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菌防霉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20: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纤维材料改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防霉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环保意识加强,在注重纺织服装美观、舒适的同时,对其绿色环保和卫生保健功能提出了更高需求。壳聚糖作为一种纺织品常用的有机抗菌剂,由于其来源广泛、可再生、生物相容、无毒无刺激、抑菌能力高效持久、抗菌谱广泛、安全卫生,被大量用于纺织品服装领域,壳聚糖分子内与分子间较强的氢键结合使其难溶于水,只能溶于酸性溶液中,而酸溶液易挥发、腐蚀性强、污染环境,极大限制了壳聚糖的应用,因此需要解决普通壳聚糖只能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抗菌性的局限,提高壳聚糖的利用率和应用范围;同时蛋白质纤维与纤维素纤维是使用最广泛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可再生性,也是纺织品常用原材料;壳聚糖与蛋白质纤维、纤维素纤维之间缺乏有效的化学键结合,因此现有技术中常用高碘酸盐氧化反应引入醛基、羧基、酮基等官能团,可为纤维的进一步改性提供条件,但是高碘酸盐氧化反应易造成卤素环境污染、能耗大、织物纤维强力受损等诸多方面的缺陷;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催化氧化蛋白质纤维、纤维素纤维的体系,从而能使纤维与壳聚糖发生原位接枝反应,提高壳聚糖在纤维上的接枝量及结合牢度,增加天然防霉剂在纤维织物上的负载量和结合牢度,增强纤维织物的防霉菌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菌防霉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的制备方法,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抗菌防霉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的制备方法,通过漆酶/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体系即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分别在纤维素纤维葡萄糖基环c6位和羊绒中丝氨酸生成活性醛基,实现纳米羧基壳聚糖在混纺针织物上原位接枝;进行混纺针织物抗菌防霉整理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1)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将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浸入到20~40g/l的nahco3溶液中,加热维持75~85℃搅拌10~20min;取出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水洗至表面ph呈中性;再将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浸入到质量浓度0.9~1.1%的乙酸溶液中浸泡15~20min,水洗晾干后得到预处理混纺针织物;配置ph为4.2~4.8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加入tempo使其浓度为5~20g/l,然后加入预处理混纺针织物浸润,再加入漆酶使其浓度为100~250u/ml,在25~40℃下搅拌反应2~4h;取出织物用无水乙醇洗净,除去残留的漆酶和tempo,烘箱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得到活性混纺针织物;(2)纳米羧基壳聚糖原位接枝反应:将步骤(1)中所得的活性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
量浓度为0.1~0.2%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溶液中,通过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控制ph值为4~4.5,在30~45℃下搅拌反应0.5~2.5h;然后浸轧织物除去多余液体,使织物带液率为70~90%;将织物置于超临界干燥仪中10~35℃干燥30~45min,经水洗晾干后得到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所述超临界干燥仪的工作压力为5~12mpa,介质流量为100~1000ml/min; (3)天然防霉剂整理:将步骤(2)中制备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1~3%的防霉剂整理液中,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的乙酸溶液控制ph值为4.4~4.8,在40~60℃下振荡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取出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4)改性混纺针织物后处理:将步骤(3)中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浸渍在去离子水中2~3h,再用水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防霉剂,置于真空烘箱中在40℃下干燥3~5h,得到抗菌防霉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
5.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混纺针织物与漆酶/tempo反应液的浴比设置为1:40~60(w/v)。
6.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纳米羧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92.8%,c6位羧基含量为42.70~56.43%,粒径范围为85~228nm,粒径分散指数为0.108~0.314,zeta电位为30.59~42.86mv。
7.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天然防霉剂由姜黄素与桂皮油、罗汉柏油、艾蒿素、茶多酚中的一种按质量比7:3~9:1组成。
8.作为优选,所述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中的纤维素纤维为棉纤维、竹浆纤维、粘胶纤维、tencel纤维、modal纤维。
9.有益效果1、本发明先将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加入到nahco3溶液中处理,然后浸泡在乙酸溶液中预处理,通过碱、酸溶液润胀混纺针织物中的纤维素纤维和羊绒纤维,削弱纤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有利于漆酶/tempo试剂渗透进入纤维中的反应位点进行催化氧化,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混纺针织物中的活性醛基数量,增加纳米羧基壳聚糖在混纺针织物上的接枝量。
