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向可延长的线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14:52: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线搬运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可延长的线轴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工厂设备的维护维修过程中,现场经常用到临时电源线,而较为常见的就是线轴,通过线轴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电源,市面上现有的技术:(1)线轴和插头固定放在电源取电处,作业人员需要拉着插排进行工作,一旦作业区域距离检修电源箱过长时,作业人员费时费力,电源线长距离拉扯较沉,无法灵活通过现场的弯路;(2)线轴和插排为一体,作业人员将插头取电,拉着线轴进行作业,比如需要进行登高作业时,由于线轴过于笨重,作业人员无法带着线轴进行登高作业,给日常作业人员带来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双向可延长的线轴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线轴过于笨重,无法灵活适应现场环境,费时费力、效率低,电源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对电源线会造成线路破皮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双向可延长的线轴装置,包括:支架,设有主轴;第一线轴,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主轴上,用于缠绕第一电线;第二线轴,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主轴上,与所述第一线轴相邻设置,用于缠绕第二电线;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上锁时,将所述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的相邻端面固定,使得所述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可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线轴与所述第二线轴之间设有导电盘;所述第一电线的端部及第二电线的端部与所述导电盘可转动电连接。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盘上设有和其同心设置的滑触导轨,所述滑触导轨靠近第一线轴的一面设有第一导槽、靠近第二线轴的一面设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内可滑动电连接有第一滑触线,所述第一电线通过第一接线柱与所述第一滑触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槽内可滑动电连接有第二滑触线;所述第二电线通过第二接线柱与所述第二滑触线电连接。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自复位柱销,跨接在所述第一线轴的两个端壁上,并和所述主轴平行设置;限位件,和自复位柱销伸出第一线轴外端面的一端连接;固定槽,位于所述第一线轴的外端面上,用于固定限位件;柱销卡槽,位于第二线轴的内端壁上,和所述自复位柱销的插入端卡接。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复位柱销远离第二线轴一端的端面向四周延伸出弹簧固定端,所述自复位柱销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弹簧固定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线轴的外侧的端壁上。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柱销卡槽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分布在与第二线轴内端壁同心的圆上。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线的自由端连接插排,所述第二
电线的自由端连接插头,所述限位件为插排。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线轴的内端壁边缘延伸出容纳所述第一线轴内端壁边缘的限位槽,使得第一线轴转动时,其边缘部分在所述限位槽内转动。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轴端部连接有两个可向上伸缩的支架伸缩杆。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轴下方连接有若干支架腿,用于支撑所述支架主体;两个所述支架腿之间跨接和所述主轴的平行的支架腿横杆,一个所述支架腿横杆的两端设有脚轮。
14.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技术所述的双向可延长的线轴装置,采用了同主轴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并且在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中间设置了导电盘,使得位于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上的电线可以通电,同时本技术还设置了锁紧装置,当工作人员延长位于线轴上的电线时,通过锁紧装置将两个线轴锁紧,两个线轴同步(同时同向)转动;当工作人员只需要一个方向延长电线时,松开两个线轴的锁紧装置,两个线轴可以同时正向或者反向转动。