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6:10: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汽车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2.减震装置又称为减震器,用于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较为广泛的应用于汽车领域,能够加速车架与车身震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装置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3.但是,现有的减震装置存在以下缺陷:减震装置内的活塞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发生磨损,活塞磨损后会导致密封性下降,使减震装置的抑制效果发生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塞不易磨损泄露的全地形车悬架减震装置。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减震装置,包括减震筒和活塞杆,所述减震筒和所述活塞杆活动连接,所述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活塞部,所述活塞部适于在所述减震筒内做往复运动,所述减震筒外侧套设有吸震器,所述吸震器适于向外推出所述活塞杆,所述活塞部的两侧设置有溢流阀,所述溢流阀适于使所述活塞部一侧的液体流至另一侧,所述减震筒内活动设置有隔离活塞,所述隔离活塞在所述活塞部一侧形成工作腔,所述隔离活塞在另一侧形成气腔,所述活塞部四周开设有卡接槽,所述活塞部四周套设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外侧设置有活塞环,所述活塞环适于卡接至所述卡接槽内并紧箍所述密封套。
6.作为改进,所述减震筒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缸筒,所述缸筒一侧开口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吸震器卡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隔离活塞上设置有磁性相反的永磁体,所述隔离活塞适于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
7.作为改进,所述缸筒外表面设置有螺纹槽,所述缸筒外部套设有与所述螺纹槽转动配合的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适于改变所述吸震器的长度,所述第二固定环适于阻止所述第一固定环转动。
8.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固定环上设置有固定凸环,所述第二固定环上开设有配合卡接所述固定凸环的固定凹槽。
9.作为改进,所述隔离活塞周向设置有多个液体通道,所述溢流阀设置于所述液体通道内,所述隔离活塞四周设置有倾斜环面,所述液体通道的通道口设置于所述倾斜环面上。
10.具体的,所述溢流阀包括固定帽、溢流活塞和弹性复位件,所述固定帽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液体通道的通道口,所述固定帽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弹性复位件和所述溢流活塞设置于所述液体通道内,所述弹性复位件适于使所述溢流活塞阻塞所述出液口。
11.作为改进,所述密封套的两侧向所述倾斜环面延伸覆盖形成缓冲部,所述缓冲部适于阻止所述活塞部接触所述隔离活塞或所述缸体。
12.作为改进,所述活塞杆上套设有柔性环,所述柔性环适于阻止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所述减震筒。
13.作为改进,所述活塞环的外环面为圆弧形。
14.作为改进,所述活塞环的内环面为圆弧形。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减震装置能够缓冲吸震器上的震动,通过溢流阀对油液的输送实现止震,其中活塞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在活塞部和活塞环之间套设密封套,使活塞环、活塞部以及减震筒之间的硬性密封连接变为柔性密封连接,降低活塞环在跟随活塞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磨损,提升使用寿命,同时密封套能够填充活塞环四周的间隙,增加密封性能,降低泄漏的概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回弹阶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图1中a处的活塞部的放大视图;
18.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压缩阶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缩短吸震器行程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图4中b处的放大视图。
