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卸式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0:33: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卸式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于便利化家务作业的追求,和家务劳动相关的清洁设备也在不断朝向使用便利化方向发展。顺应清洁设备使用便利化的潮流,业内已出现了具有一次性使用的清洁头的扫把或拖把等产品。
3.现有技术中,由于具有一次性清洁头的扫把涉及到清洁头的拆换问题,为避免用污用户手部,业内也出现了能够自动分离清洁头的扫把,然而,现有的清洁头自动分离装置往往结构较为复杂,且存在易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卸式清洁装置,能够实现对自卸式清洁装置的清洁头的简单可靠地分离。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卸式清洁装置,包括主体件、清洁件和切割分离机构。其中,清洁件设置于主体件的一端;切割分离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切割刀片,驱动组件设置于主体件内,切割刀片转动设置于主体件靠近清洁件的一端,并对应清洁件和主体件的连接处设置,驱动组件用于拉拽切割刀片自初始位置转动至切割位置,以使得切割刀片切断清洁件和主体件的连接处。
6.可选地,驱动组件包括操纵件和拉线,操纵件设置于主体件内,且操纵件至少部分碗露于主体件,操纵件能够相对于主体件滑动,拉线连接于操纵件和两切割刀片之间。
7.可选地,切割刀片转动切割分离机构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于主体件内,并和切割刀片相连接,弹性件用于向切割刀片施加弹性力,以使得切割刀片自切割位置转回至初始位置。
8.可选地,主体件朝向清洁件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清洁件连接于主体件的部位容置于凹槽内,切割刀片的切割部外露于凹槽。
9.可选地,主体件朝向清洁件的一侧的相对两端均开设有凹槽,切割刀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切割刀片的切割部分别外露于两凹槽。
10.可选地,切割刀片的切割部呈鸟喙状。
11.可选地,拉线包括主线和辅线,主线的一端连接于操纵件,主线的另一端连接于辅线,辅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切割刀片。
12.可选地,主体件包括持握杆、连接于持握杆一端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背向持握杆的一侧的支撑板,操纵件部分设置于持握杆内,并能够沿持握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凹槽开设于壳体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一端,切割刀片设置于壳体内。
13.可选地,清洁件套设于支撑板,且清洁件具有敞口,敞口的边缘处穿设有弹力筋,弹力筋正对于凹槽的部位容置于凹槽内。
14.可选地,支撑板的板面和持握杆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15.或者,支撑板的板面和持握杆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夹角。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清洁装置,其中清洁件设置于主体件的一端,清洁件能够实现对地面等基面以及门窗的扫拖擦拭等功能。而当清洁件已达到使用周期,需要卸除清洁件时,此时切割分离机构的驱动组件即可驱动切割刀片自初始位置转动至切割位置,从而使得切割刀片能够切断清洁件和主体件的连接处,使得清洁件快速和主体件相分离,如此仅需切断刀片的动作即能够简单可靠地实现清洁件和主体件的分离,一方面提高了清洁件和主体件分离的效率,另一方面也简化了实现清洁件和主体件相分离的机构的结构复杂度,提高了自卸式清洁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19.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图2所示的自卸式清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21.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6为图4所示的自卸式清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2所示的自卸式清洁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爆炸视图一;
24.图8为图2所示的自卸式清洁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爆炸视图二;
25.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7.10—主体件
ꢀꢀꢀꢀꢀꢀꢀꢀꢀꢀꢀꢀꢀꢀ
11—凹槽
ꢀꢀꢀꢀꢀꢀꢀꢀꢀꢀꢀꢀꢀꢀ
12—持握杆
28.13—壳体
ꢀꢀꢀꢀꢀꢀꢀꢀꢀꢀꢀꢀꢀꢀꢀꢀ
14—支撑板
ꢀꢀꢀꢀꢀꢀꢀꢀꢀꢀꢀꢀ
15—装配口
29.20—清洁件
ꢀꢀꢀꢀꢀꢀꢀꢀꢀꢀꢀꢀꢀꢀ
21—弹力筋
ꢀꢀꢀꢀꢀꢀꢀꢀꢀꢀꢀꢀ
30—切割分离机构
30.31—切割刀片
ꢀꢀꢀꢀꢀꢀꢀꢀꢀꢀꢀꢀ
32—驱动组件
ꢀꢀꢀꢀꢀꢀꢀꢀꢀꢀ
33—操纵件
31.34—拉线
ꢀꢀꢀꢀꢀꢀꢀꢀꢀꢀꢀꢀꢀꢀꢀꢀ
35—弹性件
ꢀꢀꢀꢀꢀꢀꢀꢀꢀꢀꢀꢀ
36—切割部
32.37—刀柄部
ꢀꢀꢀꢀꢀꢀꢀꢀꢀꢀꢀꢀꢀꢀ
38—固定轴
ꢀꢀꢀꢀꢀꢀꢀꢀꢀꢀꢀꢀ
341—主线
33.342—辅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图9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卸式清洁装置,包括主体件10、清洁件20和切割分离机构30。本实施例的自卸式清洁装置能够应用于地面等基面的扫拖清洁,也能够应用于窗面的擦拭等。