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只沿一个方向延长或者沿两个方向延长的工作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作业效率,同时能够灵活适应现场环境;同时不用拖着电线走,减少了电线和地面的摩擦,消除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线轴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线轴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沿a-a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沿b-b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滑触导轨和接线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自复位柱销的弹簧未受压和受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3.1、支架;11、支架腿;111、支架横杆;112、脚轮;12、主轴; 13、支架伸缩杆;2、第一线轴;21、固定槽;3、第二线轴;31、限位槽;4、第一电线;5、第二电线;6、锁紧机构;61、自复位柱销; 611、弹簧固定端;612、弹簧;62、柱销卡槽;63、限位件;7、导电盘;71、第一导槽;72、第二导槽;73、第一滑触线;74、第二滑触线;75、第一接线柱;76、第二接线柱;77、滑触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申请相关的部分。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6.一种双向可延长的线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设有主轴12;第一线轴2,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主轴12上,用于缠绕第一电线4;第二线轴3,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主轴12上,与所述第一线轴2相邻设置,用于缠绕第二电线5;锁紧机构6,所述锁紧机构6 上锁时,将所述第一线轴2和第二线轴3的相邻端面固定,使得所述第一线轴2和第二线轴3可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线轴2与所述第二线轴3之间设有导电盘7;所述第一电线4的端部及第二电线5的端部与所述导电盘7可转动电连接。
27.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同轴可转动的放置在所述支架1上,为电线可向两个方向延长提供了基础。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可以同步转动也可以不同步转动,同步转动为同轴同向、不同步转动为同轴同向或反向转动,这样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只拉动缠绕在第一线轴上的第一电线、或者只拉动缠绕在第二线轴上的第二电线,或者同时向两个方向拉动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时,电线实现了可沿一个方向延长或者沿两个方向延长的工作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作业效率,同时能够灵活适应现场环境;同时不用拖着电线走,减少了电线和地面的摩擦,消除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同时,本技术在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中间设置了导电盘,使得两端的电线可以通电,便于线轴向两个方向延长同时保证电线之间的通电性,同时导电盘和线轴主轴的位置关系,可以保证线轴转动中也可以通电,电线不会在地面上拖行,减少了电线表面的破损几率,降低成本。
28.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盘7上设有和其同心设置的滑触导轨77,所述滑触导轨77靠近第一线轴2的一面设有第一导槽71、靠近第二线轴3的一面设有第二导槽72;所述第一导槽71内可滑动电连接有第一滑触线73,所述第一电线4通过第一接线柱75 与所述第一滑触线73电连接;所述第二导槽72内可滑动电连接有第二滑触线74;所述第二电线5通过第二接线柱76与所述第二滑触线 74电连接。
29.具体地,如图3-5所示,所述滑触导轨77由同心设置的若干圈滑触导槽组成,所述滑触导槽为石墨导槽,使得滑触线的两端一直通电。应当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滑触线和第二滑触线的线条数量相同,二者分别和第一滑触导槽、第二滑触导槽的圈数相同。石墨具良好的导电性,本技术通过导电盘将两端的电线通电。
30.优选的,所述第一接线柱固定在第一线轴的内端壁上,所述第二接线柱固定在第二线轴的内端壁上。此处应当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接线柱位于和滑触导轨相对应位置,方便滑触线连接滑触导轨和电线,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工作人员在拉动线排或者插头端时,缠绕在线轴上的电线解开缠绕并向拉动的方向延伸,与此同时,线轴转动,滑触线也在滑触导轨内转动,不影响两端电线的导电性,极大的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取电工作。
31.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电线5的端部和第二接线柱76 连接,第二接线柱的内壁将第二电线卡接,使得电线的插接更稳定,不容易脱落。
32.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机构6包括:自复位柱销 61,跨接在所述第一线轴的两个端壁上,并和所述主轴12平行设置;限位件,和自复位柱销61伸出第一线轴2外端面的一端连接;固定槽,位于所述第一线轴2的外端面上,用于固定限位件;柱销卡槽62,位于第二线轴3的内端壁上,和所述自复位柱销61的插入端卡接。
33.当限位件固定在固定槽内时,按压自复位柱销61的一端、自复位柱销61的另一端
插入所述柱销卡槽,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相邻端面连接实现锁紧固定;当限位件从固定槽内取下时,自复位柱销自动复位,其插入端脱离柱销卡槽,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松开固定。第一线轴2 的外端面,为远离第二线轴3的端面;第二线轴3的内端壁,为靠近第一线轴的端壁。
