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3:41: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甲状腺位于颈部深筋膜的一个封闭间隙内,组织血运十分丰富。甲状腺疾病主要采取开放的手术方式,其手术创面较大,术后创面渗血以及渗液较多,且颈部组织较疏松,加压包扎会影响呼吸,如术后常规不放置引流,渗出物不断积聚不仅会影响切口的愈合,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甲状腺术后术区积血和积液一旦超过五十毫升就有窒息的风险,为减少窒息的发生,建议术后常规放置引流。但是,术后引流装置如果不通畅,如组织和凝血块堵塞引流管,同样会导致积血和积液压迫气管,也会使患者窒息;目前临床上甲状腺术后放置常规引流为主,放置引流装置主要的目的是引流创面的渗血和渗液,减少其对气管和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可以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以便及时采取止血和急救措施;对于伴有颈侧淋巴结清扫者,术后一定要放置引流;对于胸骨后甲状腺肿或巨大甲状腺囊肿,需要放置引流;对于术中解剖层次不清晰,出血较多、止血不彻底和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需要放置引流。
3.根据上述,目前现有技术中用于甲状腺外科的引流装置,普遍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在临床使用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4.1、需要连接外部的负压设备,不便携带移动进行负压引流。
5.2、无法实现容量检测,又或者具备流量检测,但是成本高,无法实现巧妙的组合拆卸使用。
6.故而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组件和智能控制组件,所述的引流组件由引流瓶、检测内罩、负压球囊、第一单向阀、排气管和第二单向阀组成,所述的智能控制组件由固定座、电动推杆和红外液位传感器组成,所述的智能控制组件安装于引流组件内部下端,所述的智能控制组件与引流组件采用拆装连接,所述的检测内罩固设于引流瓶内部中端,所述的检测内罩与引流瓶一体成型,所述的负压球囊固设于检测内罩内部顶端,所述的负压球囊与检测内罩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第一单向阀固设于负压球囊左侧,所述的第一单向阀与负压球囊采用热熔连接,且所述的第一单向阀与检测内罩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排气管固设于第一单向阀左侧,所述的排气管与第一单向阀采用热熔连接,且所述的排气管与引流瓶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第二单向阀固设于负压球囊右侧,所述的第二单向阀与负压球囊采用热熔连接,且所述的
第二单向阀与检测内罩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固定座固设于检测内罩内部,所述的固定座与检测内罩采用内外螺纹连接,所述的电动推杆固设于固定座内部上端,所述的电动推杆与固定座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红外液位传感器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红外液位传感器从上至下固设于固定座内部外侧一圈,所述的红外液位传感器与固定座采用热熔连接。
9.进一步,所述的引流瓶顶部中端还固设有引流管,所述的引流管与引流瓶采用热熔连接。
10.进一步,所述的负压球囊内部还固设有弹簧,所述的弹簧与负压球囊采用热熔连接。
11.进一步,所述的第二单向阀右侧还固设有过滤器,所述的过滤器与第二单向阀采用卡扣连接。
12.进一步,所述的固定座内部下端还固设有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与固定座采用螺栓连接,且所述的蓄电池分别与电动推杆和红外液位传感器采用电源线连接,所述的固定座底部还固设有固定底板,所述的固定底板与固定座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固定底板前端上侧还固设有微电脑控制器,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与固定底板采用螺栓连接,且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与电动推杆和红外液位传感器采用电信号线连接,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与蓄电池采用电源线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4.1、首先电动推杆往复升降能够持续对负压球囊产生挤压,并配合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利于负压球囊产生吸力,实现了引流瓶内部的负压状态,提高了患者的引流效果。
15.2、其次红外液位传感器能透过检测内罩对引流瓶内部的引流液容量进行检测,并反馈至微电脑控制器,利于医护人员掌握。
16.3、最后引流组件和智能控制组件为组合式结构,使用时进行安装,当需要更换引流组件时,只需拆卸后,再将未污染的引流组件安装到智能控制组件上,因智能控制组件不予引流液接触,因此不会产生交叉感染,降低了临床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主视图;
18.图2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俯视图;
