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0:06: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换电流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进行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施工中,有时需要工作人员将检测装置通过背负包进行背在胸前,其一手操作检测仪器,一手手持检测探头将探头紧贴在阀组的管道上进行温度以及各项数据的输入,其使用方式不便,首先人工触碰阀组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其次一手进行检测仪器的操作不便于记录数据,因此需要一种便于携带的现场监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达到便于检测施工人员进行数据记录的目的。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检测装置本体,所述检测装置本体的左侧设置有线路管,所述线路管的上端设置有检测探头本体,所述外壳的上侧设置有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通过自锁扣连接,所述拉手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桩,所述连接桩的下侧设置有吸附机构,所述检测装置本体的左侧设置有限位机构。
5.优选的,所述吸附机构包括连接柱、气腔、推板、弹簧、固定杆、第一弹片、密封片、吸盘、清洁机构、弹簧伸缩杆、橡胶块,所述连接柱的上端与连接桩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延伸至气腔的内部与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的外壁与气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推板的下表面与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固定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外壁与气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外壁与第一弹片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片的下端与密封片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片的一侧与气腔的外壁通过扭簧连接,所述气腔的下侧与吸盘的上侧连通设置,所述清洁机构设置在吸盘的内部,所述弹簧伸缩杆的上端与连接桩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伸缩杆的下端通过扭簧与橡胶块的上端铰接,所述橡胶块的下侧与检测探头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6.优选的,所述清洁机构包括支架、扇叶、方形转杆、清洁刷,所述支架的外壁与气腔的底部内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中部下侧通过轴承与扇叶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扇叶的中部套接在方形转杆的外壁上,所述方形转杆的外壁与扇叶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方形转杆的下端与清洁刷的一端铰接。
7.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滑槽、配重块、第二弹片、限位球、限位块,所述滑槽的左侧与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槽的内壁与配重块的后侧外壁滑动连接,所述配重块的内壁套接在线路管的外壁上,所述线路管的外壁与配重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
的外壁上侧通过第二弹片与限位球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的后侧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上。
8.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片呈向后弯曲的姿态。
9.优选的,所述方形转杆的上端贯穿支架并延伸至支架的上侧,所述方形转杆的上侧向左侧与右侧凸起。
1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
11.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在进行监测施工中,工作人员只需手持拉手将吸附机构抽出,此时线路管被向外抽动,使限位球卡进限位块的中部凹槽内部,使线路管被固定,防止线束下坠使检测探头本体脱离被测管线。
13.2、该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将吸附机构抽出外壳的内部后,只需将拉手进行按压,使吸盘紧贴管线表面,由于拉手被按压使连接柱推动弹簧将吸盘以及吸盘上侧的空气挤出,同时弹簧呈欲回弹的趋势,使吸盘上侧差生负压将吸盘紧紧吸附在管线的表面,达到使检测探头本体可以紧贴管线的目的,使现场检测人员解放一只手,便于数据的记录。
14.3、该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在气腔的内部气体通过推板的挤压向下排出的过程中,由于气腔的下侧开口较小,因此气流汇聚形成较大的气压,对吸盘内部与管线表面接触区域的浮灰进行吹除,并且同时会使清洁刷将管线表面的浮灰进行刮除,使限位球可以更好的吸附在管线表面,免除了施工人员手动清洁的目的,使之检测施工更方便快捷。
