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9:05: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可穿戴设备一般包括设备主体及带体,设备主体用于向用户展示图像信息,带体用于将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的头部、腕部或脚部。在带体出现破损或沾染污渍,亦或者设备主体发生故障时,往往需要单独更换带体或设备主体。另外,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特别是腕戴设备,还经常需要考虑与其服饰的搭配,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着装风格为腕戴设备更换相应风格的带体。然而,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带体的拆卸十分繁琐,不利于用户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旨在使带体和设备主体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拆卸。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可穿戴设备,包括:
5.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有固定轴;
6.带体,所述带体的端部可插拔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以及
7.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带体的端部,以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连接件设有第二安装槽,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可供所述固定轴进出,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固定轴被限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8.可选地,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背向所述设备主体设置。
9.可选地,所述带体包括相连接的带本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设于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带本体的一端,并贯穿所述连接部的端部设置,所述连接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的沿所述固定轴的轴向分布的两侧槽壁设置有第一让位缺口,用以避让所述固定轴。
10.可选地,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连接件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并具有显露于所述连接部外的部分。
11.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外侧和所述驱动件的外侧均间隔地周设有多个齿凸,以供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连接件活动啮合。
12.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的侧部贯穿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三安装槽的让位槽,所述驱动件穿过所述让位槽而显露于所述连接部外。
13.可选地,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部设置有第一挡止部和第二挡止部;所述连接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定位件抵止于所述第一挡止部;所述连接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定位件抵止于所述第二挡止部。
14.可选地,所述定位件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一主体部以及用于与所述
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相抵接的定位凸部,所述连接部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定位槽,所述定位凸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定位槽,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设于所述定位槽,并在所述定位凸部的运动方向上相对设置。
15.可选地,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定位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锁紧机构,在所述锁紧机构的作用下,所述连接件能被锁紧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16.可选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定位凸部的磁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第一磁性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止部的第二磁性件;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定位凸部抵止于所述第一挡止部,所述磁吸部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吸合;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定位凸部抵止于所述第二挡止部,所述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合。
17.可选地,所述磁吸部包括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分设于所述定位凸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磁吸部用于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吸合,所述第二磁吸部用于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合;
18.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磁体,所述第一磁吸部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相吸合。
19.可选地,所述连接部还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三安装槽的转动槽,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端部凸设有连接凸部,所述连接凸部设置为弧形,所述连接凸部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槽。
