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林业幼苗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2:43: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林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业幼苗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2.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恶劣,其污染尤为严重,众所周知,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而需要种植一些的树木来改善空气的质量。种植树木需要进行育苗,由于目前树木破坏比较严重,人们需要培育出一些的林业树苗来种植。
3.林业幼苗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已出现专门的幼苗培育装置来进行林业育苗,但现有的幼苗培育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苗木长大后移栽不便,且随着苗木的不断生长,个体逐渐增大,现有的育苗装置严重制约了苗木的生长发育,其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为此需要提出一种幼苗培育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4.经检索,关于林业育苗装置的相关专利已有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0118863.8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的林业幼苗培育装置,包括培养室、多个幼苗培养筒体、多个幼苗培养架、控制器、氧气发生器、百叶窗、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总进气管、多个分进气管、电磁泵、出水管、多个喷淋管、过滤网、加热板、万向轮和多个喷淋头。该申请案虽然能够一次性培育出多个树木幼苗,但随着苗木逐渐增大,其仍会制约苗木的生长发育,其整体结构仍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1.实用新型的目的
[0006]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林业幼苗培育装置,不仅苗木长大后移栽方便,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现有苗木培育装置局限性较大的问题,能够较好地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其整体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0007] 2.技术方案
[0008]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林业幼苗培育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培育盆,所述支撑架是由立杆和横杆组成,所述立杆包括两组,每组等距离间隔设有多根,两组立杆对称设置并固定安装于地面上,两组立杆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多组横杆,每组横杆的数量与立杆数量相匹配,所述横杆与其两端对应的立杆固定连接,所述培育盆交错搭设在每组横杆相邻的两根横杆之间。
[0009]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每组横杆中靠近中间的横杆上等距离间隔设有多个支管,每根横杆上相邻支管之间的距离与培育盆的宽度相匹配,该横杆内还对应安装有水管,所述支管均与其对应的横杆内水管相连通,所述支管上还安装有喷头。
[0010]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架上底部一组横杆的下方还对应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搭设有集液板,该集液板上表面还对应开设有集液槽。
[0011]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架上顶部一组横杆的两端以及底部支撑杆的两端靠近立杆的位置均对应设有纵杆,所述纵杆分别与对应的立杆、横杆固定相连。
[0012]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培育盆的上表面对应开设有培育槽,该培育盆顶部两侧对应设有与横杆相匹配的弧形耳板,所述耳板对应搭设在横杆上。
[0013]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立杆的底部还设有圆盘底座,该底座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对应安装有紧固螺栓。
[0014] 3.有益效果
[001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组立杆,并在两组立杆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多组横杆,然后将培育盆交错搭设在每组横杆相邻的两根横杆之间,从而能够有效解决了现有苗木培育装置局限性较大的问题,通过交错的培育盆之间空出来的空间能够较好地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且其结构简单,苗木长大后移栽方便,能够较好地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
[0017]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每组中部的横杆上等距离间隔设有多个支管,并在支管上安装有喷头,然后将该支管与横杆内的水管相连通,从而能够利用水管向支管以及喷头内输送水或药液等,再通过喷头向四周喷洒出去,最终淋在其周边的培育盆内,进而保证培育盆内的苗木能够正常生长。所述支撑架底部还搭设有集液板,可收集喷头喷洒出水或药液等,保证资源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以及其上集液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顶部的培育盆分布状态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培育盆的结构示意图。
[0023]
附图标记
[0024]
1、立杆;2、横杆;3、纵杆;4、支管;5、喷头;6、培育盆;601、培育槽;602、耳板;7、集液板;701、集液槽;8、底座;9、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6]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7]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
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
[0028]
参照图1-5,本实施例的一种林业幼苗培育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培育盆6,所述支撑架是由立杆1和横杆2组成,所述立杆1、横杆2和纵杆3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立杆1包括两组,每组沿纵向等距离间隔设有多根,本实施例中每组立杆1具体可设置三根,两组立杆1左右对称设置并固定安装于地面上,两组立杆1之间沿竖直方向等距离间隔设有多组横杆2,本实施例中具体可设置四组横杆2,每组横杆2的数量与立杆1数量相匹配,即本实施例中每组横杆2的数量为三根,每组三根横杆2等距离间隔布置,所述横杆2与其两端对应的立杆1固定连接,所述培育盆6交错搭设在每组横杆2相邻的两根横杆2之间,通过将培育盆6交错搭设,从而能够有效解决了现有苗木培育装置局限性较大的问题,通过交错的培育盆6之间空出来的空间能够较好地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且其结构简单,苗木长大后移栽方便,能够较好地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
[0029]
实施例2
[0030]
本实施例的一种林业幼苗培育装置,其结构基本等同于实施例1,其区别在于:如图1-3所示,每组横杆2中靠近中间的横杆2上等距离间隔设有多个支管4,本实施例中每组三根横杆2中最中间的一根横杆2上等距离间隔设有四个支管4,该横杆2上相邻支管4之间的距离与培育盆6的宽度相匹配,从而保证培育盆6的顺利安装;设有支管4的横杆2内还对应安装有水管,所述支管4均与其对应的横杆2内水管相连通,所述支管4上还安装有喷头5,该喷头5的四周均开设有出水孔,从而能够利用水管向支管4以及喷头5内输送水或药液等,再通过喷头5向四周喷洒出去,最终淋在其周边的培育盆6内,进而保证培育盆6内的苗木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以及营养正常生长。所述支撑架上底部一组横杆2的下方还对应设有支撑杆9,该支撑杆9包括两根,这两个支撑杆9前后对称设置,并与其两端对应的立杆固定相连,所述支撑杆9上搭设有集液板7,该集液板7上表面还对应开设有集液槽701,通过支撑架的底部搭设有集液板7,从而能收集喷头5喷洒出水或药液等,避免资源浪费,保证资源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
[0031]
所述支撑架上顶部一组横杆2的两端以及底部支撑杆9的两端靠近立杆1的位置均对应设有纵杆3,所述纵杆3分别与对应的立杆1、横杆2固定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杆1、横杆2和纵杆3均采用圆形钢管,所述支撑架顶部以及底部的纵杆3与其对应的立杆1、横杆2之间采用钢丝绳缠绕固定,其中间的两组横杆2与立杆1之间采用直角扣件进行固定,通过采用直角扣件固定中间的横杆2,便于调节中间两组横杆2的高度,使其满足使用需求。所述立杆1的底部还设有圆盘底座8,该底座8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对应安装有紧固螺栓,从而能够提高立杆1安装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所述培育盆6的上表面对应开设有培育槽601,该培育盆6顶部两侧对应设有与横杆2相匹配的弧形耳板602,该培育盆6通过其两端的耳板602对应搭设在横杆2上。所述培育盆6的底部四周还开设有通孔,避免幼苗根部腐烂。
[003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操作人员可将装有树木幼苗的培育盆6交错搭设在每组横杆2相邻的两根横杆2之间,再定期通过水管向支管4以及喷头5内输送水或药液等,利用喷头5向四周喷洒出去,保证培育盆6内的苗木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以及营养,使其正常生
长,其多余的水或药液可落在集液板7的集液槽701内,保证资源充分利用;等培育盆6内的苗木长大到足够大小需要移栽时,操作人员再用手托住培育盆6底部,将培育盆6连通其内的苗木向上托起离开支撑架,再进行移栽即可。
[003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某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