21.图中:1、减震筒;11、工作腔;12、气腔;13、第二连接部;131、连接孔;14、缸筒;141、第一固定环;1411、固定凸环;142、第二固定环;1421、固定凹槽;2、活塞杆;21、第一连接部;22、活塞部;221、卡接槽;222、密封套;2221、缓冲部;223、活塞环;224、液体通道;225、倾斜环面;3、吸震器;4、溢流阀;41、固定帽;411、出液口;42、溢流活塞;43、弹性复位件;5、隔离活塞;6、永磁体;7、柔性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27.如图1至5所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减震筒1和活塞杆2,减震筒1和活塞杆2活动连接,活塞杆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和活塞部22,活塞部22适于在减震筒1内做往复运动,减震筒1外侧套设有吸震器3,吸震器3适于向外推出活塞杆2,吸震器3优选使用汽车用减震弹簧,强度较高,寿命较长,不易疲劳衰减,活塞部22的两侧设置有溢流阀4,溢流阀4适于使活塞部22一侧的液体流至另一侧,当吸震器3吸收震动时,长度会发生改变,带动活塞杆2活动,从而使活塞部22两侧的腔体体积发生变化,溢流阀4可延时平衡活塞部22两侧腔体的压力,从而对震动进行缓解,实现吸震器3的震动抑制。
28.减震筒1内活动设置有隔离活塞5,隔离活塞5在活塞部22一侧形成工作腔11,工作腔11内灌注油液,用于缓冲作用,油液会通过溢流阀4在活塞部22两侧之间流动交换,隔离活塞5在另一侧形成气腔12,气腔12作为补偿腔,用于补偿工作腔11的容积变化。
29.减震筒1包括第二连接部13和缸筒14,缸筒14一侧开口并与第二连接部13固定连接,吸震器3卡接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第二连接部13和隔离活塞5上设置有磁性相反的永磁体6,隔离活塞5适于远离第二连接部13,永磁体6可在较小的气室体积内阻止隔离活塞5在活动过程中与第二连接部13发生接触碰撞,从而在设计时可缩减减震筒1的体积。
30.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13上开设有连接孔131,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13可通过连接孔131与车身悬架系统连接,整个减震装置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减震效果好。
31.活塞杆2上套设有柔性环7,柔性环7适于阻止第一连接部21接触减震筒1,避免第一连接部21发生与减震筒1之间发生碰撞磨损或损坏。
32.如图2所示,活塞部22四周开设有卡接槽221,活塞部22四周套设有密封套222,密封套222外侧设置有活塞环223,活塞环223适于卡接至卡接槽221内并紧箍密封套222,活塞环223起到密封作用的同时能够避免密封套222在活塞部22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形脱落,活塞环223与密封套222的配合能够提升活塞部22的密封性能。
33.隔离活塞5周向设置有多个液体通道224,溢流阀4设置于液体通道224内,溢流阀4内置于隔离活塞5内,使隔离活塞5能够保护溢流阀4不受碰撞损坏,隔离活塞5四周设置有倾斜环面225,液体通道224的通道口设置于倾斜环面225上,倾斜环面225能够确保液体通道224内的液体能够顺利流出推动隔离活塞5形成腔体。
34.溢流阀4包括固定帽41、溢流活塞42和弹性复位件43,固定帽41可拆卸的设置于液体通道224的通道口,拆装维护方便,结构简单,固定帽41上设置有出液口411,弹性复位件43和溢流活塞42设置于液体通道224内,弹性复位件43包括压簧,弹性复位件43适于使溢流活塞42阻塞出液口411。
35.密封套222的两侧向倾斜环面225延伸覆盖形成缓冲部2221,缓冲部2221适于阻止活塞部22接触隔离活塞5或缸体,进一步保护活塞部22,避免活塞部22发生碰撞磨损或损坏。
36.活塞环223的外环面为圆弧形,能够降低活塞环223的外环面与缸筒14之间的摩擦力,减少磨损,并降低活塞部22往复运动的阻力。
37.活塞环223的内环面为圆弧形,降低活塞环223嵌入卡接槽221的难度,同时减少活塞部22在运动时活塞环223对密封套222的磨损,提升使用寿命。
38.如图4至5所示,缸筒14外表面设置有螺纹槽,缸筒14外部套设有与螺纹槽转动配合的第一固定环141和第二固定环142,第一固定环141适于改变吸震器3的长度,第二固定环142适于阻止第一固定环141转动,通过第一固定环141和第二固定环142的配合,能够改变吸震器3的行程,从而调节减震装置整体的减震能力。
39.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环141上设置有固定凸环1411,固定凸环1411能够增加第一固定环141的结构强度,避免受吸震器3冲击发生变形,第二固定环142上开设有配合卡接固定凸环1411的固定凹槽1421,提升第一固定环141和第二固定环142的连接稳定性,不易脱离。
40.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