15.4、该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在连接柱进行下压气腔的同时会使第一弹片向下运动,使之向下挤压密封片,使密封片的边缘与管线表面的接触更加均匀,增加吸盘外侧的气密性,使之吸附的更加牢固,使检测人员施工更方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图2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图3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外壳、2检测装置本体、3线路管、4检测探头本体、5拉手、6连接桩、7吸附机构、8限位机构、701连接柱、702气腔、703推板、704弹簧、705固定杆、706第一弹片、707密封片、708吸盘、709清洁机构、710弹簧伸缩杆、711橡胶块、801滑槽、802配重块、803第二弹片、804限位球、805限位块、901支架、902扇叶、903方形转杆、904清洁刷。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
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4.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换电流阀子模块的现场检测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检测装置本体2,检测装置本体2的左侧设置有线路管3,线路管3的上端设置有检测探头本体4,外壳1的上侧设置有拉手5,其特征在于:拉手5的外壁与外壳1的内壁通过自锁扣连接,拉手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桩6,连接桩6的下侧设置有吸附机构7,检测装置本体2的左侧设置有限位机构8。
25.吸附机构7包括连接柱701、气腔702、推板703、弹簧704、固定杆705、第一弹片706、密封片707、吸盘708、清洁机构709、弹簧伸缩杆710、橡胶块711,连接柱701的上端与连接桩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连接柱701的下端延伸至气腔702的内部与推板7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推板703的外壁与气腔702的内壁滑动连接,推板703的下表面与弹簧704的上端固定连接,弹簧704的下端与固定杆705的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杆705的外壁与气腔702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柱701的外壁与第一弹片706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片706的下端与密封片70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密封片707的一侧与气腔702的外壁通过扭簧连接,气腔702的下侧与吸盘708的上侧连通设置,清洁机构709设置在吸盘708的内部,弹簧伸缩杆710的上端与连接桩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弹簧伸缩杆710的下端通过扭簧与橡胶块711的上端铰接,橡胶块711的下侧与检测探头本体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26.清洁机构709包括支架901、扇叶902、方形转杆903、清洁刷904,支架901的外壁与气腔702的底部内部固定连接,支架901的中部下侧通过轴承与扇叶902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扇叶902的中部套接在方形转杆903的外壁上,方形转杆903的上端贯穿支架901并延伸至支架901的上侧,方形转杆903的上侧向左侧与右侧凸起,方形转杆903的外壁与扇叶902的内壁滑动连接,方形转杆903的下端与清洁刷904的一端铰接。
27.限位机构8包括滑槽801、配重块802、第二弹片803、限位球804、限位块805,滑槽801的左侧与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滑槽801的内壁与配重块802的后侧外壁滑动连接,配重块802的内壁套接在线路管3的外壁上,线路管3的外壁与配重块802的内壁固定连接,配重块802的外壁上侧通过第二弹片803与限位球804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片803呈向后弯曲的姿态,限位块805的后侧固定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上。
28.使用时,通过吊带将外壳1背负于胸前,使检测装置本体2的操作面向上,随即按压拉手5使自锁扣脱离,向外拉扯拉手5使线路管3被向外壳1的外部进行拉扯,使线路管3带动配重块802进行运动,配重块802运动会带动第二弹片803使限位球804进行位移,在感受到限位球804卡进限位块805中部凹槽内部瞬间的声音后将密封片707处紧贴管线表面,同时调整角度使检测探头本体4与管线的表面进行接触,随即按压拉手5,使连接桩6推动连接柱701进行运动,使连接柱701推动推板703将气腔702内部的气体向外挤出,同时推板703将弹簧704进行压缩使之蓄能,在气腔702内部气体向外排出的的同时会吹动扇叶902,使之带动方形转杆903使清洁刷904进行旋转对管线的表面进行清洁,同时由于方形转杆903与扇叶902滑动连接,所以清洁刷904一边旋转清洁一边向吸盘708的内部收缩,同时连接柱701的运动会推动第一弹片706使第一弹片706挤压密封片707,使密封片707更均匀的贴合在管线的表面,在气腔702内部的气体排出之后,由于弹簧704的弹力推动气腔702则会在气腔702的内部形成负压使吸盘708紧紧吸附在管线的表面,同时检测探头本体4由于弹簧伸缩杆
710与橡胶块711连接处扭簧的弹力紧紧贴合在管线表面进行数据的收集,达到解放检测员一只手的目的,在使用结束后只需拉扯线路管3使限位球804继续运动脱离限位块805的中部,使之从限位块805的上侧脱离限位块805的限位,在配重块802的重力下带动线路管3收进外壳1的内部,随后轻轻翘起密封片707与吸盘708的一边则可实现吸附机构7与管线的分离,随后将拉手5重新装回外壳1的内部即可。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