10.2、本发明采用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中的纤维素纤维葡萄糖基环c6位和羊绒中丝氨酸形成活性醛基,酶处理条件缓和,在低温和近中性条件下进行混纺针织物的催化氧化反应,具有能耗低、处理工艺绿色环保、纤维氧化降解小、氧化效率高和均匀性好的优点,避免了高碘酸盐氧化反应易造成卤素环境污染、能耗大、织物纤维强力受损等诸多方面的缺陷。
11.3、本发明中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反应可在混纺针织物中的纤维素纤维葡萄糖基环c6位和羊绒中丝氨酸中生成活性醛基,能直接与纳米羧基壳聚糖中的氨基和羟基分别形成schiff碱c=n和缩醛化学键;同时纳米羧基壳聚糖中的羧基还可与混纺针织物中羊绒纤维上的氨基形成c-n酰胺化学键,且纳米羧基壳聚糖c6位的羧基在空间构象上可自由旋转,空间位阻小,更易与羊绒纤维的氨基接触反应。因此,在不使用化学交联剂条件下,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的混纺针织物能与纳米羧基壳聚糖发生多位点的原位接枝反应,提高了纳米羧基壳聚糖在混纺针织物上的接枝量及结合牢度,增加天然防霉剂在混纺针织物
上的负载量和结合牢度,有助于结合更多量的防霉整理剂,显著增强混纺针织物的防霉菌性能。
12.4、本发明中的纳米羧基壳聚糖不使用有机溶剂和醛类交联剂,绿色环保、安全卫生、粒径小、分布均匀、稳定性强、生物活性高、水溶性好,且纳米羧基壳聚糖分子中同时含有羧基和氨基,是一种两性聚电解质,与人体皮肤蛋白质结构相似,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亲肤性、抑菌性等特点;同时纳米羧基壳聚糖吡喃糖环中的氨基可被其羧基质子化而带有正电荷(-nh3 ),抗菌高效持久,解决了普通壳聚糖只能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抗菌性的局限,提高了壳聚糖的利用率和应用范围。
13.5、本发明使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干燥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的混纺针织物,在干燥介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条件下进行接枝织物的干燥,当干燥介质处于超临界状态时,物质以一种兼具气液性质的超临界流体形式存在,此时干燥介质气液界面消失,表面张力为零,因而可以避免纳米材料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和碎裂,保持纳米粒子原有的结构和状态,防止混纺织物表面纳米羧基壳聚糖粒子的团聚导致混纺针织物手感差、抗菌防霉效果差、透气性降低;超临界流体干燥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干燥样品量大,样品损伤小等特点,能规模化应用。
14.6、本发明采用纳米羧基壳聚糖作为整理剂可赋予改性后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防皱性、抑菌性、反应性等多项功能,改善混纺针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从而提升混纺针织物的服用性和档次;纳米羧基壳聚糖原位接枝的混纺针织物中组份纤维分子链上的可吸附位点数增加,且多种组合天然防霉剂绿色安全、光谱抗菌、亲和人体、活性成分多,能通过多位点的协同作用与改性混纺针织物产生牢固结合作用,从而解决了混纺针织物后整理中功能耐久性差,环境污染等问题,该技术实现了绿色生产方法制备功能性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限于此。
16.实施例1(1)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选用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后简称混纺针织物,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30g/l的nahco3溶液中,加热维持80℃搅拌15min;取出混纺针织物水洗至表面ph呈中性;再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质量浓度1%的乙酸溶液中浸泡15min,水洗晾干后得到预处理混纺针织物;配置ph为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加入tempo使其浓度为10g/l,然后加入预处理混纺针织物浸润,再加入漆酶使其浓度为100u/ml,混纺针织物与漆酶/tempo反应液的浴比设置为1:50(w/v),在30℃下搅拌反应3h;取出织物用无水乙醇洗净,除去残留的漆酶和tempo,烘箱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得到活性混纺针织物;(2)纳米羧基壳聚糖原位接枝反应:将步骤(1)中所得的活性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0.2%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溶液中,其中纳米羧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93.5%,c6位羧基含量为53.66%,粒径范围为100~120nm,粒径分散指数为0.218,zeta电位为41.69mv;通过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控制ph值为4,在40℃下搅拌反应2h;然后浸轧织物除去多余液体,使织物带液率为85%;将织物置于超临界干燥仪中25℃干燥40min,经水洗晾干后得到纳米
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所述超临界干燥仪的工作压力为8mpa,介质流量为500ml/min;(3)天然防霉剂整理:将步骤(2)中制备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2%的防霉剂整理液中,天然防霉剂由姜黄素与茶多酚按质量比7:3组成,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的乙酸溶液控制ph值为4.5,在50℃下振荡反应3h,反应结束后取出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4)改性混纺针织物后处理:将步骤(3)中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浸渍在去离子水中3h,再用水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防霉剂,置于真空烘箱中在40℃下干燥5h,得到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5)对成品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效果检测,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能测试,透气率r为1.75m/s;(6)对成品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抑菌效果检测,根据美国aatcc test method100-1999《定量测试方法》与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9.5%,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84.9%,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79.5%,再分别进行10次、20次、50次水洗后抑菌率测试,测试结果见下文表2《实施例与对照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对比表》。