34.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复位柱销61远离第二线轴3 一端的端面向四周延伸出弹簧固定端611,所述自复位柱销61上套设有弹簧612;所述弹簧6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弹簧固定端611、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线轴2的外侧的端壁上。
35.具体地,如图6所示,当所述限位件63按压所述弹簧固定端611 时,所述自复位柱销61伸入所述柱销卡槽62,当取消按压所述弹簧固定端611时,所述自复位柱销61自动复位至未伸入柱销卡槽62的状态。此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自复位柱销61一端套设弹簧612后,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线轴外端壁、第一线轴内端壁、第二线轴内端壁,并和三者轴向可滑动连接。
36.所述自复位柱销24上设置的弹簧,实现自复位柱销24的自动复位功能。同时,这种自复位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所述固定槽21的位置和所述所述自复位柱销61的位置对应,使得所述限位件 63安装在固定槽21上时,刚好可以按压所述自复位柱销61。
37.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柱销卡槽62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分布在与第二线轴内端壁同心的圆上。
38.具体地,如图3-4所示,所述柱销卡槽62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分布在第二线轴3的内端壁上,且每个所述柱销卡槽62至该端壁中心的距离相同。第二线轴3的内端壁为相对靠近第一线轴2的端壁。多个柱销卡槽62方便自复位柱销61和柱销卡槽62的对准工作,即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不同步转动时,自复位柱销61可以快速对准最近的柱销卡槽62,将第一线轴2和第二线轴3锁紧固定。此处,应当可以理解的是,位于所述柱销卡槽25的数量只有一个也足够使用。
39.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线4的自由端连接插排,所述第二电线5的自由端连接插头,所述限位件63为插排。
40.具体地,当插排固定在所述固定槽21上时,刚好压住自复位柱销 61伸入柱销卡槽62,使得所述第一线轴2和第二线轴3锁紧固定,可以从插头端延长电线,第一线轴2和第二线轴3同步转动;当插排从固定槽21取下时,自复位柱销61复位至只穿过所述第一线轴2的内端壁,可以分别从插头和插排端延长电线,使得所述第一线轴2和第二线轴3不同步转动,插排和插头端的电线均可延长。
41.固定槽2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固定限位件或者插排,防止工作环境杂乱;另一方面当限位件为插排时,插排也充当了压住自复位柱销伸入柱销卡槽限位功能,实现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的锁紧固定,插排固定方便插接其他插头,插头端的电线可延长。当取下插排时,自复位柱销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松开锁紧,插排和插头端的电线均可延长。
42.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线轴3的内端壁边缘延伸出容纳所述第一线轴2内端壁边缘的限位槽31,使得第一线轴2转动时,其边缘部分在所述限位槽31内转动。
43.具体地,第二线轴3的内端壁,为相对靠近所述第一线轴2的端壁;第一线轴2内端壁,为相对靠近所述第二线轴3的端壁。
44.请进一步的参考图1,第二线轴3的内端壁边缘处设置的限位槽 31,使得第一线轴2的内端壁边缘在该限位槽31内转动,使得本结构更加稳固安全,不容易脱离。当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不容易脱落且位置相对固定时,也方便了自复位柱销61和柱销卡槽62的对准工作。
45.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12端部连接有两个可向上伸缩的支架伸缩杆13。
46.具体地,所述支架伸缩杆13不使用时为收缩状态,可伸缩端伸入固定端;使用时,工作人员根据需要,手动调整伸出至适合人体的高度,方便作业。
47.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12下方连接有若干支架腿 11,用于支撑所述支架1主体;两个所述支架腿11之间跨接和所述主轴12的平行的支架腿横杆111,一个所述支架腿横杆111的两端设有脚轮112。
48.具体地,如图1-4所示,所述支架腿11的数量为两对,从所述支架的侧面看过去,两个支架腿11和支架伸缩杆13呈“人”字形结构,更加稳固。支架腿横杆111使得支架结构更稳定。只在位于所述支架长度方向上的两个支架腿11的底部设置脚轮112,方便工作人员移动本技术所述的线轴装置,省时省力。
49.应用场景:本技术所述的双向可延长的线轴装置分为两种工作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单向延长模式:将插排固定在固定槽上,自复位柱销的弹簧固定端被压下,自复位柱销的另一端深入到第二线轴的柱销卡槽中,将分离的两个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连接为一个整体,实现同步转动,此时可将插头端进行电线的延长,将插头固定在电源处后,可以推着本装置移动;第二种模式为双向延长模式:将插排从固定槽取下,自复位柱销的一端自动复位弹出,自复位柱销的另一端脱离柱销卡槽,第一线轴和第二线轴分离,变成两个独立的线轴,并且中间通过导电盘进行导电,实现双向延长运转,既可以从插排端延长电线,也可以从插头端延长电线。
50.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申请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申请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