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蒸发器设置于箱体底部的冰箱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0:48: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蒸发器设置于箱体底部的冰箱。


背景技术:

2.部分冰箱用户对于冰箱的占用空间存在比较高的要求。冰箱需要在占用空间尽量少情况下,提供尽量大的使用容积。传统的冰箱,由于蒸发器设置于冰箱的背部占用了大量的进深空间,无法满足超薄箱体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出现了蒸发器底置式冰箱。
3.但现有技术中的横置蒸发器冰箱的蒸发器为水平放置,存在诸多缺点。由于蒸发器横置与冰箱底部,占据了大部分的冰箱底部空间,降低了冰箱的空间利用率。而且水平设置的方法会使蒸发器周围存在涡流,导致风路流通性较差。蒸发器的化霜水也容易积累在蒸发器表面,造成蒸发器结霜甚至结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任一方面的一种蒸发器设置于箱体底部的冰箱。
5.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增大冰箱的空间利用率。
6.本发明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改善风路。
7.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发器设置于箱体底部的冰箱,包括:箱体,具有底部内胆,底部内胆限定有冷却室和储物空间,冷却室设置于储物空间的下方;蒸发器布置于冷却室内,相对于水平方向沿冰箱的进深方向倾斜放置,倾斜方向为从前至后向上。
8.进一步地,蒸发器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范围设置为7.0
°
至8.0
°

9.进一步地,蒸发器整体呈扁平长方体状,并且所述蒸发器的前侧面至后侧面的距离与蒸发器的顶面至底面的距离的比例范围设置为1.9至2.1。
10.进一步地,蒸发器的前侧面至后侧面的距离的范围设置为150mm至155mm;并且蒸发器的顶面至底面的距离的范围设置为73mm至78mm。
11.进一步地,底部内胆的底壁包括:第一倾斜部,从底部内胆的底壁的前端从前至后向下倾斜设置;下凹部,设置于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配置成从横向中部向两侧向上倾斜,从而在横向中部开设排水口,排水口用于排出冷却室内的水;第二倾斜部,从下凹部的后端从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用于支撑蒸发器,并且蒸发器的前端与第一倾斜部抵触,从而使得其上出现的水汇聚于下凹部,并且排水口沿箱体沿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蒸发器的前部。
12.进一步地,底部内胆的底壁还包括:第三倾斜部,从第二倾斜部的后端从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第三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并且冰箱还包括:制冷风机,设置在第三倾斜部上,并配置成促使形成经由蒸发器送向储物空间的制冷气流;送风风道,设置于制冷风机送风方向的下游,配置成将制冷气流输送至储物空间。
13.进一步地,制冷风机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包括蜗壳以及设置于蜗壳内的叶轮,其
中蜗壳固定于第三倾斜部上,其吸风口朝向前上方,以利用叶轮吸入经由蒸发器换热后的空气;蜗壳的排风口位于后侧,送风风道与排风口相接,并向上延伸,配置成将制冷气流向上导引至储物空间。
14.进一步地,箱体还包括:蒸发器上盖,横向设置于底部内胆内,用于分隔冷却室和储物空间,蒸发器上盖包括:第一上盖部,位于蒸发器的顶部,基本水平设置;第二上盖部,从第一上盖部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与离心风机平行设置且与离心风机间隔设定距离;并且离心风机吸入的空气经由离心风机与第二上盖部之间的间隔进入吸风口。
15.进一步地,离心风机与第二上盖部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或等于30mm。
16.进一步地,第三倾斜部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范围设置为36.0
°
至37.0
°

17.本发明的冰箱的蒸发器相对于水平方向沿冰箱的进深方向倾斜设置,突破了现有技术减少进深尺寸需要使蒸发器水平放置的技术桎梏,增大了空间的利用率。虽然扁平长方体的蒸发器倾斜放置会导致前后方向的长度增加,但是将其斜置使得冷却室内其他部件的布置更加合理,而且经过实际气流流场分析证实风路得到了改善,气流能在整个回风过程中更加流畅均匀的流动,风循环效率也更加高。
18.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冰箱中,由于蒸发器倾斜设置,蒸发器的化霜水更加容易流向排水口,使得排水更加顺畅。
19.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0.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1.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中箱体的示意性主视图;
22.图2是图1所示的箱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23.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框图;
