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清洁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7:38: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对地面的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清洁机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清洁机主要在地面上来对脏污进行处理,清洁机主要有来执行拖地功能的拖地机,还有执行洗地功能的洗地机,不论是拖地功能还是洗地功能均设置拖布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在对地面的清洁处理过程中需要清洁机来对拖布提供清水,并将清洁地面过程中形成的吸附在拖布上的污水进行收集,因清洁机整体结构的限制导致供给清水的清水箱和收集污水的污水箱的容积有限,需要用于频繁地来对清水箱加清水和对污水箱倾倒处理,同时污水箱还需要进行清洗维护处理,导致用户使用不方便且体验效果差。
3.同时现有的清洁机的结构对污水的收集效果较差,无法较好的来对污水进行集中引导收集,导致对地面的清洁效果较差,且容易存在对地面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在对清洁机上的拖布进行清洗的过程中对拖布的清洗效果差,且无法较好的将拖布上的污水进行有效收集,整体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机系统,主要解决现有清洁机需要频繁维护导致用户使用不方便、体验效果差的问题,以及解决现有清洁机对拖布的清洗效果差、无法有效收集污水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清洁机系统,包括清洁机和基站,基站用于放置清洁机来进行维护,清洁机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二主体设置为可相对第一主体旋转的结构;清洁机还包括地刷组件,地刷组件安装于第一主体上,且地刷组件上设置有可运动的拖擦件来接触地面进行清洁;清洁机还包括集污区和供液区,集污区与地刷组件之间设置集污通道来形成相连通的结构,供液区与地刷组件相连来用于向拖擦件供给清洗液;集污区上设置有第一排污部,供液区上设置有第一供液部;基站上设置有与第一排污部对应的第二排污部,且设置有与第一供液部对应的第二供液部。
7.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基站上设置有第三主体和第四主体,第三主体上设置有朝向第一主体的第一开口部且至少第三主体的一部分形成对第一主体的相互接触结构,第四主体上设置有朝向第二主体的第二开口部且至少第四主体的一部分形成对第二主体的相互接触结构。
8.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基站上设置有与供液区对应的蓄液区且第二供液部位于蓄液区上;或,基站上设置有与供液区对应的蓄液区且第二供液部位于蓄液区上并在蓄液区上设置有用于清洗液流通进入到蓄液区内的进液部。
9.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基站上设置有与集污区对应的蓄污区且第二排污部位于蓄污区上;或,基站上设置有与集污区对应的蓄污区且第二排污部位于蓄污区上并在蓄污
区上设置有用于将蓄污区内的污水进行向外流通排出的排液部。
10.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第三主体上设置有清洗区且清洗区位于拖擦件的下侧,清洗区的外侧设置有支撑区且支撑区与第一主体的底部设置为相接触的支撑结构。
11.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蓄液区与集污区设置为通过第一通道相连来用于供给清洗液到集污区内进行清洗的结构;和/或,蓄液区与蓄污区设置为通过第二通道相连来用于供给清洗液到蓄污区内进行清洗的结构。
12.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集污区设置位于第二主体上,集污区的一侧设置安装动力机构,动力机构与集污区设置相连通使得当动力机构工作时污水通过集污通道进入到集污区内收集。
13.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集污区设置位于第一主体上且位于拖擦件的一侧,至少集污通道的一部分设置为位于拖擦件的顶部的下侧来使得污水在重力下流动进入到集污通道内并进入到集污区内收集。
14.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第一主体上设置有集污组件,拖擦件设置为可沿第一方向旋转滚动的结构,至少集污区的一部分和集污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的顶部至拖擦件的底部的外侧区域位置上,且集污组件与集污通道设置为相连结构。
15.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集污组件包括刮部,刮部设置为与拖擦件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且刮部上还设置有引导部,引导部设置为朝向拖擦件的外侧的下侧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并设置引导部与集污通道相连。
