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2:46: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珩磨缸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


背景技术:

2.二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在曲轴旋转一圈内完成的,即实现进气、压缩、膨胀和排气这四个步骤是在360
°
曲轴转角内完成的。这种发动机的压缩和膨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塞行程,所以称为二冲程发动机。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简称为汽车缸套,镶在缸体的缸筒内,与活塞和缸盖共同组成燃烧室。缸套分为干缸套和湿缸套两大类。背面不接触冷却水的气缸套叫干缸套,背面和冷却水接触的气缸套是湿缸套。干缸套厚度较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湿缸套直接接触冷却水,所以有利于发动机的冷却,有利于发动机的小型轻量化。
3.现有的珩磨缸套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缸套中下部与活塞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缸套本身为一体结构,导致缸套整体发热,尤其是中上部散热效果不好,导致缸套整体的使用寿命减短,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的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以解决现有的珩磨缸套本身中上部散热性差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包括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固定套接于内套筒外侧壁;所述外套筒底部周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底部凸台,所述外套筒内侧壁开设有排气孔;所述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顶部末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所述散热管远离进液管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套筒内侧壁与内套筒外侧壁与散热管相对应位置开设有安装槽,且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通过热压成型。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筒内侧壁开设有珩磨槽。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珩磨槽之间的夹角为60
°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气孔的数量为三组,每相邻两组排气孔之间的夹角为120
°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管为螺旋状,且散热管为铜制。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散热管,该装置分为外套筒及内套筒结构,其中内套筒为缸套本体,且在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设置散热管,而在散热管的首尾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液管及出液管,且进液管及出液管与传输泵的进出口相固定连接,通过往散热管中装入足量的冷却液,将内套筒即缸套中上部的热量带走,且散热管为螺旋管,散热管本身为铜制,使得散热管本身的导热性良好,方便将内套筒外部的热量进行传递,散热管均匀分布在内套筒的外侧壁,能够均匀导热及散热,保证缸套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为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管、进液管及出液管之间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外套筒;2、内套筒;3、珩磨槽;4、进液管;5、出液管;6、排气孔;7、底部凸台;8、散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
22.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珩磨缸套,包括外套筒1和内套筒2,外套筒1固定套接于内套筒2外侧壁;外套筒1底部周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底部凸台7,外套筒1内侧壁开设有排气孔6;外套筒1与内套筒2之间设置有散热管8,散热管8顶部末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4,散热管8远离进液管4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5;散热管8为螺旋状,且散热管8为铜制。
23.参照图1与图2所示,具体的,在装入发动机之前需要将进液管4和现有技术的传输泵的出口固定连接,接着再将出液管5和现有技术的传输泵的进口固定连接,确保密封性后再将装置装入发动机中,之后需要利用现有技术的传输泵往散热管8中注入足量的冷却液,在发动机工作的同时需要启动传输泵,当现有技术的传输泵在运作时,会将冷却液由出液管5传输进入传输泵中,接着再次通过传输泵的进口经由进液管4进入散热管8中,形成往复循环,由于散热管8本身是嵌在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的,即散热管8套接在内套筒2的外侧,可以有效地带走内套筒2外侧壁上的热量,又因为其中散热管8为螺旋形态,且散热管8本身的材料为铜制,铜本身具有一定的导热性能,这使得散热管8本身的导热性良好,可以均匀对内套筒2的外侧壁进行导热,将导出的热量通过冷却液的往复循环进行散热,对内套筒2外侧壁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进而有效地增加了缸套的使用寿命;
24.参照图3与图4所示,具体的,外套筒1内侧壁与内套筒2外侧壁与散热管8相对应位
置开设有安装槽,且外套筒1与内套筒2之间通过热压成型,加强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的连接强度;内套筒2内侧壁开设有珩磨槽3,发动机中的活塞环由缸套内壁支撑运动,通过储存机油的沟槽适时补充机油供给摩擦副润滑,在内套筒2的内侧壁均匀开设有珩磨槽3的目的在于让摩擦副得润滑更充分,减少活塞环与缸套内壁之间的摩擦,进而提高缸套及活塞环使用寿命,珩磨槽3之间的夹角为60
°
,在珩磨槽3之间的夹角为60
°
时,这使得内套筒2即缸套内壁具有足够的承压面和良好的持油性,方便保证活塞环与缸套内侧壁之间的摩擦减小,且在初期使得缸套具有较短的磨合期,方便缸套的使用。排气孔6的数量为三组,每相邻两组排气孔6之间的夹角为120
°
,方便废气的排出以及新气得进入,方便完成换气。
2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及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将散热管8的首尾两端的进液管4及出液管5和现有技术的传输泵的出进口进行固定连接,在确保散热管8和传输泵进出口连接的密封性下,再通过传输泵将足量的冷却液灌入散热管8中,最后将装置装入发动机中,在缸套工作的同时,传输泵也需要一起工作,其中通过传输泵的运作,将冷却液经由进液管4及出液管5在散热管8中进行往复循环,便于带走内套筒2的中上部外侧壁上的热量,防止缸套过热而导致发动机工作出现问题,以便于增长缸套的使用寿命。
2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