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螺旋板高效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4:14: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螺旋板高效换热器。


背景技术:

2.螺旋板换热器,是由两张平行的金属板卷制成两个螺旋形通道,冷热流体之间通过螺旋板壁进行换热的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有可拆的和不可拆的两种型式。螺旋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设备紧凑、传热效率高、金属耗量少的优点,适用干液-液、气一液、气一气对流传热,蒸汽冷凝和液体蒸发传热,化工、石油、医药、机械、电力、环保、节能及需要热量转换等工业。
3.市场上的螺旋板高效换热器在使用中通常通过金属板进行流体间的被动式热传递,热传递效率较差,金属板间的部分空腔容易因空气的存在而导致热传导效能下降,为此,我们提出螺旋板高效换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螺旋板高效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场上的螺旋板高效换热器在使用中通常通过金属板进行流体间的被动式热传递,热传递效率较差,通道间的部分空腔容易因空气的存在而导致热传导效能下降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螺旋板高效换热器,包括:
6.机体,所述机体的两侧焊接有波浪板,所述机体的下端固定有底座,所述机体的前端外壁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一侧连接有第二出液管,所述机体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注液管,所述第一注液管的一侧连接有均热液管,所述机体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注液管;
7.金属板,其呈螺旋状固定在所述机体的内部,所述金属板之间焊接有定距柱,所述金属板的最外侧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外侧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金属板与第一注液管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注液口,所述金属板与均热液管的连接处开设有均热液注液口,所述金属板与第二注液管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注液口。
8.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第二通道和第一注液口与第一注液管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第一通道的端面结构为螺旋状结构,并且机体与第一通道之间构成密封结构。
9.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液管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注液口与第二注液管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第二通道的端面结构为螺旋状结构,并且机体与第二通道之间构成密封结构。
10.优选的,所述均热液管通过均热液注液口与第三通道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机体与第三通道之间构成密封结构,并且第一通道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之间构成包围结构。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液管、第二出液管、第一注液管、第二注液管和均热液管远离机体的一端均焊接有法兰,所述第一出液管、第二出液管、第一注液管、第二注液管和均热
液管的内壁均涂覆有隔热涂层。
12.优选的,所述隔热涂层的材质为硅胶泡沫材质,且隔热涂层的端面结构为圆环形结构。
13.优选的,所述定距柱的中部焊接有弹簧柱,所述定距柱的内部四角焊接有副支柱。
14.优选的,所述弹簧柱与定距柱的中轴线位置重合,且副支柱关于定距柱的中轴线位置对称设置,并且定距柱设置有多个。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螺旋板高效换热器设置有均热液能够填充机体内部第三通道内的空腔,使内部空气排出,并通过高导热率的均热液对流体间的热量进行传导,导热效率较金属导热效率更高,提升导热效能。
16.设置的第一注液管将流体通过第一注液口送入第二通道中,并使流体的热量通过金属板传导至金属板一侧的第一通道内的流体中,接触式导热,导热效率较高;设置的第二注液管将流体通过第二注液口送入第一通道中,并使流体通过金属板接收金属板一侧的第二通道内的流体传导的热量,被动式导热,螺旋形金属板的接触面积较大,导热能力较强。