20.可选地,所述定位凸部设于所述连接凸部的背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所述定位槽的两端均与所述转动槽相连通,且所述定位槽的槽深大于所述转动槽的槽深,以在所述定位槽与所述转动槽的两连通处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
21.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为侧面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主体部覆设于所述连接件外,且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开口对应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设置。
22.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侧均间隔地周设有多个齿凸,以供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固定啮合。
23.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盖体,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盖体共同构造形成所述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侧部具有安装开口,所述安装开口用于供所述连接件装入,所述盖体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安装开口。
24.可选地,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二主体部沿所述固定轴的轴向分布,所述盖板以及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于所述盖板的侧壁开设有所述第一让位缺口。
25.可选地,所述盖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的槽口的罩盖,所述罩盖至少相对部分所述连接件设置,所述罩盖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固定轴的第二让位缺口。
26.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驱使连接件转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固定轴能够经第二安装槽的槽口进入或退出第二安装槽,即可对应地将带体的端部插入或拔出第一安装槽,带体也就能够对应与设备主体相连接或相脱离;在带体与设备主体相连接后,还可驱使连接件转动至第二位置,以将固定轴限位于第二安装槽内,而使带体的端部能够稳定装设于第一安装槽内,从而实现带体与设备主体的固定连接。因此,在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中,通过对连接件进行简单操作,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带体与设备主体的拆装,有利于提升用户更换带体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在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时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在连接件处于第二位置时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33.图6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第二主体部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34.图7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盖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定位件一实施例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定位件一实施例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的驱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40.[0041][0042]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4]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5]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6]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理解,可穿戴设备包括:可佩戴于手腕的手表、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可佩戴于脚腕的运动监测模块,以及可佩带于头部的3d显示设备等。
[0047]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可穿戴设备,包括:
[0048]
设备主体10,设备主体10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槽11,第一安装槽11内设有固定轴12;
[0049]
带体20,带体20的端部可插拔地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1;以及
[0050]
连接件100,连接件100可转动地设于带体20的端部,以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连接件100设有第二安装槽101,于第一位置,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可供固定轴12进出,于第二位置,固定轴12被限位于第二安装槽101内。
[0051]
本发明中,带体20可插拔地连接于设备主体10,具体地,带体20的端部可插拔地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1。可以理解,当带体20与设备主体10装配于一体后,需要沿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至固定轴12的方向拉拔带体20的端部,才能使固定轴12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第二安装槽101,以带动带体20的端部退出第一安装槽11;而受制于第一安装槽11的槽壁,带体20的端部能够受到拉拔的方向有限,如此,当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至固定轴12的方向与带体20的端部所能受到的拉拔力的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即使带体20被拉拔,固定轴12也将抵于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壁,而无法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带体20的端部也就能够稳定装设于第一安装槽11内。带体20的端部在第一安装槽11内被拉拔的每个方向,均对应于一个能将带体20的端部插入第一安装槽11的方向,其中,带体20的端部的插入方向与拉拔方向反向。同理,在进行带体20和设备主体10的装配时,需要将带体20的端部沿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至固定轴12的方向插入第一安装槽11,固定轴12才可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进入第二安装槽101。在拉拔带体20使固定轴12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第二安装槽101后,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至固定轴12的方向即发生反转,此时,将带体20的端部沿与之前的拉拔方向相反的方向插入第一安装槽11,固定轴12即可进入经由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进入第二安装槽101。
