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6:17: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空调器包括导风装置,导风装置包括风道和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处的导风机构,风道包括分别位于出风口上下两侧分别为蜗舌和底壳构件,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相互独立驱动。在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延伸中部,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延伸中部,且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之间距离较远。通过分别控制第一导风板的转摆角度以及第二导风板的转摆角度可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3.现有的该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工作时始终对出风口造成不同程度的阻挡,影响出风量;另外,该种导风导风装置无法实现较大的上出风角度而无法有效实现非直吹出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出风量且可更有效实现非直吹出风的导风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出风量且可更有效实现非直吹出风的空调器。
6.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包括风道结构和导风机构,风道结构内形成风道,导风机构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处,导风机构包括可转动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包括位于其转动轴心上的第一转接部,第二导风板包括位于其转动轴心上的第二转接部;在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转接部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延伸端部,第二转接部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延伸端部;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重合,或,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之间具有间隔,在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转接部与第二转接部相邻设置,或第一转接部与第二转接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7.进一步的方案是,导风机构可变换至顺延状态;当导风机构处于顺延状态,在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转接部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二转接部处的延伸方向相同。
8.由上述方案可见,由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均位于各自的端部,且二者的转动轴心同轴或相近,此设置下,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转动后可到达两者沿同一直线或曲线延展的顺延状态,该状态下能有效降低对出风口气流的阻挡,从而保证出风量;另外,当以顺延状态遮挡在出风口的下方时,由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组合成外伸且具有较长导风面的整体,此时出风口具有倾斜向上的吹风方向,且第二导风板还可以
根据需求向上摆动,因此出风角度范围有效增大,因而能有效实现非直吹出风效果。
9.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第一子出风口形成于风道结构的上侧与第一转接部之间;第二子出风口形成于风道结构的下侧与第一转接部之间;第一导风板可转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二子出风口;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一导风板遮挡第一子出风口。
10.由上可见,第一导风板作为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的开关机构,仅控制第一导风板的角度即可实现不同的出风角度和吹风模式,进一步地,通过第二导风板作为第一导风板的顺延,能使出风角度和吹风效果更显著。
11.再进一步的方案是,风道结构包括蜗舌和底壳构件,风道形成于蜗舌与底壳构件之间;第一导风板具有对接部,在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对接部与第一转接部分别位于第一导风板的相对两端;当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一位置,对接部与底壳构件对接;当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对接部与蜗舌对接。
12.由上可见,当第一导风板作为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的开关机构时,第一导风板与底壳构件或蜗舌对接能使第一导风板的导风面与风道的内表面之间接合得更好,避免对气流的流速、流量以及稳定性造成影响。
13.再进一步的方案是,对接部的末端设有第一对接面;底壳构件上设有第二对接面,当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一位置,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配合,和/或,蜗舌上设有第三对接面,当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第一对接面与第三对接面配合。
14.由上可见,此设置能避免在对接处形成气流间隙而使气流流失。
15.进一步的方案是,导风机构可变换至遮挡状态;当导风机构处于遮挡状态,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遮挡第一子出风口的位置。
16.由上可见,当空调器停止运作时,作为遮挡机构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遮挡第二子出风口和第一子出风口。
17.进一步的方案是,导风机构可变换至上导风状态;当导风机构处于上导风状态,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子出风口的下方。
18.再进一步的方案是,上导风状态为顺延状态。
19.由上可见,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导风板遮挡朝下的第二子出风口而把气流引导至水平的第一子出风口,作为第一导风板的延续,第二导风板进一步把气流引导到更高的位置,从而形成更高的出风角度。
20.进一步的方案是,导风机构可变换至下导风状态,当导风机构处于下导风状态,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二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遮挡第一子出风口的位置。
21.由上可见,从遮挡状态转换至下导风状态,第二导风板位置保持,仅控制第一导风板转动至第二位置即解除对第二子出风口的遮挡,从而实现向下吹风。
22.进一步的方案是,导风机构可变换至双导风状态,当导风机构处于双导风状态,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且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之间。
23.再进一步的方案是,双导风状态为顺延状态。
24.由上可见,此状态下第一导风板解除对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的遮挡,且第一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与风道的延伸方向接近或一致,此时具有较大的出风量和较宽的出
风角范围。
25.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导风板上,沿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第一转接部的一侧形成第一避让位;第二导风板上,沿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第二转接部的一侧形成第二避让位;第一转接部位于第二避让位,第二转接部位于第一避让位。
26.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重合;第一转接部具有朝向第一避让位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转接部具有朝向第二避让位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配合。
27.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个为插轴,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另一个为插孔,插轴与插孔配合。
28.由上可见,当第一导风板的第一转接部和第二导风板的第二转接部位置接近时,此设置能有效避免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相互干涉而保证二者的有效转动,且插轴和插孔的配合能提高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29.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导风装置。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结构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结构分解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第四状态的示意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第五状态的示意图。
