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野战急救车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0:11: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野战急救车。


背景技术:

2.随着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越野活动的流行,环境形态和偏远越野路的样式有着很多重大的变化,如环境空间增大,越野路面的立体化程度提高,地区与城市的前后方之间的区别减少,人们的生命保障增大,从而对野外作业工作人员的紧急抢救和快速运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尤其当战争或者局部冲突发生的时候,现有的急救车在移送伤员时,由于地形环境因素的限制,会导致急救车产生剧烈的颠簸,这样容易使急救车上的伤员发生二次伤害,且急救车在行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漂浮物,灰尘漂浮物随空气进入车内,严重影响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野战急救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野战急救车在转移伤员时,由于颠簸容易使伤员发生二次伤害,且车内的灰尘漂浮物会影响人员健康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野战急救车,包括车体和车厢,车厢固定安装在车体上,车厢内的地板上固定安装有四个空心圆柱,四个空心圆柱内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四个空心圆柱呈矩形排布,空心圆柱上方设有移动担架,移动担架的四脚分别套接在四个空心圆柱内,移动担架的两侧均活动安装有防护栏,防护栏包括横杆和若干竖杆,若干竖杆底部分别铰接在移动担架侧壁上,横杆与竖杆的顶端铰接,横杆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气囊,移动担架底部安装有气泵,气泵与气囊之间连接有软管,移动担架上设有用于开启气泵的控制机构,车厢的内顶部设有空气净化机构。
6.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空气净化机构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过滤箱和两根排气管,过滤箱顶部安装有进气管,进气管顶端贯穿出车厢,过滤箱底部若干出气管,若干出气管底端贯穿出箱体,两根排气管均为l形且沿箱体中轴线对称设置,排气管的一端贯穿出箱体,排气管的另一端贯穿出车厢。
7.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箱体内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一锥齿轮,两根排气管内均设有负压扇叶,负压扇叶同轴连接有支杆,支杆贯穿出排气管,支杆置于排气管外的端部同轴连接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
8.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控制机构包括滑板和两个开关,移动担架内开设有空腔,滑板和开关均置于空腔内,滑板左右两侧壁与空腔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两个开关分别安装在空腔的左右两侧壁上,开关与气泵之间电连接。
9.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进气管和排气管的顶端均安装有滤网,过滤箱内设有空气干燥层、活性炭吸附块和消毒杀菌层。
10.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车厢整体采用骨架加筋结构,骨架由矩形钢管焊接而成,车厢壁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钢板、聚氨酯泡沫和 abs内饰板。
1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车厢外的钢板为防弹钢板,车厢上开设有观察窗,观察窗上安装有防弹玻璃。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通过在车厢内设置空心圆柱,且在空心圆柱内安装第一弹簧,使移动担架的四脚套接在空心圆柱内并与第一弹簧相抵,当车厢受到颠簸时,空心圆柱内的第一弹簧首先受力产生形变,保证了移动担架的稳定性,且由于空心圆柱的限位效果,也避免了移动担架发生位置的移动。
14.2.通过设置滑板、气泵和气囊,当车厢受到较大程度的颠簸晃动时,滑板也随之发生移动,直至滑板触发开关启动气泵,气泵瞬间为气囊充气,气囊展开,对移动担架上的伤员进行有效的保护。
15.3.利用电机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和支杆带动负压扇叶转动,使得车厢内空气流动起来,而进入车厢内的空气经过过滤箱的过滤,有效的清除掉里面的灰尘杂质,保证了车内空气的清新干净。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野战急救车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中车厢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中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中移动担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中空心圆柱与移动担架的连接示意图;
