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FAO系统中的智能清客联动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17:23: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fao系统中的智能清客联动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fao系统中的智能清客联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各城市也相继开展地铁无人驾驶系统的研究及设计,全自动驾驶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传统的有人驾驶系统中,列车停在站台进行上下客作业时,列车门的开/关门操作、站台门的开/关门操作,以及列车发车命令均是由司机人工控制,特别是在终端站、折返站、回库站及一些其他需要清客的站台,必须保证乘客在站台能够完成下客作业,上述确认均通过列车司机或者站台乘务人员人工确认完成。而在全自动驾驶线路中,列车在站台的开/关门操作、列车发车命令均由车载信号系统根据当前站的停站时间自动控制完成。列车到站后,自动打开车门及站台门(psd);列车达到站台停站时间后自动关闭列车车门及站台门,自动控制列车离站。因此,在全自动驾驶系统中,能否在系统给定的停站时间内完成列车在站台的上下客作业,确保完成清客,需要系统自动处理,即在站台进行上下客作业时,即使停站时间已达到系统给定的停站时间,列车仍要保证车门及站台门处于打开状态,且列车不能发车,直至系统确认列车已完成清客,才允许列车离站。
3.因此,在无司机的情况下,系统要自动控制列车完成在终端站、回库站、临时下线站等需要进行上下客作业站台的清客确认,是全自动驾驶系统(fao)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fao系统中的智能清客联动控制方法,便于调度员及时掌握各站台的清客状态,并通过各系统的联动,引导乘客在清客站台完成上下客作业,确保列车清客及时高效的完成。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fao系统中的智能清客联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列车运行信息,所述运行信息包括列车当前位置、运行路径、运行方式、运行状态;根据所述运行信息确定清客站台;根据所述清客站台设置清客方式,所述清客方式为自动清客或人工清客;根据既定的清客方式进行清客控制。
6.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运行信息确定清客站台包括:若列车的运行状态为正常,则设定固定站台为清客站台,设定方法如下:若运行方式为大交路运行或小交路运行,则列车运行路径的终点站台为清客站台;若运行状态为返回车库,则列车在入库前的最后一个站台为清客站台;若列车的运行状态为非正常,则设定临时站台为清客站台,设定方法如下:
若运行状态为列车出现故障,则列车即将进站的下一站台为清客站台;若运行状态为当前停靠站台或前方站台发生故障,则列车可达到的最后一个站台为清客站台。
7.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清客站台设置清客方式包括:若清客站台为固定站台则清客方式为自动清客,若清客站台为临时站台则清客方式为人工清客。
8.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既定的清客方式进行清客控制包括:若清客方式为自动清客,则清客控制包括:ats系统根据运行时刻表判断下一站是否为清客站台,若是则ats系统将清客站台设置为清客状态,并发送清客指令给车载信号系统、tcms系统、站台广播系统和站台pis系统;响应于所述清客指令,tcms系统控制车载广播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广播、控制车载pis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显示界面,清客站台的站台pis系统发布提醒站内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显示界面,清客站台的站台广播系统发布提醒候车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广播。
9.车载信号系统向ats系统发送列车到站指令,ats系统接收到到站指令后判断当前站台是否处于清客状态,若是则发送第一运营控制指令给到达清客站台的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所述第一运营控制指令包括站台第一运营控制指令、车门打开指令、站台门打开指令;由联锁系统的实体确认按钮、车控室系统的实体确认按钮或ats系统的人机界面的虚拟确认按钮生成清客确认指令;ats系统收到清客确认指令后清除当前站台的清客状态并发送第二运营控制指令给当前站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所述第二运营控制指令包括车门关闭指令、站台门关闭指令、列车运行指令;若清客方式为人工清客,则清客控制包括:ats系统通过临时清客设置模块将待清客站台设置为清客状态,并发送清客指令给车载信号系统、tcms