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码头防撞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2:51: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码头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码头防撞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2.船舶停靠码头时,船舶速度依靠于螺旋桨推水进行前进后退的控制,配合锚定装置对船舶限位限速,由于船体受到风向风速和水流速度的影响,导致船舶速度不易控制,船舶的靠岸会对码头的带来较大的刚性冲击。现有技术中,码头泊位上通常会采用橡胶护舷对码头进行防撞保护,利用橡胶护舷的弹性能力只能吸收部分冲击力,其防撞缓冲能力不佳,承载能力低,船舶长期的冲击会造成码头泊位处地基的移位,导致码头的损伤;船舶靠岸时,靠岸角度的不同会对橡胶护舷造成擦伤破损,需经常更换维护,其难以有效缓冲应对这些来自不同角度船舶对码头的冲击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码头防撞缓冲装置,可以有效吸收不同角度船舶的冲击力,具有承载能力强、缓冲效果好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码头防撞缓冲装置,包括:
6.承载板,用于抗冲击并传递所受作用力,所述承载板受冲击侧设有橡胶垫;
7.支撑板,设置在码头泊位护岸上,所述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铰接座;
8.第一弹簧,用于缓冲所述承载板传递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承载板非受冲击侧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9.减振梁,用于缓冲所述承载板传递的作用力,所述减振梁与所述第一弹簧交错间隔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与支撑板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减振梁内设有减振机构,所述承载板上设有传力板,所述传力板与所述减振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减振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两根支梁,所述支梁通过所述铰接座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所述减振梁内设有气室,所述减振机构运动可影响所述气室内气压;
10.空气弹簧,对称设置在所述减振梁的外侧,所述空气弹簧的内腔密封连通所述气室。
11.优选地,所述减振机构包括滑杆、承载弹簧以及活塞块,所述滑杆一端贯穿所述减振梁固定连接所述传力板,所述减振梁内具有与所述滑杆滑动连接的滑槽以及导向块,所述滑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导向块固定连接所述活塞块,所述活塞块可在所述气室内滑动,所述承载弹簧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环,其中一所述连接环套设在所述滑杆上,另一所述连接环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块相对于所述气室的一侧,所述传力板与所述减振梁两者朝向的侧面上均设有阻尼环。
12.优选地,所述减振梁内壁处设有若干气孔,所述空气弹簧包括弹性囊以及环绕设置在所述弹性囊中间位置的腰环,所述弹性囊设有密封连通所述气孔的气口。
13.优选地,所述减振梁外侧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安装箱,所述空气弹簧设置在所述安装箱内,所述安装箱具有所述弹性囊的膨胀空间,所述安装箱内设有用于所述弹性囊导向所述膨胀空间的压板。
14.优选地,所述安装箱内设有连杆,所述连杆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箱的内壁以及所述腰环,所述安装箱内壁设有连通所述膨胀空间的气道,所述安装箱外侧安装有连通所述气道的泄压阀。
15.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为蝶形弹簧。
16.优选地,所述支梁与所述铰接座的铰接方式采用球铰接。
17.优选地,所述气室与所述空气弹簧的内腔充入高压气体。
18.优选地,所述气室内安装有气压传感器。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0.(1):通过承载板应对船舶的冲击并传递所受作用力,利用交错间隔设置的第一弹簧与减振梁进行缓冲吸振,第一弹簧优选为蝶形弹簧,其抗冲击能力、承载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刚度,为承载板与支撑板提供有效的连接强度,设置的橡胶垫可缓解承载板所受刚性冲击,减振梁一端通过支梁铰接在支撑板上,当承载板受到不同角度船舶的冲击力时,承载板位置浮动改变,支梁进行相应摆动,使承载板通过传力板可使作用力导向至减振机构,减振梁内的减振机构配合空气弹簧进行缓冲吸收传递的作用力,承载能力强,缓冲效果好;
21.(2):通过滑杆带动承载弹簧与活塞块,承载弹簧吸收部分传递的作用力,活塞块在气室内滑动,改变气室与空气弹簧内的气压,动能转化为压力能,利用弹性囊进行缓冲吸收压力能,减振能力优越,缓冲效果好;
22.(3):安装箱内腰环与压板对弹性囊构成限位,使弹性囊沿膨胀空间进行增大,弹性囊挤压膨胀空间使原膨胀空间内气体经过气道与泄压阀排出,使弹性囊内压力能得到释放,空气弹簧工作稳定,缓冲效果好;