38.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示意图。
3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空调器第一实施例
41.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面板体13、面盖14、贯流风叶3、换热器4以及导风机构,风道结构包括蜗舌11和底壳构件12,导风机构包括第一导风板21、第二导风板22、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21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23以及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22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风道结构和导风机构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导风装置。
42.面板体13、底壳构件12和蜗舌11相互连接成主体,底壳构件12与蜗舌11之间形成风道10,贯流风叶3位于面板体13、底壳构件12和蜗舌11构成的主体的内部空间中并由电机驱动,换热器4位于空调器的进风口与贯流风叶3之间,且蜗舌11以及底壳构件12上设置有位于换热器4下方的接水盘。面盖14盖合在面板体13的表侧。
43.风道10的入口位于贯流风叶3的下方,风道10沿倾斜向下的方向延伸至风道10的出风口100,导风机构设置在出风口100处。
44.参见图2,轴心20为第一导风板21的转动轴心且为第二导风板22的转动轴心。在轴心2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导风板21沿直线延伸,第一导风板21包括位于轴心20上的第一转接部211,第一转接部211用于与第一驱动单元23传动连接,第一导风板21还包括位于远离轴心20的延伸端部上的对接部212。在轴心2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二导风板22沿曲线延伸,第二导风板22包括位于轴心20上的第二转接部221,第二转接部221用于与第二驱动单元传动连接。
45.再结合图3和图4,由于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二者的转动轴心重合且二者相互独立驱动,因此,为避免干涉,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驱动单元23和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驱动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1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另外,如图2所示,由于在轴心2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转接部211和第二转接部221重叠,为避免第一转接部211和第二转接部221相互干涉,第一导风板21上,沿第一导风板21的长度方向(轴心20的延伸方向),第一转接部211的一侧形成第一避让位213,且第一转接部211上设置有朝第一避让位213突出的插轴214,对应地,第二导风板22上,沿第二导风板22的长度方向,第二转接部221的一侧形成第二避让位223,第二转接部221上设置有朝向第二避让位223突出的插孔224。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之间转动连接,第一转接部211位于第二避让位223,第二转接部221位于第一避让位213,插轴214插入插孔224。
46.由于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二者的转动轴心重合,且二者的转接部分别位于各自的端部,因此,当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可使导风机构变换至顺延状态,当导风机构处于顺延状态,在轴心2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导风板21在第一转接部211处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风板22在第二转接部221处的延伸方向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沿直线延伸,第一导风板21在第一转接部211处的延伸方向为直线方向,第二导风板22沿弧线延伸,第二导风板22在第二转接部221处的延伸方向为弧线的在第二转接部221处的切线的延伸方向。当导风机构处于顺延状态,第二导风板22作为第一导风板21的顺延而构成一个导风板整体。如图5和图8所示的工作状态下,导风机构处于顺延状态。
47.参见图1,出风口100包括第一子出风口101和第二子出风口102,第一子出风口101形成于位于风道结构的上侧的蜗舌11与第一转接部211之间,底壳构件12包括位于出风口100下侧的端部件121,第二子出风口102形成于位于风道结构的下侧的端部件121与第一转接部211之间。
48.第一导风板21可转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如图1和图5所示,当第一导风板21处于第一位置,第一导风板21的对接部212与底壳构件12的端部件121对接而遮挡第二子出风口102;如图6所示,当第一导风板21处于第二位置,第一导风板21的对接部212与蜗舌11对接而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01。当然,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风板21还能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21不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01以及第二子出风口102。
49.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由于第一导风板21具有一定厚度,因此,对接部212的末端具有端面,该端面作为第一对接面2121,对应地,端部件121上设有第二对接面,蜗舌11上设有第三对接面,当第一导风板21处于第一位置,第一对接面2121与第二对接面紧密接触,当第一导风板21处于第二位置,第一对接面2121与第三对接面紧密接触。此设计
能避免对接处形成气流间隙。
50.参见图1,图1中导风机构处于遮挡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21位于遮挡第二子出风口102的第一位置,第二导风板21位于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01的位置。
51.参见图5,图5中导风机构处于上导风状态且处于顺延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21位于遮挡第二子出风口102的第一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子出风口101的下方并进一步对出风往高位置进行引导,从而实现非直吹出风。当然,在上导风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2还可以上摆至更高的位置,从而实现出风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向上倾斜角更大,更利于防直吹。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大的上出风角度范围而有效实现防直吹功能。
52.参见图6,图6中导风机构处于下导风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21位于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01的第二位置且第一导风板21成为风道的一部分将气流往第二子出风口102引导,且第二导风板22也处于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01的位置上,此时第二子出风口102打开而倾斜向下出风。
53.参见图7和图8,图7和图8中导风机构均处于双导风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且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子出风口101和第二子出风口102之间,图7所示状态中第二导风板22弯折地从第一导风板21延伸而出,此设置利于将一部分气流往较高位置引导;图8所述导风机构处于顺延状态,此设置能最大化减少对气流的阻挡,具有更大的出风量和出风更顺畅。
54.空调器第二实施例
55.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51的转动轴心510和第二导风板52的转动轴心520具有间隔,且在转动轴心51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导风板51的第一转接部511与第二导风板52的第二转接部521之间部分重叠。
56.空调器第三实施例
57.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61的转动轴心610和第二导风板62的转动轴心620具有间隔,且第一导风板61的第一转接部611与第二导风板62的第二转接部621之间相邻设置。
58.第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重合,因此,无论第一导风板处于任一位置,第二导风板均能转摆到与第一导风板匹配的对应位置而使导风机构处于顺延状态。而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之间具有间隔,因而导风机构只有唯一的一个顺延状态。
59.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心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沿直线延伸,导风机构处于顺延状态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位于同一直线上。
6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的端部具有较薄的搭接部,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搭接部搭在蜗壳上,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搭接部搭在蜗舌上。
61.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