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6:33: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


背景技术:

2.高层建筑的电梯在独立的井道中高速运行,使得电梯井道容易出现“活塞效应”,即在电梯上升时轿厢上方的空气被压缩而快速形成高压,而轿厢下方则快速形成负压;在电梯下降时轿厢下方的空气被压缩而快速形成高压,而轿厢上方则快速形成负压。这样上下风压不平衡的“活塞效应”的存在则会造成电梯轿厢内及电梯厅门位置的气流噪声较大,从而影响电梯使用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使用较为静音且舒适的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包括电梯井道、若干设于所述电梯井道前侧的电梯厅门、可沿所述电梯井道上下升降的电梯轿厢以及设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且用于驱动所述电梯轿厢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所述电梯井道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上通气口和下通气口,所述上通气口和所述下通气口上分别设有第一送排风装置和第二送排风装置,所述第一送排风装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下降时对所述电梯井道进行送风而在所述电梯轿厢上升时对所述电梯井道进行排风,所述第二送排风装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下降时对所述电梯井道进行排风而在所述电梯轿厢上升时对所述电梯井道进行送风。
6.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送排风装置和第二送排风装置对电梯井道形成的高压区进行排风,而对形成的负压区进行送风,从而维持电梯轿厢上下两区域的风压平衡,从而大大降低甚至杜绝“活塞效应”,使得电梯运行更加静音,并提高电梯使用的舒适性。
7.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所述第一送排风装置和所述第二送排风装置采用高压鼓风机,从而保证对电梯井道的高压区和低压区进行风压调节的效率。
8.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送排风装置的第一风机房,所述电梯井道的下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送排风装置的第二风机房,从而保证第一送排风装置和第二送排风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9.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所述第一风机房上设有第一机房通气口和第一机房连接孔,所述第二风机房上设有第二机房通气口和第二机房连接孔,所述第一送排风装置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机房通气口相连通的第一气管以及穿过所述第一机房连接孔而与所述上通气口相连通的第二气管,所述第二送排风装置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机房通气口相连通的第三气管以及穿过所述第二机房连接孔而与所述下通气口相连通的第四气管。
10.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机房,所述驱动机房内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送排风装置和所述第二送排
风装置进行送风或排风的控制模块,第一送排风装置和第二送排风装置通过控制模块进行自动控制,从而实现风压的自动调节。
11.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曳引机、设于所述曳引机输出端上的曳引轮和绕设于所述曳引轮上的曳引钢丝绳,所述曳引钢丝绳的一端设有对重装置而另一端与所述电梯轿厢固定连接,从而保证电梯轿厢运行的平稳性。
12.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所述驱动装置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曳引机转速的编码器,所述编码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控制模块可根据编码器获取的曳引机转速来动态调节第一送排风装置和第二送排风装置的转动,从而实现风压的自动动态调节。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送排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送排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送排风装置、第二送排风装置和编码器之间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一种可平衡风压的电梯结构,包括电梯井道1、若干设于电梯井道1前侧的电梯厅门2、可沿电梯井道1上下升降的电梯轿厢3以及设于电梯井道1的顶部且用于驱动电梯轿厢3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4,电梯井道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上通气口5和下通气口6,上通气口5和下通气口6上分别设有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第一送排风装置7在所述电梯轿厢3下降时对电梯井道1进行送风而在电梯轿厢3上升时对电梯井道1进行排风,第二送排风装置8在电梯轿厢3下降时对电梯井道1进行排风而在电梯轿厢3上升时对电梯井道1进行送风。
19.为保证风压调节的效率,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采用高压鼓风机。
20.为保证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运行的稳定性,电梯井道1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送排风装置7的第一风机房70,电梯井道1的下部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送排风装置8的第二风机房80。
21.为保证整体结构的紧凑性,第一风机房70上设有第一机房通气口701和第一机房连接孔702,第二风机房80上设有第二机房通气口801和第二机房连接孔802,第一送排风装置7上设有与第一机房通气口701相连通的第一气管71以及穿过第一机房连接孔702而与上通气口5相连通的第二气管72,第二送排风装置8上设有与第二机房通气口801相连通的第三气管81以及穿过第二机房连接孔802而与下通气口6相连通的第四气管82。
22.电梯井道1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驱动装置4的驱动机房40,为实现风压的自动调节,驱动机房40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进行送风或排风的控制模块101。优选的,第一风机房70设于驱动机房40的一侧。
23.为保证电梯轿厢3运行的平稳性,驱动装置4包括曳引机41、设于曳引机41输出端
上的曳引轮42和绕设于曳引轮42上的曳引钢丝绳43,曳引钢丝绳43的一端设有对重装置44而另一端与电梯轿厢3固定连接。优选的,为进一步提高电梯使用的安全性,电梯井道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防冲顶装置和安全缓冲装置。
24.为实现风压的自动动态调节,驱动装置4上设有用于检测曳引机41转速的编码器45,编码器45与控制模块101电性连接。
25.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曳引机41正转以驱动电梯轿厢3沿电梯井道1上升,此时控制模块101控制第一送排风装置7正转并控制第二送排风装置8反转,第一送排风装置7正转驱动电梯轿厢3上方的空气依次经过上通气口5、第二气管72、第一气管71和第一机房通气口701排出外部以避免电梯轿厢3的上方区域形成高压,而第二送排风装置8反转则驱动外部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机房通气口801、第三气管81、第四气管82和下通气口6送入电梯轿厢3的下方以防止电梯轿厢3的下方区域形成负压,从而维持电梯轿厢3上下两区域的风压平衡。当曳引机41反转并驱动电梯轿厢3沿电梯井道1下降时,控制模块101控制第一送排风装置7反转并控制第二送排风装置8正转,第一送排风装置7反转驱动外部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机房通气口701、第一气管71上、第二气管72和通气口5送入电梯轿厢3的上方以防止电梯轿厢3的上方区域形成负压,而第二送排风装置8正转则驱动电梯轿厢3下方的空气依次经过下通气口6、第四气管82、第三气管81和第二机房通气口801排出外部以避免电梯轿厢3的下方区域形成高压,也可维持电梯轿厢3上下两区域的风压平衡。本实用新型不论是在电梯上行还是下行,均可维持电梯轿厢3上下两区域的风压平衡,从而大大降低甚至杜绝“活塞效应”,使得电梯运行更加静音,并提高电梯使用的舒适性。在调节风压的过程中,编码器45持续向控制模块101传送曳引机41的转速数据,使得控制模块101根据曳引机41的转速来动态调节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的转速(曳引机41的转速越高,则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的转速也会越高;当曳引机41的转速降低,则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的转速也会随之降低;当曳引机41停止时,控制模块101则控制第一送排风装置7和第二送排风装置8停止工作),从而进一步实现风压的动态平衡。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