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大伤口血管缝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0:33: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伤口血管缝合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创精准化治疗越来越来被更多的医者和患者关注。介入治疗可以在治疗目标病灶区域的同时,实现对患者非病灶区域的实际创伤达到最小化。对整个治疗过程和结果友好,因此介入治疗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并接受。介入治疗通常是通过穿刺血管置入鞘管再送入导管进行操作。因此,如何处理血管穿刺造成的伤口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一些需要使用大鞘管、大直径输送系统的手术如大动脉支架、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皮二尖瓣治疗中,血管穿刺伤口较大(鞘管外径常达21f即7mm以上),如何微创化闭合血管伤口目前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难题。
3.目前常用的血管缝合器为雅培公司的proglide(中国专利专利号cn1654016a),该血管缝合器原理是通过带线的穿刺针在血管伤口形成缝合线回路并打结固定,虽然可以较有效地缝合血管的大伤口,但通常需要使用2把以上缝合器,重复操作两次以上,造成手术操作过程繁琐困难。其次,两把缝合器形成的缝合线之间的交叉角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角度过大容易引起狭窄,而角度过小时又会影响缝合效果,所以需要在控制缝合效果以及防止再狭窄之间寻找平衡,需要操作者具有主观经验性以及控制操作误差的能力。
4.中国专利专利号cn210931590u公布了一种大口径血管介入治疗缝合装置,采用双组针设置,可以一次性操作实现两次缝合,以期简化缝合操作达到有效缝合的效果。该实用新型在插入血管导管容纳腔体中并排设置两个引接基座,且两者中间设置椭球体的分位块,分位块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可沿导管横截面的周向方向发生转动,使两个引接基座分开或者靠拢而控制引接基座的距离而控制两条缝合线的距离,然而分位块及其传动装置的设置会使得插入血管导管变得更粗大,缝合后留下较大遗留伤口,影响缝合效果;也使得结构过于复杂导致器械生产质控麻烦以及器械性能不稳定。另外,由于装置中心设置了分位块及传统系统,该装置难以设置中心管腔,使得装置要插入血管伤口而没有导丝,导引存在困难,而且使用装置缝合血管伤口后无法保留导丝,故若缝合失败则无法再次干预。
5.中国专利专利号cn101897606a公开了另一种临床常用的血管缝合装置(angioseal),通过使用小垫片形成三明治夹层结构从血管内以及血管外夹住伤口止血,但这种器械只能应用于小血管伤口(8f以下)的介入手术。
6.为此本技术领域亟需设计一种既可以通过一次性操作,便捷有效地缝合大血管伤口,同时器械结构又相对简单、器械性能更加稳定、且缝合失败后可以再缝合的血管缝合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获得一种可以一次性操作的便捷有效的缝合大血管伤口,同时器械的结构又相对简单、性能稳定且缝合失败后可以再缝合
的血管缝合装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前端,指的是手术操作时,靠近血管内的一端,后端或远端是指相反的朝向体外的一端。
8.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伤口血管缝合装置,包括主体管件、操作手柄、穿刺针、过桥线、缝线、接引基座和传动机构;主体管件靠近操作者一端设有操作手柄,主体管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穿设有过桥线;与过桥线相邻的靠近操作者一侧的主体管件上设有接引基座,接引基座与操作手柄之间设有传动机构和穿刺针;所述的穿刺针设有两组,每组中设有一根携带缝线的穿刺针和一根不携带缝线的穿刺针。
9.优选地,所述主体管件包括锥形导管、中心引导腔、侧杆、导血管道、基座容纳槽以及多个管腔;主体管件靠近待缝合血管的一端设有锥形导管,主体管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设有侧杆;主体管件中设有两端开口的中心引导腔;主体管件侧壁上设有用于接引基座出入主体管件的基座容纳槽;基座容纳槽与侧杆之间的主体管件侧壁上设有导血管道;基座容纳槽与主体管件靠近操作者一侧的端面之间设有多个用于容纳穿刺针、接引基座和传动机构的管腔。
10.优选地,所述接引基座包括接引基座基部、侧翼部、转轴和接引孔;接引基座基部的两侧设有侧翼部,接引基座通过接引基座基部上设有的转轴与主体管件连接;两侧侧翼部上分别设有接引孔。