24.图4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其示出了各部件的纵向尺寸;
25.图5也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其示出了各部件的前后进深尺寸;
26.图6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27.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中箱体下部的纵剖面示意图;以及
28.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门体关闭后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进深”等指示的方位或置关系为基于冰箱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参考,并参考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可以确定,例如指示方位的“前”指的是冰箱朝向用户的一侧。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
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0.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中箱体100的示意性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箱体100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和图2主要示出了箱体100的底部部分的结构。
31.本实施例的冰箱一般性地可包括箱体100,箱体100可包括外壳、内胆、隔热层及其他附件构成。外壳是冰箱的外层结构,保护着整个冰箱。为了隔绝与外界的热传导,在箱体100的外壳和内胆之间加有隔热层,隔热层一般通过发泡工艺构成。内胆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冷藏内胆、变温内胆、冷冻内胆等。
32.多个内胆可以上下排列布置,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内胆101限定有冷却室110和储物空间120,冷却室110设置于储物空间120的下方。其中储物空间120可以为冰箱最底部的用于储物的空间。一般地底部内胆101为冷冻内胆,储物空间120构成冷冻间室。在冷冻间室上方根据需要还可以配置有由变温内胆内限定的变温室、由冷藏内胆内限定的冷藏室等等。具体的储物间室的数量和功能可以根据冰箱的需求进行配置,由于底部内胆101中的部件最为复杂,对尺寸的要求最高,其他内胆的整体尺寸可以根据底部内胆101的尺寸相应配置。箱体100前侧还设置有门体,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为了示出箱体100内部结构,图中隐去了门体。
33.本实施例的冰箱中,储物空间120的容积与箱体100整体体积的比值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7.9%,例如设置为17.9%,以提高储物空间120的空间利用效率。在优选实施例中,箱体100的体积可以设置为992.2dm3,储物空间120的容积为178l,储物空间120的容积与箱体100整体体积之比为17.9%。上述设置在保证箱体100占用空间的条件下,提高了储物空间120有效利用率。上述储物空间120的容积与箱体100整体比值大小是根据空间要求以及制冷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在减小箱体尺寸的情况下,储物空间120的容积可以保证不变,满足冷冻间室的容积要求。
34.底部内胆101内可以设置有蒸发器上盖130以及纵向隔板140。蒸发器上盖130横向设置于底部内胆101内,用于分隔冷却室和储物空间120。蒸发器上盖130同时作为储物空间120的底壁以及冷却室的顶部,其上方的储物空间120用于储藏物品。
35.冷却室110下方设置有压机舱150,用于安装冰箱的压缩机和冷凝器。压机舱顶盖151前部与第三倾斜部1013平行,改善了发泡层的流动性。并且压机舱顶盖151与底部内胆101的底壁间隔设置。压机舱顶盖151的前部与第三倾斜部1013平行的间距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45mm,例如可以设置为45mm。上述压机舱顶盖151前部与第三倾斜部1013平行的间距的设置是根据空间性能要求而进行的结构性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36.底部内胆101的外侧设置发泡层。底部内胆101两侧的发泡层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65mm。箱体100整体宽度为905mm,发泡层厚度降低后可增大储物空间120的容积。发泡层的厚度与隔热性能存在矛盾。将发泡层的厚度减少为65mm是根据空间要求以及隔热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37.压机舱顶盖151与底部内胆101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发泡层,避免压机舱150的热量影响到储物空间120冷冻。由于其压机舱顶盖151与第三倾斜部1013间距的限制,底部内胆101两侧的发泡层的厚度小于等于45mm。这是根据空间要求和隔热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性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38.纵向隔板140,设置于储物空间120的中部,将储物空间120分隔为两个横向排列的
