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A型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21:10: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a型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给排水处理的反应池、沉淀池、沉沙池和水处理其它积泥段排泥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a型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


背景技术:

2.排泥工艺是重要的水处理工艺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配合沉淀处理工艺运行,及时清除水处理构筑物底部积泥,避免池底积泥排除不及时而造成水处理系统运行出现故障及岀水不达标问题等。
3.目前常用的排泥方法为排泥装置位于沉淀装置下方,经沉淀装置沉降下来的污泥沉积在池底,经穿孔排泥管排出。传统的穿孔排泥管为圆管,沉降泥会部分堆积在圆管上,不易掉落,也难以清理,长期堆积不仅造成污泥残留,排泥不彻底,还会造成吸泥孔洞堵塞,无法实现排泥功能。除此之外,传统的排泥管因吸泥面小、离池底积泥界面吸距高,故吸不净池底界面泥层或无法彻底吸干净池底泥层,导致淤泥堆积池底部,严重的会导致水处理工程设施因积泥而无法正常运行、甚至瘫痪;尤其是供水设施(特别是自来水厂)等淤泥堆积,极易导致淤泥厌氧发臭而严重影响出水水质、水量和饮用水卫生与健康及安全供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a型排泥装置及排泥系统,一方面,通过将排泥管设置成a型管,尖端在上,极利于沉降泥滑落,避免管体和板片积泥,另一方面,排泥管底壁水平设置,开设在底壁的吸泥孔洞,离池底积泥界面吸距低,吸泥面大,气扫抽吸彻底,能排净沉泥池底积泥,可有效解决和消除污泥堆积所致的水体异味污染问题,提高水质和饮用水口感及提升百姓饮用水安全与健康保障。
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a型排泥装置,包括横平悬架于水处理沉泥池底部的排泥管和输气管路,输气管路开有冲射沉泥池底部沉泥的射气孔,所述排泥管呈a型,尖端在上,a型排泥管上部为三角型管体,管体底壁设有吸泥孔洞,下部为覆盖吸泥孔洞的板片,板片通长,输气管路设于板片下方。
6.优选的,管体为等腰三角型。
7.优选的,管体两侧壁的倾斜角≤80
°