17.实施例2(1)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选用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后简称混纺针织物,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30g/l的nahco3溶液中,加热维持80℃搅拌15min;取出混纺针织物水洗至表面ph呈中性;再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质量浓度1%的乙酸溶液中浸泡15min,水洗晾干后得到预处理混纺针织物;配置ph为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加入tempo使其浓度为10g/l,然后加入预处理混纺针织物浸润,再加入漆酶使其浓度为250u/ml,混纺针织物与漆酶/tempo反应液的浴比设置为1:50(w/v),在30℃下搅拌反应3h;取出织物用无水乙醇洗净,除去残留的漆酶和tempo,烘箱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得到活性混纺针织物;(2)纳米羧基壳聚糖原位接枝反应:将步骤(1)中所得的活性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0.2%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溶液中,其中纳米羧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93.5%,c6位羧基含量为53.66%,粒径范围为100~120nm,粒径分散指数为0.218,zeta电位为41.69mv;通过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控制ph值为4,在40℃下搅拌反应2h;然后浸轧织物除去多余液体,使织物带液率为85%;将织物置于超临界干燥仪中25℃干燥40min,经水洗晾干后得到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所述超临界干燥仪的工作压力为8mpa,介质流量为500ml/min;(3)天然防霉剂整理:将步骤(2)中制备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2%的防霉剂整理液中,天然防霉剂由姜黄素与茶多酚按质量比7:3组成,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的乙酸溶液控制ph值为4.5,在50℃下振荡反应3h,反应结束后取出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4)改性混纺针织物后处理:将步骤(3)中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浸渍在去离子水中3h,再用水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防霉剂,置于真空烘箱中在40
℃下干燥5h,得到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5)对成品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效果检测,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能测试,透气率r为1.62m/s;(6)对成品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抑菌效果检测,根据美国aatcc test method100-1999《定量测试方法》与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9.6%,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87.8%,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75.6%,再分别进行10次、20次、50次水洗后抑菌率测试,测试结果见下文表2《实施例与对照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对比表》。
18.实施例3(1)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选用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后简称混纺针织物,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30g/l的nahco3溶液中,加热维持80℃搅拌15min;取出混纺针织物水洗至表面ph呈中性;再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质量浓度1%的乙酸溶液中浸泡15min,水洗晾干后得到预处理混纺针织物;配置ph为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加入tempo使其浓度为20g/l,然后加入预处理混纺针织物浸润,再加入漆酶使其浓度为250u/ml,混纺针织物与漆酶/tempo反应液的浴比设置为1:50(w/v),在30℃下搅拌反应3h;取出织物用无水乙醇洗净,除去残留的漆酶和tempo,烘箱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得到活性混纺针织物;(2)纳米羧基壳聚糖原位接枝反应:将步骤(1)中所得的活性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0.2%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溶液中,其中纳米羧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93.5%,c6位羧基含量为53.66%,粒径范围为100~120nm,粒径分散指数为0.218,zeta电位为41.69mv;通过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控制ph值为4,在40℃下搅拌反应2h;然后浸轧织物除去多余液体,使织物带液率为85%;将织物置于超临界干燥仪中25℃干燥40min,经水洗晾干后得到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所述超临界干燥仪的工作压力为8mpa,介质流量为500ml/min;(3)天然防霉剂整理:将步骤(2)中制备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2%的防霉剂整理液中,天然防霉剂由姜黄素与茶多酚按质量比7:3组成,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的乙酸溶液控制ph值为4.5,在50℃下振荡反应3h,反应结束后取出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4)改性混纺针织物后处理:将步骤(3)中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浸渍在去离子水中3h,再用水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防霉剂,置于真空烘箱中在40℃下干燥5h,得到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5)对成品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效果检测,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能测试,透气率r为1.73m/s;(6)对成品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抑菌效果检测,根据美国aatcc