储物腔。也即储物空间120具有左右两个储物腔,两个储物腔可以分别设置门体从而形成对开门的结构。
39.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框图。制冷系统300可为由压缩机310、冷凝器320、节流装置330和蒸发器340等构成的制冷循环系统。蒸发器340配置成直接或间接地向储物空间120内提供冷量。冰箱通过风路系统实现制冷气流在蒸发器340与储物间室内的循环。由于制冷系统本身的循环构造以及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习知且易于实现的,为了不掩盖和模糊本技术的发明点,后文对制冷系统本身不做赘述。
40.送风组件400用于形成在冷却室以及储物空间120之间的气流循环,其具体可以包括制冷风机410以及送风风道420。
41.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为了满足冰箱的制冷需求,其额定制冷功率或者最大制冷功率设置为不低于150瓦(150w)。也即,制冷系统的制冷能力不低于150w。
42.图4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其示出了各部件的纵向尺寸。图5也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其示出了各部件的前后进深尺寸;以及图6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中箱体下部的纵剖面示意图。为了便于示出具体部件,图4、图5及图6中略去了剖面线,仅仅保留的部件的轮廓。
43.冷却室110设置于储物空间120的下方,用于布置蒸发器340以及部分送风组件400。相比于将蒸发器340设置于箱体后部的传统冰箱,本实施例的冰箱,蒸发器340布置于冷却室110内,一方面减小了箱体100进深尺寸(前后方向的距离),尽可能地将进深尺寸用于储物空间120;另一方面,由于储物空间120底部提高,也避免了用户需要大幅度弯腰或蹲下才能进行取放物品操作造成的使用不便。
44.本实施例的冰箱的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10mm。经过大量的结构优化工作,本实施例的冰箱在进深尺寸小于或等于510mm的情况下,在冷却室110内布置了额定制冷功率或者最大制冷功率不低于150瓦的制冷系统的蒸发器340,满足了冰箱正常运行以及能耗标准的要求。
45.蒸发器340可以整体呈扁平长方体状。也即蒸发器340垂直于支撑面的厚度尺寸明显小于蒸发器340的长度尺寸。蒸发器340可以为翅片蒸发器,翅片的布置方向平行于前后的进深方向,便于气流从前至后穿过。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40也可以在满足空间要求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形状,扁平长方体状的蒸发器340是其中结构较为紧凑简单的实现方式。
46.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器底置式冰箱,蒸发器水平放置,当气流进入冷却室容易在蒸发器的前端发生聚集现象,不能流畅的进入蒸发器换热。且离心风机上部吸风空间较小,换热结束的气流无法充分进入风机,降低了回风效率。在离心风机的排出方向与风道的连接处过窄也容易产生气流聚集,无法将气流充分的吹入风道,降低回风和制冷效率。
47.本实施例的冰箱,蒸发器340整体呈扁平长方体状,倾斜设置于冷却室110内,突破了现有技术减少进深尺寸需要使蒸发器340水平放置的技术桎梏。蒸发器340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α范围设置为7.0
°
至8.0
°
,例如可以设置为7.2
°
、7.5
°
、7.8
°
,优选设置为7.5
°
。虽然扁平长方体的蒸发器340倾斜放置会导致前后方向的长度增加,但是将其斜置使得冷却室110内其他部件的布置更加合理,而且经过实际气流流场分析证实风循环效率也
更加高,排水也更加舒畅。蒸发器340倾斜设置的布局方式是本实施例做出的主要技术改进之一。蒸发器340的前侧面至后侧面的距离的范围设置为150mm至155mm,例如可以设置为152mm、153mm、154mm,优选设置为152mm。蒸发器340的顶面至底面的距离的范围设置为73mm至78mm,例如设置为74mm、75mm、76mm,优选可以设置为75mm。蒸发器340前侧面至后侧面的距离与蒸发器340的顶面至底面的距离的比例范围设置为1.9至2.1,例如可以设置为1.95、2.0、2.05,优选设置为2.0。由于蒸发器340倾斜设置,蒸发器340下方存在为收集冷凝水设置的空槽104。当气流进入冷却室110后,可通过蒸发器340的前侧面进入蒸发器340与进行换热,部分气流还可通过蒸发器340的上部与底部空槽104两部分进入蒸发器340进行换热,使得换热更加均匀,而后被制冷风机410送至送风风道420,进行对上部储物空间120的制冷。
48.为了减小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本实施例的冰箱对于冷却室110内各个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以及尺寸均进行了严格设定,其中蒸发器340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占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的比例小于30%,例如可设置为29.8%。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指从前端至后端整体的水平长度。上述蒸发器340的尺寸以及布置方式是根据空间要求以及制冷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49.底部内胆101的底壁还包括第一倾斜部1011,第二倾斜部1012、第三倾斜部1013、下凹部1014。
