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8:44: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一种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属于试验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塑料管材在建材、建筑等行业被大量地应用,塑料管材的冲击试验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检测设备也随之成为塑料管材的生产、研究、使用以及检验机构必不可少的装备。冲击碰撞是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一种常见的力学现象,对其进行实验模拟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而落锤式冲击实验机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实验设备,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自由落体的速度对试件实现撞击加载,从而研究材料和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响应。
3.传统的落锤冲击试验机普遍存在如下缺陷:(1)样品的放料、收料均需要人工完成,因此影响了测试效率。(2)锤头在对样品进行冲击后,由于样品的作用会将锤头弹起,并形成二次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测试效果。(3)由于针对不同的测试项目,需要使用不同重量的锤头,而锤头的更换也由人工完成,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现了样品的自动送料和收料,同时实现了锤头的更换,提高了测试效率,且通过对锤头的吸附,避免了对锤头出现二次冲击的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包括锤头,在锤头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放置样品的托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槽的后方设置有带动所述样品进出托槽的送料机构,在主框架的上部设置有导轨,在导轨下部安装有沿导轨前后移动的锤头放置板,所述锤头设置有多个,多个锤头依次放置在锤头放置板内;设置有用于吸附锤头的导向管,导向管可升降的位于所述托槽的正上方。
6.优选的,设置有前支架和后支架,后支架自前支架的后端进入并延伸至前支架的前侧,所述导轨设置有两条,分别沿后支架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后支架的两侧,在两侧导轨的底部分别安装有传送板,所述的锤头放置板固定在两侧传送板之间,在后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带动传送板移动的传送机构。
7.优选的,所述的传送机构包括与传送板固定的传送带,在传送带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传动轮,前端的传动轮安装在所述前支架的内侧,在后支架的外侧固定有传动轮固定板,传送带后端的传动轮安装在传动轮固定板的内侧。
8.优选的,在所述前支架的上表面安装有顶板,在顶板的中心处开设有用于导向管穿过的导向孔,在导向孔的两侧分别树立有侧栏,在每一个侧栏的内部分别树立有一条支柱,通过两侧的支柱固定有升降固定板,在每一条支柱的后侧还分别树立有一条丝杠,丝杠的顶部与升降固定板活动连接,在升降固定板的下方设置有升降横梁,两侧的两条丝杠穿过升降横梁并与升降横梁螺纹连接,所述导向管固定在升降横梁的前侧。
9.优选的,所述的送料机构包括送料杆,在送料杆的前端安装有送料板,所述托槽中部设置有前后贯穿的间隙,送料板从托槽中部的间隙中穿过。
10.优选的,在托槽的中心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v型槽,所述送料板的顶部高于v型槽的槽底,在送料板的前侧开设有用于放置样品的卡槽。
11.优选的,在所述锤头放置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用于放置锤头的开孔。
12.优选的,在所述导向管顶部一侧设置有真空接头,真空接头与抽真空系统连接。
13.优选的,在所述前支架的前侧可升降的设置有护罩,护罩突出于前支架的前端。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5.在本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中,通过设置送料机构,实现了对样品的自动送料和收料,提高了测试效率。通过设置锤头放置板,通过锤头放置板放置若干不同的锤头,通过设置导向管,可以根据测试需要自动选择不同的锤头,简化了操作步骤。同时通过导向管对锤头的吸附作用,在完成冲击后对锤头进行吸附,避免了对样品的二次冲击。
附图说明
16.图1为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轴测图。
17.图2为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正视图。
18.图3为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俯视图。