系统、站台广播系统和站台pis系统;响应于所述清客指令,tcms系统控制车载广播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广播、控制车载pis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显示界面,控制清客站台的站台pis系统发布提醒站内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显示界面,清客站台的站台广播系统发布提醒候车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广播;车载信号系统向ats系统发送列车到站指令,ats系统接收到到站指令后判断当前站台是否处于清客状态,若是则发送第一运营控制指令给到达清客站台的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发送扣车指令给列车运行后方站台的联锁系统,所述第一运营控制指令包括站台第一运营控制指令、车门打开指令、站台门打开指令;响应于所述扣车指令,后方站台的联锁系统设置后方站台扣车,到达此站的列车信号系统控制列车在此站停车,直至扣车状态取消;由联锁系统的实体确认按钮、车控室系统的实体确认按钮或ats系统的人机界面的虚拟确认按钮生成清客确认指令;
响应于所述清客指令,ats系统清除当前站台的清客状态并发送第二运营控制指令给当前站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并向后方站台的联锁系统发送取消扣车指令,所述第二运营控制指令包括车门关闭指令、站台门关闭指令、列车运行指令。
10.进一步地,所述ats系统判断当前站台处于清客状态后还发送监控指令给清客站台的cctv系统;响应于所述监控指令,所述cctv系统获取清客站台画面和车内画面。
11.进一步地,所述cctv系统将清客站台画面和车内画面通过所述通信系统发送至所述ats系统;所述ats系统将车内画面发送至图像识别系统,所述图像识别系统对车内画面进行识别,若所有画面均无乘客则生成清客确认指令并发送给ats系统。
12.进一步地,ats系统根据清客方式发布对应的状态显示界面。
13.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对于固定清客站台而言,系统能够根据设定的步骤进行清客作业,对于临时清客站台而言,能够根据突发清客设置临时清客作业,实现全线路的清客处理,便于调度员及时掌握各站台的清客状态,并通过各系统的联动,引导乘客在清客站台完成上下客作业,确保列车清客及时高效的完成。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中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地铁线路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自动清客控制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中人工清客控制流程图;图4是本发明中人工和自动清客状态显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8.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fao系统中的智能清客联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ats系统获取列车运行信息,运行信息包括列车当前位置、运行路径、运行方式、运行状态。
19.s2、ats系统根据运行信息确定清客站台。具体如下:1、若列车的运行状态为正常,则设定固定站台为清客站台,设定方法如下:1.1、若运行方式为大交路运行,则列车运行路径的终点站台为清客站台。例如,如图1所示,列车按照南京南—高家冲大交路运行,当列车站后折返时,清客站台为站后折返前的实体上下客站台,即高家冲上行站台;当列车站前折返时,清客站台为本行程的终点站台,即高家冲下行站台。
20.1.2、若运行方式为小交路运行,则列车运行路径的终点站台为清客站台。例如,如图1所示,列车按照石碛河—刘村小交路运行时,当列车站后折返时,清客站台为站后折返前的实体上下客站台,即刘村上行站台;当列车站前折返时,清客站台为本行程的终点站台,即石碛河上行站台。
21.1.3、若运行状态为返回车库,则列车在入库前的最后一个站台为清客站台。例如,列车按照南京南—青龙车辆段的运行路径回库,此行程的最后一个上下客车站——高家冲上行站台即为本行程的清客站台。
22.2、若列车的运行状态为非正常,则设定临时站台为清客站台,设定方法如下:2.1、列车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则列车即将进站的下一站台为清客站台。例如,列车运行到南京南—石碛河区间时,列车即将进站的下一实体站——石碛河上行站台即为清客站台。
23.2.2、列车当前停靠站台或前方站台发生故障,则列车可达到的最后一个站台为清客站台。例如,列车在南京南—石碛河区间运行或者停靠在石碛河上行站台,则石碛河上行站台为清客站台。
24.s3、ats系统根据清客站台设置清客方式,清客方式为自动清客或人工清客。具体地,若清客站台为固定站台则清客方式为自动清客,若清客站台为临时站台则清客方式为人工清客。