16.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拖擦件设置为圆柱形结构,且刮部上设置有凸部,凸部设置为朝向拖擦件的截面的中部区域或截面的中心区域来构成与拖擦件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
17.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凸部设置为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的顶部至拖擦件在水平方向上的靠近集污区的侧部的区域位置上来形成与拖擦件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
18.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第一主体上设置有入液部,入液部与供液区相连来用于向拖擦件供给清洗液,入液部设置为位于凸部的上侧且位于拖擦件的外侧并设置为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在水平方向上的远离集污区的侧部位置至凸部的区域位置上来对拖擦件供给清洗液。
19.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集污组件还包括压部,压部设置为与拖擦件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且压部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在水平方向上的远离集污区的侧部位置至入液部的区域位置上。
20.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供液区位于第二主体上和/或位于第一主体上,且至少供液区的一部分设置为位于集污区的上侧。
21.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清洁机上设置有第一电极组件,基站上对应的设置有第二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三电极片和第四电极片,当第一电极片与第三电极片形成相接触的结构且第二电极片与第四电极片形成相互接触的结构时使得第一排污部和第二排污部对应相通且第一供液部和第二供液部对应相通。
22.前述的一种清洁机系统,基站上设置有用于对拖擦件进行烘干的烘干模块和/或设置有用于对拖擦件进行杀菌的杀菌模块,至少烘干模块的一部分设置为朝向拖擦件方
向。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方案的系统包括清洁机和基站,基站可以实现对清洁机进行供给补充清水维护处理和排送污水收集维护处理,解决用户频繁来对清洁机进行维护处理的问题,用户只需要定期或周期性地来对基站进行维护处理即可,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25.本方案的清洁机设置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基站设置第三主体和第四主体来实现对清洁机的稳定接触停靠,提升清洁机放置到基站上的稳定性,使得基站可以对清洁机进行稳定可靠的维护处理。
26.本方案的供液区的结构结合拖擦件及集污区的的结构,可以实现在对拖擦件进行供给清水进行清洗的过程中实现对拖擦件清洗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来自然流动收集到集污区内,可以无需设置收集污水的动力结构,整体结构简单,收集污水的效果更好。
27.本方案的集污组件的结构设置,实现可以对拖擦件在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过程中来更好的实现将拖擦件上的污水进行引导集中收集,同时提升对拖擦件的清洁效果和清洗效率,防止污水分散,有效解决污水对地面的二次污染的问题。
28.本方案的集污组件的结构设置可以实现在对污水的收集过程中能够防止污水随拖擦件旋转滚动而被甩出,实现将污水集中进行收集,可以有效的防止污水被甩出分散的问题。
29.本方案的集污组件设置刮部、凸部等结构,实现对拖擦件的刮擦挤压来进行收集污水,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拖擦件被损坏的问题发生,确保拖擦件在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结构下来旋转滚动同时通过挤压来实现对污水的排出和引导收集,提升了清洁机的可靠性。
30.本方案的集污组件结构有利于实现在对拖擦件进行清洗的过程中实现污水快速与拖擦件进行分离,实现引导污水及时离开拖擦件来进行流动收集,进一步提升对拖擦件的清洗效果,有效防止拖擦件上残留污水的问题。
31.本方案的基站还可以利用基站上的蓄液区来对清洁机上的集污区或基站上的蓄污区来供给清水进行清洗,实现对收集污水的结构部分进行清洗,有效的防止清洁机或基站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同时解决需要人为手动进行清洗的问题。
32.本方案的基站还可以实现对清洁机来进行充电、对拖擦件进行烘干或对拖擦件进行杀菌处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可以有效解决拖擦件发霉、发臭的问题。
附图说明