21.图6为本发明中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的连接示意图;
22.图7为本发明中横杆的示意图。
23.图中:车体1、车厢2、观察窗3、空心圆柱4、移动担架5、横杆6、竖杆7、气泵8、箱体9、过滤箱10、进气管11、排气管12、出气管13、负压扇叶14、第一弹簧15、电机16、第一锥齿轮17、第二锥齿轮18、支杆19、滑板20、第二弹簧21、开关22。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正面”、“上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5.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野战急救车,包括车体1和车厢2,车厢2整体采用骨架加筋结构,骨架由矩形钢管焊接而成,车厢2壁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钢板、聚氨酯泡沫和abs内饰板,车厢2外的钢板为防弹钢板,车厢2上开设有观察窗3,观察窗3上安装有防弹玻璃。
26.车厢2固定安装在车体1上,车厢2内的地板上固定安装有四个空心圆柱4,四个空心圆柱4内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15,四个空心圆柱4呈矩形排布,空心圆柱4上方设有移动担架5,移动担架5的四脚分别套接在四个空心圆柱4内,移动担架5的四脚与第一弹簧15 相抵,使得车厢2受到轻微颠簸时,第一弹簧15率先发生形变,而保证了移动担架5的稳定性。
27.移动担架5的两侧均活动安装有防护栏,防护栏包括横杆6和三根竖杆7,三根竖杆7底部分别铰接在移动担架5侧壁上,横杆6与竖杆7的顶端铰接,横杆6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气囊,移动担架5底部安装有气泵8,气泵8与气囊之间连接有软管,移动担架 5上设有用于开启气泵8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滑板20和两个开关22,移动担架5内开设有空腔,滑板20和开关22均置于空腔内,滑板20左右两侧壁与空腔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1,两个开关22分别安装在空腔的左右两侧壁上,开关22与气泵8之间电连接。利用滑板20随移动担架5同步移动的特点,当移动担架5受到剧烈的颠簸晃动时,滑板20随之移动触发空腔内壁上的开关22,开关22控制气泵8向气囊内充气,气囊弹起有效保护了移动担架5上的伤员受到二次伤害。
28.车厢2的内顶部设有空气净化机构。空气净化机构包括箱体9,箱体9内设有过滤箱10和两根排气管12,过滤箱10顶部安装有进气管11,进气管11顶端贯穿出车厢2,过滤箱10底部若干出气管 13,若干出气管13底端贯穿出箱体9,过滤箱10内设有空气干燥层、活性炭吸附块和消毒杀菌层,空气进入过滤箱10内,经过干燥、吸附等一些列过程,进入车厢2内的均为清新干净的空气,保证了车箱内人员的安全。两根排气管12均为l形且沿箱体9中轴线对称设置,排气管12的一端贯穿出箱体9,排气管12的另一端贯穿出车厢2,进气管11和排气管12的顶端均安装有滤网,能够有效的将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初步的过滤掉。箱体9内固定安装有电机16,电机16的输出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7,两根排气管12内均设有负压扇叶 14,负压扇叶14同轴连接有支杆19,支杆19贯穿出排气管12,支杆19置于排气管12外的端部同轴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8,第二锥齿轮18与第一锥齿轮17啮合。通过电机16带动第一锥齿轮17转动,进而实现排管内的负压扇叶14转动,使得车厢2内的空气流动起来。
29.具体实施方式:当急救车移送伤员时,将移动担架5的四脚套接在空心圆柱4内,并与第一弹簧15相抵,遇到轻微颠簸路况时,第一弹簧15受力发生形变,而保证了移动担架5的稳定性。当遇到较差路况时,移动担架5颠簸晃动猛烈,滑板20随移动担架5同步运动,当滑板20运动过程中触发开关22,开关22控制气泵8开启,气泵8便开始为气囊充气,气囊弹起,有效的保护了移动担架5上的伤员避免发生二次伤害,防护效果明显。
30.急救车在行使过程中,会扬起大量的尘土,灰尘杂质随空气进入车厢2内,会对车厢2内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启动电机16,电机16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17转动,第一锥齿轮17啮合第二锥齿轮18和支杆19转动,排气管12内负压扇叶14转动,车厢2内的空气流动起来,含有灰尘杂质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1进入过滤箱10后,经过过滤箱10的层层过滤,最终进入车厢2内的为清新干净的空气,有效保证了车厢2内的空气清洁。
31.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