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及烘干炉组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6:22: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及烘干炉组。
2.背景技
3.煤泥烘干,是将湿煤泥由输送机进入旋切机再送入煤泥烘干机,利用抄板以及滚筒的破碎装置,反复撕扯、抄起、散落、击碎、在引风机作用下与呈负压的高温热气流充分接触排除水分进行烘干,达到大量的煤泥回收的目的。
4.传统的煤泥烘干方式,往往采用一下的烘干方式和配套设备。
5.第一种方案,上料机

旋切机

热风炉

烘干机

引风系统

扬料机。
6.第二种方案,上料机

旋切机

输送机

热风炉

烘干机

引风系统

除尘系统

扬料机。
7.第三种方案,上料机

旋切机

输送机

热风炉

烘干机

引风系统

除尘系统

破碎机

扬料机。
8.传统的煤泥烘干方式,工艺复杂其中涉及的设备多,导致煤泥烘干成本较高,整套设备的体积较大,不利小型的工厂烘干煤泥。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此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可安装于车辆,降低了使用者的成本。
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烘干炉组,可将多个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产生的热风汇总,再通过总出风口吹至煤泥,保证当煤泥的厚度过厚时,也可将煤泥烘干;上述运输组件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或上述集风管道连接,运输组件进一步提升了烘干炉组与车辆配合的便利性。
1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1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包括循环外壳,上述循环外壳内设有热风管,上述热风管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成燃烧仓,上述热风管的内壁围合成流动通道,上述流动通道与上述燃烧仓连通,上述流动通道和上述燃烧仓均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外侧连通,上述热风管设有第一风机。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热风管设有连通孔,上述流动通道和上述燃烧仓通过连通孔连通。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热风管的侧壁设有连通凸起,上述连通孔位于上述连通凸起。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通孔包括出气孔和进气孔,上述进气孔位于上述连通凸起的迎风侧,上述出气孔位于上述连通凸起的背风侧,上述进气孔的直径大于上述出气孔的直径。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风机设有加热器。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循环外壳包括第一进风口,上述燃烧仓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外侧通过上述第一进风口连通,上述第一进风口设有第二风机。
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烘干炉组,包括集风管道、运输组件和若干个上述的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上述集风管道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连通,上述集风管道的下侧设有总出风口,上述运输组件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或上述集风管道连接。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外侧设有保护壳。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运输组件为用于与车辆配合的安装件,上述安装件设有安装凸起。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运输组件包括连接架,上述连接架设有轮胎,上述轮胎与上述连接架转动连接,上述连接架与上述集风管道连接。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23.针对第一方面,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包括循环外壳,上述循环外壳内设有热风管,上述热风管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成燃烧仓,燃烧仓内可放置有可发热的燃料,上述热风管的内壁围合成流动通道,冷的空气可在流动通道内流动,燃烧仓的高温可加热流动通道内的空气;上述流动通道与上述燃烧仓连通,使得燃烧仓内加热后的热空气可进入流动通道内,进一步提高了流动通道内空气的温度。
24.上述流动通道和上述燃烧仓均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外侧连通,保证了燃烧仓和流动通道内空气的进出;同时上述燃烧仓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外侧连通,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燃烧仓与循环外壳外侧的空气交换量,来控制燃烧仓内燃料的燃烧程度,进一步控制燃烧仓内的温度,实现了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烘干温度进行控制,提升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装置的一体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上述流动通道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外侧连通,也可通过控制上述流动通道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外侧的空气交换的速度,影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烘干煤泥的风量,综合地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可精确烘干煤泥,防止煤泥受到的温度过高,导致煤泥燃烧,造成资源的浪费;上述热风管设有第一风机,第一风机使燃烧仓和流动通道的空气得以进出,防止燃烧仓和流动通道内的氧气被耗尽,导致燃烧仓内的燃料无法继续燃烧,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工作的持续性和可靠性,也可通过控制第一风机,进而控制上述流动通道与上述循环外壳的外侧的空气交换的速度,实现了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烘干煤泥的风量的精准控制,也便于之后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自动化控制,此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可安装于车辆,降低了使用者的成本。
25.当使用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时,可将待烘干的煤泥置于地面,将燃料置于燃烧仓内,点燃燃料;同时开启第一风机,空气在流动通道内流动至地面;空气在流动通道内流动时,流动通道内的气压低于燃烧仓内的气压和循环外壳外的气压,循环外壳外的空气可通过燃烧仓进入流动通道,增大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最大流速,也使得燃烧仓内的热空气进入流动通道吹至烘干的煤泥,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使用的便利性和使用效率。