33.图1为集污区设置在第一主体上且供液区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的清洁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基站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清洁机停靠在基站上来进行维护处理的示意图;
36.图4为集污区和供液区均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的清洁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清洁机停靠在基站上来进行维护处理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1-清洁机,101-第一主体,102-第二主体,103-地刷组件,1031-拖擦件,104-集污区,1041-第一排污部,105-供液区,1051-第一供液部,106-集污通道,107-集污组
件,1071-刮部,1072-引导部,1073-凸部,108-入液部,109-压部,2-基站,201-第三主体,202-第四主体,203-蓄液区,2031-第二供液部,2032-进液部,204-蓄污区,2041-第二排污部,2042-排液部,205-清洗区,206-支撑区。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41.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清洁机系统,如图1至图6构成所示,清洁机系统主要包括清洁机1和基站2,清洁机1主要在地面上来进行拖地清洁处理,基站2主要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维护处理包括对清洁机1来进行供给清水维护处理和排送污水污水维护处理,这样使得用户无需频繁来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用户只需要定期或周期性地来对基站2进行维护处理即可,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42.本方案的清洁机系统包括清洁机1和基站2,基站2用于放置清洁机1来进行维护,清洁机1包括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第二主体102设置为可相对第一主体101旋转的结构,用户可以通过第二主体102来带动第一主体101在地面上移动来执行对地面的清洁处理任务。
43.可选地,第二主体102设置为用户可以手持的结构来方便用户通过手握第二主体102来带动清洁机1进行移动。
44.本方案的清洁机1还包括地刷组件103,地刷组件103安装于第一主体101上,且地刷组件103上设置有可运动的拖擦件1031来接触地面进行清洁;清洁机1还包括集污区104和供液区105,供液区105主要盛放清水,集污区104主要用于收集污水,集污区104与地刷组件103之间设置集污通道106来形成相连通的结构,供液区105与地刷组件103相连来用于向拖擦件1031供给清洗液,即为供给清水;集污区104主要用于收集拖擦件1031在接触清水进行清洗过程中形成的污水,集污区104上设置有第一排污部1041,第一排污部1041主要用于将集污区104内的污水进行向外排出,供液区105上设置有第一供液部1051,第一供液部1051主要用于清水的通过来使得清水能够进入到供液区105内,拖擦件1031在清洗过程中的污水进入到集污通道106内,并通过集污通道106进入到集污区104内实现污水的收集效果;为了实现基站2对清洁机1的维护处理效果,本方案的基站2上设置有与第一排污部1041对应的第二排污部2041,集污区104内的污水可以通过第一排污部1041和第二排污部2041实现污水进入到基站2内进行收集,且设置有与第一供液部1051对应的第二供液部2031,以便可以通过基站2来实现清水通过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进入到供液区105内,实现基站2对清洁机1的供给补充清水效果和排送收集污水效果,解决用户频繁来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的问题,用户只需要定期或周期性地来对基站2进行维护处理即可,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45.可选地,拖擦件1031设置为可贴合地面旋转滚动的运动结构。
46.针对清洁机1放置到基站2上来进行维护处理,本方案的基站2上设置有第三主体201和第四主体202,第三主体201上设置有朝向第一主体101的第一开口部且至少第三主体201的一部分形成对第一主体101的相互接触结构,当清洁机1放置到基站2上时,第一主体101通过第一开口部来接触到第三主体201上形成支撑放置的结构,实现第一主体101稳定
地位于第三主体201上形成接触支撑的结构,同时第四主体202上设置有朝向第二主体102的第二开口部且至少第四主体202的一部分形成对第二主体102的相互接触结构,当清洁机1放置到基站2上时,第二主体102通过第二开口部来接触到第四主体202上形成限位放置的结构,实现第二主体102稳定地位于第四主体202上形成接触支撑的结构,本方案的第一主体101、第二主体102、第三主体201和第四主体202的结构实现清洁机1可以稳定地限位支撑放置在基站2上,实现基站2来工作对清洁机1进行稳定可靠的维护处理。