50.第一倾斜部1011,从底部内胆101的底壁的前端从前至后向下倾斜设置;下凹部1014设置于第一倾斜部1011的后侧,并配置成从横向中部向两侧向上倾斜,从而在横向中部开设排水口103。排水口103用于排出冷却室110内的水。排水口103的位置为大体位于横向中部的区域,并非严格要求位于横向中心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口103可以位于横向中部适当偏向一侧的位置。
51.第二倾斜部1012,从下凹部1014的后端从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用于支撑蒸发器340,并且蒸发器340的前端与第一倾斜部1011抵触。蒸发器340设置于第二倾斜部1012上,从而使得蒸发器340上出现的水汇聚于下凹部1014,并且排水口103沿箱体沿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蒸发器340的前部。蒸发器340与第二倾斜部101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该倾斜角度α范围设置为7.0
°
至8.0
°
,例如可以设置为7.2
°
、7.5
°
、7.8
°
,优选设置为7.5
°
。也即第一倾斜部1011与第二倾斜部1012相连接的位置处形成设置排水口103的下凹部1014,以利用排水口103排出蒸发器340的冷凝水。排水口103相对于箱体100底面的高度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66mm,例如设置为66mm。蒸发器340抵触第一倾斜部1011的位置相距排水口103的高度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2mm,例如可以设置为22mm。在保证排水角度的前提下,将排水口103的高度降到了最低。上述排水口103相对于箱体100底面的高度以及蒸发器340与第一倾斜部1011抵触的位置相距排水口103的高度的设置,是根据排水性能要求和空间要求而进行的结构性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52.第三倾斜部1013,从第二倾斜部1012从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第三倾斜部1013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倾斜部1012的倾斜角度。第三倾斜部1013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设置为36.0
°
至37.0
°
,例如可以设置为36.5
°
、36.7
°
、36.9
°
,优选为36.7
°

53.下凹部1014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3
°
,进一步地可以大于等于6
°
,例如
°
。第二倾
斜部1012的倾斜角度、第三倾斜部1013的倾斜角度也分别为蒸发器340的倾斜角度以及制冷风机410的倾斜角度。下凹部1014的倾斜角度可以保证水向排水口103汇集。
54.下凹部1014两侧的倾斜角度可以大于等于3度(优选7
°
),使得两侧的水向排水口103汇聚。下凹部1014的构造还可以使蒸发器340尽量减少与底部内胆101的底壁的间距,从而可以利用蒸发器340的加热丝(图中未示出)热量传递到下凹部1014,使化霜水有效流进排水口103处。上述下凹部1014的构造利用蒸发器340的加热丝热量进行除霜,避免了冰块封堵排水口103,也无需在排水口103处额外增加加热丝。
55.利用下凹部1014的结构,可以使得倾斜的蒸发器340的部分区域悬空,便于化霜和排水。由于蒸发器340倾斜设置,也可以降低蒸发器340与排水口103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冰箱的空间利用率,而且保障蒸发器340上的加热丝能够对排水口103处的区域进行加热,从而降低了排水口103处的结霜风险。
56.第二倾斜部1012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便于水向排水口103汇集,提高了排水的顺畅性。蒸发器340与第二倾斜部1012的贴合部分占蒸发器340底面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6,例如可以设置2/3、3/4等,从而可以使得排水口103位于蒸发器340前部的下方。也就是说排水口103沿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蒸发器340的前部,例如排水口103可以位于蒸发器340整体进深尺寸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位置的下方。
57.本实施例的冰箱通过保障蒸发器340底面与第二倾斜部1012的贴合长度,进而避免了空气不流进蒸发器340而从蒸发器340底面与排水口103之间的空间流过,提高了空气流经蒸发器340的路径长度,进一步地提高了蒸发器340的换热效率。
58.上述冷却室110的构造以及蒸发器340等部件的倾斜设置,既保证了气流的顺畅充分换热,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霜冻,而且提高了化霜和排水效率。
59.本实施例的冰箱的送风组件400,设置于蒸发器340的后方。送风组件400可以包括制冷风机410以及送风风道420。其中制冷风机410倾斜地设置于蒸发器340的后方,其吸风口朝向前上方,并配置成促使形成经由蒸发器340送向储物空间120的制冷气流。制冷风机410可以为离心风机。制冷风机410从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于于蒸发器340的后方,包括蜗壳以及设置于蜗壳内的叶轮。蜗壳固定于第三倾斜部1013上方。蜗壳吸风口朝前上方,以利用叶轮吸入经由蒸发器340换热后的空气,蜗壳的排风口位于后侧。送风风道420与排风口相接,并向上延伸,配置成将制冷气流向上导引至储物空间120。制冷风机410的吸风口一般位于蜗壳的中心,其高度可以高于蒸发器340的顶端。制冷风机410设置于第三倾斜部1013上,与第三倾斜部1013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制冷风机410的倾斜角度β也可设置为36.0
