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5:26: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聚氯乙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乙炔制备工序、氯乙烯合成转化工序、聚合工序,其中乙炔制备工序为电石在发生器内水解制成乙炔,电石在发生器内部反应完成后的电石渣进入南、北灰仓,灰仓的下灰口在电石渣装车转运过程中,产生严重扬尘,且下灰口距离操作室100米距离,对现场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环境问题员工流失率增加,前期投入增加两套布袋式除尘装置,现场电石渣温度较高且含少量水分,抽入布袋式除尘器后非常容易堵塞布袋,效果甚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
4.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包括有发生器、灰仓、真空泵、洗涤塔、分离器、风机、循环泵、渣浆池、浓密机、回用水池;
5.所述发生器的出渣口与所述灰仓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灰仓的下灰口设有集尘装置,所述集尘装置的出口通过所述真空泵与所述洗涤塔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洗涤塔的顶部气体出口与所述分离器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风机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洗涤塔的底部排污口通过水泵与所述渣浆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渣浆池的上清液出口与所述浓密机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浓密机的出口与所述回用水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洗涤塔的上部进水口通过进水管线与聚合工序的母液池的出口连通;
6.所述洗涤塔的下部出水口通过所述循环泵与所述洗涤塔的中部进水口管线连通。
7.进一步的,所述洗涤塔的下部出水口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取样管。
8.进一步的,所述浓密机的底部排渣口连接有排渣管线。
9.进一步的,所述发生器的底部排污口与所述渣浆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回用水池的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进水口管线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洗涤塔上设有液位计。
11.进一步的,所述集尘装置包括两根两端封闭的集尘管,两根所述集尘管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灰仓的下灰口两侧,所述集尘管靠近所述灰仓的下灰口一侧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沿所述集尘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进气口,所述集尘管上设有所述集尘装置的出口。
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该系统使用物理方法除尘,将现场含有灰尘的空气收集,使其进入洗涤塔通过循环泵从洗涤塔的底部抽出洗涤液打入洗涤塔顶部,洗涤液在塔内喷淋出水幕墙,水幕会将空气中的固体灰尘颗粒洗涤掉,使空气中固体颗粒含量降低;操作人员置于两根集尘管之间的区域内装车,集尘装置解决了扬尘的问题,保证了工作的环境卫生和人身健康。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该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发生器1、灰仓2、真空泵3、洗涤塔4、分离器5、风机6、循环泵7、渣浆池8、浓密机9、回用水池10、下灰口11、集尘装置12、集尘管121、进气口122、水泵13、进水管线14、聚合工序的母液池15、液位计16、取样管17、排渣管线18、集尘装置的出口19。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如图1所示,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包括有发生器1、灰仓2、真空泵3、洗涤塔4、分离器5、风机6、循环泵7、渣浆池8、浓密机9、回用水池10;
18.发生器1的出渣口与灰仓2的入口管线连接,灰仓2的下灰口11设有集尘装置12,集尘装置的出口19通过真空泵3与洗涤塔4的入口管线连接,洗涤塔4的顶部气体出口与分离器5的入口管线连接,分离器5的出口与风机6的入口管线连接,经分离器5分离出气体中的水分,然后经风机6排空,洗涤塔4的底部排污口通过水泵13与渣浆池8的入口管线连接,渣浆池8的上清液出口与浓密机9的入口管线连接,浓密机9的出口与回用水池10的入口管线连接,洗涤塔4的上部进水口通过进水管线14与聚合工序的母液池15的出口连通,洗涤塔4上设有液位计16,液位计16的作用是判断洗涤塔4的水量定期外排,洗涤塔4的上部进水口与洗涤塔4内部的第二喷淋装置连通,母液池的母液对洗涤塔4内的含有灰尘的空气进行洗涤。洗涤塔4的下部出水口通过循环泵7与洗涤塔4的中部进水口管线连通,洗涤塔4的中部进水口与洗涤塔4内部的第一喷淋装置连通,使用物理方法除尘,将现场含有灰尘的空气收集,使其进入洗涤塔4通过循环泵7从洗涤塔4的底部抽出洗涤液打入洗涤塔4顶部,利用第一喷淋装置、第二喷淋装置的三溅式喷头在塔内喷淋出水幕墙,水幕会将空气中的固体灰尘颗粒洗涤掉,使空气中固体颗粒含量降低。