47.针对基站2对清洁机1来进行供给清水的结构部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48.第一种方式为,基站2上设置有与供液区105对应的蓄液区203且第二供液部2031位于蓄液区203上,当清洁机1位于基站2上时,供液区105与蓄液区203对应可以实现相连通,可以实现通过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之间对应来相连通,供液区105和蓄液区203之间通过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来形成相连通的结构可以来用于清水的流动进入到供液区105内实现补充供给清水的效果,这样无需用户频繁来对供液区105补充清水,只需要定期或周期性地来对蓄液区203加清水即可,实现基站2对清洁机1的供给清水效果。
49.第二种方式为,基站2上设置有与供液区105对应的蓄液区203且第二供液部2031位于蓄液区203上并在蓄液区203上设置有用于清洗液流通进入到蓄液区203内的进液部2032,当清洁机1位于基站2上时,供液区105与蓄液区203对应可以实现相连通,可以实现通过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之间对应来相连通,供液区105和蓄液区203之间通过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来形成相连通的结构可以来用于清水的流动进入到供液区105内实现补充供给清水的效果,这样无需用户频繁来对供液区105补充清水,只需要定期或周期性地来对蓄液区203加清水即可,实现基站2对清洁机1的供给清水效果,同时在蓄液区203上设置进液部2032,进液部2032设置为与蓄液区203相连通来用于清水的进入,此时进液部2032可以设置为直接对接用户室内的水龙头或水管实现使得蓄液区203可以直接进行加清水,无需用户来对蓄液区203加清水,这样使得基站2也不需要用户定期来加清水,可实现通过用户室内的水龙头或水管来实现持续地对蓄液区203加清水,同时蓄液区203可以持续地对供液区105来进行对接加清水。
50.可选地,可以将第一供液部1051、第二液部设置为可开闭的结构,如设置为阀结构,或者设置为软性硅胶结构,且软性硅胶结构在对接中可以变形打开,在正常的状态下软件硅胶结构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实现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对应相连通效果。
51.可选地,蓄液区203的容积设置为供液区105的容积的倍数,这样使得蓄液区203可以来对供液区105进行多次补充供给清水,如用户对蓄液区203加一次清水可以实现蓄液区203对供液区105对接补充10-30次清水,使得用户只需要定期来对蓄液区203加清水即可。
52.针对基站2对清洁机1来进行排送收集污水的结构部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53.第一种方式为,基站2上设置有与集污区104对应的蓄污区204且第二排污部2041位于蓄污区204上,当清洁机1位于基站2上时,集污区104与蓄污区204对应可以实现相连通,可以实现通过第一排污部1041和第二排污部2041之间对应来相连通,集污区104和蓄污区204之间通过第一排污部1041和第二排污部2041来形成相连通的结构可以来用于集污区104内的污水流动进入到蓄污区204内实现基站2对污水的收集效果,这样无需用户来频繁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污水,只需要定期来对基站2进行维护处理即可,实现基站2对清洁
机1的排送收集污水效果。
54.第二种方式为,基站2上设置有与集污区104对应的蓄污区204且第二排污部2041位于蓄污区204上并在蓄污区204上设置有用于将蓄污区204内的污水进行向外流通排出的排液部2042,当清洁机1位于基站2上时,集污区104与蓄污区204对应可以实现相连通,可以实现通过第一排污部1041和第二排污部2041之间对应来相连通,集污区104和蓄污区204之间通过第一排污部1041和第二排污部2041来形成相连通的结构可以来用于集污区104内的污水流动进入到蓄污区204内实现基站2对污水的收集效果,这样无需用户来频繁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污水,只需要定期来对基站2进行维护处理即可,实现基站2对清洁机1的排送收集污水效果,同时在蓄污区204上时设置排液部2042,排液部2042与蓄污区204内相连通来使得蓄污区204内的污水可以通过排液部2042向外排出,此时排液部2042可以设置为与用户室内的下水道相连来实现直接将基站2收集的污水进行向外排出,不仅实现了无需用户频繁来对集污区104进行倾倒处理,还实现了无需用户来对蓄污区204进行倾倒处理,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55.可选地,可以将第一排污部1041、第二排污部2041设置为可开闭的结构,如设置为阀结构,或者设置为软性硅胶结构,且软性硅胶结构在对接中可以变形打开,在正常的状态下软件硅胶结构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实现第一排污部1041和第二排污部2041对应相连通效果。
56.可选地,蓄污区204的容积设置为集污区104的容积的倍数,这样使得集污区104内的污水可以被多次对接排送收集到蓄污区204内,这样可以使得清洁机1能够多次停靠到基站2上来进行对接排送污水进行收集。
