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3:08: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山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


背景技术:

2.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因矿山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特别是露天开采,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因此,如何恢复和重建已退化的矿山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课题,现阶段通过修建蓄水供水系统满足生态修复所需。现有的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系统不能将水过滤,因此就会造成蓄水池内长时间会形成较厚的淤泥,降低了蓄水池的蓄水量,使得蓄水效果变差。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旨在解决蓄水池内长时间会形成较厚的淤泥,影响出水效果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包括蓄水池、顶板、导流墙、进水管、泄水管,所述蓄水池内部具有顶部开口的容腔;所述顶板盖设于所述蓄水池的顶部;所述导流墙的一端与所述蓄水池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蓄水池的内壁形成导流间隙;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蓄水池的壁面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底部开设吸水坑,所述泄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吸水坑内,所述蓄水池的壁面在进水管与所述泄水管之间开设出水口。
6.优选地,所述蓄水池的底部为倾斜平面,所述吸水坑位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的低端。
7.优选地,所述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穿过所述蓄水池的壁面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溢流管分设于所述导流墙的两侧,所述溢流管的进水口正对所述顶板且与所述顶板之间存在间隙。
8.优选地,所述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还包括溢水井,所述溢水井内部设置有溢水堰,溢水井的壁面开设出水口,所述溢流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溢水井连通,所述溢流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溢水井的出水口分设于所述溢水堰的两侧。
9.优选地,所述导流墙与所述顶板和所述蓄水池的底部之间均预留有间隙。
10.优选地,所述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还包括支撑基台,所述导流墙通过多个间隔布置的支撑基台与所述顶板和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导流墙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墙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导流墙与蓄水池内壁的间隙位置交错布置。
12.优选地,所述溢流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溢水井的出水口高度一致。
13.优选地,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检修口。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初步拦污过滤后的水经进水管流入蓄水池内,顶板用于防止阳光直晒造成水汽蒸发以及防止杂物落入蓄水池内。导流墙在蓄水池内部分割出弯折的回路,防止水从进水管进水池后直接从蓄水池的出水管涌出,使蓄水池起到沉降作用。蓄水池的底部形成一个低于蓄水池底部的吸水坑,当需要排污时,淤泥在水流冲击下流向吸水坑,并经泄水管流出。由此只需定期开放泄水管,即可实现蓄水池内部淤泥清洁,保持蓄水内的蓄水效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号说明:100、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1、蓄水池;11、吸水坑;2、顶板;21、检修口;3、导流墙;4、进水管;5、泄水管;6、溢流管; 7、溢水井;71、溢水堰;8、支撑基台;9、通风管;91、通风帽。
1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100 包括蓄水池1、顶板2、导流墙3、进水管4、泄水管5,蓄水池1内部具有顶部开口的容腔;顶板2盖设于蓄水池1的顶部;导流墙3的一端与蓄水池1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蓄水池1的内壁形成导流间隙;进水管4穿过蓄水池1的壁面与容腔连通;蓄水池1的底部开设吸水坑11,泄水管5的进水口位于吸水坑11 内,蓄水池1池的壁面在进水管4与泄水管5之间开设出水口。
24.上述实施例中,初步拦污过滤后的水经进水管4流入蓄水池1内,顶板2用于防止阳光直晒造成水汽蒸发以及防止杂物落入蓄水池1内。导流墙3在蓄水池1内部分割出弯折的
回路,防止水从进水管4进水池后直接从蓄水池1的出水管涌出,使蓄水池1起到沉降作用。蓄水池1的底部形成一个低于蓄水池1底部的吸水坑11,当需要排污时,淤泥在水流冲击下流向吸水坑11,并经泄水管5 流出。由此只需定期开放泄水管5,即可实现蓄水池1内部淤泥清洁,保持蓄水内的蓄水效果。
25.基于上述实施例,蓄水池1的底部为倾斜平面,吸水坑11位于蓄水池1的底部的低端。由此保证吸水坑11的高度最低,蓄水池1的底部设置为倾斜平面,有利于蓄水池1内的淤泥向吸水坑11处汇积。
26.在一实施例中,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100还包括溢流管6,溢流管6穿过蓄水池1的壁面与容腔连通,进水管4与溢流管6分设于导流墙3的两侧,溢流管6的进水口正对顶板2且与顶板2之间存在间隙。通过设置常开的溢流管6,水量过大且蓄水池1内已满时,蓄水池1内的水通过溢流管6流出,防止水在进水管4侧淤积,保证雨水及时排出。
27.基于上述实施例,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100还包括溢水井7,溢水井7 内部设置有溢水堰71,溢水井7的壁面开设出水口,溢流管6的出水口与溢水井7连通,溢流管6的出水口与溢水井7的出水口分设于溢水堰71的两侧。通过设置溢水堰71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水流速过快。
28.在一实施例中,导流墙3与顶板2和蓄水池1的底部之间均预留有间隙。通过预留间隙,方便蓄水池1清洁池底部淤泥的流动。
29.其中,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100还包括支撑基台8,导流墙3通过多个间隔布置的支撑基台8与顶板2和蓄水池1的底部连接。通过设置支撑基台8连接导流墙3与蓄水池1底部或导流墙3与底板,对导流墙3起到支撑固定作用,保证其强度。
30.具体地,导流墙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墙3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导流墙3与蓄水池1内壁的间隙位置交错布置。通过设置多个导流墙3,在蓄水池 1内部形成s行通到,同时保证底部有淤泥沉积时蓄水池1内部仍然能够流通。
31.其中,泄水管5、进水管4和溢流管6与蓄水池1池壁的接触处外均套设有防渗套管。且溢流管6的出水口与溢水井7的出水口高度一致。保证蓄水池1的密封性,防止蓄水池1内的水从泄水管5、进水管4和溢流管6与蓄水池1池壁的连接处渗出。并且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定期检修,顶板2上开设有检修口21。
32.矿山生态修复用蓄水装置100还包括通风管9,通风管9的一端穿过顶板2 与蓄水池1的内部连通,另一端设置有通风帽91。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