11.优选地,所述接引基座通过转轴与传动机构连接。
12.优选地,所述管腔中设有用于引导穿刺针向接引孔方向运动的导向机构。
13.优选地,所述过桥线的两端设有套筒,套筒设于接引孔中。
14.优选地,所述缝线靠近待缝合血管的一端设有棒针;棒针包括尖锥和缝线套筒;棒针的一端设有用于穿刺血管和与接引孔中套筒连接的尖锥,与尖锥相邻设有用于缝线与穿刺针活动连接的缝线套筒。
15.优选地,所述不携带缝线的穿刺针末端设有与接引孔中套筒连接的尖锥。
16.优选地,所述缝线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设有渔夫结,渔夫结绕于不携带缝线的穿刺针靠近操作者一端的外周。
17.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①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次性操作打针穿刺,可形成两个回路打结,简化了操作;
19.②
通过本实用新型形成的两个线结是平行的,距离固定,避免目前的缝合器需要两次穿刺缝合导致的术者间主观差异,使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更为客观标准化,进而减少血管狭窄以及出血的并发症;
20.③
本实用新型中含有中心引导腔,可留置导丝,可实现再次缝合;
21.④
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对简洁,利于工业化大规模加工生产,且器械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操作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穿刺针、缝线和过桥线连接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引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a图为接引基座埋藏在在主体管件的示意图;b图为接引基座伸出主体管件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主体管件;2.操作手柄;3.穿刺针;4.过桥线;5.接引基座;6.传动机构;1-0.主体管柱;1-1.锥形导管;1-2.中心引导腔;1-3.侧杆;1-4.导血管道;1-5.基座容纳槽;1-6.管腔;3-1.带缝线穿刺针;3-2.不带缝线穿刺针;4-1.套筒一;4-2.套筒二;4-3.过桥线中间段;5-1.侧翼部;5-2.接引基座基部;5-3.转轴;5-12.接引孔;7.缝线;7-1.棒针;7-2.缝线套筒;7-21.渔夫结。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30.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伤口血管缝合装置,包括主体管件1、操作手柄2、穿刺针3、过桥线4、缝线7、接引基座5和传动机构6;主体管件1靠近操作者一端设有操作手柄2,主体管件1远离操作者的一端穿设有过桥线4;与过桥线4相邻的靠近操作者一侧的主体管件1上设有接引基座5,接引基座5与操作手柄2之间设有传动机构6和穿刺针3,穿刺针3上设有缝线7;主体管件1包括锥形导管1-1、中心引导腔1-2、侧杆1-3、导血管道1-4、基座容纳槽1-5以及多个管腔1-6;主体管件1靠近待缝合血管的一端设有锥形导管1-1,主体管件1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设有侧杆1-3;主体管件1中设有两端开口的中心引导腔1-2;主体管件1侧壁上设有用于接引基座5出入主体管件1的基座容纳槽1-5;基座容纳槽1-5与侧杆1-3之间的主体管件1侧壁上设有导血管道1-4;基座容纳槽1-5与主体管件1靠近操作者一侧的端面之间设有多个用于容纳穿刺针3、接引基座5和传动机构6的管腔1-6;接引基座5包括接引基座基部5-2、侧翼部5-1、转轴5-3和接引孔5-12;接引基座基部5-2的两侧设有侧翼部5-1,接引基座5通过接引基座基部5-2上设有的转轴5-3与主体管件1连接;两侧侧翼部5-1上分别设有接引孔5-12。接引基座5通过转轴5-3与传动机构6连接;管腔1-6中设有用于引导穿刺针3向接引孔5-12方向运动的导向机构;过桥线4的两端设有套筒,套筒设于接引孔5-12中;穿刺针3包括携带缝线的穿刺针3-1和不携带缝线的穿刺针3-2;穿刺针设为两组,每组中设有一根携带缝线的穿刺针3-1和一根不携带缝线的穿刺针3-2。缝线7靠近待缝合血管的一端设有棒针7-1;棒针7-1包括尖锥和缝线套筒7-2;棒针7-1的一端设有用于穿刺血管和与接引孔中套筒连接的尖锥,与尖锥相邻设有用于缝线与穿刺针活动连接的缝线套筒7-2。不携带缝线的穿刺针3-2末端设有与接引孔5-12中套筒连接的尖锥。缝线7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设有渔夫结7-21,渔夫结7-21绕于不携带缝线的穿刺针3-2靠近操作者一端的外周。
31.实施例