test method100-1999《定量测试方法》与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9.7%,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82.9%,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78.5%,再分别进行10次、20次、50次
水洗后抑菌率测试,测试结果见下文表2《实施例与对照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对比表》。
19.对照例1(1)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选用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后简称混纺针织物,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30g/l的nahco3溶液中,加热维持80℃搅拌15min;取出混纺针织物水洗至表面ph呈中性;再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质量浓度1%的乙酸溶液中浸泡15min,水洗晾干后得到预处理混纺针织物;配置ph为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加入tempo使其浓度为10g/l,然后加入预处理混纺针织物浸润,再加入漆酶使其浓度为100u/ml,混纺针织物与漆酶/tempo反应液的浴比设置为1:50(w/v),在30℃下搅拌反应3h;取出织物用无水乙醇洗净,除去残留的漆酶和tempo,烘箱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得到对照例1活性混纺针织物;(2)混纺针织物浸润干燥步骤:将步骤(1)中所得的对照例1活性混纺针织物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通过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控制ph值为4,在40℃下搅拌反应2h;然后浸轧织物除去多余液体,使织物带液率为85%;将织物置于超临界干燥仪中25℃干燥40min,经水洗晾干后得到对照例1中间体混纺针织物;所述超临界干燥仪的工作压力为8mpa,介质流量为500ml/min;(3)天然防霉剂整理:将步骤(2)中制备的对照例1中间体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2%的防霉剂整理液中,天然防霉剂由姜黄素与茶多酚按质量比7:3组成,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的乙酸溶液控制ph值为4.5,在50℃下振荡反应3h,反应结束后取出防霉整理后的对照例1中间体混纺针织物;(4)改性混纺针织物后处理:将步骤(3)中防霉整理后的对照例1中间体混纺针织物浸渍在去离子水中3h,再用水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防霉剂,置于真空烘箱中在40℃下干燥5h,得到对照例1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5)对对照例1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效果检测,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标准对对照例1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能测试,透气率r为1.76m/s;(6)对对照例1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抑菌效果检测,根据美国aatcc test method100-1999《定量测试方法》与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65.8%,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54.8%,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50.6%,再分别进行10次、20次、50次水洗后抑菌率测试,测试结果见下文表2《实施例与对照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对比表》。
20.对照例2(1)混纺针织物前处理步骤: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选用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后简称混纺针织物,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30g/l的nahco3溶液中,加热维持80℃搅拌15min;取出混纺针织物水洗至表面ph呈中性;再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质量浓度1%的乙酸溶液中浸泡15min,水洗晾干后得到预处理混纺针织物;配置ph为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在30℃下搅拌反应3h;取出织物用无水乙醇洗净,烘箱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得到对照例2中间体混纺针织物;(2)纳米羧基壳聚糖原位接枝反应:将步骤(1)中所得的对照例2中间体混纺针织
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0.1%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溶液中,其中纳米羧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93.5%,c6位羧基含量为53.66%,粒径范围为100~120nm,粒径分散指数为0.218,zeta电位为35.68mv;通过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控制ph值为4,在40℃下搅拌反应2h;然后浸轧织物除去多余液体,使织物带液率为85%;将织物置于超临界干燥仪中25℃干燥40min,经水洗晾干后得到对照例2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所述超临界干燥仪的工作压力为8mpa,介质流量为500ml/min;(3)天然防霉剂整理:将步骤(2)中制备的对照例2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2%的防霉剂整理液中,天然防霉剂由姜黄素与茶多酚按质量比7:3组成,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