3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清洁件20设置于主体件10的一端。其中,清洁件20可以是袋状件,清洁件20可套设于主体件10的一端,也可以是通过魔术贴等物件粘设于主体件10的一端等。
40.具体地,切割分离机构30包括驱动组件32和切割刀片31,驱动组件32设置于主体件10内,切割刀片31转动设置于主体件10靠近清洁件20的一端,并对应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处设置,驱动组件32用于拉拽切割刀片31自初始位置转动至切割位置,以使得切割刀片31切断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处。
41.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切割刀片31的初始位置是指切割刀片31在未经驱动组件32拉拽时的位置,而切割位置是指切割刀片31在经驱动组件32拉拽,发生转动并完成对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处切割后所处的位置。
42.请参考图2和图3,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清洁装置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清洁装置,其中清洁件20设置于主体件10的一端,清洁件20能够实现对地面等基面以及门窗的扫拖擦拭等功能。而当清洁件20已达到使用周期,需要卸除清洁件20时,此时切割分离机构30的驱动组件32即可驱动切割刀片31自初始位置转动至切割位置,从而使得切割刀片31能够切断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处,使得清洁件20快速和主体件10相分离,如此仅需切断刀片的动作即能够简单可靠地实现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分离,一方面提高了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分离的效率,另一方面也简化了实现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相分离的机构的结构复杂度,提高了自卸式清洁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43.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驱动组件32包括操纵件33和拉线34,操纵件33设置于主体件10内,且操纵件33至少部分碗露于主体件10,操纵件33能够相对于主体件10滑动,拉线34连接于操纵件33和两切割刀片31之间。
4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2包括操纵件33和拉线34,当需要卸除清洁件20时,操作者即可驱动操纵件33相对于主体件10滑动,那么在操纵件33滑动的过程中,拉线34即可在操纵件33的驱动下,带动切割刀片31动作,从而使得切割刀片31自初始位置转动至
切割位置,实现对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处的切割,解除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关系,这样便简单可靠地实现了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分离。
45.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主体件10上开设有装配口15,操纵件33设置于主体件10内,操纵件33的上端伸出装配口15,外露于主体件10,以便于操作者按压操纵件33,使其相对于主体件10滑动。
46.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切割刀片31转动切割分离机构30还包括弹性件35,弹性件35设置于主体件10内,并和切割刀片31相连接,弹性件35用于向切割刀片31施加弹性力,以使得切割刀片31自切割位置转回至初始位置。
47.具体地,通过设置弹性件35,这样当切割刀片31转动至切割位置后,其总能够在弹性件35所施加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转回至初始位置,如此便实现了切割刀片31的自动复位,从而提升了切割刀片31的使用便利性,也提升了自卸式清洁装置的整体使用便利性。
48.示例性地,切割刀片31可通过销轴转动设置于主体件10内。具体地,切割刀片31包括刀柄部37和切割部36,刀柄部37和切割部36相连接的位置穿设有销轴,这样可以提高切割刀片31绕销轴转动时的稳定性,刀柄背离切割部36的一端和拉线34相连接,弹性件35则连接于刀柄靠近切割部36的一端,且弹性件35与刀柄的连接点位于拉线34与刀柄的连接点以及销轴之间。
49.如此,在拉线34带动切割刀片31转动至切割位置后,当拉线34的拉动力消失后,弹性件35即可向切割刀片31施加与拉线34的拉动力方向相反的弹性力,从而将切割刀片31拉回至初始位置。示例性地,弹性件35可以是弹簧,弹簧的一端穿套在主体件10内的固定轴38上。弹簧的另一端和刀柄部37相连接。
5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件10朝向清洁件20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1,清洁件20连接于主体件10的部位容置于凹槽11内,切割刀片31的切割部36外露于凹槽11。
51.具体地,通过在主体件10上开设凹槽11,并使得清洁件20连接于主体件10的部位容置于凹槽11内,这样切割刀片31和清洁件20与主体件10的连接处的相对位置关系便能够实现固定,如此也能够使得切割刀片31较为精准地实现对主体件10的连接处的切割。从而使得清洁件20自主体件10分离的过程可靠进行,如此也提升了自卸式清洁装置的整体使用可靠性。
5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件10朝向清洁件20的一侧的相对两端均开设有用于容置清洁件20的连接部的凹槽11,切割刀片3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切割刀片31的切割部36分别外露于两凹槽11。