57.为了防止基站2在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导致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外溢分散,本方案的基站2上的第三主体201上设置有清洗区205且清洗区205位于拖擦件1031的下侧,清洗区205的外侧设置有支撑区206且支撑区206与第一主体101的底部设置为相接触的支撑结构,清洗区205至少部分呈凹陷结构来位于拖擦件1031的外侧部位置上,实现拖擦件1031在基站2上进行旋转滚动来进行清洗时不会出现污水被甩出到基站2外,可以有效的实现拖擦件1031在清洗过程中甩出的污水会集聚在清洗区205内,同时拖擦件1031会吸附清洗区205的污水然后使得被甩出的污水再次被吸附后进行清洗实现进行收集到清洁机1内的集污区104内,实现对清洁机1进行更好的维护处理,支撑区206实现对清洁机1的第一主体101的支撑效果,实现清洁机1稳定地放置在支撑区206上。
58.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清洁机1的维护效果,本方案的蓄液区203与集污区104设置为通过第一通道相连来用于供给清水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清洗的结构,即为清洁机1停靠在基站2上时使得蓄液区203与集污区104之间对应并相连通来可以实现蓄液区203对集污区104供给清水,以便通过清水来对集污区104进行有效的清洗,防止集污区104内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特别是清洁机1在执行清洁任务完成后处于停止待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先使得清洁机1停靠在基站2上来对集污区104进行清洗后再将清洁机1停止待使用,此时可以有效的解决集污区104内发霉发臭滋生细菌的问题,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可以在蓄液区203和集污区104之间设置第一通道使得其相互连通来用于清水的流动供给,同时可以在第一通道上设置泵结构或阀结构实现来供给清水的可控制,方便基站2来对集污区104进行有效的供给清水进行清洗;和/或,本方案还可以在蓄液区203与蓄污区204设置为通过第二通
道相连来用于供给清水到蓄污区204内进行清洗的结构,即为基站2上蓄液区203来供给清水对蓄污区204进行清洗,通过第二通道实现蓄液区203和蓄污区204之间相连通用于清水的流动供给来对蓄污区204进行清洗,防止蓄污区204内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通过将蓄污区204内提供清水清洗干净方便用户来对蓄污区204内进行倾倒污水处理,解决用户手动清洗蓄污区204的问题,特别是用户在不使用清洁机1来执行清洁任务的时候此时基站2处于闲置状态,将蓄污区204清洗干净可以有效的解决蓄污区204内发霉发臭滋生细菌的问题,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同时可以在第二通道上设置泵结构或阀结构来实现来供给清水的可控制,方便基站2来对蓄污区204进行有效的供给清水进行清洗。
59.可见,本方案中,基站2不仅可以实现对清洁机1的对接维护处理,即为对接加清水维护处理和对接排送收集污水维护处理,同时基站2还可以通过供给清水来对集污区104或蓄污区204来进行清洗,解决清洁机1或基站2引起的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问题。
60.本方案中,针对污水的收集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61.第一种方式为,集污区104设置位于第二主体102上,此时集污区104是位于第一主体101的上方,使得集污区104是位于拖擦件1031的上方,针对污水收集到集污区104内,主要在集污区104的一侧设置安装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可以设为风机或真空泵或水泵,动力机构与集污区104设置相连通使得当动力机构工作时污水通过集污通道106进入到集污区104内收集,即为通过动力机构来产生动力将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吸取收集到集污区104内,此时因动力机构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噪音问题。
62.第二种方式为,集污区104设置位于第一主体101上且位于拖擦件1031的一侧,至少集污通道106的一部分设置为位于拖擦件1031的顶部的下侧来使得污水在重力下流动进入到集污通道106内并进入到集污区104内收集,此时因集污区104是位于拖擦件1031的一侧且位于拖擦件1031的顶部的下侧,使得拖擦件1031在清洗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在向下流动的时候能够在重力下进入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收集,拖擦件1031在运动的过程中接触清水形成清洗效果,清洗过程中形成污水,污水被拖擦件1031的运动下带动甩动朝向下侧移动,使得污水在重力下进入到集污区104内完成收集效果。