的乙酸溶液控制ph值为4.5,在50℃下振荡反应3h,反应结束后取出防霉整理后的对照例2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4)改性混纺针织物后处理:将步骤(3)中防霉整理后的对照例2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浸渍在去离子水中3h,再用水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防霉剂,置于真空烘箱中在40℃下干燥5h,得到对照例2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5)对对照例2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效果检测,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标准对对照例2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能测试,透气率r为1.23m/s;(6)对对照例2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抑菌效果检测,根据美国aatcc test method100-1999《定量测试方法》与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42.6%,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38.9%,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37.6%,再分别进行10次、20次、50次水洗后抑菌率测试,测试结果见下文表2《实施例与对照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对比表》。
21.对照例3(1)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混纺针织物:羊绒/纤维素纤维混纺针织物选用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后简称混纺针织物,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30g/l的nahco3溶液中,加热维持80℃搅拌15min;取出混纺针织物水洗至表面ph呈中性;再将混纺针织物浸入到质量浓度1%的乙酸溶液中浸泡15min,水洗晾干后得到预处理混纺针织物;配置ph为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加入tempo使其浓度为10g/l,然后加入预处理混纺针织物浸润,再加入漆酶使其浓度为100u/ml,混纺针织物与漆酶/tempo反应液的浴比设置为1:50(w/v),在30℃下搅拌反应3h;取出织物用无水乙醇洗净,除去残留的漆酶和tempo,烘箱干燥后放入干燥器中,得到活性混纺针织物;(2)纳米羧基壳聚糖原位接枝反应:将步骤(1)中所得的活性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0.2%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溶液中,其中纳米羧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93.5%,c6位羧基含量为53.66%,粒径范围为100~120nm,粒径分散指数为0.218,zeta电位为41.69mv;通过滴加0.1mol/l的hcl溶液控制ph值为4,在40℃下搅拌反应2h;然后浸轧织物除去多余液体,使织物带液率为85%;将织物置于真空烘箱中40℃预烘40min,再升温至100℃焙烘3min,经水洗晾干后得到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3)天然防霉剂整理:将步骤(2)中制备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2%的防霉剂整理液中,天然防霉剂由姜黄素与茶多酚按质量比7:3组成,并滴加
质量浓度为1%的乙酸溶液控制ph值为4.5,在50℃下振荡反应3h,反应结束后取出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4)改性混纺针织物后处理:将步骤(3)中防霉整理后的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混纺针织物浸渍在去离子水中3h,再用水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防霉剂,置于真空烘箱中在40℃下干燥5h,得到对照例3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5)对对照例3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效果检测,根据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标准对对照例3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透气性能测试,透气率r为0.67m/s;(6)对对照例3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抑菌效果检测,根据美国aatcc test method100-1999《定量测试方法》与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对抗菌防霉羊绒/棉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9.5%,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84.9%,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79.5%,再分别进行10次、20次、50次水洗后抑菌率测试,测试结果见下文表2《实施例与对照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对比表》。
[0022] 表1 实施例与对照组主要参数差异对比表表2 实施例与对照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对比表
从上述实施例与对照例的数据对比可知,本发明在不使用化学交联剂条件下,漆酶/tempo体系催化氧化的混纺针织物能与纳米羧基壳聚糖发生多位点的原位接枝反应,提高了纳米羧基壳聚糖在混纺针织物上的接枝量及结合牢度,增加天然防霉剂在混纺针织物上的负载量和结合牢度,有助于结合更多量的防霉整理剂,显著增强混纺针织物的防霉菌性能。
[0023]
同时本发明在使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干燥纳米羧基壳聚糖接枝的混纺针织物,避免纳米材料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和碎裂,保持纳米粒子原有的结构和状态,防止混纺织物表面纳米羧基壳聚糖粒子的团聚导致混纺针织物手感差、抗菌防霉效果差、透气性差的问题;从而增强混纺针织物的手感、防霉菌性能、透气性能。
[0024]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本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设计出其他结构的产品,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