26.针对第二方面,烘干炉组,包括集风管道和若干个上述的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上述集风管道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连通,上述集风管道的下侧设有总出风口,上述集风管道可将多个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产生的热风汇总,再通过总出风口吹至煤泥,保证当煤泥的厚度过厚时,也可将煤泥烘干;上述运输组件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或上述集风管道连接,运输组件进一步提升了烘干炉组与车辆配合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烘干炉组的保护壳、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与集风管道配合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烘干炉组的保护壳、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与集风管道配合的侧视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烘干炉组的安装件与集风管道配合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烘干炉组的连接架、轮胎和集风管道配合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33.图标:1-循环外壳,2-热风管,3-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集风管道,6-保护壳,7-安装件,8-连接架,9-轮胎,101-燃烧仓,103-第一进风口,201-流动通道,202-连通凸起,221-出气孔,222-进气孔,302-加热器,501-总出风口,701-安装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实施例1
40.如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包括循环外壳1,上述循环外壳1内设有热风管2,上述热风管2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内壁之间围合成燃烧仓101,上述热风管2的内壁围合成流动通道201,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燃烧仓101连通,上述流动通道201和上述燃烧仓101均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连通,上述热风管2设有第一风机3。
41.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循环外壳1,上述循环外壳1内设有热风管2,上述热风管2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内壁之间围合成燃烧仓101,燃烧仓101内可放置有可发热的燃料,上述热风管2的内壁围合成流动通道201,冷的空气可在流动通道201内流动,燃烧仓101的高温可加热流动通道201内的空气;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燃烧仓101连通,使得燃烧仓101内加热后的热空气可进入流动通道201内,进一步提高了流动通道201内空气的温度。
42.上述流动通道201和上述燃烧仓101均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连通,保证了燃烧仓101和流动通道201内空气的进出;同时上述燃烧仓1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连通,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燃烧仓101与循环外壳1外侧的空气交换量,来控制燃烧仓101内燃料的燃烧程度,进一步控制燃烧仓101内的温度,实现了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烘干温度进行控制,提升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装置的一体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连通,也可通过控制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的空气交换的速度,影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烘干煤泥的风量,综合地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可精确烘干煤泥,防止煤泥受到的温度过高,导致煤泥燃烧,造成资源的浪费;上述热风管2设有第一风机3,第一风机3使燃烧仓101和流动通道201的空气得以进出,防止燃烧仓101和流动通道201内的氧气被耗尽,导致燃烧仓101内的燃料无法继续燃烧,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工作的持续性和可靠性,也可通过控制第一风机3,进而控制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的空气交换的速度,实现了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烘干煤泥的风量的精准控制,也便于之后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自动化控制,此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可安装于车辆,降低了使用者的成本。
43.当使用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时,可将待烘干的煤泥置于地面,将燃料置于燃烧仓101内,点燃燃料;同时开启第一风机3,空气在流动通道201内流动至地面;空气在流动通道201内流动时,流动通道201内的气压低于燃烧仓101内的气压和循环外壳1外的气压,循环外壳1外的空气可通过燃烧仓101进入流动通道201,增大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最大流速,也使得燃烧仓101内的热空气进入流动通道201吹至烘干的煤泥,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使用的便利性和使用效率。
44.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热风管2设有连通孔,上述流动通道201和上述燃烧仓101通过连通孔连通。
4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热风管2设有连通孔,上述流动通道201和上述燃烧仓101通过连通孔连通,连通孔利于生产加工,可降低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生产成本,也保证了上述流动通道201和上述燃烧仓101之间的连通效率。
4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热风管2的侧壁设有连通凸起202,上述连通孔位于上述连通凸起202。
4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热风管2的侧壁设有连通凸起202,连通凸起202增大了热风管2的表面积,进一步增大了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燃烧仓101的接触面积,提升了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燃烧仓101的热交换效率,防止热量大量流失浪费;上述连通孔位于上
述连通凸起202,使得连通孔突出于热风管2的侧壁,便于燃烧仓101内的空气通过连通孔,提升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工作效率。
4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连通孔包括出气孔221和进气孔222,上述进气孔222位于上述连通凸起202的迎风侧,上述出气孔221位于上述连通凸起202的背风侧,上述进气孔222的直径大于上述出气孔221的直径。
4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连通孔包括出气孔221和进气孔222,上述连通孔包括出气孔221和进气孔222,上述进气孔222位于上述连通凸起202的迎风侧,上述出气孔221位于上述连通凸起202的背风侧,上述进气孔222的直径大于上述出气孔221的直径,保证了上述进气孔222空气流通效率,同时防止燃料通过出气孔221进入流动通道201,以免燃料污染了待干燥的煤泥,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工作的可靠性。
50.实施例2
51.如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上述第一风机3设有加热器302。
