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易于连接的智能恒温伴热管及其快速安装方法与流程

2022-02-23 01:43: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伴热管,特别是涉及一种易于连接的智能恒温伴热管及其快速安装方法,属于伴热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伴热管简称伴管,伴热对象是烟气、导压管、调节阀、工艺管或工艺设备上直接安装的仪表及保温箱,它的介质是0.2~0.4mpa的低压蒸汽,伴管比较单一,其材质是20号钢或不锈钢钢管。其规格对20号钢来说多为φ14
×
2无缝钢管或φ12
×
1、φ10
×
1无缝钢管,对不锈钢钢管来说,多为φ6
×
1、φ10
×
1管,有时也选用φ12
×
1的不锈钢管;目前现有有些伴热管需要根据需求进行连接,然后两根伴热管在进行连接时较为麻烦。
3.因此,亟需对伴热管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连接的智能恒温伴热管及其快速安装方法,采用简单的连接原理,从而实现两根伴热管的快速连接,进一步的提高了伴热管连接的效率,同时也便于进行拆卸。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易于连接的智能恒温伴热管,包括第一伴热管以及第二伴热管,所述第一伴热管一端设置有子连接机构,所述第二伴热管一端设置有母连接机构,所述第一伴热管与所述第二伴热管通过所述子连接机构与所述母连接机构连接;所述第一伴热管包括有第一保护层、第一保温层、第一主管、若干个第一采样管以及第一电热带,所述第二伴热管包括有第二保护层、第二保温层、第二主管、若干个第二采样管以及第二电热带;若干个所述第一采样管与若干个所述第二采样管采用卡合连接,所述第一电热带与所述第二电热带采用磁吸连接。
6.优选的,所述第一电热带以及若干个所述第一采样管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内,若干个所述第一采样管具体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一采样管将所述第一电热带包裹在中间,所述第一电热带包括有两根第一线路,所述第一电热带一端的表面设置有第一磁石,所述第二电热带以及若干个所述第二采样管均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管内,所述若干个所述第二采样管具体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采样管将所述第二电热带包裹在中间,所述第二电热带包括有两根第二线路,所述第二电热带一端的表面设置有第二磁石,所述第一磁石与所述第二磁石相互吸附。
7.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二采样管内均卡设有连接管,四个所述第二采样管与四个所述第一采样管通过所述连接管卡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子连接机构包括有第一连接环以及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与
所述第二连接环均卡设在所述第一伴热管接头的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环内侧,所述第二连接环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内部镶嵌有两个第一强力磁石。
9.优选的,所述母连接机构包括有第三连接环以及两个卡合机构,两个所述卡合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环两侧,所述第二伴热管接头端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圈凹槽,所述第三连接环内壁设置有一圈卡板,所述卡板形状及大小与所述凹槽相同,所述第三连接环通过所述卡板与所述凹槽卡合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环突出所述第二伴热管的接头端,所述第三连接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接触。
10.优选的,两个所述卡合机构在所述第三连接环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卡合机构包括有卡合块、拉伸弹簧以及卡块,所述卡合块一部分与所述第三连接环侧面连接,所述卡合块另一部分突出至所述第三连接环外侧,所述卡合块突出所述第三连接环外侧部分的内侧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卡块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通过所述拉伸弹簧连接,所述卡块内部设置有第二强力磁石。
11.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温层表面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保温层表面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形状不同,所述第二保温层表面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二保温层表面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定位杆。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上方设置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第一电热带内部的两根所述第一线路电性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环与所述第三连接环内部分别镶嵌有相互吸附的第三磁石和第四磁石。
