位置c1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c2,收容腔内的部分气体向外排出。而当吸附组件250c越过第一导向件290c之后,活塞252c则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第二预设位置c2 运动至c1,进而使连通孔处呈负压状态,以便于吸附打印介质。较佳地,第一导向件290c靠近上述输送区域的上游端设置,则输送模块200c可在打印介质自外部进入的开始即对打印介质进行吸附。
78.较优地,为保证在越过第一导向件290c之后,各吸附组件250c的活塞252均可复位至相同位置,且保持稳定的状态,上述基座还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用于在活塞25c2背离连通孔运动的过程中与活塞252c抵持,以使各活塞 252c所处的第一预设位置c1相同。本实施例中,限位部设于收容腔的内壁,其为自收容腔的内壁向收容腔的中心延伸而形成的环状结构;上述活塞252c 则是设置于连通孔与限位部之间。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还可以是块状、弧状或其他任意形状。更优地,当活塞252c与限位部抵持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如此则可确保活塞252c在第一预设位置c1时可在弹性件与限位部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稳定。
79.进一步地,为保证处于输送区域上的打印介质在脱离输送带240c之前可以解除吸附的状态,该输送模块200c还包括第二导向件293c。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7,与上述第一导向件290c相似,第二导向件293c设于活塞252c 背离连通孔的一侧,其与输送区域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导向件290c的下游。第二导向件293c面向输送带240c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部293c,沿输送带240c 的行进方向,第二导向部293c具有第三位置294c与第四位置295c;该第三位置294c位于第四位置位295c的上游,第三位置294c与输送区域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二位置293c的下游,自第三位置294c至第四位置295c,第二导向部与输送带240c之间的间隙
逐渐减小。上述活动件299c与第二导向件293c 用于共同配合,以使活动件299c在随输送带240c行进的过程中以接触的方式在第二导向部上依次经过第三位置294c与第四位置295c,进而使活塞252靠近连通孔运动。如此,当吸附组件250c随输送带240c运动至第二导向部293c 位置时,活动件299c会与第二导向部抵持;而伴随着输送带240c的行进,活动件299c会被第二导向部抵推至靠近连通孔,相应地,活塞252c则自第一预设位置c1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c2,从而使吸附组件250c切换至常压状态,以解除对打印介质的吸附效果。而当吸附组件250c越过第二导向件293c之后,活塞252c则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第二预设位置c2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c1 进行复位,以便于下一轮次的吸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是至第一导向件290c上的两个位置,而非是指第一导向件可在两个位置之间活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同理。
80.又例如,在本技术其他的又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仍包括弹性件,但输送模块不再如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第一导向件290c/第二导向件293c与活动件299c以接触的形式相互配合来实现顶推活塞252c的过程,而是通过磁性作用力的方式实现上述过程。具体地,请参阅图8,其示出了本技术其中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模块200d的示意图,为方便说明,该图中体现了输送带240d、吸附组件250d、驱动机构260d、第四磁性件290d与第五磁性件291d。首先,请同时结合图8以及其他附图,输送模块200d包括上述第四磁性件290d与第五磁性件291d。每一活塞252d均连接有第四磁性件290d;本实施例中,第四磁性件290d设于活塞252d背离连通孔的一端,其通过一连杆而间接地与活塞252d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磁性件290d亦可以是不通过连杆而直接地与活塞252d连接。第五磁性件291d则与上述输送区域相对设置,其与第四磁性件290d用于共同配合而相互吸引或排斥,以使输送区域上吸附组件250d中的活塞252d自第一预设位置d1靠近连通孔运动至第二预设位置d2。驱动机构260d则包括弹性件;该弹性件收容于上述基座251d的收容腔,并位于活塞252d靠近连通孔的一侧,弹性件分别与活塞252d及收容腔的内壁抵持。弹性件用于对活塞252d起复位作用,具体为驱动活塞252d 自上述第二预设位置d2运动复位至第一预设位置d1,以在连通孔处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250d可吸附打印介质。至于第四磁性件290d与第五磁性件 291d的选型,以及两者之间相对位置的设置关系,均可参照上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在此则不赘述;同理,对于弹性件的选材,亦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弹性件的选材,在此亦不赘述。
81.如此,当吸附组件250d随输送带240d运动至第五磁性件291d位置时,活塞252d在第四磁性件290d与第五磁性件291d之间磁作用力的驱使下自第一预设位置d1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d2,收容腔内的部分气体向外排出。而当吸附组件250d越过第五磁性件291d之后,活塞252d则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第二预设位置d2运动至d1,进而使连通孔处呈负压状态,以便于吸附打印介质。较佳地,第五磁性件291d靠近上述输送区域的上游端设置,则输送模块200d可在打印介质自外部进入的开始即对打印介质进行吸附。
82.较优地,为保证在越过第五磁性件291d之后,各吸附组件250d的活塞 252均可复位至相同位置,且保持稳定的状态,上述基座251d还设有限位部 (图中未示出)。该限位部用于在活塞25d2背离连通孔运动的过程中与活塞 252d抵持,以使各活塞252d所处的第一预设位置d1相同。本实施例中,限位部设于收容腔的内壁,其为自收容腔的内壁向收容腔的中心延伸而形成的环状结构;上述活塞252d则是设置于连通孔与限位部之间。当然,在本申
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还可以是块状、弧状或其他任意形状。更优地,当活塞252d与限位部抵持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如此则可确保活塞252d 在第一预设位置d1时可在弹性件与限位部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稳定。
83.进一步地,为保证处于输送区域上的打印介质在脱离输送带240d之前可以解除吸附的状态,该输送模块200d还包括第六磁性件292d。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8,与上述第五磁性件291d相似,第六磁性件292与输送区域相对设置,沿输送区域的前进方向,该第六磁性件292d位于第五磁性件291d的下游。该第六磁性件292d用于与输送区域上的第四磁性件290d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以使该输送区域上吸附组件中的活塞自第一预设位置d1靠近连通孔运动至上述第二预设位置d2。如此,当吸附组件250d随输送带240d运动至第六磁性件292d位置时,吸附组件250d切换至常压状态,以解除对打印介质的吸附效果。较佳地,第六磁性件291d靠近上述输送区域的下游端设置,则输送模块200d可在打印介质离开输送带240c之前都保持较好的吸附效果;同时,因为该设置可以使吸附组件在摆脱第六磁性件的约束时即运动至输送带弧形的部位,故该设置还有利于避免吸附组件250d在切换为常压后再在弹性件驱使下复位,而导致吸附组件再次变为负压状态并吸附打印介质的弊端。
84.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输送模块,该输送模块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输送模块结构相同,在此则不赘述。由于包括上述输送带240、吸附组件250以及驱动机构260,因此该输送模块在应用于打印平台时可以改善目前输送带运输并吸附打印介质时,打印介质周围也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的现状。因此,该输送模块的应用可改善当前打印平台在打印过程中因吸附打印介质而容易发生飞墨现象的现状。
85.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就该输送模块而言,其并不局限于输送打印介质,其还可以应用于输送其他在产业中需要被输送的物料,如纸箱盒、药品等;相应地,输送带则用于输送该物料。
8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打印设备,该打印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打印平台1。故该打印设备亦可以改善目前打印设备中,打印平台在打印过程中因吸附打印介质而容易发生飞墨现象现状。
8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技术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技术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