63.针对第二种方式来收集污水的结构,清洁机1无需设置吸取污水的动力结构,使得整体结构简单,且在收集污水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噪音,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64.上述针对污水收集的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对污水的收集效果,可以实现对拖擦件1031的实时清洗并进行实时的对污水进行收集。
65.为了实现对拖擦件1031上吸附的污水进行有效的收集,本方案在第一主体101上设置有集污组件107,集污组件107主要用于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挤压来使得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进行排出,然后引导污水进入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有效收集,拖擦件1031设置为可沿第一方向旋转滚动的结构,至少集污区104的一部分和集污组件107的一部分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1031的顶部至拖擦件1031的底部的外侧区域位置上,以便集污组件107来实现对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进行挤压引导,并将污水引导进入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收集,形成清洁机1上的收集污水的结构,且集污组件107与集污通道106设置为相连结构,集污通道106主要用于污水的集中进入来流动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收集,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被排出后会在拖擦腔的引导下流动到集污通道106内,然后从集污通道106内流动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收集,实现对污水的收集效果。
66.可选地,为了实现较好的引导污水进行收集,本方案设置至少集污通道106的一部分位于拖擦件1031的顶部的下侧位置以便实现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来进入到集污通道106内,且集污通道106设置为朝向集污区104方向呈由高至低逐渐倾斜延伸伸出的结构,实现污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集污通道106进入到集污区104内收集,提升对污水的收集效果。
67.可选的,第一方向可以设置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只需要满足实现拖擦件1031旋转滚动的运动结构即可。
68.为了实现集污组件107更好的来对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进行挤压出进行收集,集污组件107包括刮部1071,刮部1071设置为与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来实现将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挤压出进而实现在清水的供给下对拖擦件1031进行刮擦清洗,同时为了实现对污水的引导收集,本方案在刮部1071上还设置有引导部1072,引导部1072设置为朝向拖擦件1031的外侧的下侧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并设置引导部1072与集污通道106相连,主要为朝向拖擦件1031的下侧并朝向集污区104方向倾斜来实现将污水引导进入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收集,刮部1071将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挤压出后,污水沿引导部1072进行流动进入到集污区104内,实现对污水的引导收集效果,同时有利于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来进行流动引导收集,提升对污水的收集效率。
69.针对刮部1071的具体结构部分,拖擦件1031设置为圆柱形结构,且刮部1071上设置有凸部1073,凸部1073设置为朝向拖擦件1031的截面的中部区域或截面的中心区域来构成与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凸部1073的结构能够较好的形成与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之间来形成挤压刮擦的结构,有利于在拖擦件1031旋转滚动的运动状态下来通过凸部1073将拖擦件1031上的污水进行挤压出进行收集,且同时凸部1073可以防止将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损坏,同时凸部1073在对拖擦件1031的挤压过程中使得挤压力朝向拖擦件1031的截面的中部区域或朝向拖擦件1031的截面的中心区域来降低凸部1073挤压对拖擦件1031旋转滚动的影响,使得凸部1073相对拖擦件1031的挤压力能够使得拖擦件1031保持稳定地运动状态,防止因凸部1073挤压导致拖擦件1031旋转滚动偏移或运动不稳定的问题发生。