[0052]
由此,在本发明中,在带体20的端部插入第一安装槽11后,当连接件100处于第一位置,从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向固定轴12的延伸的方向与带体20的端部所能受到的其中一个拉拔力的方向相重合,如此,固定轴12即可经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第二安装槽101,同理,在进行带体20与设备主体10的装配时,固定轴12也能经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进入第二安装槽101;当连接件100处于第二位置,从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向固定轴12的延伸的方向与带体20的端部所能受到的任意一个拉拔力的方向均具有夹角,如此,固定轴12无法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第二安装槽101,也即被限位于第二安装槽101内。
[0053]
在进行带体20和设备主体10的装配时,可先使连接件100转动至第一位置,并调整带体20与设备主体10的相对位置,以将带体20的端部沿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至固定轴12的方向插入第一安装槽11,如此,在带体20的端部插入第一安装槽11的过程中,固定轴12也能对应进入第二安装槽101;而后,再驱使连接件100转动至第二位置,以将固定轴12限位于第二安装槽101内,而使带体20的端部能够稳定装设于第一安装槽11内,带体20也就能够固定连接于设备主体10。
[0054]
在进行带体20和设备主体10的拆卸时,可驱使连接件100自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再沿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至固定轴12的方向拉拔带体20的端部,以使固定轴12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同时带体20的端部从第一安装槽11退出,而使带体20与设备主体10相脱离。
[0055]
综上,在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中,通过驱使连接件100转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固定轴12能够经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进入或退出第二安装槽101,即可对应地将带体20的端部插入或拔出第一安装槽11,带体20也就能够对应与设备主体10相连接或相脱离;在带体20
与设备主体10相连接后,还可驱使连接件100转动至第二位置,以将固定轴12限位于第二安装槽101内,而使带体20的端部能够稳定装设于第一安装槽11内,从而实现带体20与设备主体10的固定连接。因此,在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中,通过对连接件100进行简单操作,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带体20与设备主体10的拆装,有利于提升用户更换带体20的操作体验。
[0056]
当然,在本发明中,实现带体20的端部于第一安装槽11的插拔,不限于直接对带体20施加作用力,还可对设备主体10施加作用力,只要能使设备主体10和带体20的端部相对运动即可。
[0057]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于第二位置,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背向设备主体10设置。本实施例中,固定轴12将位于设备主体10和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之间,需要将设备主体10沿自固定轴12至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的方向移动,亦或者,沿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至固定轴12的方向拉拔带体20的端部,才可使固定轴12经由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第二安装槽101,然而,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设备主体10与带体20的端部或者连接件100的背离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的一侧发生相互挤压,而干涉带体20的端部与设备主体10的相对运动。如此设置,当连接件100处于第二位置,固定轴12将无法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退出,有利于提升带体20和设备主体10的连接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连接件100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也可以朝向其他方向,在带体20与设备主体10装配后,从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向固定轴12的延伸的方向与带体20的端部所能受到的任意一个拉拔力的方向具有夹角即可。
[0058]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件100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所对应的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相背而设,如此,能够便于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与固定轴12的对位,用户在安装带体20时,不必过多调整带体20和设备主体10的相对位置,即可在使固定轴12进入第二安装槽101的同时,还使带体20的端部插入到第一安装槽11内,有利于提升用户安装带体20的操作体验。
[0059]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设备主体10的端部延伸出两相对的耳部13,两耳部13与设备主体10的端部之间共同限位形成第一安装槽11,两耳部13即作为第一安装槽11的两侧槽壁,固定轴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耳部13。如此,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和固定轴12的对位能够更简单,用户能从更多角度将带体20的端部插入第一安装槽11,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用户安装带体20的操作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安装槽具有相连接的四个侧槽壁。