°
至37.0
°
,例如可以设置为36.5
°
、36.7
°
、36.9
°
,优选为36.7
°
。蜗壳包括下盒体与上盖体扣合而成,方便蜗壳的拆卸和装配。
60.制冷风机410的排风口位于后侧,并配置成向斜后方送风。送风风道420,与制冷风机410的排风口连通,并向上延伸,配置成将制冷气流输送至储物空间120。在储物空间120的后壁开有与送风风道420连通的送风口421,将制冷气流排入储物空间120。送风风道420向上延伸的竖直区段沿前后方向的厚度占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的比例小于5.0%,例如可以为4.9%。
61.箱体100的发泡层设置于冷却室110和储物空间120的外侧,也即位于底部内胆101的外侧,包围住底部内胆101,并且储物空间120背部的发泡层的厚度占箱体100沿前后方向
的进深尺寸的比例小于11.2%,例如可以设置为11%。发泡层的厚度与隔热性能存在矛盾。上述发泡层的厚度是根据空间要求以及隔热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62.蒸发器上盖130,横向设置于底部内胆101内,用于分隔冷却室110和储物空间120;回风罩131,设置于蒸发器上盖130的前端,并作为冷却室110的前壁;回风罩131的前端至箱体100的前端的水平距离占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的比例小于4.9%,例如可以设置为4.7%。回风罩131在冷却室110的前侧形成有与储物空间120连通的前回风入口132,以使得储物空间120的回风气流通过前回风入口132进入冷却室110,以与蒸发器340进行换热,完成冷却室110和储物空间120之间形成气流循环。上述回风罩131与箱体100前度的距离是根据空间要求以及回风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63.蒸发器上盖130包括第一上盖部1301,位于蒸发器340顶部,基本水平设置,其相对于箱体100底面的高度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00mm,例如199mm。使储物空间120在冷却室110深度尺寸减小的情况下,保证容积不变,提高了储物空间120的利用率。上述第一上盖部1301相对于箱体100底面高度的设置是根据空间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第一上盖部1301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降低为223.5mm,也增大了储物空间120的有效利用率。
64.第一上盖部1301与蒸发器340的间隔空间内填充有隔热材料,并且蒸发器340前端的顶部距离第一上盖部1301的间距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36mm,例如36mm,蒸发器340距离第一上盖部1301的最小间隔的间距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5mm,例如15mm。隔热保温材料最厚处可以为36mm,最薄处可以为15mm。在保证保温隔热性能的前提下,将保温隔热材料厚度压缩到了最薄。上述蒸发器340与第一上盖部1301距离以及蒸发器340前端与第一上盖部1301的间距是根据空间要求和保温隔热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65.蒸发器上盖130还包括从第一上盖部1301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上盖部1302。第二上盖部1302位于制冷风机410的上部,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与制冷风机410的倾斜角度一致。制冷风机410与第二上盖部1302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或等于30mm,例如可以设置为30mm。第二上盖部1302的高度可以设置于小于或等于93mm,例如设置为93mm,保证制冷风机410的吸风空间的同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性能。上述制冷风机410与第二上盖部1302之间的间距设置以及第二上盖部1302的高度设置,是根据空间要求和制冷性能要求而做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66.回风罩131的前侧形成上下分布的两个前回风入口132,不但视觉美观,还可有效防止儿童手指或异物进入冷却空间中;并且,上下分布的两个回风区域可使回风进入冷却空间后更均匀流过蒸发器340,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蒸发器340前端面易结霜的问题,不但可提高换热效率,还可延长化霜周期,节能高效。回风罩131的各个倾斜区段的构造细节特征还可以对形成在回风罩131上的冷凝水进行导流,便于排水,并可避免产生人耳可感知的水滴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67.回风罩131可以为两个,沿横向方向左右分布,被纵向隔板140隔开。纵向隔板140设置于储物空间120的中部,将储物空间120分隔为两个横向排列的储物腔,每个储物腔设置有一个回风罩131。纵向隔板140的前部设置有隔热竖梁141。隔热竖梁141用于与储物腔
的门体配合,避免冷量从门体边缘泄露。