70.可选地,拖擦件1031设置为柱形结构,主要设置为圆柱形结构,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设置有软性结构层,软性结构层可以设置为布材质构成或海绵材质构成,实现能够接触地面进行拖地清洁的效果。
71.针对凸部1073的结构,凸部1073设置为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1031的顶部至拖擦件1031在水平方向上的靠近集污区104的侧部的区域位置上来形成与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使得凸部1073在接触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形成挤压的结构时挤压出污水,并使得污水能够及时在重力作用下朝向下方来流动进行收集,污水不会朝向拖擦件1031上远离集污区104的一侧,形成污水只会朝向拖擦件1031上靠近集污区104的一侧方向流动,防止出现污水残留的问题发生。
72.针对供液区105来对拖擦件1031供给清水的结构部分,第一主体101上设置有入液部108,入液部108可以设置为孔状结构,入液部108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多个入液部108沿拖擦件1031的旋转轴线方向分布布置,入液部108与供液区105相连来用于向拖擦件1031供给清洗液,供液区105通过入液部108与拖擦件1031相连通来用于向拖擦件1031供给清水,入液部108设置为位于凸部1073的上侧且位于拖擦件1031的外侧并设置为位于沿第一方向由
拖擦件1031在水平方向上的远离集污区104的侧部位置至凸部1073的区域位置上来对拖擦件1031供给清洗液,通过入液部108的清水向下来形成对拖擦件1031的喷淋清洗效果,同时喷淋清洗的清水对拖擦件1031的清洗过程中形成污水使得污水在重力下来进行流动到集污区104内进行收集,以及清水在喷淋清洗的过程中会形成对污水的推动效果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收集效果。
73.优选地,入液部108设置为位于凸部1073的上侧且位于拖擦件1031的外侧并设置为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1031顶部位置至凸部1073的区域位置上来对拖擦件1031供给清水的结构,这样使得从拖擦件1031的上方来形成供给清水的结构,有利于清水来形成向下的喷淋清洗结构,且有利于将污水集中在拖擦件1031的顶部上靠近集污区104的一侧方向上,有利于来对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可以充分利用污水的重力来实现对污水的收集效果,污水不会朝向拖擦件1031上远离集污区104的一侧,形成污水只会朝向拖擦件1031上靠近集污区104的一侧方向流动,防止出现污水留在拖擦腔内的问题发生。
74.可选地,供液区105与入液部108之间设置泵结构或阀结构来实现将供液区105内的清水移送到拖擦件1031上来实现供给清水用于拖擦件1031的清洗效果。
75.本方案的集污组件107设置刮部1071、凸部1073等结构,实现对拖擦件1031的刮擦挤压来进行收集污水,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拖擦件1031被损坏的问题发生,确保拖擦件1031在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结构下来旋转滚动同时通过挤压来实现对污水的排出和引导收集,提升了清洁机1的可靠性。
76.本方案的集污组件107结构有利于实现在对拖擦件1031进行清洗的过程中实现污水快速与拖擦件1031进行分离,实现引导污水及时离开拖擦件1031来进行流动收集,进一步提升对拖擦件1031的清洗效果,有效防止拖擦件1031上残留污水的问题。
77.本方案中,为了防止拖擦件1031在旋转滚动的过程中导致污水被甩出,且为了防止在对拖擦件1031的清洗过程中污水分散,集污组件107还包括压部109,压部109设置为与拖擦件1031的外表面相互接触的结构,且压部109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1031在水平方向上的远离集污区104的侧部位置至入液部108的区域位置上,这样使得压部109与拖擦件1031之间形成密封结构使得在对拖擦件1031进行清洗过程中形成的污水能够集中在压部109的一侧,即为压部109靠近集污区104的一侧,防止污水沿拖擦件1031向下滴落到地面上形成二次污染,且有利于对污水进行集中来进行有效收集,同时也可以实现通过入液部108进入的清水能够集中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清洗,整体上提升对拖擦件1031的清洗效果和对污水的收集效果。
78.优选地,压部109设置位于沿第一方向由拖擦件1031的顶部位置至入液部108的区域位置上的结构,这样使得压部109在与拖擦件1031之间形成的密封结构能够使得污水能够更好的在重力下被引导进入到集污区104内,污水不会朝向拖擦件1031上远离集污区104的一侧,形成污水只会朝向拖擦件1031上靠近集污区104的一侧方向流动,防止出现污水留在拖擦腔内的问题发生。
79.本方案的供液区105来对拖擦件1031供给清水的部分,设置供液区105位于第二主体102上和/或位于第一主体101上,且至少供液区105的一部分设置为位于集污区104的上侧,使得供液区105位于集污区104的上侧来实现能够对拖擦件1031进行喷淋供水的效果,清水在重力下朝向拖擦件1031的方向进行供给清水来用于拖擦件1031的清洗,提升对拖擦