[006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带体20包括相连接的带本体21和连接部200,连接部200设有第三安装槽201,第三安装槽201设于连接部200的远离带本体21的一端,并贯穿连接部200的端部设置,连接件100可转动地设于第三安装槽201,第三安装槽201的沿固定轴12的轴向分布的两侧槽壁设置有第一让位缺口203,用以避让固定轴12。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00用于供连接件100转动安装,为确保连接件100的转动平稳性,连接部200应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可选用硬质材料制成,而带本体21则用于环绕于人体的佩戴部位,可选用柔性材料制成。不失一般性,连接件100包括用于与连接部200可转动连接的转轴500,转轴500的两端安装于第三安装槽201的沿固定轴12的轴向分布的两侧槽壁,这两侧槽壁设有让位缺口,让位缺口的开口方向并行于连接件100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二安装槽101的开口方向,如此,在固定轴12进出第二安装槽101的同时,固定轴12也对应进出这两个让位缺
口。
[0061]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部200包括第二主体部210和盖体220,第二主体部210和盖体220共同构造形成第三安装槽201,第二主体部210的侧部具有安装开口211,安装开口211用于供连接件100装入,盖体220包括盖合于安装开口211的盖板221。如此,能够方便于带体20的生产装配。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带体20的生产时,可先将第二主体部210与带本体21通过嵌件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而后,将连接件100自安装开口211装入,再将盖体220与第二主体部210连接,以使盖板221盖合于安装开口211。其中,可在带本体21的端部设置嵌设凹槽,第二主体部210对应设置嵌设凸部,嵌设凸部与嵌设凹槽相卡和,有利于提升第二主体部210和带本体21的连接稳定性。
[0062]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盖板221和第二主体部210沿固定轴12的轴向分布,第三安装槽201的其中一个沿固定轴12的轴向分布的侧槽壁即位于盖板221上,因而其中一个第一让位缺口203开设于盖体220上,第二主体部210的相对于盖板221的侧壁(为方便后文描述,称其为第一侧壁212)则开设有另一个第一让位缺口203。本实施例中,在安装连接件100时,可先将转轴500的一端于第二主体部210的第一侧壁212上安装到位,而后,在进行第二主体部210和盖体220的装配时,将转轴500的另一端与盖板221上的安装位置相对位,如此,能够较方便地完成连接件100与连接部200的装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盖板221和第二主体部210分布在连接件100的径向的相对两侧。
[0063]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7所示,盖体220还包括设于第三安装槽201的槽口的罩盖222,该罩盖222至少相对部分连接件100设置,且罩盖222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固定轴12的第二让位缺口204。罩盖222自盖板221的位于第三安装槽201的槽口的一端沿第一连接件100的轴向延伸,罩盖222上设置有与盖板221上的第一让位缺口203连通的第二让位缺口204。罩盖222至少与部分连接件100相对设置,以起到保护连接件100的作用,避免连接件100直接与设备主体10发生挤压。
[0064]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用于带动连接件100转动的驱动件400,驱动件400设于第三安装槽201,并具有显露于连接部200外的部分。如此,用户可通过作用于驱动件400显露于连接部200外的部分而驱动驱动件400,连接件100即可被带动,用户能够方便地使连接件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用户通过第三安装槽201的槽口直接拨动连接件100。
[0065]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连接部200的侧部贯穿设有连通于第三安装槽201的让位槽202,驱动件400穿过让位槽202而显露于连接部200外。本实施例中,驱动部穿设于让位槽202,而能具有位于第三安装槽201内的部分,这部分的驱动部用于与连接件100传动连接,同时还具有显露于连接部200外的部分,这部分的驱动部用于供用户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驱动件400设置于盖板221的外侧,或者第二主体部210的第一侧壁212外,并与转轴500传动连接。
[0066]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8和图11所示,连接件100的外侧和驱动件400的外侧均间隔地周设有多个齿凸,以供驱动件400与连接件100活动啮合。可以理解,齿传动的传动平稳性和传动效率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用户能够更省力地通过驱动件400带动连接件100转动。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驱动件400设置为轮状结构,用户转动驱动件400,即可对应带动连接件100转动,连接件100的外侧和驱动件400的外侧的齿凸设置为条形结
构,如此,能够提升驱动件400与连接件100啮合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驱动件400与连接件100的传动平稳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驱动件设置为滑块,且驱动件与连接件相对的一侧设置为齿条结构,以与连接件的齿凸活动啮合,如此,用户驱动驱动件相对连接部滑动,即可带动连接件转动;亦或者,驱动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并与连接件同轴转动,如此,用户驱动驱动件转动,同样可带动连接件转动。