8.优选的,吸泥孔洞沿排泥管轴线方向分布,吸泥孔洞的开孔率≤95%。
9.优选的,板片由管体侧壁向下延伸形成,板片的倾斜角与管体侧壁的倾斜角相同。
10.优选的,板片沿排泥管轴线对称设置。
11.优选的,输气管路贴于板片下端面且沿板片长度方向铺设,射气孔沿输气管路轴向分布,射气孔斜向下且朝向板片形成的合拢空间。
12.优选的,排泥管通过高度可调的支架安装于池底,支架包括设于板片的安装片、螺杆和螺母,安装片水平设置于板片侧端,螺杆一端与池底固定,另一端穿过安装片穿孔并通过螺母固定。
13.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排泥系统,管体一端封闭,另一端穿伸出池外连接排泥阀,此时,管体中的污泥通过排泥阀排出。
14.或者,一种排泥系统,管体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提泥管与输送槽连通,提泥管位于池内且竖直放置,管体中的污泥依次经过提泥管、输送槽排出,此时,池体不开孔。
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射气孔喷射出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对沉泥层冲击搅拌,使沉泥层翻浮变得浠软易吸,同时利用压差使浠软易吸的污泥在气体冲拌的作用下自动从吸泥孔洞进入管体,最终通过池外的排泥阀或通过提泥管进入输送槽排出。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排泥管设置成a型管,尖端在上,有利于沉降泥滑落,避免管体和板片积泥。
18.2、管体底壁水平设置,开设在底壁的吸泥孔洞,离池底积泥界面吸距低,吸泥面大,气扫抽吸彻底,能排净池底积泥。
19.3、在吸泥孔洞下方设置板片,不仅防止气泡泛起对水处理池的悬浮物冲击上浮而破坏净水处理正常工作,而且能使气体在板片下方空间流动,形成所需的气体冲击力和负压压差。
附图说明
20.图1为排泥装置的一端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排泥装置的另一端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排泥装置的正视图。
23.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面视图。
24.图5为排泥系统第一种实施例。
25.图6为图5中b的局部放大图。
26.图7为排泥系统第二种实施例。
27.图中标识:沉泥池1,管体2,底壁21,吸泥孔洞22,左侧壁231,右侧壁232,输气管路3,射气孔31,压力气管32,板片4,支架5,螺杆52,螺母53,排泥阀6,提泥管7,输送槽8。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结构或这些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做进一步的说明。这些说明仅仅是采用举例的方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是如何实现的,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的限制。
29.如图1-5所示,一种用于污泥排放的a型排泥装置,包括横平悬架于水处理沉泥池1底部的排泥管2和输气管路3,输气管路3开有冲射沉泥池底部沉泥的射气孔31,所述排泥管呈a型,尖端在上,a型排泥管上部为三角型管体2,管体底壁21设有吸泥孔洞22,下部为覆盖吸泥孔洞22的板片4,板片4通长,输气管路3设于板片4下方。
30.沉泥池1内两侧具有斜坡,管体2位于两侧斜坡形成的凹口内,这样,污泥沿坡度下滑堆积至凹口内。输气管路3连接有压力气管32,压力气管32沿着管体2端壁延伸至与外界气源连通(图2所示),以提供具有压力的气体,气体可从水处理厂的压力气源接入或气泵供气。由射气孔31喷射出的气体具有一定的气冲压力,巨大的冲击力对沉泥层搅拌泛起,使沉
泥层变得浠软易吸,同时利用压差使浠软易吸的污泥在水深压力和气体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自动从吸泥孔洞22进入管体2,实现排泥目的。
31.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排泥管设置成a型管,尖端在上,极利于沉降泥滑落,避免管体2和板片4积泥。另一方面,管体底壁21水平设置,开设在底壁21的吸泥孔洞22,离池底积泥界面吸距低,吸泥面大,气扫抽吸彻底,能排净池底积泥,能有效解决和消除污泥堆积所致的水体异味污染问题,提高水质和饮用水口感及提升百姓饮用水安全与健康保障。同时,在吸泥孔洞22下方设置板片4,不仅防止气泡泛起对水处理池的悬浮物冲击上浮而破坏净水处理正常工作,而且能使气体在板片4下方空间流动,形成所需的气体冲击力和负压压差。
32.如图4所示,管体两侧壁分别为左侧壁231和右侧壁232,左侧壁231的倾斜角α≤80
°
,右侧壁232倾斜角β≤80
°
,有利于沉降泥滑落,其中,所述倾斜角为侧壁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管体两侧壁倾斜角可相同,也可不同。不同时,例如,左侧壁231倾斜角α为60
°
,右侧壁232倾斜角β为50
°
,当然,两侧壁的倾斜角也可为其它设置。本实施例中,管体2为等腰三角型,两侧壁的倾斜角可为40
°
、50
°
、60
°
、70
°
、80
°
等,这样,不仅两侧滑泥幅度一致,而且整个装置的稳定性更高。
33.如图1和2所示,吸泥孔洞22的开孔率≤95%,具体可为65%、75%、85%、95%等,开孔率大,有利于提升吸泥速度,提高吸泥量。吸泥孔洞22沿管体2轴向分布,这样,在管体2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都能进行吸泥。吸泥孔洞22的大小、数量以及布置形式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吸泥孔洞22的布置形式为等间距分布,吸泥更均匀。
34.如图4所示,两侧板片4向下倾斜设置,形成合拢结构,覆盖在吸泥孔洞22上方,用于防止气体溢出。板片4通长设置,是指板片4沿管体2轴向设置。板片4的倾斜角与管体2侧壁的倾斜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同时,沉积泥顺势滑落,避免板片4积泥。不同时,板片4的倾斜角小于管体2侧壁的倾斜角,如此,以防止板片4积泥。本实施例中,管体2为等腰三角型管,板片4由管体侧壁向下延伸,板片4的倾斜角与管体侧壁的倾斜角相同,若两侧壁的倾斜角为40
°
、50
°
、60
°
等,则板片4的倾斜角相应地为40
°
、50
°
、60
°
等。本实施例中,两侧板片4沿管体2轴线对称设置,板片4对称设置保证管体2两侧吸泥均匀。板片4的材质不限,例如金属、塑料、水泥等。板片4的宽度合适,不宜过宽,以免造成吸距过高,也不宜过窄,以免造成气体溢出。
35.在本实施例中,输气管路3紧贴并固定在在板片4下端面,且沿板片4长度方向铺设,射气孔31沿输气管路3轴向分布,保证吸泥覆盖整个管体2长度,参见图2。射气孔31斜向下且朝向两侧板片4形成的合拢空间,使之具有喷气扫泥起浮入管的功能。射气孔31的大小、数量不作限定。
36.如图5所示,排泥管通过高度可调的支架5稳固安装于池底。本实施例中,高度可调的支架5包括设于板片4的安装片51、螺杆52和螺母53,安装片51水平设置于板片4侧端,螺杆52一端与池底固定,另一端穿过安装片51穿孔并通过螺母53固定,参见图6。可通过支架5调整排泥管的高度。排泥管与池底的距离,可根据排泥量的大小而定,但排泥管应位于积泥界面上方,且靠近积泥界面,如此,使吸距达到最小,从而有效吸净污泥。
37.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排泥系统,管体2一端封闭,另一端穿伸出池外连接排泥阀6,此时,管体2中的污泥通过排泥阀6排出,参见图5。
38.或者,一种排泥系统,管体2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提泥管7与输送槽8连通,提泥管7位于池内且竖直放置,排泥管2中的污泥依次经过提泥管7、输送槽8排出,此时,池体不开孔,参见图7。
3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射气孔31喷射出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对沉泥层冲击搅拌,使沉泥层翻浮变得浠软易吸,同时利用压差使浠软易吸的污泥在气体冲拌的作用下自动从吸泥孔洞进入管体2,最终通过池外的排泥阀6或通过提泥管7进入输送槽8排出。
40.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