53.具体地,通过在主体件10朝向清洁件20一侧的两端均开设凹槽11,并使得两个切割刀片31的切割部36分别外露于两凹槽11,这样清洁件20连接于主体件10的部位便能够更为可靠地连接于主体件10,从而提高了自卸式清洁装置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可靠性。同时,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分离时,两切割刀片31同时对凹槽11内的清洁件20与主体件10的连接处进行切割,这样也能够使得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相分离的过程稳定进行。
54.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切割刀片31的切割部36呈鸟喙状。具体地,通过使得切割刀片31的切割部36呈鸟喙状,这样也提升了切割部36的切割锋利度,使得
切割部36能够首先刺穿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处,再进一步运动并彻底完成对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连接处的切割,如此便实现了清洁件20和主体件10的快速且可靠地分离。
55.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拉线34包括主线341和辅线342,主线341的一端连接于操纵件33,主线341的另一端连接于辅线342,辅线3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切割刀片31。
56.具体地,基于两个切割刀片31的方案,拉线34也相应具有主线341和副线,拉线34在动作时,主线341在操纵件33的带动下沿着主体件10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清洁件20的方向移动,辅线342在主线341的带动下,则会拉动两切割刀片31朝向切割位置转动,通过主线341和辅线342的联动,即可带动两切割刀片31转动,如此主线341和辅线342的配合也能够实现对切割刀片31的转动过程的简单可靠的控制。
57.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主体件10包括持握杆12、连接于持握杆12一端的壳体13和设置于壳体13背向持握杆12的一侧的支撑板14,操纵件33部分设置于持握杆12内,并能够沿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滑动,凹槽11开设于壳体13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一端,切割刀片31设置于壳体13内。
5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件10包括有持握杆12和连接于持握杆12的壳体13,其中,凹槽11是开设于壳体13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一端,当凹槽11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凹槽11分别开设于壳体13的沿其宽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切割刃则通过销轴转动设置于壳体13内。
59.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驱动切割刀片31转动至切割位置时,操作者可驱动操纵件33沿着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朝向背向清洁件20的方向运动,同时,操纵件33可带动主线341连同辅线342一并运动,辅线342沿着壳体13的宽度方向布设,在主线341运动的过程中,辅线342的两端会朝向壳体13的中间位置收缩,从而带动切割刀片31绕销轴转动,使得切割刀片31转动至切割位置。
6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清洁件20套设于支撑板14,且清洁件20具有敞口,敞口的边缘处穿设有弹力筋21,弹力筋21正对于凹槽11的部位容置于凹槽11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清洁件20可以全包覆或是半包覆于支撑板14上,清洁件20可以是呈袋状或呈u型的条状,且清洁件20的敞口处可通过松紧皮筋等弹力筋21来实现扎口,从而使得清洁件20的敞口处牢固地扎套于壳体13上,且弹力筋21对应于凹槽11的部位可容置于凹槽11内,这样当切割刀片31转动至切割位置时,切割刀片31的切割部36即可实现对弹力筋21的切割,使得弹力筋21失去对清洁件20的收束作用,从而使得清洁件20的敞口变大,并脱离于壳体13件。
61.示例性地,弹力筋21正对于凹槽11的部分外露于清洁件20的敞口处,这样使得弹力筋21暴露于清洁件20外,能够便于切割刀片31对弹力筋21的切割,使得切割刀片31无需先穿透清洁件20的外层,再切割弹力筋21,提高了切割刀片31对弹力筋21的切割效率和一次性割断弹力筋21的成功率。
6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板14的板面和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4可以是沿着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布设,如此能够使得支撑板14实现对呈袋状的清洁件20有效支撑,特别是适合于对体积较大的清洁件20的支撑。
63.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板14的板面和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
形成有夹角。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4的板面也可以和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形成夹角,比如支撑板14的板面可以和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形成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角度关系,这样当自卸式清洁装置应用于扫拖地面的工作场景时,支撑板14的板面和持握杆12的长度方向形成夹角时,可以便于操作者握住持握杆12向支撑板14施加贴合于地面的作用力,从而能够增加套设于支撑板14或壳体13上的清洁件20和地面的接触面积。
6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