[0067]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第三安装槽201的定位件,定位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100,连接部200设置有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连接件100转动至第一位置,定位件抵止于第一挡止部230;连接件100转动至第二位置,定位件抵止于第二挡止部240。本实施例中,定位件与第一挡止部230及第二挡止部240之间的配合,能够给用户驱动连接件100提供定位作用,如此,连接件100能够准确地到达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二安装槽101也即能与固定轴12稳定配合,从而保障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带体20和设备主体10的拆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驱动件400上设置有对应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定位标记,用户拨动驱动件400,当驱动件400上的不同定位标记对位于让位槽202的某个位置,即代表连接件100对应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0068]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定位件包括用于固定连接连接件100的第一主体部310以及用于与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相抵接的定位凸部320,如图6所示,连接部200还设有连通第三安装槽201的定位槽250,定位凸部320转动连接于定位槽250,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设于定位槽250,并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凸部320与定位槽250的配合,可实现定位件与连接部200的转动连接,能提升定位件的转动平稳性,通过第一主体部310与连接件100的配合,以实现定位件与连接件100的固定连接,而能使定位件与连接件100同步转动,如此,定位件即可平稳地随连接件100同步转动。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设置于定位槽250内,并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相对设置,如此,当定位凸部320朝不同的方向运动,即可分别抵于第一挡止部230或第二挡止部240,连接件100也就能对应到达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连接件100外侧直接凸设形成有一凸部,以作为定位件与定位槽250相配合。
[0069]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定位件与连接件100之间的锁紧机构,在锁紧机构的作用下,连接件100能被锁紧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受制于锁紧机构,连接件100到达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后,在不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将稳定地处于该位置,由此,用户在拨动驱动件400时,当感受到定位件抵于第一挡止部230或第二挡止部240,即可撤去施加于驱动件400上的作用力,此后,连接件100也能稳定地对应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如此,可将用户用于拨动驱动件400的手指解放出来,而能更便于用户进行带体20和设备主体10的拆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驱动件400和连接部200之间设置锁紧机构。
[007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凸部320通过磁吸的方式分别与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锁紧配合。可以理解,定位凸部320和第一挡止部230中的一者上应设有磁体,另一者可以设有磁体,也可以设有铁磁材料(如铁、钴、镍等这类本身不具备磁性但能与磁体相磁吸的材料),定位凸部320和第二挡止部240同理。需要注意的是,当相配合的二者均通过磁体相吸合时,二者上的磁体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侧应设置为异名
磁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当定位凸部320抵于第一挡止部230或第二挡止部240,定位凸部320和定位槽250之间通过卡扣限位配合,以使连接件100能够对应地稳定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用户需要施力于驱动件400,方可解除定位凸部320和定位槽250之间的卡扣配合。
[0071]
本实施例中,当定位凸部320与第一挡止部230或第二挡止部240之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磁吸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定位凸部320则会在磁吸力的作用,而能对应具备继续向第一挡止部230或第二挡止部240运动的趋势。用户拨动驱动件400,以使连接件100自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时,当第二挡止部240与定位凸部320之间的磁吸力大于第一挡止部230与定位凸部320之间的磁吸力,用户撤去施加于驱动件400上的作用力,定位凸部320也能自发地朝第二挡止部240的方向运动,以带动连接件100运动至第二位置,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更换带体20的操作体验。
[0072]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锁紧机构包括设置于定位凸部320的磁吸部、设置于第一挡止部230的第一磁性件231以及设置于第二挡止部240的第二磁性件241;于第一位置,定位凸部320抵止于第一挡止部230,磁吸部与第一磁性件231相吸合;于第二位置,定位凸部320抵止于第二挡止部240,磁吸部与第二磁性件241相吸合。磁性件为具有磁性的部件,也即为磁体,如此,磁吸部的材质可以是磁性材质,也可以是铁磁材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也可设置铁磁件(即采用铁磁材料制成的部件),定位凸部320上的磁吸部对应设置为磁体即可。
[0073]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磁吸部包括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分设于定位凸部320的相对两侧,第一磁吸部331用于与第一磁性件231相吸合,第二磁吸部332用于与第二磁性件241相吸合;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磁体,第一磁吸部331与第二磁吸部332相吸合。本实施例中,磁吸部为分体式结构,且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磁体,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通过吸合的方式互相固定,同时还能与定位凸部320相固定。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定位凸部320在其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安装凹槽,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分别设置于两侧的安装凹槽,并且互相吸合,即可使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均与定位凸部320固定连接。