19.图4为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左视图。
20.其中:1、真空接头2、导向管3、侧栏4、传送带5、顶板6、前支架7、护罩8、样品9、托槽10、送料板11、送料杆12、传动轮固定板13、锤头14、传送板15、锤头放置板16、导轨17、后支架18、升降固定板19、升降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21.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2.如图1所示,一种真空吸附式落锤冲击试验机,包括主框架,主框架包括前侧的前支架6和前支架6后侧的后支架17,其中前支架6的宽度大于后支架17的宽度,后支架17位于前支架6后侧的中部。在前支架6的上表面处设置有顶板5,后支架17顶部镂空。
23.结合图2~3,在顶板5后侧的中部开设有导向孔,在导向孔的左右两侧分别树立有一个侧栏3,在每一个侧栏3的内部分别树立有一条支柱,通过两侧的支柱固定有升降固定板18,升降固定板18位于侧栏3的上开口处。在两侧的侧栏3内,每一条支柱的后侧还分别树立有一条丝杠,丝杠的顶部与升降固定板18活动连接,丝杠的底部向下穿过顶板5后与动力机构相连,由动力机构驱动丝杠同相且等速转动。
24.在升降固定板18的下方设置有升降横梁19,两侧的两条丝杠穿过升降横梁19并与升降横梁19螺纹连接,因此当两条丝杠转动时,带动升降横梁19升降。在升降横梁19的前侧固定有导向管2,导向管2的下端口正对开设在顶板5中部的导向孔。升降横梁19在丝杠的带动下升降时同时带动导向管2升降,导向管2在升降过程中不断经过导向孔。在导向管2顶部一侧设置有真空接头1,真空接头1与外部的抽真空系统连接,用于对导向管2内部进行抽真空处理。在外部设置有控制抽真空系统工作的控制器,控制器同时控制上述丝杠转动。
25.在前支架6的底部放置有托槽9,托槽9中部凹陷呈“v”型,样品8放置在托槽9的v型凹槽内。托槽9的长度为测试标准样品长度的两倍,托槽9的前1/2突出于前支架6,托槽9的后1/2位于前支架6内部。在前支架6的前侧突出设置有护罩7,护罩7沿前支架6的竖向上下移动,当护罩7向下移动至底部时,将托槽9以及放置在托槽9内的样品8罩设在其后部。
26.托槽9包括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在托槽9的中部形成间隙,在托槽9中部的间隙内设置有送料板10,送料板10的上端突出于托槽9中部v型凹槽的槽底。在送料板10的前侧设置有卡槽,上述样品8的底部卡在送料板10前侧的卡槽内。送料板10的后端延伸至托槽9后端并与送料杆11固定,送料杆11可通过常见的气缸、直线电机实现,送料杆11伸缩时带动送料板10自托槽9的后端进出,由于样品8卡放在送料板10前侧的凹槽内,因此送料杆11带动送料板10进出时,同时带动样品8移动,因此实现了自动送料。送料杆11有上述的控制器控制动作。
27.如图4所示,上述的后支架17前端自前支架6的后端进入前支架6,后支架17的前端在前支架6的内部延伸至前支架6的前端。在后支架17两侧上梁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一条导轨16,两条导轨16均沿后支架17的前后方向布置。在两条导轨16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一个传送板14,在传送板14的上部设置有滑块,相应侧的导轨16卡在滑块内部,因此传送板14通过滑块沿导轨16前后滑动。在两侧的传送板14之间固定有锤头放置板15,沿锤头放置板15的长度方向依次开设有若干开孔,在不同的开孔内分别放置有不同的锤头13。
28.在其中一条导轨16的后端固定有一块传动轮固定板12,传动轮固定板12固定在后支架17后端的外侧,在传动轮固定板12的内侧固定有一个传动轮,在同一条导轨16的前侧还设置有一个传动轮,前侧的传动轮固定在前支架6的内侧。在前后两个传动轮之间套设有传送带4,传送带4与相应侧的传送板14固定。传送带4前后两个传动轮至少一个为主动轮,主动轮由上述控制器控制转动。当主动轮转动时,通过传送带4带动传送板14沿导轨16前后移动,传送板14前后移动时,通过锤头放置板15带动其内的锤头13前后移动,将需要使用的锤头13移动至上述导向管2的正下方。
29.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30.首先将护罩7上移,然后送料杆11输出,带动送料板10自托槽9的前侧伸出,然后将样品8放在送料板10前侧的卡槽内,送料杆11回缩,带动样品8后移至托槽9的v型槽内,并正对导向管2的正下方,完成自动进料,然后将护罩7落下。
31.侧栏3内丝杠转动,带动导向管2上升,根据测试要求驱动传送带4动作,通过带动锤头放置板15移动,将所需使用的锤头13移动至导向管2的正下方。外部的抽真空系统工作,对导向管2内进行抽真空,使锤头13吸附在导向管2内部。当锤头13位于设定高度时,控制器控制抽真空系统停止工作,锤头13自由落体对样品8进行冲击。
32.在导向管2的末端设置有红外对射传感器,红外对射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上述控制器,当红外对射传感器检测到锤头13下落后,控制器再次开启抽真空系统,对锤头13进行吸取,避免锤头13对样品8进行二次冲击。
33.测试完毕之后,导向管2上升,锤头放置板15移动至锤头正下方,完成测试的锤头13放入锤头放置板15的孔内,然后锤头放置板15带动锤头13回缩。送料杆11继续回缩,带动样品8从托槽9的后端撤出,进行样品8的回收。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
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