件1031的清洗效果,有利于将拖擦件1031上的颗粒物垃圾进行有效的冲淋清洗。
80.可选地,可以将供液区105设置为第一主体101上,只需要满足至少供液区105的一部分设置为位于集污区104的上侧即可实现对拖擦件1031进行有效的供给清水,可以在供液区105与拖擦件1031之间设置阀结构或泵结构来实现供给清水的效果。
81.可选地,可以将供液区105设置第二主体102上,只需要满足至少供液区105的一部分设置为位于集污区104的上侧即可实现对拖擦件1031进行有效的供给清水,可以在供液区105与拖擦件1031之间设置阀结构或泵结构来实现供给清水的效果,同时将供液区105安装在第二主体102上更方便用户对为供液区105进行维护处理,特别是当供液区105设置为可拆卸的箱体结构时,此时方便用户来拆卸供液区105进行维护处理。
82.本方案中,至少供液区105的一部分设置为位于集污区104的上侧,供液区105的清水可以来向下流动被供给到拖擦件1031上实现对拖擦件1031的清洗效果,拖擦件1031运动过程中接触清水形成清洗效果,可以为供液区105的清水在重力下流动来接触到拖擦件1031实现清洗效果,集污区104位于供液区105的下部来实现利用污水的重力实现对污水的收集效果。
83.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站2对清洁机1的维护处理效果,清洁机1上设置有第一电极组件,基站2上对应的设置有第二电极组件,当清洁机1位于基站2上第二电极组件可以实现通过第一点就组件来对清洁机1内的电源单元进行充电,具体地,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三电极片和第四电极片,当第一电极片与第三电极片形成相接触的结构且第二电极片与第四电极片形成相互接触的结构时此时可以来对电源单元进行充电处理,使得用户无需独立地对电源单元进行充电,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84.为了提升基站2能够对清洁机1进行稳定可靠的对接来进行维护处理,本方案设置当第一电极片与第三电极片形成相接触的结构且第二电极片与第四电极片形成相互接触的结构时使得第一排污部1041和第二排污部2041对应相通且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对应相通,通过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对应可以来进行充电的状态下形成第一排污和第二排污部2041对应相通可以来执行对清洁机1的排水污水进行收集的维护处理并形成第一供液部1051和第二供液部2031对应相通可以来执行对清洁机1的供给补充清水的维护处理,整体上提升了基站2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5.可以理解的是,只有当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形成可以来进行充电的结构下才能够使得基站2可以来对清洁机1进行供给清水维护处理和排水污水维护处理,提升基站2启动维护处理的安全性。
86.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站2对清洁机1的维护处理效果,本方案的基站2上设置有用于对拖擦件1031进行烘干的烘干模块和/或设置有用于对拖擦件1031进行杀菌的杀菌模块,至少烘干模块的一部分设置为朝向拖擦件1031方向,实现通过烘干模块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烘干处理,防止拖擦件1031因长时间处于湿润结构下导致的容易发霉发臭的问题,实现通过杀菌模块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杀菌处理,防止拖擦件1031因长时间处于湿润结构下导致的容易发霉发臭的问题。
87.可选地,杀菌模块设置为紫外灯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杀菌处理,或杀菌模块设置为臭氧发生器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杀菌处理。
88.可选地,烘干模块设置包括发热件来产生热量,通过热量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烘干处理,解决拖擦件1031在完成地面清洁处理后长时间处于湿润结构的问题。
89.工作原理:本方案的清洁机1主要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清洁机1主要设置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用户可以通过第二主体102来带动第一主体101上的拖擦件1031来接触地面进行清洁处理,同时通过设置供液区105来对拖擦件1031进行实时的清洗,并设置集污区104来对清洗过程的污水进行实时的收集,有效解决污水对地面的二次污染的问题,同时设置基站2来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主要设置蓄液区203来对供液区105进行供给补充清水,设置蓄污区204来对集污区104进行排送收集污水,清洁机1可以定期放置到基站2上来进行维护处理,实现基站2定期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
90.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