23.(4):气室与空气弹簧的内腔充入高压气体,提高空气弹簧的刚度,以加强空气弹簧的承载能力;设置在气室内的气压传感器可监测气室与空气弹簧的内腔的气压,根据气压数据,可及时发现减振梁处空气弹簧与减振机构的失效情况。
附图说明
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振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箱与腰环的连接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减振梁与支梁的连接示意图。
30.图中标记:1-承载板;201-橡胶垫;2-第一弹簧;3-减振梁;31-滑槽;32-导向块;33-气室;34-气孔;4-支梁;5-铰接座;6-支撑板;7-传力板;8-减振机构;81-滑杆;82-承载弹簧;83-连接环;84-活塞块;9-空气弹簧;91-弹性囊;911-气口;92-腰环;93-连杆;10-安装箱;11-气道;12-压板;13-泄压阀;14-气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进行清楚完全的描述。
32.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码头防撞缓冲装置,包括:用于抗冲击并传递所受作用力的承载板1,设置在码头泊位护岸上的支撑板6,用于缓冲承载板1传递的作用力的第一弹簧2以及减振梁3,对称设置在减振梁3外侧的空气弹簧9,承载板1受冲击侧设有橡胶垫201,利用橡胶垫201缓解承载板1所受的刚性冲击,支撑板6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铰接座5,第一弹簧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承载板1非受冲击侧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6上,减振梁3与第一弹簧2交错间隔设置在承载板1与支撑板6之间的空间内。
33.请参阅图2与图5,减振梁3内设有减振机构8,承载板1上设有传力板7,传力板7与减振机构8固定连接,减振梁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两根支梁4,支梁4通过铰接座5与支撑板6铰接,减振梁3内设有气室33,减振机构8运动可影响气室33内气压,空气弹簧9的内腔密封连通气室33。
34.在本实施例中,减振机构包括滑杆81、承载弹簧82以及活塞块84,滑杆81一端贯穿减振梁3固定连接传力板7,减振梁3内具有与滑杆81滑动连接的滑槽31以及导向块32,滑杆81的另一端贯穿导向块32固定连接活塞块84,活塞块84可在气室33内滑动,承载弹簧82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环83,其中一连接环83套设在滑杆81上,另一连接环83固定连接在导向块32相对于气室33的一侧,传力板7与减振梁3两者朝向的侧面上均设有阻尼环,对传力板7进行减震,起到保护缓冲梁3的作用。
35.请参阅图2与图3,减振梁3内壁处设有若干气孔34,空气弹簧9包括弹性囊91以及环绕设置在弹性囊91中间位置的腰环92,弹性囊91设有密封连通气孔34的气口911,减振梁3外侧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安装箱10,空气弹簧9设置在安装箱10内,安装箱10具有弹性囊91的膨胀空间,安装箱10内设有用于弹性囊91导向膨胀空间的压板12,安装箱10内壁设有连通膨胀空间的气道11,安装箱10外侧安装有连通气道11的泄压阀13。
36.请参阅图5,安装箱10内设有连杆93,连杆9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安装箱10的内壁以及腰环92,通过腰环92弹性囊91进行限位,当弹性囊91体积扩大时,可将弹性囊91导向膨胀空间。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2优选为蝶形弹簧,其抗冲击能力、承载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的刚度,可为承载板1与支撑板6提供有效的连接强度。
38.在本实施例中,支梁4与铰接座5的铰接方式采用球铰接,球铰接可使支梁4的摆动沿周向方向,可灵活配合承载板1位置的浮动改变。
39.在本实施例中,气室33与空气弹簧9的内腔充入高压气体,提高空气弹簧9的刚度,以加强空气弹簧9的承载能力。
40.在本实施例中,气室33或空气弹簧9内安装有气压传感器14,气压传感器14可监测气室33与空气弹簧9的内腔的气压,根据气压数据,可及时发现减振梁3处空气弹簧9与减振机构8的失效情况。
41.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承载板1应对船舶的冲击并传递所受作用力,利用交错间隔设置的第一弹簧2与减振梁3进行缓冲吸振,支撑板6与码头泊位护岸连接,提供稳定支撑;减振梁3一端通过支梁4铰接在支撑板6上,承载板1受到不同角度船舶的冲击力时,
承载板1位置会浮动改变,若干设置的第一弹簧2与减振梁3在承载板1与支撑板6之间的连接结构会随着承载板1位置的浮动改变而改变,第一弹簧2会产生倾斜振动,支梁4进行相应摆动,承载板1通过传力板7可使作用力导向至减振机构8,减振梁3内的减振机构8配合空气弹簧9进行缓冲吸收传递的作用力,具体的,承载板1受冲击后,第一弹簧2受压收缩吸收冲击作用力,传力板7将作用力导至滑杆8,滑杆8带动承载弹簧82与活塞块83,承载弹簧82受压收缩吸收部分传递的作用力,活塞块83在气室33内滑动,改变气室33与空气弹簧9内的气压,动能转化为压力能,利用弹性囊91进行缓冲吸收压力能,安装箱10内腰环92与压板12对弹性囊91构成限位,使弹性囊91沿膨胀空间进行增大,弹性囊91挤压膨胀空间使原膨胀空间内气体经过气道11与泄压阀13排出,弹性囊91内压力能得到释放,使空气弹簧9稳定工作。
42.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