32.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器械结构相对简单且性能稳定、可以便捷的缝合大血管伤口、且缝合后可以再缝合的大口径的血管缝合器。
33.一种大伤口血管缝合装置,包括主体管件1、操作手柄2、穿刺针3、缝线7、过桥线4、引接基座5及其传动机构6(如图1)。
34.主体管件1为整个装置的主体骨架结构(如图2),为高分子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制成的坚硬的架构,为接引基座5、穿刺针3、操作手柄2提供了支撑固定,主体管件1包括:主体管
柱1-0、锥形导管1-1、中心引导腔1-2,侧杆1-3、导血管道1-4,基座容纳槽1-5以及数个管腔1-6。主体管柱1-0中间段的主体为管状,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前端为柔软的锥形导管1-1,其作用是将整个缝合装置导引插入血管伤口内,后端带有两个侧杆1-3,侧杆1-3是方便操作时双手手指勾住侧杆1-3而操作手柄2用于打针缝合。主体管柱1-0中央含有中心引导腔1-2,其前端开口于锥形导管1-1的前端口,后端开口于主体管件1的侧方。导血管道1-4为位于主体管件1的一细小的管道,前端开口于基座容纳槽1-5后端的主体管件1的侧面,后端开口于接近侧杆1-3的主体管件1的侧面,用于指示主体管件1插入血管的深度,当导血管道1-4流血时,提示导血管道1-4的前端开口以及基座容纳槽1-5已进入血管腔,整个缝合装置插入血管内的深度足够,可以进行后续的操作。基座容纳槽1-5为开在主体管件1前段两侧的两个空心凹槽,用于收纳接引基座5,使得接引基座5在非工作状态收藏其内,在工作状态可以伸出基座容纳槽1-5。主体管件1中还含有数个细小管腔1-6,用于容纳4根穿刺针3,2个接引基座5和传动机构6。
35.操作手柄2为位于主体管件1后端与主体管件1可拆卸相连的前端圆柱状、末端圆球或椭圆球的结构,其前端连接四根穿刺针3。手术操作时,通过向前推操作手柄2使得其整体向主体管件1靠近以推动穿刺针3,给穿刺针产生足够的前向力以穿透血管并顶到接引基座5的接引孔5-12最终形成了缝线回路。
36.穿刺针3为直条金属细针,后端连接于操作手柄2。穿刺针3分别行走于主体管件1的细小管腔1-6的管道中,可沿着该管道前后运动且不会晃动。该细小管道后端开口于主体管件1后端口,前端开口于主体管件1接引基座5后端的侧孔上,向前推动穿刺针3,穿刺针3沿着该细管道前端侧孔(即导向机构)伸出精确的抵达接引基座5的接引孔5-12,实现缝合线7和过桥线4的连接。穿刺针3有两组,一组包含一根携带缝线的穿刺针3-1和一根不带缝线的穿刺针3-2。缝线7为高分子材料线。在带缝线的穿刺针3-1中,缝线前端连接设置有一短小棒针7-1,棒针7-1包括前端的尖锥和后端的缝线套筒7-2;棒针的前端为一尖锥,尖锥后端设置缝线套筒7-2。尖锥可以刺破血管,并插入过桥线4的套筒一4-1中,实现缝线7和过桥线4的连接。缝线套筒7-2可拆卸的连接在穿刺针3-1上,当缝线7通过尖锥和过桥线4连接后,由于缝线7和过桥线4之间连接力要远大于缝线套筒7-2和穿刺针3-1的连接力,故缝线套筒7-2和穿刺针3-1相互脱离,缝线7也和穿刺针3-1脱离但和过桥线4连接。不带缝线的穿刺针3-2的前端设有尖锥,该尖锥能和过桥线4另一端的套筒二4-2连接,从而将过桥线4牢固连接到穿刺针3-2上。过桥线4的两端设有套筒一4-1和套筒二4-2,中间设有高分子材料的过桥线中间段4-3。缝线7前端通过一短小棒针7-1连接在一根穿刺针3-1上,远端的缝线预设有渔夫结7-21,包绕在不带缝线的穿刺针3-2上。以上的穿刺针3、缝线7、过桥线4的结构设计,使得穿刺针3穿刺入血管并退出血管后,缝合线7会自动形成一个回路线结缝合伤口,具体如图4:带缝合线穿刺针3-1将缝线7通过短小棒针7-1和过桥线4连接后与缝线回路脱离,不带线穿刺针3-2通过套筒二4-2和过桥线4连接,穿刺针3整体退出主体管件1后,过桥线4将被不带线的穿刺针3-2拉出血管外,而缝线被拉入血管内形成了回路,同时由于缝合线远端的渔夫结7-21包绕在不带缝线的穿刺针3-2上,不带缝线的穿刺针3-2将带着过桥线4从渔夫结7-21中心穿出,这样线圈就形成了从一个穿刺针口进入并从另一个穿刺口穿出且在血管外自动形成一个线结的状态,通过拉紧线结即可打结。
37.接引基座5包括接引基座基部5-2、转轴5-3及设置在接引基座基部5-2两侧的侧翼
部5-1。接引基座5设置于主体管件1的基座容纳槽1-5中,并通过转轴5-2与主体管件1相连,通过旋转接引基座5至90度左右,可以使得侧翼部5-1同时从容纳槽1-5开口探出,接引基座5和主体管件1呈十字交叉状态。该旋转动作由设置在主体管件1的传动机构6来驱动完成。接引基座5两个侧翼部5-1均设置接引孔5-12,接引孔5-12贯通两侧翼部5-1。过桥线4的两个套筒4-1、4-2可拆卸的设置在接引孔5-12内,过桥线穿过两个接引孔5-12,过桥线中间段4-3设置在接引基座5前端的锥形导管1-1中。接引基座5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基座容纳槽1-5内,为两组穿刺针及两条线路的连接提供固定力。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