68.隔热竖梁141的隔热层沿前后方向的厚度占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的比例小于8.4%;并且蒸发器340前端至隔热竖梁141的水平距离占箱体100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的比例小于7.7%。上述隔热竖梁141的隔热层厚度以及相对蒸发器340的位置是根据空间要求以及隔热性能要求作出的结构优化,并且得到试制产品的效果验证。
69.此外,为使冰箱整体的进深尺寸满足要求,门体的后端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62mm。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10的门体200关闭后的示意结构图。门体200关闭,封闭储物空间120后,冰箱10整体的进深尺寸(前后方向的整体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572mm,从而满足了与橱柜配合的尺寸要求。
70.以下结合附图1、4、5、6、8中标注的尺寸,对箱体100的进深尺寸为510mm的一种冰箱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该实施例的冰箱10的箱体容积可以做到与常规550mm的箱体的容积相同,足以体现空间的使用效率。
71.箱体100整体进深尺寸l12为510mm,门体200的厚度l11设置为62mm。从而使得冰箱整体厚度仅为572mm。底置制冷模块包括蒸发器上盖130,蒸发器340,制冷风机410、压机舱150及压机舱150舱体内的设备。底置制冷模块整体相对于底面的高度h1为316.1mm,箱体100底面相对于底面的高度h4为24.5mm,从而使得底置制冷模块整体的高度仅为291.6mm。
72.冰箱10中蒸发器340的纵深尺寸l9为152mm,纵向尺寸l10为75mm,左右横向尺寸(未标注)为470mm,纵向高度h7为75mm。蒸发器34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α可以为7.5度。支撑蒸发器340的底部内胆101的底壁部分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也相应设置为7.5度。
73.蒸发器340由于倾斜设置使得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沿前后方向的长度l3为162mm,虽然前后方向的长度增加,但是将其斜置使得冷却室110内其他部件的布置更加合理,而且经过实际气流流场分析证实风循环效率也更加高,排水也更加舒畅。同时蒸发器340倾斜设置还可以防止蒸发器340距离隔热竖梁141的距离过近,导致霜冻堵住回风口。
74.制冷风机410也同样倾斜设置,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β可以为36.7度,支撑制冷风机410的底部内胆101的底壁部分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也相应设置为36.7度。
75.从前至后,冷却室110以及储物空间120内各部件的尺寸以及相对关系设置于如下:回风罩131的前端至箱体100的前端的水平距离l8为24mm。隔热竖梁141的隔热层沿前后方向的厚度l1设置为42mm。蒸发器340的前侧面至后侧面的距离l9为152mm,顶面至底面的距离l10为75mm。制冷风机410的前端至蒸发器340的水平距离l4为22mm,以在放置在保证制冷风机410的叶片不结霜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蒸发器340与风机410之间的进深距离。送风风道420向上延伸的竖直区段沿前后方向的厚度l6为25mm。从而可以保证风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沿前后方向的长度l5为200mm。储物空间120背部的发泡层的厚度l7为56mm。储物空间120两侧发泡层的厚度l13为65mm。
76.相应地,可以得出l8为l12的4.7%,l6为l12的4.9%,l1为l12的8.2%,l2为l12的7.5%,l3为l12的29.8%,l4为l12的4.3%,l5为l12的39.2%,l7为l12的11%,l9为l10的49.3%。上述尺寸、相对位置、比例关系均在严格论证和精密计算基础上完成,在尺寸要求极为严苛的情况下,满足了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上述尺寸和相对位置互相配合,共同实现了相应功能。任一上述尺寸和相对位置的变化均可能导致冰箱10某一方面性能无法满足要求甚至导致功能无法实现。
77.从上至下,冷却室110以及储物空间120内各部件的高度以及相对关系设置如:底置制冷模块整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h1为316.1mm。蒸发器上盖130的第二上盖部1302的高度h10为93mm。第一上盖部1301相对于箱体100底面的高度h2为223.5mm。第一上盖部1301相对于地面的高度h2为233.5mm。第一上盖部1301与蒸发器340前端顶部的间距h8为36mm。第一上盖部1301相对于箱体100底面的高度h3为199mm。蒸发器340距离蒸发器上盖130的最小间隔h9为15mm。蒸发器340抵触第一倾斜部1011的位置相距排水口103的高度h6为22mm。排水口103相对于箱体100底面的高度h5为66mm。上述尺寸、相对位置均在严格论证和精密计算基础上完成,在尺寸要求极为严苛的情况下,满足了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上述尺寸和相对位置互相配合,共同实现了相应功能。任一上述尺寸和相对位置的变化均可能导致冰箱10某一方面性能无法满足要求甚至导致功能无法实现。
78.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