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3:24: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磺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


背景技术:

2.磺化是向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团的反应称为磺化或者硫酸盐化反应,磺化是指硫原子与碳原子相连的反应,得到的是磺酸化合物,磺化是放热反应,低温磺化时需要冷却,而高温磺化则需要加热保温,脂肪族化合物通常用间接的方法磺化,芳香族化合物主要用直接磺化。
3.生产线上的磺化反应往往需要转化塔来对其进行混合转化,现有的磺化转化塔对降温方面的措施不如升温和保温方面的措施完善,降温措施一般使用冷凝器和冷风机等机器对其进行降温,成本较高,且维护费用较大,有些甚至不对降温方面进行设定,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低温液入口,且筒体的同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低温液出口,所述低温液出口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动阀,所述筒体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加热层,且加热层与筒体的中间设置有空腔。
7.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顶端外壁设置有密封垫,且密封垫的一侧外壁活动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柱,且第二支柱的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有锥体盖。
8.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混合筒体,且混合筒体的内壁设置有螺旋槽,所述混合筒体与加热层的中间设置有第二空腔,且第二空腔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远程温度传感器。
9.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筒体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原液入口,且原液入口穿过加热层和筒体,所述顶盖的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磺化液入口,且磺化液入口的一端置于混合筒体内,所述顶盖的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出气口,且出气口的一端置于第二空腔内。
10.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的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外壁等密度设置有搅拌片,且搅拌片的外壁等密度设置有孔。
11.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筒体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锥体底,且锥体底的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阀,所述第二电动阀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混合液出口,且混合液出口和第二电动阀穿过筒体的底部。
12.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层包括加热铜丝,且加热铜丝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导热层,
所述加热铜丝的另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热层,所述筒体的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与加热铜丝、电动阀、第二电动阀的线路相连,所述电机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远程控制器。
13.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支柱。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通过设置有低温液入口、低温液出口和空腔,通常磺化反应需要有高温的加持,一般的装置会设置有加温装置,但若想降温只能停止加热,正常降温,较耗费时间,通过设置有空腔,低温液由低温液入口进入空腔,再由低温液出口排出,通过第二导热层进行筒内降温,降温速度快,节省时间并能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低温磺化。
16.2.该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通过设置有加热层,通过加热铜丝进行加热的加热层遍布于整个筒体,加热时整体加热,避免加热不均的状况发生,使远程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更为精准,协助更准确的把控温度并能及时作出调整。
17.3.该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通过设置有椎体底,使反应后的混合液由混合液出口排出时,底部没有剩余,避免筒内有残留液体以影响二次使用。
18.4.该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通过设置有螺旋槽,原液通过原液入口进入混合筒体时,经过螺旋槽进行流速减缓,避免原液飞溅回流影响原液固定质量。
19.5.该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通过设置有锥体盖,锥体盖对装置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雨水聚集对装置外壁产生侵蚀,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20.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的筒体内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的搅拌杆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的加热层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筒体、2-原液入口、3-低温液入口、4-低温液出口、5-电动阀、6-支柱、7-锥体底、8-混合液出口、9-第二电动阀、10-电机、11-锥体盖、12-第二支柱、13-磺化液入口、14-出气口、15-密封垫、16-顶盖、17-加热层、18-混合筒体、19-螺旋槽、20-空腔、21-第二空腔、22-第二电机、23-旋转杆、24-搅拌片、25-孔、26-远程温度传感器、27-远程控制器、701-导热层、702-加热铜丝、703-第二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7.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8.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9.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30.参照图1-4,一种磺化生产线用转化塔,包括筒体1,筒体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低温液入口3,且筒体1的同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低温液出口4,低温液出口4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动阀5,筒体1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加热层17,且加热层17与筒体1的中间设置有空腔20,低温液由低温液入口3进入空腔20,再由低温液出口4排出,降温速度快,节省时间且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低温磺化。
31.本实用新型中,筒体1的顶端外壁设置有密封垫15,且密封垫15的一侧外壁活动连接有顶盖16,顶盖16的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柱12,且第二支柱12的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有锥体盖11,锥体盖11对装置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雨水聚集对装置外壁产生侵蚀,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32.本实用新型中,筒体1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混合筒体18,且混合筒体18的内壁设置有螺旋槽19,混合筒体18与加热层17的中间设置有第二空腔21,且第二空腔2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远程温度传感器26,通过设置有螺旋槽19,原液进入混合筒体18时,经过螺旋槽19进行流速减缓,避免原液飞溅回流影响原液固定质量。
33.本实用新型中,混合筒体18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原液入口2,且原液入口2穿过加热层17和筒体1,顶盖16的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磺化液入口13,且磺化液入口13的一端置于混合筒体18内,顶盖16的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出气口14,且出气口14的一端置于第二空腔21内。
34.本实用新型中,顶盖16的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22,且第二电机22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旋转杆23,旋转杆23的外壁等密度设置有搅拌片24,且搅拌片24的外壁等密度设置有孔25。
35.本实用新型中,混合筒体18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锥体底7,且锥体底7的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阀9,第二电动阀9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混合液出口8,且混合液出口8和第二电动阀9穿过筒体1的底部,通过设置有椎体底7,使反应后的混合液由混合液出口8排出时,底部没有剩余,避免筒内有残留液体以影响二次使用。
36.本实用新型中,加热层17包括加热铜丝702,且加热铜丝702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导热层701,加热铜丝702的另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热层703,筒体1的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电机10,且电机10与加热铜丝702、电动阀5、第二电动阀9的线路相连,电机10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远程控制器27,导热层701与第二导热层703皆为高硬度铜合金,具有高导热性,能快速升温降温。
37.本实用新型中,筒体1的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支柱6。
38.工作原理:原液由原液入口2进入,经过螺旋槽19进入混合筒体18内,固定质量原液注入口,由磺化液入口13通入磺化液进入混合桶体18内进行混合,远程控制远程控制器
27控制电机10带动加热铜丝702进行加热,由远程温度传感器26传出的温度信息得知到达固定温度后,停止加热,混合期间,第二电机22带动旋转杆23与搅拌片24进行协助混合,等待混合完毕后,远程控制第二电动阀9开启阀门,混合液由混合液出口8排出,需要降温时,低温液由低温液入口3进入空腔20,由低温液出口4排出循环进行降温,通过远程温度传感器26控制所需温度,第二空腔21内的热气由出气口14排出。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