25.s4、ats系统根据既定的清客方式进行清客控制。具体如下:1、若清客方式为自动清客,即自动清客任务被触发,其过程如下:列车在石碛河站离站后,ats系统根据运行时刻表判断南京南站是否为清客站台,若是则ats系统将南京南站设置为清客状态,并在人机界面上显示自动清客状态,如图4所示的34号站高家冲上行站台。ats系统发送清客指令给车载信号系统、tcms系统、站台广播系统和站台pis系统。
26.响应于清客指令,tcms系统控制车载广播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广播、控制车载pis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显示界面,南京南站的站台pis系统发布提醒站内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显示界面,南京南站的站台广播系统发布提醒候车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广播。
27.列车到达南京南站后,车载信号系统向ats系统发送列车到站指令,ats系统接收到到站指令后判断南京南站是否处于清客状态,若是则发送第一运营控制指令给到达南京南站的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第一运营控制指令包括站台第一运营控制指令、车门打开指令、站台门打开指令。
28.车门打开后,乘客下车。站台人员登车查看车内是否还有滞留乘客,若下客完毕,则由站台人员按下南京南站的联锁系统的实体清客确认按钮以生成清客确认指令。
29.南京南站的联锁系统将清客确认指令发送至ats系统,ats系统收到清客确认指令后清除南京南站的清客状态,并且更新人机界面的显示状态,同时发送第二运营控制指令给当前站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以控制列车离站发车。第二运营控制指令包括车门关闭指令、站台门关闭指令、列车运行指令。
30.至此,自动清客过程结束。
31.1、若清客方式为人工清客,即人工清客任务被触发,其过程如下:调度人员通过ats系统的临时清客设置模块将待清客站台设置为清客状态,设置成功后,ats系统的人机界面上将显示相应的状态显示界面。如图4所示的34号站高家冲下行站台。同时ats系统发送清客指令给车载信号系统、tcms系统、站台广播系统和站台pis系统。
32.响应于清客指令,tcms系统控制车载广播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广播、控制车载pis系统发布提醒车内乘客到站下车的行车显示界面,控制清客站台的站台pis系统发布提醒站内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显示界面,清客站台的站台广播系统发布提醒候车乘客禁止登车的站台广播。
33.列车到达清客站台后,车载信号系统向ats系统发送列车到站指令,ats系统接收到到站指令后判断当前站台是否处于清客状态,若是则发送第一运营控制指令给到达清客站台的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在临时清客时,考虑到对后方列车的影响,ats系统将对后方站台进行扣车设置,以防止在清客站台的列车未完成清客的情况下,后方列车驶入站间而导致乘客滞留站间的情况发生。因此ats系统还会发送扣车指令给列车运行后方站台的联锁系统,第一运营控制指令包括站台第一运营控制指令、车门打开指令、站台门打开指令。
34.响应于扣车指令,后方站台的联锁系统设置后方站台扣车,到达此站的列车信号系统控制列车在此站停车,直至扣车状态取消。
35.清客站台的列车车门打开后,乘客下车。此时站台人员登车查看车内是否还有滞留乘客,若下客完毕,则由站台人员按下清客站台的联锁系统的确认按钮以生成清客确认指令。
36.响应于清客指令,ats系统清除当前站台的清客状态,并更新人机界面上站台的状态显示界面,同时ats系统发送第二运营控制指令给当前站列车的车载信号系统,以控制当前站的列车离站发车,同时还向后方站台的联锁系统发送取消扣车指令,实现后方站台被扣列车离站发车。第二运营控制指令包括车门关闭指令、站台门关闭指令、列车运行指令。
37.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由于临时清客时,清客站台如果是中间站台,往往不会设置清客确认按钮,因此在进行清客确认时,可以采用远程监控配合现场人工的方式来完成,例如:ats系统还发送监控指令给清客站台的cctv系统;响应于监控指令,cctv系统获取清客站台画面和车内画面。cctv系统将清客站台画面和车内画面通过通信系统发送至ats系统;调度人员通过站台画面和车内画面来判断清客情况,同时站台人员也可以将现场情况通过对讲机的方式告诉调度人员。清客完毕后,调度人员可以直接在ats系统的人机界面上以虚拟确认按钮的方式触发清客确认信号,以完成清客确认。
38.上述方式中,还可以完全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由调度人员进行远程确认。更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自动进行确认,例如:ats系统将车内画面发送至图像识别系统,图像识别系统对车内画面进行识别,若所有画面均无乘客则确认清客完毕,此时生成清客确认指令并发送给ats系统,从而完成清客确认。该方法同样适合自动清客方式下的清客确认操作。
39.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