19.图3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立体图1;
20.图4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立体图2;
21.图5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a向剖视图;
22.图6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分离状态立体图1;
23.图7是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分离状态立体图2。
24.引流组件1、智能控制组件2、引流瓶3、检测内罩4、负压球囊5、第一单向阀6、排气管7、第二单向阀8、固定座9、电动推杆10、红外液位传感器11、引流管301、弹簧501、过滤器801、蓄电池901、固定底板902、微电脑控制器903。
2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6.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27.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组件1、智能控制组件2、引流瓶3、检测内罩4、负压球囊5、第一单向阀6、排气管7、第二单向阀8、固定座9、电动推杆10、红外液位传感器11,所述的智能控制组件2安装于引流组件1内部下端,所述的智能控制组件2与引流组件1采用拆装连接,所述的检测内罩4固设于引流瓶3内部中端,所述的检测内罩4与引流瓶3一体成型,所述的负压球囊5固设于检测内罩4内部顶端,所述的负压球囊5与检测内罩4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第一单向阀6固设于负压球囊5左侧,所述的第一单向阀6与负压球囊5采用热熔连接,且所述的第一单向阀6与检测内罩4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排气管7固设于第一单向阀6左侧,所述的排气管7与第一单向阀6采用热熔连接,且所述的排气管7与引流瓶3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第二单向阀8固设于负压球囊5右侧,所述的第二单向阀8与负压球囊5采用热熔连接,且所述的第二单向阀8与检测内罩4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固定座9固设于检测内罩4内部,所述的固定座9与检测内罩4采用内外螺纹连接,所述的电动推杆10固设于固定座9内部上端,所述的电动推杆10与固定座9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红外液位传感器11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红外液位传感器11从上至下固设于固定座9内部外侧一圈,所述的红外液位传感器11与固定座9采用热熔连接;
28.需要说明的是该一种甲状腺外科智能负压引流装置具备以下功能;
29.a、引流过程中,电动推杆10往复升降能够持续对负压球囊5产生挤压,并配合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8,利于负压球囊5产生吸力,实现了引流瓶3内部的负压状态,提高了患者的引流效果;
30.b、红外液位传感器11能透过检测内罩4对引流瓶3内部的引流液容量进行检测,并反馈至微电脑控制器903,利于医护人员掌握;
31.c、引流组件1和智能控制组件2为组合式结构,使用时进行安装,当需要更换引流组件1时,只需拆卸后,再将未污染的引流组件1安装到智能控制组件2上,因智能控制组件2不予引流液接触,因此不会产生交叉感染,降低了临床使用成本;
32.所述的引流瓶3顶部中端还固设有引流管301,所述的引流管301与引流瓶3采用热熔连接;
33.需要说明的是引流管301能够固定在颈部,利于引流液通过引流管301进入到引流瓶3中,实现引流目的;
34.所述的负压球囊5内部还固设有弹簧501,所述的弹簧501与负压球囊5采用热熔连接;
35.需要说明的是弹簧501具备回弹性,能够利于负压球囊5的回弹,便于负压球囊5产生吸力;
36.所述的第二单向阀8右侧还固设有过滤器801,所述的过滤器801与第二单向阀8采用卡扣连接;
37.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801能够有效避免液体和病菌污染跟随气体排出,实现了过滤净化目的;
38.所述的固定座9内部下端还固设有蓄电池901,所述的蓄电池901与固定座9采用螺栓连接,且所述的蓄电池901分别与电动推杆10和红外液位传感器11采用电源线连接,所述的固定座9底部还固设有固定底板902,所述的固定底板902与固定座9采用热熔连接,所述的固定底板902前端上侧还固设有微电脑控制器903,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903与固定底板902采用螺栓连接,且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903与电动推杆10和红外液位传感器11采用电信号线连接,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903与蓄电池901采用电源线连接;
39.需要说明的是蓄电池901能够对电动推杆10、红外液位传感器11和微电脑控制器903进行电力供应,便于充电使用,固定底板902提高放置稳定性,同时也能对微电脑控制器903进行固定,微电脑控制器903能够方便医护人员对电动推杆10和红外液位传感器11进行开关操作,同时内置报警器(未标注)和无线通信模块(未标注),因此可与医院的监护控制终端连接,能接受并显示红外液位传感器11检测的引流液容量,方便医护人员掌握。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