5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风机3设有加热器302,加热器302可为常见的电热丝,加热器302可辅助加热风,以保证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烘干煤泥的温度;同时使得第一风机3产生的热风可直接点燃燃烧仓101内的燃料,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使用的便利性。
53.实施例3
54.如图1、2、3、4、5所示,上述循环外壳1包括第一进风口103,上述燃烧仓1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通过上述第一进风口103连通,上述第一进风口103设有第二风机4。
5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循环外壳1包括第一进风口103,上述燃烧仓1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通过上述第一进风口103连通,上述第一进风口103设有第二风机4,第二风机4进一步保证了空气进入燃烧仓101的效率,防止进入燃烧仓101内的空气过少,影响燃烧仓101内燃料的燃烧,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可靠性。
5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风机4可为常见的市售风机。
5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风机4可为常见的市售风机,便于购买和更换。
58.实施例4
59.如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烘干炉组,包括集风管道5、运输组件和若干个上述的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上述集风管道5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连通,上述集风管道5的下侧设有总出风口501,上述运输组件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或上述集风管道5连接。
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集风管道5和若干个上述的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上述集风管道5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连通,上述集风管道5的下侧设有总出风口501,上述集风管道5可将多个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产生的热风汇总,再通过总出风口501吹至煤泥,保证当煤泥的厚度过厚时,也可将煤泥烘干;上述运输组件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或上述集风管道5连接,运输组件进一步提升了烘干炉组与车辆配合的便利性。
61.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外侧设有保护壳6。
6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外侧设有保护壳6,保护壳6可防止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受到损坏,保证了烘干炉组使用的安全性。
63.实施例5
64.如图1、2、3、4、5所示,上述运输组件为用于与车辆配合的安装件7,上述安装件7设有安装凸起701。
6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运输组件为用于与车辆配合的安装件7,安装件7可提供空间与叉车等车辆连接,上述安装件7设有安装凸起701,安装凸起701可安装液压杆等支撑装置,液压杆可辅助改变烘干炉组的姿态,提升了烘干炉组使用的便利性。
66.实施例6
67.如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上述运输组件包括连接架8,上述连接架8设有轮胎9,上述轮胎9与上述连接架8转动连接,上述连接架8与上述集风管道5连接。
6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运输组件包括连接架8,上述连接架8设有轮胎9,上述轮胎9与上述连接架8转动连接,上述连接架8与上述集风管道5连接,连接架8为轮胎9的安装和转动提供支撑,通过连接架8与轮胎9的配合,便于普通的车辆推拉烘干炉组,保证了烘干炉组的移动性。
69.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包括循环外壳1,上述循环外壳1内设有热风管2,上述热风管2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内壁之间围合成燃烧仓101,燃烧仓101内可放置有可发热的燃料,上述热风管2的内壁围合成流动通道201,冷的空气可在流动通道201内流动,燃烧仓101的高温可加热流动通道201内的空气;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燃烧仓101连通,使得燃烧仓101内加热后的热空气可进入流动通道201内,进一步提高了流动通道201内空气的温度。
70.上述流动通道201和上述燃烧仓101均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连通,保证了燃烧仓101和流动通道201内空气的进出;同时上述燃烧仓1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连通,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燃烧仓101与循环外壳1外侧的空气交换量,来控制燃烧仓101内燃料的燃烧程度,进一步控制燃烧仓101内的温度,实现了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烘干温度进行控制,提升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装置的一体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连通,也可通过控制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的空气交换的速度,影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烘干煤泥的风量,综合地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可精确烘干煤泥,防止煤泥受到的温度过高,导致煤泥燃烧,造成资源的浪费;上述热风管2设有第一风机3,第一风机3使燃烧仓101和流动通道201的空气得以进出,防止燃烧仓101和流动通道201内的氧气被耗尽,导致燃烧仓101内的燃料无法继续燃烧,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工作的持续性和可靠性,也可通过控制第一风机3,进而控制上述流动通道201与上述循环外壳1的外侧的空气交换的速度,实现了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烘干煤泥的风量的精准控制,也便于之后对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自动化控制,此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可安装于车辆,降低了使用者的成本。
71.当使用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时,可将待烘干的煤泥置于地面,将燃料置于燃烧仓101内,点燃燃料;同时开启第一风机3,空气在流动通道201内流动至地面;空气在流动通道201内流动时,流动通道201内的气压低于燃烧仓101内的气压和循环外壳1外的气压,循环外壳1外的空气可通过燃烧仓101进入流动通道201,增大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的最大流速,也使得燃烧仓101内的热空气进入流动通道201吹至烘干的煤泥,保证了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使用的便利性和使用效率。
72.烘干炉组,包括集风管道5和若干个上述的一种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上述集风管道5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连通,上述集风管道5的下侧设有总出风口501,上述集风管道5可将多个车载式煤泥烘干炉产生的热风汇总,再通过总出风口501吹至煤泥,保证当煤泥的厚度过厚时,也可将煤泥烘干;上述运输组件与上述车载式煤泥烘干炉或上述集风管道5连接,运输组件进一步提升了烘干炉组与车辆配合的便利性。
7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