[0074]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吸部332均设置为磁体,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二磁性部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侧互为异名磁极,同理,第一磁吸部331和第一磁性件231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侧互为异名磁极,第二磁吸部332和第二磁性件241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侧互为异名磁极,也即,第一磁性件231和第二磁性件241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侧互为异名磁极。
[0075]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磁吸部可以设置为整体式的铁磁件,此时,第一磁性件231和第二磁性件241的磁极方向不必特别设置,也能供磁吸部吸合;亦或者,磁吸部设置为整体式的磁体,此时,第一磁性件231和第二磁性件241在定位凸部320的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侧互为异名磁极,即可供磁吸部吸合。在这两种情况下,需要通过粘接或者卡接的方式,使磁吸部与定位凸部320固定连接。
[0076]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主体部310设置为侧面开口的筒状结构,第一主体部310覆设于连接件100外,且第一主体部310的开口对应于第二安装槽
101的槽口设置。如此,第一主体部310可对连接件100起到保护作用,且不会干涉固定轴12自第二安装槽101的槽口进出。
[0077]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第一主体部310的内侧间隔地周设有多个齿凸,如图5和图8所示,连接件100外侧设置的齿凸为条形结构,连接件100的齿凸在其轴向上可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于与驱动件400上的齿凸活动啮合,当驱动件400转动,第一部分的齿凸能相对驱动件400上的齿凸相互运动,由此,驱动件400能够带动连接件100反向转动,第二部分用于与第一主体部310上的齿凸固定啮合,当连接件100转动,第二部分的齿凸与连接件100的齿凸保持相对固定,由此,连接件100能够带动定位件同步转动。
[0078]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部200还设置有连通于第三安装槽201的转动槽260,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主体部310的端部凸设有连接凸部340,连接凸部340设置为弧形,连接凸部340转动连接于转动槽260。可以理解,由于第一主体部310为开口筒状结构,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10的端部的连接凸部340的运动轨迹应为弧形,故此,用于供连接凸部340转动连接的转动槽260应设置为弧形结构。本实施例中,连接凸部340也设置为弧形,当其于弧形的转动槽260内转动时,连接凸部340与转动槽260的配合面大,能够大大提升定位件与连接部200之间的转动平稳性。
[0079]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定位凸部320设于连接凸部340的背离第一主体部310的一侧,定位槽250的两端均与转动槽260相连通,且定位槽250的槽深大于转动槽260的槽深,以在定位槽250与转动槽260的两连通处分别形成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可以理解,定位槽250的槽深大于转动槽260的槽深,而定位槽250和转动槽260相连通,则定位槽250和转动槽260的两连通处将分别形成有一台阶结构,本实施例中,将这两个台阶结构分别作为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而不必在定位槽250内另外设置,能够简化定位槽250的结构,从而有利于第二主体部210的加工。
[0080]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凸部340包括分别设置为第一主体部310的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凸部341和第二连接凸部342,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部200上对应设置有第一转动槽261和第二转动槽262。具体地,第一转动槽261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10的第一侧壁212,第一连接凸部34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转动槽261,以与第一主体部310转动连接,第二转动槽262设置于罩盖222,第二连接凸部342可转动地设于第二转动槽262,以与盖体220转动连接。让位槽202应设置于第二主体部210的靠近安装开口211的一侧,如此,驱动件400安装后,即可靠近盖体220设置,第二连接凸部342也能够对应与罩盖222上的第二转动槽262可转动连接。
[0081]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凸部341的背离第一主体部310的一侧连接有定位凸部320,第一侧壁212上还设置有定位槽250,定位槽250与第二转动槽262在连接件100的轴向上相对而设,而定位槽250与第一转动槽261则自连接件100的径向的相对两侧相对而设,且定位槽250的槽深大于第一转动槽261的槽深。如此,第一挡止凸部和第二挡止凸部将分别形成于第一转动槽261与定位槽250的两连通处。第一侧壁212上的第一让位缺口203自定位槽250的中部贯穿,以使定位槽250具有分设于第一让位缺口203两侧的两个部分,第一挡止部230和第二挡止部240分别设置于定位槽250这两个部分的远离第一让位缺口203的一端。罩盖222上的第二让位缺口204从第二转动槽262的中部贯穿,第二连接凸部342由多个弧形凸部
间隔排布形成。
[0082]
另外,在第一侧壁212处,考虑到第一连接凸部341和第一转动槽261的配合以及定位凸部320与定位槽250的配合已经足够供连接件100和定位件一同与第一侧壁212稳定地转动连接,因此,连接件100的转轴500在靠近第一侧壁212的一端不连接于第一侧壁212,而是与第一侧壁212具有间隙,以便于带体20的生产装配。在装配连接件100与定位件时,应在第二主体部210与带本体21一体成型后,将装配为一体的连接件100和定位件自安装开口211装入第二主体部210,将定位凸部320对位于第一侧壁212的定位槽250,第一连接凸部341也就能对应插入到第一转动槽261,连接件100的转轴500与第一侧壁212不具有直接连接关系,也就不用进行转轴500和第一侧壁212的对位安装。
[0083]
如图5所示,第二主体部210还设有与第一侧壁212相对设置的安装壁213,安装壁213设置于让位槽202的背离安装开口211的一侧,安装壁213上设置有用于供驱动件400的转轴500可转动连接的安装孔205。如图7所示,盖板221上同样也设有一个用于供驱动件400的转轴500可转动连接的安装孔205。在将驱动件400安装于第二主体部210时,应使驱动件400穿设于让位槽202,并使驱动轴的转轴500一端对应插设于安装壁213上的安装孔205内。
[0084]
如图7所示,盖板221上还设有一个用于供连接件100的转轴500可转动连接的安装孔205,在将盖体220与第二主体部210相装配时,应使盖板221盖合于安装开口211,在盖合的过程中,盖板221上的两个安装孔205应分别对位于连接件100的转轴500以及驱动件400的转轴500,以分别供这两个转轴500插设,如此装配,罩盖222上的第二转动槽262也能与定位件上的第二连接凸部342对应设置。
[008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