14.一种易于连接的智能恒温伴热管的快速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初步连接:将所述第一伴热管与所述第二伴热管的接头端贴合,此时通过所述第三磁石与所述第四磁石相互吸附的设置,将所述第一伴热管与所述第二伴热管进行吸附贴合,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二采样管通过所述连接管卡进所述第一采样管内,所述第一磁石与所述第二磁石也会吸附连接,从而将两根所述第一线路与两根所述第二线路进行电性连接,同时所述卡合块突出的部分会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环处;s2:完全连接:初步连接完成后,通过转动所述第三连接环,将两个所述卡合块转动至与所述第二连接环内镶嵌的两个所述第一强力磁石的位置处,此时通过所述第一强力磁石与所述第二强力磁石相互吸附的设置,将所述卡块从所述第二凹槽内吸附出,使所述卡块与所述第二连接环表面贴合,从而将卡块卡设在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的连接处,从而实现第一伴热管与所述第二伴热管完全连接。
15.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简单的连接原理,从而实现两根伴热管的快速连接,进一步的提高了伴热管连接的效率,同时也便于进行拆卸,通过利用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三连接环、卡合块、拉伸弹簧、连接管、第一强力磁石、第二强力磁石、第一磁石、第二磁石以及卡块的设置,从而实现第一伴热管与第二伴热管的快速连接效果,通过利用第三磁石以及第四磁石的设置在第一伴热管与第二伴热管进行贴合时起到进一步的吸附效果。
16.2、通过利用指示灯与第一线路电性连接的设置,在第一伴热管与第二伴热管进行连接时,两根第一线路与两根第二线路进行连接,成功通电时指示灯会亮起,表示第一伴热
管与第二伴热管成功连接,当指示灯没有亮起时,则表示第一伴热管与第二伴热管没有完全成功连接,利用防呆瓜设置的定位槽与定位杆,防止第一伴热管与第二伴热管连接时出现偏差,保证第一伴热管与第二伴热管进行精确的连接。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的连接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伴热管接头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伴热管接头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伴热管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母连接机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卡合机构剖视图。
18.图中,1-第一伴热管,101-第一保护层,102-第一保温层,103-第一主管,104-第一采样管,105-第一电热带,106-第一线路,107-第一磁石,2-第二伴热管,201-第二保护层,202-第二保温层,203-第二主管,204-第二采样管,205-第二电热带,206-第二线路,207-第二磁石,3-子连接机构,301-第一连接环,302-第二连接环,4-母连接机构,401-第三连接环,402-卡合机构,5-连接管,6-凹槽,7-卡板,8-卡合块,9-拉伸弹簧,10-卡块,11-第二凹槽,12-第二强力磁石,13-第一强力磁石,14-第一定位槽,15-第二定位槽,16-第一定位杆,17-第二定位杆,18-指示灯,19-第三磁石,20-第四磁石。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20.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易于连接的智能恒温伴热管,包括第一伴热管1以及第二伴热管2,第一伴热管1一端设置有子连接机构3,第二伴热管2一端设置有母连接机构4,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通过子连接机构3与母连接机构4连接;子连接机构3包括有第一连接环301以及第二连接环302,第一连接环301与第二连接环302均卡设在第一伴热管1接头的表面,第二连接环302设置在第一连接环301内侧,第二连接环302直径小于第一连接环301,第二连接环302内部镶嵌有两个第一强力磁石13,第一强力磁石13用于与第二强力磁石12进行吸附;母连接机构4包括有第三连接环401以及两个卡合机构402,两个卡合机构402分别设置在第三连接环401两侧,第二伴热管2接头端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圈凹槽6,第三连接环401内壁设置有一圈卡板7,卡板7形状及大小与凹槽6相同,第三连接环401通过卡板7与凹槽6卡合连接,第三连接环401突出第二伴热管2的接头端,第三连接环401与第一连接环301接触,第三连接环401通过卡板7与凹槽6卡合连接的设置使第三连接环401在第二伴热管2上具有转动效果,第三连接环401突出第二伴热管2的接头端的设置在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进行连接时能够将第一伴热管1包裹,起到保护伴热管内部元件的效果,两个卡合