19.洗涤塔4的下部出水口与循环泵7的入口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取样管17,取样管17的作用是定期取样,根据取样的结果,判断洗涤塔4内的循环洗涤水的水质,水质含固量不合格及时外排至渣浆池8。
20.浓密机9的底部排渣口连接有排渣管线18,渣浆池8底部沉积的渣浆定期外排送至压滤装置。
21.发生器1的底部排污口与渣浆池8的入口管线连接,回用水池10的出口与发生器1的进水口管线连接,回用水池10内的水用于发生器1的水解反应使用,维持正常生产的水平衡。
22.集尘装置12包括两根两端封闭的集尘管121,两根集尘管121分别固定设置在灰仓
2的下灰口11两侧,集尘管121靠近灰仓2的下灰口11一侧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沿集尘管12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进气口122,集尘管121上设有集尘装置的出口19,操作人员置于两根集尘管121之间的区域内装车,集尘装置12解决了扬尘的问题,保证了工作的环境卫生和人身健康。
23.该实施例具体的操作过程:
24.在灰仓2的下灰口11处布置集尘装置12,集尘装置12的两根集尘管121将含尘空气收集,在真空泵3的作用下,送入洗涤塔4喷淋,经水雾洗涤,进入分离器5,分离出气体中的水分,然后经风机6排空;喷淋洗涤水是来自聚合工序的母液池15的废水,在循环泵7作用下在洗涤塔4内循环洗涤,定期根据人工取水样看洗涤水含固量和液位计16,采出一部分洗涤水至渣浆池8输送至浓密机9沉淀出上清液,上清液进入回用水池10,然后至发生器1继续使用。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发生器、灰仓、真空泵、洗涤塔、分离器、风机、循环泵、渣浆池、浓密机、回用水池;所述发生器的出渣口与所述灰仓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灰仓的下灰口设有集尘装置,所述集尘装置的出口通过所述真空泵与所述洗涤塔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洗涤塔的顶部气体出口与所述分离器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风机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洗涤塔的底部排污口通过水泵与所述渣浆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渣浆池的上清液出口与所述浓密机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浓密机的出口与所述回用水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洗涤塔的上部进水口通过进水管线与聚合工序的母液池的出口连通;所述洗涤塔的下部出水口通过所述循环泵与所述洗涤塔的中部进水口管线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涤塔的下部出水口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取样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机的底部排渣口连接有排渣管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的底部排污口与所述渣浆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所述回用水池的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进水口管线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涤塔上设有液位计。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装置包括两根两端封闭的集尘管,两根所述集尘管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灰仓的下灰口两侧,所述集尘管靠近所述灰仓的下灰口一侧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沿所述集尘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进气口,所述集尘管上设有所述集尘装置的出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乙炔制备工序的扬尘处理系统,其包括有发生器、灰仓、真空泵、洗涤塔、分离器、风机、循环泵、渣浆池、浓密机、回用水池;发生器的出渣口与灰仓的入口管线连接,灰仓的下灰口设有集尘装置,集尘装置的出口通过真空泵与洗涤塔的入口管线连接,洗涤塔的顶部气体出口与分离器的入口管线连接,分离器的出口与风机的入口管线连接,洗涤塔的底部排污口通过水泵与渣浆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渣浆池的上清液出口与浓密机的入口管线连接,浓密机的出口与回用水池的入口管线连接,洗涤塔的上部进水口通过进水管线与聚合工序的母液池的出口连通;洗涤塔的下部出水口通过循环泵与洗涤塔的中部进水口管线连通。洗涤塔的中部进水口管线连通。洗涤塔的中部进水口管线连通。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舟 尹飞 牛敬宗 李斌 张有刚 周国栋 余小锋 李军 屈代玉 许建明 白云飞 王志鹏 张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8
技术公布日:2022/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