17.设置的弹簧柱用于在机体内液压过大造成定距柱断裂时,弹簧柱能通过弹性形变使金属板的结构缓慢变化,减轻金属板结构变化带来的金属损伤;设置的隔热涂层用于流体在管路内流动时,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流体热量能更好的在机体内传导。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体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距柱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出液管部分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机体;2、波浪板;3、底座;4、第一出液管;5、第二出液管;6、第一注液管;7、第二注液管;8、均热液管;9、法兰;10、第一注液口;11、第二注液口;12、均热液注液口;13、第一通道;14、第二通道;15、第三通道;16、金属板;17、定距柱;18、弹簧柱;19、副支柱;20、隔热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螺旋板高效换热器,包括:机体1,机体1的两侧焊接有波浪板2,机体1的下端固定有底座3,机体1的前端外壁连接有第一出液管4,第一出液管4一侧连接有第二出液管5,机体1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注液管6,第一注液管6的一侧连接有均热液管8,机体1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注液管7;金属板16,其呈螺旋状固定在机体1的内部,金属板16的最外侧设置有第一通道13,第一通道13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通道14,第二通道14的外侧设置有第三通道15,金属板16与第一注液管6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注液口10;第一出液管4通过第二通道14和第一注液口10与第一注液管6之间构成连通结构,
且第一通道13的端面结构为螺旋状结构,并且机体1通过波浪板2与第一通道13之间构成密封结构;设置的第一注液管6将流体通过第一注液口10送入第二通道14中,并使流体的热量通过金属板16传导至金属板16一侧的第一通道13内的流体中,接触式导热,导热效率较高;金属板16与均热液管8的连接处开设有均热液注液口12;均热液管8通过均热液注液口12与第三通道15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机体1通过波浪板2与第三通道15之间构成密封结构,并且第一通道13通过第二通道14与第三通道15之间构成包围结构;设置的均热液能够填充机体1内部第三通道15内的空腔,使内部空气排出,并通过高导热率的均热液对流体间的热量进行传导,导热效率较金属导热效率更高,提升导热效能;金属板16与第二注液管7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注液口11;第二出液管5通过第一通道13和第二注液口11与第二注液管7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第二通道14的端面结构为螺旋状结构,并且机体1通过波浪板2与第二通道14之间构成密封结构;设置的第二注液管7将流体通过第二注液口11送入第一通道13中,并使流体通过金属板16接收金属板16一侧的第二通道14内的流体传导的热量,被动式导热,螺旋形金属板16的接触面积较大,导热能力较强。
25.请参阅图3-4,螺旋板高效换热器,包括:金属板16之间焊接有定距柱17,定距柱17的中部焊接有弹簧柱18,定距柱17的内部四角焊接有副支柱19;弹簧柱18与定距柱17的中轴线位置重合,且副支柱19关于定距柱17的中轴线位置对称设置,并且定距柱17设置有多个;设置的弹簧柱18用于在机体1内液压过大造成定距柱17断裂时,弹簧柱18能通过弹性形变使金属板16的结构缓慢变化,减轻金属板16结构变化带来的金属损伤;第一出液管4、第二出液管5、第一注液管6、第二注液管7和均热液管8远离机体1的一端均焊接有法兰9,第一出液管4、第二出液管5、第一注液管6、第二注液管7和均热液管8的内壁均涂覆有隔热涂层20;隔热涂层20的材质为硅胶泡沫材质,且隔热涂层20的端面结构为圆环形结构;设置的隔热涂层20用于流体在管路内流动时,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流体热量能更好的在机体1内传导。
26.工作原理:对于这类的螺旋板高效换热器,首先将该机体1通过底座3安置在车间内稳定水平的工作面上,再将冷热流体的连接管通过法兰9与第一注液管6和第二注液管7连接,使流体能够直接与机体1连通,冷热流体通过第一注液管6和第二注液管7进入机体1内部金属板16上开设的第一注液口10和第二注液口11中,机体1内设置的多块金属板16在专用卷床上卷制后,形成有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和第三通道15,且机体1通过侧面波浪板2与各通道进行焊接,使得各通道之间互相独立、密封,通道内均焊接有定距柱17,定距柱17不仅能保持通道间距,提高换热器的承压能力,而且还能与流体离心力的作用下,使流体能在较低雷诺数时发生湍流,产生较高的传热系数,从而大大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随后从第一注液口10进入的流体在第二通道14内流通,从第二注液口11进入的流体在第一通道13内流通,此时由均热液管8和均热液注液口12向第三通道15内注入具有高导热率的均热液,提高金属板16之间的热传导效率,通过注入均热液排出空气,提高热传导率,使得两种流体通过金属板16和均热液能够稳定高效的传导热量,换热后的流体分别从第一出液管4和第二出液管5中流出,最后定距柱17的中部焊接的弹簧柱18和副支柱19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在机体1内液压过大导致定距柱17断裂时,还能通过弹簧柱18进行弹性形变进行缓冲,降低金属板16刚性形变的概率,延长金属板16使用寿命,且各管路内壁均涂覆有硅胶泡沫材质的隔热涂层20,能够降低流体在管路内流通时产生的热量流失。
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