机构402在第三连接环401两侧对称设置,卡合机构402包括有卡合块8、拉神弹簧9以及卡块10,卡合块8一部分与第三连接环401侧面连接,卡合块8另一部分突出至第三连接环401外侧,卡合块8突出第三连接环401外侧部分的内侧面开设有第二凹槽11,卡块10与第二凹槽11之间通过拉伸弹簧9连接,卡块10内部设置有第二强力磁石12,卡块10在第二凹槽11内滑动,拉伸弹簧9的设置使卡块10在第二凹槽11内具有弹性效果,保证卡合块8成功滑动至第二连击环302上方,当两个卡合块8转动至与第二连接环302内镶嵌的两个第一强力磁石13的位置处,此时通过第一强力磁石13与第二强力磁石12相互吸附的设置,将卡块10从第二凹槽11内吸附出,使卡块10与第二连接环302表面贴合,从而将卡块10卡设在第二连接环302与第一连接环301的连接处,在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拆卸时,通过转动第三连接环401,将第一强力磁石13与第二强力磁石12的位置错开,不再产生吸附力,通过利用拉伸弹簧9的设置将卡块10拉动至第二凹槽11内,从而将卡合机构402解除卡合效果;第一伴热管1包括有第一保护层101、第一保温层102、第一主管103、若干个第一采样管104以及第一电热带105,第二伴热管2包括有第二保护层201、第二保温层202、第二主管203、若干个第二采样管204以及第二电热带205,第一电热带105以及若干个第一采样管104均设置在第一主管103内,若干个第一采样管104具体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采样管104将第一电热带105包裹在中间,第一电热带105包括有两根第一线路106,第一电热带105一端的表面设置有第一磁石107,第二电热带205以及若干个第二采样管204均设置在第二主管203内,若干个第二采样管204具体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二采样管204将第二电热带205包裹在中间,第二电热带205包括有两根第二线路206,第二电热带205一端的表面设置有第二磁石207,第一磁石107与第二磁石207相互吸附,四个第二采样管204内卡设有连接管5,四个第二采样管204与四个第一采样管104通过连接管5卡合连接,将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的接头端贴合,此时通过第三磁石19与第四磁石20相互吸附的设置,将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进行吸附贴合,在此过程中,第二采样管204通过连接管5卡进第一采样管104内,第一磁石107与第二磁石也会吸附连接,从而将两根第一线路106与两根第二线路206进行电性连接;若干个第一采样管104与若干个第二采样管204采用卡合连接,第一电热带105与第二电热带205采用磁吸连接。
2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保温层102表面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4,第一保温层102表面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定位槽15,第一定位槽14与第二定位槽15形状不同,第二保温层202表面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定位杆16,第二保温层202表面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定位杆17,第一定位槽14与第二定位槽15采用不同形状的防呆瓜设置,在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进行连接时,第一定位杆16卡进第一定位槽14内,第二定位杆17卡进第二定位槽14内,起到定位效果,防止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连接时出现偏差,保证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进行精确的连接。
2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环301的上方设置有指示灯18,指示灯18与第一电热带105内部的两根第一线路106电性连接,指示灯18与第一线路106电性连接的设置,在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进行连接时,两根第一线路106与两根第二线路206进行连接,成功通电时指示灯18会亮起,表示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成功连接,当指示灯18没有亮起时,则表示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没有完全成功连接。
2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环301与第三连接环401内部分别镶嵌有相互吸附的第三磁石19和第四磁石20,相互吸附的第三磁石19与第四磁石20的设置在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进行初步连接时起到初步吸附连接效果。
24.一种易于连接的智能恒温伴热管的快速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初步连接:将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的接头端贴合,此时通过第三磁石19与第四磁石20相互吸附的设置,将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进行吸附贴合,在此过程中,第二采样管204通过连接管5卡进第一采样管104内,第一磁石107与第二磁石也会吸附连接,从而将两根第一线路106与两根第二线路206进行电性连接,同时卡合块8突出的部分会处于第二连接环302处;s2:完全连接:初步连接完成后,通过转动第三连接环401,将两个卡合块8转动至与第二连接环302内镶嵌的两个第一强力磁石13的位置处,此时通过第一磁石13与第二磁石12相互吸附的设置,将卡块10从第二凹槽11内吸附出,从而将卡块10卡设在第二连接环302与第一连接环301的连接处,从而实现第一伴热管1与第二伴热管2完全连接。
25.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26.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7.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